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bar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2 位作者 刘琳莉 徐言宏 刘友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并能释放内容物 ,但杂交后结实率为 0 ,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转BAR基因水稻 花粉杂交 基因漂移 生殖生物学 抗除草剂基因 安全性
下载PDF
利用SRAP标记研究海南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齐兰 王效宁 +3 位作者 张吉贞 唐清杰 孟卫东 严小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2-406,共5页
利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SRAP引物对海南120份普通野生稻、55份疣粒野生稻和26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在检测到的219个位点中,普通野生稻的多态性位点率为74.89%,疣粒野生稻为42.47%,药用野生稻25.11%。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普通野生稻最高为0... 利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SRAP引物对海南120份普通野生稻、55份疣粒野生稻和26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在检测到的219个位点中,普通野生稻的多态性位点率为74.89%,疣粒野生稻为42.47%,药用野生稻25.11%。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普通野生稻最高为0.3277,疣粒野生稻为0.2044,药用野生稻最低为0.1113。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与地理来源相一致,相关性强,各居群个体间没有出现任何交叉。普通野生稻总群体基因多样性为0.2135,群体内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居群间基因多样性,说明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分化不显著,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于居群内。基于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特点,认为实施保护策略时,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WDL和WDA居群。疣粒野生稻居群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建议原生境保护;药用野生稻居群数量较少,建议原生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AP 遗传多样性 普通野生稻 疣粒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下载PDF
筛选和转化药用野生稻TAC克隆获得耐旱水稻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蕊 张欢欢 +5 位作者 陈志雄 SHAHID Muhammad Qasim 傅雪琳 刘耀光 刘向东 卢永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45-1457,共13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一种可有效转移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方法,为进一步大量开展利用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植物抗性相关转录因子AP2/EREBP和bZIP家族基因保守序列为探针,采用同位素α-32P对探针进行标...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一种可有效转移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方法,为进一步大量开展利用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植物抗性相关转录因子AP2/EREBP和bZIP家族基因保守序列为探针,采用同位素α-32P对探针进行标记,通过Southern杂交对药用野生稻TAC文库进行第一轮筛选;所获得阳性克隆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第二轮筛选;最后利用PCR方法对第二轮筛选所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验证。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阳性克隆转入栽培稻品种日本晴,利用TAC载体插入片段两端的抗性标记Hpt和SacB,通过PCR扩增检测和和Southern杂交对转化植株进行鉴定。采用PEG胁迫法和生理指标变化对转基因T2植株的芽期、苗期耐旱性进行鉴定。【结果】第一轮TAC文库筛选共获得1 073个阳性克隆,其中,以AP2/EREBP的保守序列为探针筛选出606个、bZIP为探针筛选出467个。对这些阳性克隆进行第二轮筛选,从中共获得147个阳性克隆,其中,AP2/EREBP为探针筛选出95个、bZIP为探针筛选出52个。PCR验证有103个阳性克隆能够扩增出目的片段,分别是利用AP2/EREBP设计的引物筛选出63个克隆和bZIP的40个克隆,阳性克隆得率分别为66.32%和76.92%。通过农杆菌转化,以编号为52D-M16和22D-P2(与AP2/EREBP相关)以及55R-A17、49R-O14和8-A24(与bZIP相关)的克隆转化水稻日本晴均获得转化植株,转化试验结果发现外源插入片段越大则克隆转化的成苗率越低。抗性鉴定、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均证明外源片段已转入受体水稻品种日本晴中。芽期抗旱性鉴定表明R12-23、R15-41和R1-8 3份材料的耐旱性优于受体日本晴,苗期鉴定显示M63-9和R12-23的耐旱性较强。综合认为,R12-23具有较好的耐旱性。【结论】通过构建药用野生稻TAC文库并结合特异克隆筛选和遗传转化方法,可以进行有利基因的转移,结合进一步的育种,有望实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 TAC文库 遗传转化 耐旱性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欢欢 刘蕊 +1 位作者 郭海滨 李亚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42-45,共4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方面具有优良性状,目前对这些优异基因的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单片段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及单个基因材料的获得,但在利用过程中仍存在遗传学背景不清楚、常规育种效率不高两方面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通过建立药用野生稻全基因组基因嵌入突变体库,利用可转化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和转基因技术,将大片段克隆导入栽培稻中,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将药用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转入栽培稻,并已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基因与种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基因组文库 优异基因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玲 张敦宇 +9 位作者 陈越 付坚 王波 钟巧芳 余腾琼 肖素勤 柯学 殷富有 王玲仙 程在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17-1425,共9页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白叶枯病 抗性 鉴定评价 云南
下载PDF
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可交配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玉微 陈成斌 +4 位作者 曾汉来 张万霞 任民 盖红梅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5-250,共6页
通过人工授粉方法研究栽培稻与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稻之间的可交配性。以栽培稻为对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野生稻花粉在同一栽培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栽培稻柱头上普通野生稻(AA)花粉萌发最好,与对照萌发情况相近。药... 通过人工授粉方法研究栽培稻与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稻之间的可交配性。以栽培稻为对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野生稻花粉在同一栽培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栽培稻柱头上普通野生稻(AA)花粉萌发最好,与对照萌发情况相近。药用野生稻(CC)萌发差,表现为柱头上花粉附着量少,开始萌发时间迟,萌发量少,花粉管扭曲、缠绕、伸长慢等。四倍体野生稻未观察到有萌发现象。说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近,可交配性好;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差;四倍体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极差。由此推断,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通过花粉途径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大,而与药用野生稻和其他基因组野生稻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种 野生近缘种 可交配性 人工授粉 转基因水稻 基因漂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士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415-417,共3页
以Tetep、B40为抗、感对照品种,采用自然诱发,鉴定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L.)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以黑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稻杂交的后代A_(C-1)、A_(C-2)、A_(C-3)叶瘟病级严重度均为... 以Tetep、B40为抗、感对照品种,采用自然诱发,鉴定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L.)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以黑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稻杂交的后代A_(C-1)、A_(C-2)、A_(C-3)叶瘟病级严重度均为3级,病斑孢子层级均为1级,与药用野生稻亲本一致,表现中抗;但杂交后代AC-4发生分化,其叶瘟病级严重度达7级,病斑孢子层级为5级,与母本黑选A一致,表现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栽培稻(oryza sativa L.) 杂交后代 稻瘟病 抗性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4
8
作者 梁世春 陈成斌 +6 位作者 梁云涛 杨庆文 乔卫华 曾华忠 徐志健 黄娟 张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995,共5页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4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24.14%。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8...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4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24.14%。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85个居群、231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有效地保存了广西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药用野生稻原生地新的分布点15个以及植株高达5.2m、茎秆高位分蘖有3~4个分枝和半卷叶药用野生稻等特殊种质资源。根据调查结果和对广西药用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的分析,对未来药用野生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调查收集 保护
下载PDF
转化药用野生稻TAC克隆的水稻芽期耐盐性分析
9
作者 许飘 赖芯茹 +5 位作者 戴诗琦 黄永相 陈志雄 刘向东 李伟 郭建夫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721-6731,共11页
为了解转药用野生稻TAC(Transformation-competent artificial chromosome)基因克隆的水稻株系芽期耐盐性,本研究分别以TAC载体插入片段两端的抗性标记Hpt和SacB检测T_(4)代16个转化株系,并利用0.3%和0.6%的NaCl溶液处理转化TAC克隆的... 为了解转药用野生稻TAC(Transformation-competent artificial chromosome)基因克隆的水稻株系芽期耐盐性,本研究分别以TAC载体插入片段两端的抗性标记Hpt和SacB检测T_(4)代16个转化株系,并利用0.3%和0.6%的NaCl溶液处理转化TAC克隆的阳性株系及其受体的种子,研究盐胁迫对转基因株系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Hpt和SacB均从16个转基因株系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在盐胁迫下,16个转基因株系和受体亲本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主根长和根数等性状都显著下降,其中根数和主根长的下降程度最大,减少达72.0%和69.6%。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相对主根长和相对根数等指标,以‘华粳籼74’(HJX74)为受体的7个转基因株系与其受体亲本相比,全部或大部分株系无显著差异;而以‘日本晴’为受体的9个转基因株系与其受体亲本相比,部分株系与受体相比差异显著,其中TR6-1-6-1、TR19-3-5-6、NAC3-2-4-2、NAC17-1-6-3、STK2-1-2-2和STK33-5-3-1等株系在0.3%或0.6%盐浓度胁迫下的相对发芽率(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受体‘日本晴’。结合相对盐害率和5个性状的隶属函数值评价表明,TR19-3-5-6和NAC3-2-4-2的耐盐性显著优于其受体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转基因水稻 耐盐性 盐胁迫 种子萌发
原文传递
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构建过程中质粒提取方法改进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思名 刘凌云 +3 位作者 殷旭东 岑晓江 王波 程在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水稻的生产一直受到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遗传基础单一,迫切需要拓宽现有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引进不同来源的抗性和耐性基因。而野生稻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基因库,充分利用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可拓宽现有栽培稻品种的遗传... 水稻的生产一直受到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遗传基础单一,迫切需要拓宽现有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引进不同来源的抗性和耐性基因。而野生稻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基因库,充分利用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可拓宽现有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有利于选育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或创造出特殊中间材料。但对于野生稻的利用目前仍存在许多困难,通过常规杂交途径一般难以实现。为了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利用云南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通过构建BIBAC文库的策略挖掘云南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用于栽培稻的改良。而高质量的载体制备在文库的构建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文库构建的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对高质量BIBAC载体制备中的关键技术如提取、纯化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质粒 方法改进
下载PDF
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基因水稻的不亲和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琳莉 强胜 +1 位作者 宋小玲 胡金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9-472,T001,共5页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均比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的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较慢,且分别在到达花柱中部(Y003)或花柱基部(99t)时停止生长,顶端异常膨大,杂交子房逐渐萎缩,结实率为0。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是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能进入胚囊完成受精,在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栽培稻中的外源基因向药用野生稻漂流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显微镜技术 药用野生稻 转基因水稻 杂交不亲和性 基因漂流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苏龙 徐志健 +12 位作者 乔卫华 郑晓明 梁云涛 丁膺宾 刘莎 齐兰 公婷婷 梁新霞 王君瑞 张丽芳 程云连 兰进好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3-610,共8页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中心 聚类分析 SSR引物数量
下载PDF
云南野生稻叶茎根组织结构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蒋春苗 黄兴奇 +2 位作者 李定琴 余腾琼 程在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5,共7页
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云南3种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叶片、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野生稻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揭示其结构与云南野生稻的生长势旺盛、营养吸收能力强、抗某些病虫害能力强的关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野生稻... 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云南3种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叶片、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野生稻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揭示其结构与云南野生稻的生长势旺盛、营养吸收能力强、抗某些病虫害能力强的关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叶片主脉、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差异显著,其中景洪疣粒野生稻、景洪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最明显。(2)在叶主脉结构中,景洪疣粒野生稻无气腔结构,维管束数量少、面积小;景洪药用野生稻、3个普通野生稻材料存在多个维管束和气腔结构,维管束、束内导管直径及气腔面积较栽培稻大,而栽培稻中的气腔均为2个。(3)在茎秆结构方面,景洪疣粒野生稻茎秆最小,维管束数量最少,其茎壁内的维管束排列方式与栽培稻不同;景洪药用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茎秆及茎壁较栽培稻粗厚,维管束数量也较栽培稻多,普通野生稻的茎壁中有通气组织。(4)在根的组织结构中,3种野生稻的导管数量较多,导管直径及中柱面积较栽培稻大,外皮层出现了具有凯氏带功能的凯氏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叶片解剖结构 茎根解剖结构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郭辉 陈灿 +8 位作者 张宗琼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李丹婷 夏秀忠 冯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6-914,共9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2%、11.90%、3.39%、4.64%和6.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878、2.0453、1.7727、1.1567和2.0379。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相关,累计贡献率达63.759%,第3、第4主成分特征值相近,贡献率分别为16.306%和15.542%,抽穗期与花药长度是影响的决定因子,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7个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梧州市(1.6731)>玉林市(1.5784)>贵港市(1.5070)>南宁市(1.3325)>来宾市(1.2131)>贺州市(0.9629)>钦州市(0.3819),梧州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梧州市是广西药用野生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药用野生稻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应答稻飞虱取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富铁 庄延 +3 位作者 杨之帆 杨海元 祝莉莉 何光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应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应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8个差异片段,测序112个;44个片段对应于已知或假定功能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白背飞虱为害后发生改变,24个基因在褐飞虱为害后改变。下调的基因比上调的基因多。有14个基因受这两种飞虱共同调节(2个上调,12个下调)。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对两种飞虱为害作出的反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药用野生稻 cDNA^AFLP 应答
下载PDF
广东省药用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芝兰 陈文丰 +7 位作者 陈雨 张静 李晨 孙炳蕊 江立群 吕树伟 吴柔贤 潘大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8-375,共8页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药用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6、2012-2018年对广东药用野生稻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查明,截至2018年12月,广东8个县市17个乡镇尚存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21个,其中3个点为首次...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药用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6、2012-2018年对广东药用野生稻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查明,截至2018年12月,广东8个县市17个乡镇尚存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21个,其中3个点为首次发现。现有分布点中,47.6%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小于67 m2或只有零星几丛甚至1丛,38.1%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在67~666 m2之间,只有14.3%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在2000 m2以上。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广东原有11个县市35个乡镇有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79个。本次实地调查了其中47个点,只有18个点尚有药用野生稻。按实地调查的分布点计算,分布点丧失率为61.7%,呈现濒危趋势。调查发现,造成药用野生稻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建设、开垦种植果树和经济林、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伴生植物禾本科杂草的快速生长等。调查的同时,抢救性收集了94份药用野生稻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初步鉴定出10份抗褐稻虱、11份中抗白叶枯病种质。同时还繁种入中期库保存,丰富了保存的药用野生稻资源,提高了保存种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调查 收集 异位保护 原位保护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快繁苗在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玲仙 陈玲 +8 位作者 陈越 王波 付坚 肖素勤 柯学 钟巧芳 雷涌涛 余腾琼 程在全 《辽宁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7-11,共5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但是,药用野生稻结实率低,落粒性强,很难收种和保存繁殖。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种子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组培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MS+2,4-D5.0mg/L+...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但是,药用野生稻结实率低,落粒性强,很难收种和保存繁殖。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种子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组培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MS+2,4-D5.0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值5.8最适合愈伤诱导培养基,也筛选出愈伤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了10种分化培养基:筛选出MS+6-BA3.0mg/L+NAA0.5mg/L+ZT3.0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值5.8最为适合分化的培养基,同时筛选出继代、增殖、壮苗的培养基;设计了10种生根培养基:筛选出MS+NAA0.8mg/L+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值5.8最适合生根的培养基。在培养技术方面采用磨去种皮,利用种子芽诱导愈伤,弱光培养愈伤,加快形成紧实、绿色颗粒愈伤,进行了有效改进。通过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药用野生稻快繁体系。以组培苗药用野生稻为父本,3个品系栽培稻为母本,3个杂交组合获得了远缘杂交后代。因此,远缘杂交在杂交育种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组织培养 杂交育种
下载PDF
怀集药用野生稻农艺性状及其抗氧化酶特性分析
18
作者 周丽萍 李嘉庆 +3 位作者 刘拥海 彭春芳 俞乐 李新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明确自然条件下不同生长期怀集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中花11的农艺性状及叶茎根中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挖掘药用野生稻的有利抗性基因及培育抗性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饱满的怀集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中花11种... 【目的】明确自然条件下不同生长期怀集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中花11的农艺性状及叶茎根中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挖掘药用野生稻的有利抗性基因及培育抗性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饱满的怀集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中花11种子进行常规催芽及营养液种植培养,培养至3叶期时进行移栽定植,测定农艺性状指标;继续用木村B营养液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于移栽后第30 d和抽穗期后第10 d对叶茎根取样,测定叶茎根中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怀集药用野生稻的发芽率(45.83%)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97.65%)(P<0.05,下同),且生长至3叶期的时间显著长于栽培稻中花11;怀集药用野生稻的株高和地上高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但其根长、地上重和根重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不同生长期怀集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中花11的植株生长表型差异明显,表现为怀集药用野生稻叶面宽大、叶长较长、叶倾角大,植株分蘖数少、根系欠发达,植株穗数少、穗上着粒少、籽粒灌浆慢。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怀集药用野生稻叶片和茎的SOD活性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而根SOD活性在移栽后第30 d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叶片和茎的POD活性均在移栽后第30 d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抽穗后第10 d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根POD活性在2个不同生长期均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叶片CAT活性在移栽后第30 d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茎CAT活性在2个不同生长期均显著低于栽培稻中花11,根CAT活性则显著高于栽培稻中花11。【结论】怀集药用野生稻的种子存在深休眠性,萌发困难,其植株农艺性状及生长表型与栽培稻中花11差异显著,且在关键营养生长期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即怀集药用野生稻具备高光效叶片生长特点及优良抗氧化特性,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栽培稻 农艺性状 生长表型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