-
题名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印度帕西人的起源及演变
- 1
-
-
作者
谢志斌
-
机构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9,共1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亚佛教与伊斯兰教交流史(7—18世纪)”(220ZJ011)。
-
文摘
7世纪末8世纪初,波斯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因不愿改宗伊斯兰教而被迫背井离乡,在“宗教诉求”的驱动下形成团体,几经辗转,于8世纪中后期登陆印度。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该群体通过建构他者认同和完善共生模式,顺利定居塞犍,成功建立火庙,得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的族群,被印度人以“波斯”谐音称为“帕西人”。10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帕西人在与不同族群、宗教团体的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强化了“族群认同”,在个人选择与社会确认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稳固的族群,并以塞犍为中心不断向外迁徙,最终形成五个宗教片区和多个聚居中心。帕西族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共生体在“自我归因”与“他人认定”的双重形塑下,实现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的演变、提高群体共生度和社会适应度并借此进行互动的自组织过程。
-
关键词
印度
帕西人
琐罗亚斯德教
他者认同
宗教诉求
族群认同
-
Keywords
India
Parsis
Zoroastrianism
other-identification
Religious Claims
Ethnic Identity
-
分类号
K351.31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