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机接口与他心通达 被引量:2
1
作者 肖峰 《哲学分析》 2023年第2期114-127,198,共15页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脑机接口对哲学上的“他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为在通过确证“他脑”的实在性进而确证“他心”存在的基础上,可依靠两种形态的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他心的通达:一是基于脑机接口介导的读心术或心脑互译...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脑机接口对哲学上的“他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为在通过确证“他脑”的实在性进而确证“他心”存在的基础上,可依靠两种形态的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他心的通达:一是基于脑机接口介导的读心术或心脑互译技术,从脑信号中解码或翻译出他心的所想内容,二是通过脑—脑交互的高级形态的脑机接口实现脑与脑的直接交流即心与心的直接沟通,由此直接通达他人的内心世界。脑机接口介导的他心通达较先前的人文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大大地推进了他心问题的解决程度,但同时它又并未终极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意味着他心的通达即使从技术路径上也存在无限发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他心 读心 脑—脑交互
下载PDF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他心问题的消解
2
作者 牛鸣 沈学甫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2-91,共10页
他心问题有唯我论和怀疑论两路分支,但是二者均未彻底解决“我”是否知道他者心灵存在这一问题。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考察感觉语词提出如下观点:人们对语词意义的理解与私人的心理体验相关联。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他心问题与语词的意... 他心问题有唯我论和怀疑论两路分支,但是二者均未彻底解决“我”是否知道他者心灵存在这一问题。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考察感觉语词提出如下观点:人们对语词意义的理解与私人的心理体验相关联。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他心问题与语词的意义相等同。尽管语词可以通过实指定义来获得意义,但是却受到指示物缺失、释义、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指称具有不对称性。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批判私人语言,把他心问题纳入日常语言范畴,说明语言游戏为人们的语言提供了公共规则和约定,使其获得语词的使用方法,实现交流的目的,从而消解他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 指称 语言游戏 私人语言 日常语言
下载PDF
当代英美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语境中的他心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江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5,共7页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哲学家们愈加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活动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对心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发展的最新形式,“心灵哲学”被看作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而在这个领域中,他心问题则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私人语言 第一人称 已知与未知
下载PDF
生命性感知和拟人化:通达他心的两种可能前体
4
作者 徐慧慧 马欢欢 +1 位作者 董达 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对读心能力从何而来的追问,势必导向一种对人类早期个体发生学形态(婴儿甚至新生儿)心智化能力的系统探索。在这方面,过去三十年最大的发现是心智化存在着多种前体。我们如何能将周遭世界中那些互动对象视作为“人”?通达他心必然发生在... 对读心能力从何而来的追问,势必导向一种对人类早期个体发生学形态(婴儿甚至新生儿)心智化能力的系统探索。在这方面,过去三十年最大的发现是心智化存在着多种前体。我们如何能将周遭世界中那些互动对象视作为“人”?通达他心必然发生在读(人)心“之前”和“之下”,我们必须敏感于“人”——而不是“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才能有“人”的心智可读。通达他心存在两种可能前体:生命性感知和拟人化。生命性感知涉及一般地区分生命与非生命或者自主体与非自主体(即,区分“物”与“人”),拟人化涉及将非生命视为生命或者将非自主体视为自主体(即,将“物”拟为“人”)。尝试从概念、意义以及脑机制出发,探讨上述两种通达他心的可能前体及其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读心 前体 心智化 生命性 拟人化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他心的身体现象学分析——梅洛·庞蒂对他心问题的三维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4,共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心问题密切相关。梅洛·庞蒂通过将心灵融入于身体的方法,将他心的认识论问题和概念论问题进行化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心的经验论问题。梅洛·庞蒂在其思想的3个阶段分别使用3个不同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心问题密切相关。梅洛·庞蒂通过将心灵融入于身体的方法,将他心的认识论问题和概念论问题进行化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心的经验论问题。梅洛·庞蒂在其思想的3个阶段分别使用3个不同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问题,即前期的互惠关系、中期的融合社交和后期的交织。以梅洛·庞蒂关于他心问题的融合社交为基点对这3种经验导向的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尝试以身体现象学为分析手法指出三者对他心问题解读的不同视角,认为三者相辅相成并共同构成了梅洛·庞蒂解决他心的经验论问题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心问题 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
下载PDF
The World,Seen From Within(Ⅱ)Sorts of Reality--A Semio-Cognitive Ontology and Phenomenology
6
作者 Per Aage Brandt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6年第1期16-27,共12页
This short essay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and the general contours—of a viable ontology assigning a place to meaning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orts of reality we acknowledge in the framework of a non-reductive rea... This short essay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and the general contours—of a viable ontology assigning a place to meaning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orts of reality we acknowledge in the framework of a non-reductive realist philosophy(John Searle^1, Barry Smith^2) compatible with both cognitive and semiotic approaches to the human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hn Searle Barry Smith PHENOMENOLOGY pheno-physics other minds INTENTIONALITY DESCARTES SPINOZA logos homunculi ONTOLOGY of SEMIOSIS
原文传递
唐君毅意义视域中的“我心”与“他心”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0-16,共7页
根据唐君毅先生的意义理论,意义空间最主要的扩充方式,还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相辉映、互为融摄。因为意义赋予能力和意义空间的形成、完善或不断上升超拔,都与"他心"有着几乎必然的关联:"我心"与"他心"... 根据唐君毅先生的意义理论,意义空间最主要的扩充方式,还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相辉映、互为融摄。因为意义赋予能力和意义空间的形成、完善或不断上升超拔,都与"他心"有着几乎必然的关联:"我心"与"他心"之间的同情共感使得意义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至于陷入任性的幻觉;正是双方的相互肯定共同获得超越的可能,由此而成就了一个道德人格主体;并在永恒持续的道德实践中,意义空间得以开显和澄明。唐君毅所揭示出的儒家思想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这种内在关联,成就了具有伦理特征及其价值导向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现实社会历史中的恒久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新儒学 意义 我心 他心
下载PDF
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竹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5,共8页
格林最近讨论了理解自然界与理解他人的差异。他认为前者在认知官能的正常运作上即可实现,而后者则必须要求具备理解力和"善解人意"的品格特质。但是,一种对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作阐释的统合性纲领仍然是可能的。想象与理解的... 格林最近讨论了理解自然界与理解他人的差异。他认为前者在认知官能的正常运作上即可实现,而后者则必须要求具备理解力和"善解人意"的品格特质。但是,一种对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作阐释的统合性纲领仍然是可能的。想象与理解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都依赖于"受事实引导的建构性想象",这就要求对自由想象提出限制,且在这些限制下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不确定性。理解归根到底是一种指向行动可能性的知态,"知行之际"就是阐释理解的统合性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想象 他心 格林 德性认识论
原文传递
他心的认识论问题
9
作者 蒉益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15-23,共9页
关于他心,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他私密的意识感受,并且在相同条件下他人的意识感受与我们自己相应的意识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如何为这个我们与生俱来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念提供在认知上好的理... 关于他心,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他私密的意识感受,并且在相同条件下他人的意识感受与我们自己相应的意识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如何为这个我们与生俱来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念提供在认知上好的理由和依据呢?这就是关于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挑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检验对这个问题的五个主要的解决方案;我们争辩说只有其中的两个方案是真正在试图回应关于他心的认识论层面的怀疑论挑战。接下来我们改进了这两个方案,即所谓的归纳类比论证与最佳解释论证。最后我们将这两个改进后的论证结合起来为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 怀疑主义 唯我论 归纳论证 最佳解释论证
下载PDF
我身的具体与他心的抽象——读陈巍、殷融、张静的《具身认知心理学》
10
作者 胡超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4期109-117,共9页
《具身认知心理学》收获了广泛的褒奖与肯定。此书着眼于具身认知,对理解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与思维的规律,以及阅读治疗、写作治疗的原理有深刻的启发。抽象思维由具体思维发展而来,具体思维在形成过程中因受学习经验与社会文化的... 《具身认知心理学》收获了广泛的褒奖与肯定。此书着眼于具身认知,对理解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与思维的规律,以及阅读治疗、写作治疗的原理有深刻的启发。抽象思维由具体思维发展而来,具体思维在形成过程中因受学习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说,具身经验的独特性造成了我身与他心的鸿沟,导致个体无法理解他心。不过,“模拟论”中基于具身认知为他人心理状态的建模,更能准确表征他心状态——尤其是“理论论”所不能直接推演的复杂或新异“他心”。内感受具身认知是本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内感受具身认知能力是情绪管理的重要基础,基本情绪作为内感受具身认知的典范,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桥梁。相比之下,复杂情感更可能受到外感受具身认知的影响。综合来看作者们充分体现了谦逊性:对自身信息的局限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灵活性有稍许不足,未来或许可以对抽象概念进行更加精细化、分门别类的探讨。此外,在当前急功近利的考评机制下,抽屉效应是学界普遍的弊病,可能蒙蔽理论工作者的双眼。不过,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发展,具身认知领域未来应有重大进步,作者们或许能够据此更新自己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心理学》 具身认知 他心 情感 思维 文学治疗 抽屉效应
下载PDF
婴儿如何认识他心:“似我”假说述评
11
作者 孙洋洋 陈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9-1105,共7页
Meltzoff的“似我”假说认为,婴儿借助“我他对等”认识解读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似我”认识以动作表征为基础,借助第一人称体验建立双向映射,对“似我”之人进行因果推理,由此构成发展路径... Meltzoff的“似我”假说认为,婴儿借助“我他对等”认识解读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似我”认识以动作表征为基础,借助第一人称体验建立双向映射,对“似我”之人进行因果推理,由此构成发展路径引导婴儿认识他心。注视追随与模仿两种初级社会学习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婴儿对社交关系的理解,使人类学习的渠道突破了自我体验的局限而变得更加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似我” 模仿 第一人称体验 他心 社会认知
下载PDF
直观与同情——闵可夫斯基现象学精神病学的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0-119,159,共10页
在现象学精神病学乃至一般认识论中,始终存在着主体是否及如何能够经验陌生意识(疯狂意识)、理解他人之心的"不可知论"威胁。以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作为其目标,这使得他们必须以克... 在现象学精神病学乃至一般认识论中,始终存在着主体是否及如何能够经验陌生意识(疯狂意识)、理解他人之心的"不可知论"威胁。以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作为其目标,这使得他们必须以克服"现代精神病学中的不可知论"为前提条件。围绕该问题,文章阐述了闵可夫斯基精神病理学的直观与同情的工作方法及其特征,然后将其放入现象学与解释学理论中加以反思,借以揭示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结论:一方面,直观与同情作为一种区别于科学观察的"内在认识方式",是我们得以理解陌生意识,克服不可知论的唯一途径;但另一方面,作为"实项内容"层面的意识,它不能被自我之外的任何他人经验到,这要求我们将他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观 同情 同感 解释学 他人之心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
下载PDF
他心理解:模仿与感知
13
作者 邓龙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9期38-41,共4页
模仿论将他心理解视为基于想象的心理模仿。直接感知论在个人层和亚人层反对模仿论的心理模仿机制,并质疑模仿论的"心灵不可见假设"。根据直接感知论,我们通常能直接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而不需要依靠感知之外的模仿或理论推... 模仿论将他心理解视为基于想象的心理模仿。直接感知论在个人层和亚人层反对模仿论的心理模仿机制,并质疑模仿论的"心灵不可见假设"。根据直接感知论,我们通常能直接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而不需要依靠感知之外的模仿或理论推论。直接感知论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他心感知与物理对象感知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 直接感知 模仿
下载PDF
科学证据、类比方法和伦理论证——兼论严重脑损伤患者的他心问题
14
作者 刘俊荣 韩丹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8,126,共7页
以类比论证来确认他心认识的可能性与途径的研究方法曾经受到许多哲学家的诟病。继人工语言哲学家的工作之后,日常语言哲学家将他心问题从一种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问题,从而使他心问题部分地得到解决。不过,陷入昏... 以类比论证来确认他心认识的可能性与途径的研究方法曾经受到许多哲学家的诟病。继人工语言哲学家的工作之后,日常语言哲学家将他心问题从一种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问题,从而使他心问题部分地得到解决。不过,陷入昏迷状态的脑损伤患者是否具有思想、情感以及其他心理属性等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神经科学对大脑活动与意识状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推进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试图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大脑活动与意识状态之间关联性的研究结果,论证他者具备意识能力和心理属性,进而探讨对待他者道德义务的有效性问题。神经科学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于大脑和意识的认识,但是对他者负有道德义务并不必然要求他者具备意识能力,同时论证和论据存在内在缺陷。神经科学对他心问题的解答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学 他心 伦理 脑损伤
原文传递
他者等同于他心吗?——对自然化现象学的他者研究的反思
15
作者 曾允 《哲学评论》 2019年第1期159-175,共17页
随着自然化现象学运动的兴起,现象学的他者理论与心灵哲学和相关经验性科学的他心问题研究之间的对话趋势不断增强。这种对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双方带来了益处,但其自身合法性却是成疑的。现象学他者理论具有多维度性,强调要从先验立... 随着自然化现象学运动的兴起,现象学的他者理论与心灵哲学和相关经验性科学的他心问题研究之间的对话趋势不断增强。这种对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双方带来了益处,但其自身合法性却是成疑的。现象学他者理论具有多维度性,强调要从先验立场上对他者经验做本质研究,并因此具有相对于经验性科学研究的奠基作用和优先地位,这些都使它与他心问题研究间有着根本性差异。为了处理这些根本性差异,自然化现象学分化出激进派和温和派两条路线,但无论是主张取消这些差异的激进派还是试图调和它们的温和派,都因为难以妥善处理这些根本性差异,而在当前的对话的具体开展中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他心 现象学 自然化
下载PDF
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巍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1,共8页
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 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有时是可见的,能够被他人直接感知。需要澄清的是,"直接"并不意味着在人格层面上的"无意识",也不意味着亚人格层面上的"镜像化",更不意味着重返"行为主义"怀抱。一种理想的"直接"内涵是接受他心的构成观,将心灵视为具有复杂结构的混合实体。对于这样一个由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身体行为构成的"表达性的统一体"而言,看见构成其的行为就是看见了他心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不可观察性原则 直接社会感知 镜像神经元 构成观
原文传递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巍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7,共12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社会机器人 人机互动 社会认知 拟人论
原文传递
笛卡尔与卢梭:他心问题域中的理解儿童探究
18
作者 杨颖慧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1,共14页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同理解路径,笛卡尔催生了一般性他心问题,并怀疑儿童之心的存在,是唯我认识论的理性主义路径;卢梭在与笛卡尔“对话”的基础上,发现了作为身体感受之心与自然善好之心的儿童之心,是德性论的浪漫主义路径。不过,卢梭的发现依然带有笛卡尔痕迹。笛卡尔和卢梭是奠基并影响儿童观念的两个早期关键人物,他们对儿童观念的现代化与现代儿童教育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理解儿童 笛卡尔 卢梭 儿童教育
下载PDF
动物保护与动物意识——辛格动物保护学说的一个必要补充
19
作者 王晓阳 樊一锐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作为当代著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辛格从理论层面持续对物种歧视进行抨击。其学说认为,感受性(sentience)是一种动物享有利益,且其利益应当在道德上被平等考虑的充分条件。然而,因为辛格在定义和使用“感受性”概念时,没有严格区分痛苦(su... 作为当代著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辛格从理论层面持续对物种歧视进行抨击。其学说认为,感受性(sentience)是一种动物享有利益,且其利益应当在道德上被平等考虑的充分条件。然而,因为辛格在定义和使用“感受性”概念时,没有严格区分痛苦(suffering)和疼痛(pain)概念,导致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含混性。本文中,我们首先尝试对“感受性”的理论内涵做出更为细致的澄清,认为辛格所指的“感受性”应当被精确理解为“关于疼痛的现象意识”。其次表明了,辛格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还关涉到关于动物意识的探究。最后,借助当前关于动物意识以及他心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对辛格的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格 动物保护 动物意识 感受性 他心问题
原文传递
也谈“人与机器如何相处” 与翟振明教授商榷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晓平 《科学文化评论》 2016年第2期83-97,共15页
关于人与机器如何相处的问题,本文对翟振明的观点做出分析和批评,并指出,人们不应盲目地以自己具有情感和自由意志而自豪,仅当人的情感和自由意志能够化为支配机器人的实践能力时,它才能在人机相处的关系中体现出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对... 关于人与机器如何相处的问题,本文对翟振明的观点做出分析和批评,并指出,人们不应盲目地以自己具有情感和自由意志而自豪,仅当人的情感和自由意志能够化为支配机器人的实践能力时,它才能在人机相处的关系中体现出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对于机器人战胜人类的事件感到担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有无情感或自由意志的问题涉及"他心问题",从确定性知识的角度只能回答"不知道",而从或然性知识的角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肯定的回答。从维护自我的唯一性或独特权出发,我们应当拒绝任何机器人加入人类,并坚持现实世界对于虚拟世界的优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大战 他心问题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伦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