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9
1
作者 王振营 鲁新 +1 位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02-412,共11页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 ,并提出了“十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大量饲养 预测预报 防治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几种主要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徐艳聆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解毒酶、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取食转Bt基因玉米后幼虫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 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解毒酶、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取食转Bt基因玉米后幼虫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取食转Bt基因玉米48h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α乙酸萘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在取食48h、60h和72h的活力分别是对照的2.00、1.50和2.50倍。保护酶系、中肠总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在取食48h后明显受到抑制;但强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取食48h、60h和72h的活力分别是对照的4.00、1.67和1.33倍。乙酰胆碱酯酶和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可能与亚洲玉米螟对Bt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CrylAb杀虫蛋白 转BT基因玉米 解毒酶 保护酶 蛋白酶
下载PDF
引种印楝国产种子的印楝素含量及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业光 张兴 赵善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4-19,共6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南省种植的印楝树(Azodirochtia indica A. Juss)上收获的种于中印楝素(Azadirachtin)含量为0.48%,甲醇提取物获得率为16.39%,其中含印楝素2.9%.国产印楝种子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Oetri...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南省种植的印楝树(Azodirochtia indica A. Juss)上收获的种于中印楝素(Azadirachtin)含量为0.48%,甲醇提取物获得率为16.39%,其中含印楝素2.9%.国产印楝种子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Oetri(?)a f(?)colis)和小菜蛾(P(?)tella xylostella)幼虫均有强烈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活性。提取物馏分F_(5-6)(含印楝素0.883%)500ppm饲喂亚洲玉米螟4~5龄幼虫造成100%畸形死亡和变成“永久性幼虫”,113ppm时也有显著效果,2%处理小菜蛾四龄幼虫也使之100%畸形死亡。试验还发现不含印楝素的其它馏分对以上两种害虫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印楝素 亚洲斑米螟 小菜蛾
下载PDF
Bt玉米杀虫蛋白含量的时空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冬妍 王振营 +3 位作者 何康来 丛斌 白树雄 文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55-1159,共5页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Bt玉米MON810和Bt11的不同生育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以营养生长阶段的心叶组织表达最高,分别为1880.6和1473.1ng·g-1,生殖生长阶段的花粉含量最低,分别为52.3和73.3ng·g-1。随着叶片的生长,叶片中的杀虫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生殖生长阶段的各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的含量因组织而异。不同Bt玉米品种间同一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个Bt玉米各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心叶、苞叶、雌穗尖和籽粒中Bt杀虫蛋白表达量及取食的幼虫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但Bt11花丝以及MON810和Bt11的雄穗中Bt杀虫蛋白的含量与杀虫效果不一致,说明Bt玉米杀虫活性的表达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玉米 杀虫蛋白 含量 时空表达 亚洲玉米螟 杀虫效果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宋立秋 魏利民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丛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7-490,共4页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亚洲玉米螟 串珠镰孢菌 复合侵染 产量损失
原文传递
玉米抗螟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标准 被引量:31
6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2 位作者 周大荣 文丽萍 宋彦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39-443,共5页
报道了玉米螟在玉米植株上取食危害的基本规律及其造成的为害状、玉米抗螟性田间及室内鉴定技术和操作规程、玉米抗螟性的评价标准。这些方法和标准对进行抗螟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利用已知抗性种质进行品种抗性改良。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 抗性鉴定 评价标准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幼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 被引量:29
7
作者 袁志华 郭井菲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白树雄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5-210,共6页
为深入了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龄期幼虫的取食特性,采用叶碟法对6个科的24种植物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选择性试验中,酸模叶蓼上幼虫百分率最高,为29.81%;菜豆上次之,为27.36%。3龄幼虫... 为深入了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龄期幼虫的取食特性,采用叶碟法对6个科的24种植物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选择性试验中,酸模叶蓼上幼虫百分率最高,为29.81%;菜豆上次之,为27.36%。3龄幼虫选择性试验中,菜豆上幼虫百分率最高,为28.66%;酸模叶蓼上次之,为26.21%;该虫较喜食的其它几种植物上幼虫百分率由多到少依次是葎草、向日葵和苘麻,而玉米叶片上的幼虫取食百分率最低,初孵幼虫为0,3龄幼虫为4.28%。5龄幼虫在上述6种植物茎秆或果实上取食停留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说明,亚洲玉米螟幼虫保持了对原始寄主的取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幼虫 龄期 寄主 取食选择性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菁 张颖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5-1143,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1,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424~0.862范围内。17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2.02。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234。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76.45%)。各种群的Tajimas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中国亚洲玉米螟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理种群 线粒体COⅡ基因 单倍型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间作对甜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田耀加 梁广文 +1 位作者 曾玲 陆永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为明确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对害虫的控制作用,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了甜玉米单作、甜玉米与绿豆、菜豆、甘薯或花生间作生境玉米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不同生境亚洲玉米螟的为害情况。间作生境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和瓢虫类群的... 为明确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对害虫的控制作用,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了甜玉米单作、甜玉米与绿豆、菜豆、甘薯或花生间作生境玉米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不同生境亚洲玉米螟的为害情况。间作生境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和瓢虫类群的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其中甜玉米间作绿豆或甘薯生境蜘蛛类群增长21%以上,瓢虫类群增长83%以上,显著高于甜玉米单作生境;不同生境间玉米螟赤眼蜂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均达到86%以上。间作生境玉米生育期内亚洲玉米螟落卵量、斜纹夜蛾及玉米蚜发生量均与甜玉米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收获期甜玉米间作生境玉米螟为害率低于单作生境,其中以甜玉米间作绿豆生境最低,总蛀孔数和活虫数分别比单作生境下降55.72%和76.70%。表明间作不同作物对甜玉米田具有一定的控害增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间作 种群动态 亚洲玉米螟
原文传递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白树雄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文丽萍 周大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4,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 triniafurnacalis (Guen啨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 triniafurnacalis (Guen啨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其附腺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而处女蛾、产卵前期雌蛾、产卵后期雌蛾及其附腺却没有作用 ;当玉米螟卵块数量为2块及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当量为 0 2 5块卵时 ,对玉米螟赤眼蜂也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尤其以产在玻璃管内卵块吸引最为显著 ,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 0 1) ;性信息素组分之一 ,反 12 十四碳烯乙酸酯 (E12 14 :Ac)在剂量为 1μg时亦显著刺激了赤眼蜂的活动 ,表现为进入处理区的次数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益它素 嗅觉反应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宋立秋 石洁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丛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3,58,共5页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在春播和夏播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为试虫,以轮枝镰孢菌为供试菌,单独或复合接种侵染。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在春播和夏播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为试虫,以轮枝镰孢菌为供试菌,单独或复合接种侵染。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处理最高,为31.57~88.80,单独接虫处理为16.27~55.00,单独接菌处理为19.02~59.47;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玉米雌穗发育期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的影响,其玉米螟为害级别为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受螟害的介导作用,春播玉米雌穗被害率、螟害级别和镰孢穗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重于夏播玉米,但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情指数高于春播玉米。螟害的介入明显加重了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雌穗发育时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轮枝镰孢菌 玉米镰孢穗腐病 发生程度
下载PDF
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引诱效果及田间应用初探 被引量:27
12
作者 胡代花 杨晓伟 +1 位作者 韩鼎 王晖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我国玉米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3种诱芯(诱芯A、诱芯B和诱芯C)对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水盆式和三角形两种诱捕器类型及诱捕器不...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我国玉米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3种诱芯(诱芯A、诱芯B和诱芯C)对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水盆式和三角形两种诱捕器类型及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1.0、1.5、1.8和2.0 m)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北京中捷玉米螟诱芯)和诱芯B(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玉米螟诱芯)均对亚洲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以诱芯B效果更佳;两种类型诱捕器对玉米螟诱虫总数差异显著;三角形诱捕器悬挂在2.0 m处的效果优于悬挂在1.5 m处。诱芯B较适合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控,建议在田间应用中使用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8-2.0 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捕器 引诱活性
下载PDF
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斌 和淑琪 +3 位作者 张立敏 杨进成 严乃胜 李正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1-597,共7页
为明确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发生和为害的控制作用,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小区,采用目测法和马氏网法系统调查了该生境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密度与卵粒密度、蛀孔密... 为明确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发生和为害的控制作用,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小区,采用目测法和马氏网法系统调查了该生境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密度与卵粒密度、蛀孔密度与百秆虫量、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与甘蔗间作种植的玉米上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蛀孔密度、百秆虫量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田,2012和2013年,间作玉米上百株卵块数比单作玉米分别减少了29.32%和35.73%,每卵块所含的卵粒数分别减少了34.22%和51.02%,百秆玉米蛀孔数分别减少了42.53%和31.25%,百秆虫量分别降低了58.18%和52.73%。间作田中亚洲玉米螟的3种主要寄生蜂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田,而数量较少的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及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种群密度在间作与单作田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甘蔗 亚洲玉米螟 作物间作
原文传递
繁育川硬皮肿腿蜂替代寄主的筛选 被引量:24
14
作者 黄琼 周祖基 +2 位作者 杨伟 胡杰 杨春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5-379,共5页
在室内用直接接蜂和药物麻醉寄主后接蜂的方法,对杉棕天牛CallidiumvillosulumFairmaire、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sitt、苹眼天牛Bacchisadioica(Fairmaire)、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玉米螟Ostriniafurna... 在室内用直接接蜂和药物麻醉寄主后接蜂的方法,对杉棕天牛CallidiumvillosulumFairmaire、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sitt、苹眼天牛Bacchisadioica(Fairmaire)、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大螟Sesamiainferens(Walker)、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Guen啨e、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flagellicornis(Smith)、家蝇MuscadomesticavicinaMacquart和黄粉甲TenebriomolitorL.等10种昆虫作为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繁蜂替代寄主的适合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比较了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供试寄主上的寄生率、出蜂率、发育历期、后代的雌性比率、寄生繁殖能力和冷藏对成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及寄主的不同处理间只有寄生率和出蜂率两项指标可能有显著差异,能反映繁蜂寄主的适合性。据此,从10种供试寄主中筛选出黄粉甲和玉米螟两种优良的繁蜂替代寄主,为该蜂的大规模繁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硬皮肿腿蜂 黄粉甲 玉米螟 人工繁育 替代寄主 适合性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炳旭 陆恒 +3 位作者 董易之 郑锦荣 汤历 郑常格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9-422,426,共5页
研究了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捕器悬挂高度及诱捕器颜色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水盆式和三角式两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日均诱蛾量分别为0.7和0.6头,周诱蛾量分别为12.7和10.3头,总诱蛾量分别... 研究了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捕器悬挂高度及诱捕器颜色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水盆式和三角式两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日均诱蛾量分别为0.7和0.6头,周诱蛾量分别为12.7和10.3头,总诱蛾量分别为46.3和41.3头,均与瓶水式、飞翼式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周诱蛾量和总诱蛾量显著差异;三角式诱捕器悬挂在2.5m和2.0m处的诱捕效果较好,日均诱蛾量分别为0.7和0.6头,周诱蛾量分别为11.0和10.3头,总诱蛾量分别为43.7头和41.3头。颜色对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影响不大,红、白、黄、绿四种不同颜色的三角式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周诱蛾量和总诱蛾量均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诱捕器类型 诱捕效果
下载PDF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被引量:25
16
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2 位作者 王振营 文丽萍 白树雄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玉米螟 发生危害 防治措施
原文传递
亚洲玉米螟蛾趋光行为及复眼结构节律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郭炳群 李世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1,共4页
用行为实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夜间暗适应处理和日间暗适应处理的亚洲玉米螟蛾Ostriniafurnacalis(Guenee)趋光反应及小眼的显微结构。(1)夜间暗适应处理组的趋光反应率明显高于日间暗适应处理组。5个照度行为实验中,前者最高... 用行为实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夜间暗适应处理和日间暗适应处理的亚洲玉米螟蛾Ostriniafurnacalis(Guenee)趋光反应及小眼的显微结构。(1)夜间暗适应处理组的趋光反应率明显高于日间暗适应处理组。5个照度行为实验中,前者最高反应率达80%,最低23%,总反应率近48%,而后者分别只有35%、10%和21%。(2)夜间暗适应与日间暗适应的复眼其屏蔽色素分布大体相同,但小网膜细胞核的分布区域有明显差异,表明亚洲玉米螟娥小眼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的节律性。这种结构节律变化可能是导致趋光反应昼夜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趋光行为 复眼 结构
下载PDF
我国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调查 被引量:23
18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3 位作者 文丽萍 白树雄 刘科宏 周大荣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9-53,共5页
对我国玉米主产区 9省 1 1个点的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腰带长体茧蜂、大螟钝唇姬蜂 ;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玉米螟微粒子虫和Nosemasp 等。总体上看 ,病原微生... 对我国玉米主产区 9省 1 1个点的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腰带长体茧蜂、大螟钝唇姬蜂 ;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玉米螟微粒子虫和Nosemasp 等。总体上看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高于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率 ,但不同种类在各地之间的分布有明显差异。白僵菌为东北春玉米区优势种 ,在吉林省的公主岭和通榆发病率达 74 8%~ 80 4 % ,可能与当地长期使用白僵菌进行玉米螟防治有关。苏云金杆菌在夏玉米区的寄生率明显较高 ,为 6 7%~ 1 3 7%。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 0~ 2 3 1 % ,玉米螟微粒子虫为优势种 ,主要流行在春玉米区 ,而在夏玉米区郑州寄生的微孢子虫为Nosema属一未知新种。腰带长体茧蜂分布范围较广 ,寄生率为 0~ 1 7 9% ,以夏玉米区寄生率较高。大螟钝唇姬蜂仅在赤峰、朔州和敦化有寄生 ,寄生率分别为 1 5%、0 5%和 0 8%。玉米螟厉寄蝇在除赤峰和衡水外的各点均有分布 ,寄生率为 0 7%~ 6 3% ,以山西朔州的寄生率为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幼虫 寄生性天敌 天敌昆虫 寄生率 病原微生物 玉米螟厉寄蝇 玉米主产区 中国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抗寒及低温生存对策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洪刚 鲁新 +1 位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8-402,共5页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 e)的抗寒及低温生存对策,分别测定了来自吉林省的敦化一化型(DH1)、公主岭一化型(GZL1)、公主岭二化型(GZL2)和洮南二化型(TN2)4个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田间种群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及各种...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 e)的抗寒及低温生存对策,分别测定了来自吉林省的敦化一化型(DH1)、公主岭一化型(GZL1)、公主岭二化型(GZL2)和洮南二化型(TN2)4个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田间种群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及各种群经超过冷却低温处理后的存活率及滞育后发育历期等。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为-28.5^-27.0℃,最低个体可达-36.4℃,不同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以GZL1最低,其次是TN2和DH1,GZL2最高。在超过冷却点低温下,各种群的存活率分别为45.6%、58.8%、41.8%和58.3%,且GZL1和TN2显著高于DH1和GZL2,在超过冷却低温处理下存活的幼虫其滞育后发育历期与未经过处理的同种群对照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亚洲玉米螟具有很强的过冷却能力,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耐结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滞育 过冷却点 抗寒性 低温生存对策
原文传递
腰带长体茧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冯从经 邱鸿贵 +1 位作者 邱中良 符文俊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8-304,共7页
通过对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cingulumBrischke寄生的 5龄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采用体外注射腰带长体茧蜂雌性成蜂的萼液成分、毒液成分、萼液与毒液混合物的方法 ,研究了... 通过对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cingulumBrischke寄生的 5龄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采用体外注射腰带长体茧蜂雌性成蜂的萼液成分、毒液成分、萼液与毒液混合物的方法 ,研究了寄生蜂各种主要生理因子对寄主血清中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生蜂寄生可明显抑制寄主体内的酚氧化酶活性 ,减少黑色素产生 ;被寄生组FITC标记的血细胞阳性百分率低于未被寄生组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萼液成分可明显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清中酚氧化酶的活性 (P <0 0 1) ;萼液与毒液混合物对酚氧化酶活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P <0 0 1)。研究认为寄生蜂产卵时注入的萼液、毒液可对寄主昆虫酚氧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萼液是抑制寄主免疫能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带长体茧蜂 亚洲玉米螟 寄生 萼液 酚氧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