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in childre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Jiawei Zhang Qingyou +2 位作者 Hao Hongjun Jin Hongfang Du Junb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1期3684-3689,共6页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has been increas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hil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Methods An...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has been increas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hil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Method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50 pediatric patients aged between 5 and 18 years who underwent head-up tilt test (HUTT) with the diagnosis of POTS at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from March 2008 to August 2013.Demographic data,clinical presentation,autonomic parameters,laboratory findings,and treatments were recorded.Results POTS in children commonly occurred in the age of 7-14 years.Dizziness (84.00%) was the most common symptom,followed by weakness (72.00%) and orthostatic syncope (62.67%).Positive family history of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Ol) was found in 24.64% of children with POTS.And 33.09% of them had preceding infection history as precipitating events.Ten percent of them suffered from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Hyperadrenergic status was documented in 51.28% of 39 patients who were tested for the standing norepinephrine levels.More than half of POTS patients,with 24-hour urinary sodium level <124 mmol/24 hours,were suitable for treatment of salt supplementation.At least 25.74% of POTS patients were of positive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 antibody.Low iron storage in children with POTS was relatively rare.Most patients responded well to treatments,43.51% of patients recovered,while 7.63% of them had relapse after symptoms disappeared.Conclusions POTS is a relatively common condition with complex pathophysiology and heterogene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A comprehensive therapeutic regimen is recommended for th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CHILDREN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原文传递
儿童和青少年直立性高血压伴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邹润梅 王成 +4 位作者 吴礼嘉 罗雪梅 林萍 李芳 谢振武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直立性高血压(OHT)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病例,根据直立倾斜试... 目的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直立性高血压(OHT)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病例,根据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3组:OHT组(单纯OHT)、OHT+VVS组(OHT伴VVS血流动力学反应)、OHT+POTS组(OHT伴POTS血流动力学反应),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纳入629例经Hu_rr诊断为OHT的病例,OHT组300例,OHT+VVS组264例,OHT+POTS组65例。三组患儿以晕厥、头晕为主要症状,且OHT+VVS组以晕厥为主要症状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OHT组(49.6%比35.7%,X^2=11.211,P〈0.05)和OHT+POTS组(49.6%比27.7%,X。=10.123,P〈0.05)。OHT+VVS组基线心率(HR)[(78±14)次/min比(77±12)次/min,t=2.570,P〈0.05]、HuTT3min时HR[(100±14)次/min比(94±13)次/min,t=17.464,P〈0.05]、HuTT3rain时HR与基线HR差值(AHR)[(22±12)次/min比(17±9)次/min,t=19.303,P〈0.05]明显高于OHT组。OHT+POTS组基线收缩压(SBP)[(105±10)mmHg比(103±10)mmHg(1mmHg=0.133kPa),t=4.918,P〈0.05]、HUTY 3min时SBP[(114±10)mmHg比(113±11)mmHg,t=4.046,P〈0.05]、基线舒张压(DBP)[(64±6)mmHg比(63±7)mmHg,t=2.618,P〈0.05]、HuTT3rain时DBP[(784-8)mmHg比(774-8)mmHg,t=3.302,P〈0.05]、HUTT3min时HR[(107±14)次/min比(94±13)次/min,t=24.229,P〈0.05]及AHR[(32±11)次/rain比(17±9)次/min,t=39.146,P〈0.05]明显高于OHT组,而基线HR[(75±14)次/min比(77±12)次/min,t=4.221,P〈0.05]明显低于OHT组。结论卧位、立位HR较快,HR改变较大的OHT更易合并VVS;卧位及立位SBP和DBP均较高,而卧位HR较低的OHT患者更易合并P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直立耐受不能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儿童
原文传递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佟冰渡 李高洋 +3 位作者 田雪 李杨 徐涛 陈亚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调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入住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104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疾病资料... 目的:调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入住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104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及治疗情况,并记录直立不耐受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4.6%的患者发生直立不耐受,头晕、恶心、双眼黑蒙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33.3%,无患者发生晕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进行体位适应性训练、卧床时间长、坐位疼痛评分高是发生直立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发生率较高,术后住院日延长。临床工作人员可尝试缩短卧床时间、离床活动前进行体位适应性训练,并做好疼痛控制,以减少患者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直立不耐受 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
下载PDF
儿童直立不耐受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军保 张清友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是指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当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然而,广义上讲,这些症状可以见于任何体位。急性直立不耐受通常表现为晕厥,即因急性脑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和肌张力丧... 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是指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当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然而,广义上讲,这些症状可以见于任何体位。急性直立不耐受通常表现为晕厥,即因急性脑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和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站立体位而跌倒,有时也可表现为晕厥先兆,并不出现意识的完全丧失;慢性直立不耐受的症状主要有:经常发生的头晕、头痛、疲乏、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心悸、胸闷、长出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儿童
原文传递
口服补液盐治疗儿童急性直立不耐受和慢性直立不耐受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祝立平 王成 +7 位作者 吴礼嘉 储卫红 冉静 李云利 林萍 李芳 胡尔林 刘德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补液盐(ORS)对儿童急性直立不耐受(AOI)和慢性直立不耐受(COI)的近期疗效比较。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AOI与COI儿童146例。男64例,女82例;年龄4~18(11.18&#... 目的探讨口服补液盐(ORS)对儿童急性直立不耐受(AOI)和慢性直立不耐受(COI)的近期疗效比较。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AOI与COI儿童146例。男64例,女82例;年龄4~18(11.18±2.52)岁;分AOI组(67例,主诉为晕厥)和COI组[79例,主诉为头晕(38例)、胸闷胸痛(21例)、头痛(10例)、心悸(8例)、叹气(1例)、抖动(1例)]。全部研究对象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明确诊断。在健康教育基础上予口服ORS干预,治疗14~180(39.77±31.92)d后来院复诊,询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复查HUTT。结果1.临床主观疗效:总有效率78.8%(115/146例),有效率在AOI组与CO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1%(51/67例)比81.0%(64/79例),x2=3.083,P〉0.05]。2.HuTT血流动力学类型:初诊AOI组与COI组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8,P〈0.05),2组皆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中的血管抑制型为主[64.2%(43/67例)比88.6%(70/79例),x2=12.367,P〈0.05],但混合型在AOI组较COI组多见[29.9%(20/67例)比6.3%(5/79例),x2=14.134,P〈0.05],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2例在COI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类型可发生改变。3.HUTT监测客观疗效:HuTT总转阴率为39.0%(57/146例),AOI组和COI组的HUTT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21/67例)比45.6%(36/79例),x2=3.083,P〉0.05]。4.HUTT阳性发作时间:HurIT阳性组分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组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阳性组。AOI及COI的阳性反应时间在治疗前BHUT组(t=-0.184)和SNHUT组(t=0.420)及治疗后BHUT组(t=0.690)和SNHUT组(t=0.1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HUTT阳性患儿(V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口服补液盐 治疗 儿童
原文传递
慢性直立不耐受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贯绯 张逊娟 +1 位作者 庞猛 李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3-480,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斜试验(HUTT)评估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建立OI研究队列;按血流动力学改变模式将患者分为直立位低血压(OH)组、直立位高血压(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和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CHOs)组;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2年;以首次缺血性卒中发病为观察终点,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和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联的因素。结果:121例研究对象符合OI诊断标准,其中OH组80例(66.12%),OHT组35例(28.93%),POTS组5例(4.13%),OCHOs组1例(0.82%);随访期间,总体人群确诊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3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以非OI者为参照,OI全人群、OH和OHT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527倍[风险比(HR)=2.527,95%CI:1.269~5.032,P<0.01]、2.268倍(HR=3.268,95%CI:1.603~6.663,P=0.001)和2.153倍(HR=3.153,95%CI:1.213~8.916,P=0.008)。结论:OI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OH组和OHT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直立位低血压 直立位高血压 缺血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 直立倾斜试验
下载PDF
失重或模拟失重条件下血管收缩反应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志利 姜世忠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7-390,共4页
失重或模拟失重条件下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是立位耐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血管功能的实现与血管内的压力、血流状态和血管结构有密切关系,由于血管所处部位不同,其结构和特点也不尽一致。失重或模拟失重时流体静压消失和血液的头向分布,使... 失重或模拟失重条件下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是立位耐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血管功能的实现与血管内的压力、血流状态和血管结构有密切关系,由于血管所处部位不同,其结构和特点也不尽一致。失重或模拟失重时流体静压消失和血液的头向分布,使身体各部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立位耐力 血管 收缩
下载PDF
术后病人直立不耐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阎学梅 何苗 王秀丽 《循证护理》 2022年第24期3336-3338,共3页
介绍了病人术后直立不耐受定义,主要综述了手术病人直立不耐受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提出早期活动是快速康复医学的基石,但术后直立不耐受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仍需要不断探讨。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手术 镇痛 麻醉 影响因素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直立不耐受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远飞 张芸娟 +4 位作者 王晋 董湘玉 杨轶男 倪倩 刘亚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晕厥事件发生分为晕厥组及非晕厥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36例直立不耐受患儿中,晕厥组77例(56.62%),非晕厥组59例(43...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晕厥事件发生分为晕厥组及非晕厥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36例直立不耐受患儿中,晕厥组77例(56.62%),非晕厥组59例(43.38%);两组患儿的体质指数、诱因中持久站立比例、伴随症状中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冷汗和面色苍白比例、晕车史、两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指数偏低,持久站立为诱因,伴随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冷汗和面色苍白,有晕车史,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直立不耐受患儿容易发生晕厥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晕厥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儿童直立不耐受与钙代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湘玉 董童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直立不耐受(OI)是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的最常见类型。儿童OI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钙、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儿童OI存在相关性。钙离子是参与细胞通讯过程的第二信使,人体多种组织和细胞内存在钙通道蛋白,... 直立不耐受(OI)是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的最常见类型。儿童OI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钙、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儿童OI存在相关性。钙离子是参与细胞通讯过程的第二信使,人体多种组织和细胞内存在钙通道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儿童OI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钙、维生素D缺乏或通道蛋白激酶异常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多种途径影响OI的发生与转归。现就钙、维生素D与OI的关系及其可能存在的多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维生素D 内皮功能障碍 血小板活化 直立不耐受
原文传递
两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Ca_L电流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汤浩 薛军辉 +3 位作者 白云刚 谢满江 暴军香 马进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06-409,413,共5页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2周后,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L-type voltage 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CaL)功能的改变,以及钙通道激动剂BayK8644对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以尾部悬...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2周后,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L-type voltage 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CaL)功能的改变,以及钙通道激动剂BayK8644对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以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的影响。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以Ba2+作为载流子,记录2周模拟失重后大鼠脑动脉VSMCs的CaL电流及钙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对其的影响,并测定相应的稳态激活与失活曲线及有关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2周后悬吊组大鼠已出现了典型的模拟失重效应,悬吊组大鼠脑动脉VSMCs的CaL的电流密度显著增加(P<0.05),且对钙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更敏感(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悬吊组大鼠脑动脉VSMCs的膜电容与接入电阻、CaL稳态失活曲线和稳态激活曲线等通道动力学特征无显著性改变。结论模拟失重2周可引起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CaL通道功能增强,这可能是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脑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立位耐力不良 血管平滑肌细胞 钙离子通道 动脉
下载PDF
模拟失重对大鼠肺动脉e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丛军 刘长庭 +2 位作者 王俊锋 汪德生 袁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04-705,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模拟失重对大鼠肺动脉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探讨肺动脉反应性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尾悬吊大鼠模拟失重,分为模拟失重组(尾悬吊14天)和对照组,每组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模拟失... 目的通过研究模拟失重对大鼠肺动脉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探讨肺动脉反应性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尾悬吊大鼠模拟失重,分为模拟失重组(尾悬吊14天)和对照组,每组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模拟失重组和对照组大鼠肺动脉组织eNOS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肺动脉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大鼠肺动脉组织eNOS表达增强,胶片图像扫描后的相对光密度值为247±2·60,对照组的相对光密度值为141±1·7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拟失重组肺动脉组织NO含量亦增加,其浓度为15·7±4·1μmol/L,对照组为7·6±3·2μmol/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模拟失重条件下肺动脉eNOS表达增加可能促进了立位耐力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肺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反应性
下载PDF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莹 张清友 +3 位作者 李红霞 王瑜丽 刘平 杜军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VVS及POTS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患过敏性疾病与非共患过敏性疾病患...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VVS及POTS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患过敏性疾病与非共患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一般情况、症状评估、过敏指标以及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与症状评分/晕厥发生频率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7例患儿中(VVS43例,POTS 24例)共有21例(31%)共患过敏性疾病,伴随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皮炎及食物过敏,其中以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就诊年龄、性别比例、基础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过敏组相比,过敏组的起病年龄(月)较大[11±2 vs.9±3],病程(月)偏短[8.0(0.1,24.0)vs.12.0(0.1,144.0)]。在VVS患儿中过敏组晕厥发生频率(次/月)较非过敏组高[2.50(0.08,30.00)vs.0.25(0.03,5.00)]。过敏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50(0.70,5.90)vs.1.65(0.30,6.20)]及计数(×109)[0.18(0.05,0.71)vs.0.10(0.02,0.38)]较非过敏组更高,P均<0.05。VV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相比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OT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及直立试验中心率增加最大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性疾病是VVS及POTS儿童常见的共患病,其中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具有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出现直立不耐受表现的起病年龄较大,更可能因短期内发作较为频繁而就诊;VVS合并过敏性疾病时晕厥发生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直立不耐受 过敏
下载PDF
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直立不耐受综合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贯绯 张逊娟 +1 位作者 庞猛 李淞 《中华全科医学》 2023年第7期1184-1187,1196,共5页
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直立不耐受综合征(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OI患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9月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年龄≥4... 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直立不耐受综合征(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OI患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9月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年龄≥40岁的546名户籍居民进行病史采集、直立不耐受问卷评定及卧立位血压测量,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社区慢性OI患病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I患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人群OI总体患病率为15.8%(86/546),在各亚型中,直立性低血压(OH)、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直立性高血压(OHT)患病率分别为10.6%(58/546)、0.7%(4/546)、4.4%(24/546),OH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亚型(χ2=56.840,P<0.001)。按年龄分层,OI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7.919,P=0.048),70岁以上高龄人群患病率最高(20.6%,28/1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卧位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是慢性O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OI患病率较高,临床分型以OH为主,老年人群、伴有高血压尤其是卧位收缩压控制不良者慢性OI患病风险高,应对重点人群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直立性低血压 患病率
原文传递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109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廖莹 张凤文 +2 位作者 陈丽 金红芳 杜军保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点。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经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确诊POTS的患儿109例(POTS组),平均年龄(11.79±2.55)岁;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点。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经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确诊POTS的患儿109例(POTS组),平均年龄(11.79±2.55)岁;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1.55±3.65)岁。对每例POTS患儿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儿童在生活习惯、家族史及体质特征方面特点,总结POTS组患儿发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平卧心率、平均动脉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TS患儿主要症状以晕厥多见(52.3%),42.2%症状发作频繁(就诊时>10次),主要症状发生季节以夏秋季多见(42.1%),发作持续时间多在1min以内(29%)。83.5%患儿发作前有诱因,发作诱因以持久站立为多见(50.5%),发作前多伴有先兆症状(78.0%),其中以头晕、黑矇、大汗、面色苍白最为常见。18例(16.5%)患儿有伴随症状,32例(29.4%)发作后仍有不适,以乏力最常见(24例)。90例(82.6%)患儿无既往疾病史,30例(27.6%)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46例(42.2%)有晕车经历。POTS组清淡饮食者居多(41.3%),水摄入较少(63.3%)。结论儿童POTS多发生于学龄期及青春期,晕厥发生率较高,发作季节以夏秋季多见,持久站立、体位改变、精神紧张以及感染为常见诱因。部分患儿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且易伴有晕车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直立不耐受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症状预测直立倾斜试验结果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虹 林萍 +3 位作者 吴礼嘉 李芳 邹润梅 王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921-92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症状对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首次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叹气等具有OI症状的儿童...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症状对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首次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叹气等具有OI症状的儿童青少年274例,男141例,女133例,年龄5~18岁,平均(11.8±2.7)岁。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血液生化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脑、肺等疾病。每例患儿完成0I问卷调查表及HUTT。结果274例受试儿童青少年根据HUTT结果分为HUTT阳性组(n=123)和HUTT阴性组(n=151)。儿童青少年OI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晕(65.3%)、晕厥(50.7%)、视物模糊或黑蒙(45.6%)、乏力(43.4%)。心悸、头痛、冷汗、视物模糊或黑蒙、胸闷、头晕、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等)、晕厥等8项0I症状在HUTT阳性组比HUTT阴性组发生率高(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该8项症状对HUTT阳性结果有一定预测价值(优势比〉1)。结论心悸、头痛、冷汗、视物模糊或黑蒙、胸闷、头晕、消化道症状、晕厥等8项OI症状对HUTT阳性结果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症状 直立倾斜试验 儿童青少年
原文传递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直立不耐受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薄士荣 苏萌萌 +1 位作者 薛婷 魏丽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调查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65岁及以上的196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 目的:调查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65岁及以上的196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患者直立不耐受风险因素调查表、直立不耐受症状问卷、疼痛数字评分法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直立不耐受影响因素。结果:42.4%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出现直立不耐受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跌倒效能、年龄、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体质量指数、疼痛数字评分、体位适应性训练是发生直立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全髋置换术后老年患者首次离床直立不耐受发生率较高。临床工作人员须重视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加强患者心理建设,并进行体位适应性训练,以帮助患者实现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患者 直立不耐受 早期康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儿童直立不耐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要 张小华 +1 位作者 魏红芳 董湘玉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82-88,共7页
直立不耐受(OI)多见于直立体位,也可见于其他体位,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OI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及直立性高血压4种常见亚型。OI的反复发作导致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OI的... 直立不耐受(OI)多见于直立体位,也可见于其他体位,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OI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及直立性高血压4种常见亚型。OI的反复发作导致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OI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不同亚型的OI发病机制存在交叉,但又有差异,本研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儿童OI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发病机制 儿童
下载PDF
中国人直立不耐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学军 胡春艳 +5 位作者 王成 吴礼嘉 李雯 林萍 李芳 谢振武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直立不耐受(OI)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或心悸的患者1069例,年龄平均(19.22±14.80)岁(3~72岁),男506例,女563... 目的探讨中国人直立不耐受(OI)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或心悸的患者1069例,年龄平均(19.22±14.80)岁(3~72岁),男506例,女563例。其中<18岁(儿童组)728例,≥18岁(成年组)341例。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明确诊断。结果 (1)OI阳性率60.99%,女性大于男性;成人组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OI类型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多见,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及直立性低血压(OH)。VVS混合型比例女性高于男性(P<0.05);心脏抑制型与OH比例在儿童组和成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比例成人组大于儿童组(P<0.05),而POTS比例则儿童组大于成人组(P<0.01)。(3)女性患者中VVS血管抑制型比例儿童组低于成人组(P<0.05),混合型比例儿童组高于成人组(P<0.01);POTS在儿童组高于成人组(P<0.01)。结论 OI阳性率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女性高于男性。OI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倾斜试验 年龄 性别
原文传递
直立不耐受患儿家长对疾病认识和需求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园园 陈建军 +1 位作者 洪黛玲 杜军保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了解直立不耐受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需求,旨在有针对性地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3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8位家长进行深度访... 目的了解直立不耐受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需求,旨在有针对性地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3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8位家长进行深度访谈。结果54.5%的家长对疾病有一些了解,45.5%的家长对疾病一无所知;居住城市或城镇的家长中对疾病有所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地区(P〈0.05);家长对疾病了解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0.438,P〈0.05)。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疾病对患儿的心理行为、智力和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家长认为疾病给患儿带来严重影响;大多数家长希望了解疾病相关知识(n=29),最希望获得的服务方式是门诊咨询(札=29)。结论目前我国直立不耐受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需求未得到满足,应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并为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儿童 家长 健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