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蕉藕与几个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诱集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颖 付晓伟 +3 位作者 赵国强 罗梅浩 郭线茹 原国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8-415,共8页
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仪等技术,测定了自然和室内条件下,蕉藕和几个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产卵诱集作用。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蕉藕叶片上亚洲玉米螟的落卵量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2)室内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在涂有0.1g.ml-1和10... 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仪等技术,测定了自然和室内条件下,蕉藕和几个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产卵诱集作用。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蕉藕叶片上亚洲玉米螟的落卵量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2)室内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在涂有0.1g.ml-1和10g.ml-1浓度蕉藕叶片粗提物的玻璃板上的平均落卵量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EAG反应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对蕉藕和4个玉米品种叶片粗提物均可产生EAG反应,多数反应相对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0.1g.ml-1浓度时,交配雌蛾对蕉藕叶片粗提物的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行为测定结果表明,蕉藕叶片粗提物对亚洲玉米螟交配雌蛾、处女雌蛾和雄蛾均有较强的诱集作用,其平均诱捕率显著高于供试玉米品种。经相关性分析显示,田间试验与行为反应结果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综合表明,蕉藕对亚洲玉米螟有显著的产卵诱集作用,且这种作用在0.1g.ml-1至10g.ml-1的范围内有随叶片粗提物浓度降低而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藕 玉米 亚洲玉米螟 产卵 诱集作用
下载PDF
丁布对亚洲玉米螟的拒食作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阎凤鸣 李松岗 +1 位作者 许崇任 林昌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利用叶碟法(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和取食称重法,测定并肯定了丁布对亚洲玉米螟的拒食作用。在叶碟法中,非选择性拒食率低于选择性拒食率;本实验结果表明,丁布对亚洲玉米螟的胚胎发育可能有一定影响,对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深刻影响,幼虫体重降... 利用叶碟法(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和取食称重法,测定并肯定了丁布对亚洲玉米螟的拒食作用。在叶碟法中,非选择性拒食率低于选择性拒食率;本实验结果表明,丁布对亚洲玉米螟的胚胎发育可能有一定影响,对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深刻影响,幼虫体重降低,发育迟缓,蛹重降低,并出现畸形蛹。亚洲玉米螟的蛀孔绝大部分在植株节间的下部,而该部位的丁布含量最高。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布 拒食作用 生长 发育 玉米螟 玉米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宋海燕 张晴晴 +5 位作者 李丽莉 卢增斌 李超 孙劲松 于毅 门兴元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135-138,共4页
为明确玉米产量损失和害虫危害的关系,田间条件下采用剖秆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虫孔在玉米植株各部分呈现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来看,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最多,雌穗... 为明确玉米产量损失和害虫危害的关系,田间条件下采用剖秆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虫孔在玉米植株各部分呈现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来看,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最多,雌穗上桃蛀螟数量和虫孔数最多,雄穗上三者均最少;从水平分布看,穗上节、雌穗节、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显著多于桃蛀螟,而雌穗上桃蛀螟显著多于亚洲玉米螟。整株玉米上虫孔数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上节桃蛀螟数量呈正相关,而穗重与整株虫孔数和雌穗虫孔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穗粗与穗下节桃蛀螟数量呈负相关。因此,建议把整株或者雌穗虫孔数作为衡量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桃蛀螟 产量损失 玉米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不同寄主植物种群线粒体基因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哲 董辉 +3 位作者 胡志凤 段立佳 于超 丛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0-977,共8页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线粒体基因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植物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1.82和-2.04,种群历史呈扩张趋势,基因流Nm分别为6.38和3.24,说明各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在BI树和NJ树上的分布拓扑结构与寄主植物间无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且尚未发生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寄主植物种群 线粒体基因 遗传多态性 基因流
原文传递
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海亭 张颖 +3 位作者 王瑞霞 朱鹏飞 郭线茹 罗梅浩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121,共3页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秆下部和雌穗端部。在茎秆上玉米螟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桃蛀螟;在雌穗上后者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前者。对其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进行分析,两者在茎秆和雌穗上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934 9和0.742 6,竞争系数分别为0.990 9和0.873 1,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雌穗上的竞争程度小于茎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玉米螟 桃蛀螟 生态位 种间竞争
原文传递
4种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国连 陈斌 +2 位作者 李正跃 桂富荣 和淑琪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0-217,共8页
为了弄清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了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体重增长和龄期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为了弄清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了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体重增长和龄期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虫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饲喂四季豆的种群中77.8%个体有4龄,饲喂玉米、甘蔗及玉米甘蔗混合食物后90%个体有5龄,而饲喂茼蒿的种群可达6龄。饲喂四季豆的亚洲玉米螟F1代幼虫总的发育历期最短,仅12.52 d,而饲喂玉米、玉米与甘蔗混合食物的个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分别为31.0 d和28.17 d。F2代幼虫总发育历期比F1代短;F1代亚洲玉米螟末龄幼虫体重以饲喂四季豆的最大,单头体重达56.13 mg,与饲喂甘蔗的个体体重(51.80 mg)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饲喂玉米+甘蔗的最低,仅27.88 mg,与饲喂茼蒿的(34.31 mg)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饲喂的亚洲玉米螟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以饲喂茼蒿的最高(217粒/雌)。F2代卵的孵化率比F1代低,且饲喂玉米、四季豆及茼蒿的F2代中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而饲喂甘蔗及玉米+甘蔗的雄虫比例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种群分化及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发育历期 体重 龄期 产卵量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对Cry1Ab蛋白抗性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机理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康来 常雪 +3 位作者 常雪艳 王振营 Natalie Ferry Angharad M.R.Gatehouse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Cry1Ab蛋白 抗性 遗传规律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艺昕 门兴元 +4 位作者 于毅 张思聪 夏小菊 叶保华 李丽莉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11-114,共4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求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本文从14株白僵菌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致病力较强的6株白僵菌YB15、YB8、TB1126、TB1358、YB32、TB7...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求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本文从14株白僵菌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致病力较强的6株白僵菌YB15、YB8、TB1126、TB1358、YB32、TB7,其致死中时间分别为0.66、1.44、1.29、0.99、1.42、1.28 d。同时测定了这6株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产孢量大、萌发率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YB15,在26℃条件下,该菌株浓度为1×10~9孢子·m L^(-1)时,亚洲玉米螟老熟幼虫死亡率达到96.67%,感染僵死率达到73.33%。在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白僵菌 菌株筛选 致病力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交变温度下热休克蛋白基因(HSPs)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志凤 邢玥 +2 位作者 张统书 董辉 丛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热休克蛋白基因(heat shock proteins,HSPs)Hsc70及Hsp90是目前认为与昆虫抵御环境压力及温度适应有关的指标,为了检测较大日温差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抗寒性的影响,本研究模拟东北地区昼夜温差效应,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进行6h的-20℃... 热休克蛋白基因(heat shock proteins,HSPs)Hsc70及Hsp90是目前认为与昆虫抵御环境压力及温度适应有关的指标,为了检测较大日温差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抗寒性的影响,本研究模拟东北地区昼夜温差效应,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进行6h的-20℃低温诱导和随后18h的4℃恢复处理,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其过冷却点,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Hsc70及Hsp90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SPSS对最终的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Hsc70及Hsp90在低温诱导阶段的表达出现下调,且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表达水平(低温诱导0~3h)。直至低温诱导6h,其表达量开始回升,此时,进行4℃恢复处理,发现起初恢复阶段Hsc70及Hsp90的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恢复1h后2种热休克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恢复3h时达到表达量的峰值,而后又逐渐下降。此结果说明,Hsc70及Hsp90是温度敏感性蛋白,其表达量受交变温度的影响显著,并且低温有利于其表达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对Hsc70及Hsp90表达量变化规律与过冷却点变化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Hsc70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与过冷却点变化规律显著相关,Hsp90则相关不显著。此结果表明Hsc70可能对亚洲玉米螟抗寒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交变温度 过冷却点 Hsc70 HSP90
下载PDF
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3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68-2674,共7页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玉米螟幼虫随着环境温(相对湿度)的增高(增大)化蛹、羽化进度随之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较其他环境,28℃和75%RH,南疆种群、北疆种群玉米螟化蛹历期最短依次为(15.24%±3.02%)、(14.11%±2.64%)和(21.45%±2.54%)、(18.27%±1.96%),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分别为(90.12%、96.33%)和(76.22%±5.45%)、(74.12%±6.01%),(68.13%±3.77%)、(64.39%±4.72%)。【结论】温度、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螟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新疆南疆种群、北疆种群越冬代老熟幼虫随着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发生期呈“前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化蛹 羽化 温度 相对湿度
下载PDF
越冬代亚洲玉米螟成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温度关系初探——以通辽市开鲁县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凯 李健民 +3 位作者 董永义 张宏宇 赵艳琴 李媛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为明确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温度的关系,于2007-2016年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当地气象数据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内蒙古通辽地区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始见期在6月初(6月5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下旬(6月26日左... 为明确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温度的关系,于2007-2016年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当地气象数据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内蒙古通辽地区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始见期在6月初(6月5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下旬(6月26日左右),终见期为7月中旬(7月14日左右),整个成虫期有效温度累积范围在150.0℃~750.0℃之间,高峰期集中在350.0℃~450.0℃的范围内。总的来看,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与高峰期与吉林省中部地区大体相同,终见期稍晚于吉林中部地区但早于黑龙江哈尔滨地区。通辽与吉林中部地区越冬代成虫期(均40 d左右)约比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短10 d。可见,各地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发生期的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因地而异,同一地区受年份间的气温变化其也会出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代成虫 发育有效温度 通辽
下载PDF
硒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晓霞 郑丽霞 +1 位作者 魏洪义 王广利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0-405,共6页
为探讨硒(seleni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营养作用及其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选用添加不同浓度硒的人工饲料饲喂3龄幼虫,观察了蛹、成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行为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硒对蛹和成虫... 为探讨硒(seleni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营养作用及其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选用添加不同浓度硒的人工饲料饲喂3龄幼虫,观察了蛹、成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行为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硒对蛹和成虫的发育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硒浓度为0.75 mg/kg时生长发育最好,化蛹率、雄蛹体重和雄蛾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了7.4%、12.7%和19.1%;硒浓度为5.00 mg/kg时生长发育最差,化蛹率和羽化率最低,雌、雄蛹重最小,成虫寿命最短。当硒浓度为0.75 mg/kg时,雌蛾求偶百分率和求偶持续时间均有所降低,且求偶高峰期推迟1~2 h。以正常雌蛾为诱源时,硒雄蛾的定向能力显著低于对照,而以硒雌蛾为诱源时,硒雄蛾的定向能力显著高于对照雄蛾;硒雌蛾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显著提高,硒雌蛾×硒雄蛾组合提高最多,分别为28.9粒和9.3%。研究表明,适量硒可以促进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并能显著影响成虫的生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生长发育 交配成功率 生殖力
原文传递
玉米螟幼虫感染玉米螟微孢子虫(Nosema furnacalis)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时启宏 吴斌 李健男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5-48,共4页
利用玉米螟微孢子虫侵染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对患病幼虫的各组织器官进行解剖和显微镜观察,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复染后光镜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的马氏管、丝腺、涎腺、神经、消化管为易感组织,感染后期可在玉米螟气管... 利用玉米螟微孢子虫侵染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对患病幼虫的各组织器官进行解剖和显微镜观察,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复染后光镜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的马氏管、丝腺、涎腺、神经、消化管为易感组织,感染后期可在玉米螟气管管壁细胞、中肠外纵肌等组织中也能发现微孢子虫,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能被感染的组织(细胞)有体壁的真皮细胞、体壁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并查明了上述各组织中微孢子虫的侵染顺序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螟微孢子虫 病理感染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行为 被引量:1
14
作者 昝庆安 张丽 +3 位作者 和淑琪 张立敏 陈斌 李正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6,共7页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甘蔗、单作玉米和间作甘蔗叶背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高于叶面,而间作玉米叶背与叶面的玉米螟卵块数无显著差异,叶背的卵粒数高于叶面。单作玉米叶脉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显著高于叶缘;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叶脉与叶缘卵块数间无差异,但叶脉处卵粒数高于叶缘,间作甘蔗叶脉的卵块数高于叶缘,叶缘卵粒数高于叶脉。单作甘蔗叶背的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69.14 cm处,而叶面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21.09 cm处;间作甘蔗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距叶鞘35.17 cm和12.34 cm处,二者差异显著。单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卵块仅分布于叶背沿叶脉远离叶鞘处,而间作玉米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近叶鞘。表明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雌蛾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 甘蔗 间作 产卵行为
原文传递
冀东地区亚洲玉米螟化性探讨
15
作者 余金咏 于泉林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0-143,148,共5页
在冀东地区全年分别对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越冬幼虫数量及黑光灯诱蛾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冀东地区玉米田全年共发生以3化性为主的不完全世代。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发生第1代和第2代,在夏玉米田发生第2代和第3... 在冀东地区全年分别对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越冬幼虫数量及黑光灯诱蛾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冀东地区玉米田全年共发生以3化性为主的不完全世代。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发生第1代和第2代,在夏玉米田发生第2代和第3代。统计显示,玉米秸秆中越冬幼虫以3化性为主,3化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73.7%;黑光灯逐日诱蛾量分析显示,全年共形成3个较集中的诱蛾量动态,共诱集成虫1 589头,黑光灯全年诱蛾量动态与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呈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化性 世代 黑光灯诱集
原文传递
亚洲玉米螟感染玉米螟微孢子虫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时启宏 吴斌 +1 位作者 李健男 张丽娜 《广西蚕业》 2004年第4期5-8,共4页
本试验利用玉米螟微孢子虫侵染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对患病幼虫的各组织器官进行解剖和显微镜观察,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复染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的马氏管、丝腺、涎腺、神经、消化管为易感组织,感染后期... 本试验利用玉米螟微孢子虫侵染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对患病幼虫的各组织器官进行解剖和显微镜观察,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复染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的马氏管、丝腺、涎腺、神经、消化管为易感组织,感染后期可在玉米螟气管管壁细胞、中肠外纵肌等组织中也能发现微孢子虫,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能被感染的组织(细胞)有体壁的真皮细胞、体壁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并查明了上述各组织中微孢子虫的侵染顺序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亚洲玉米螟 幼虫 侵染 显微镜观察 体壁 病理学变化 感染 组织病理学 细胞
下载PDF
辽宁沈阳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发生动态及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培斌 王凯 +2 位作者 张海东 陈彦 董怀玉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3,共5页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便,可反映越冬代玉米螟发生动态,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不同田块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的主要栖息场所是杂草地、小麦田和大豆田等植株生长茂密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代成虫 性诱剂 监测
原文传递
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洪春 赵薇 +6 位作者 侯月敏 宋显东 王春荣 裴海英 王振 庄宝龙 孙苓芙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共8页
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的影响,测定越冬滞育幼虫至蛹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以及不同时期幼虫体内水分和能量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越冬幼虫解除滞育至蛹发育起点温度为(9.05±1.79)℃,有效积温(568.05±65.... 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的影响,测定越冬滞育幼虫至蛹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以及不同时期幼虫体内水分和能量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越冬幼虫解除滞育至蛹发育起点温度为(9.05±1.79)℃,有效积温(568.05±65.68)d·℃。在19、22、25、28和31℃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7.24、16.69、15.65、15.34和14.81 h。光照时长小于13 h时幼虫全部进入滞育,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发育型或短日照滞育型。引起滞育关键因子为光周期,温度协同光周期影响滞育,高温抑制滞育发生。幼虫体内含水量在1月和2月显著低于其他月份;脂肪含量在非滞育期与滞育期差异不显著;非滞育幼虫体内总糖含量最高,与滞育期差异显著;滞育前期糖原含量较高,随后滞育解除期降至最低,且差异显著。确定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为糖原积累型滞育。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亚洲玉米螟滞育机理、制定当地越冬策略及预测蛹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哈尔滨 滞育 能量物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苏云金芽胞杆菌一新菌株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孟鑫睿 路杨 +3 位作者 刘艳微 徐文静 冯树丹 张正坤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0-417,共8页
为分离并鉴定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种,通过棋盘式采集法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中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伴孢晶体观察及基因型鉴定,并测定了其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显示:... 为分离并鉴定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种,通过棋盘式采集法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中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伴孢晶体观察及基因型鉴定,并测定了其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为圆形、暗白色菌落,边缘不整齐,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 DNA序列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属的NBRC 13865同源性达99%;该菌株为cry2+cry9复合基因型,编码氨基酸序列与Cry2Ab和Cry9Ea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4%和99%,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命名为JN001。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性,以1.0×109个/m L菌体浓度接种3龄幼虫72 h后,其校正死亡率为95.06%,致死中浓度(LC50)为4.12×103个/m L菌体,而对斜纹夜蛾和粘虫毒性较弱,接种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2.88%和7.34%。表明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新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鉴定 微生物杀虫剂 亚洲玉米螟
原文传递
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振铎 孟昭金 潘巨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94,共4页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 松毛虫赤眼蜂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