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9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被引量:
298
1
作者
邹学校
马艳青
+2 位作者
戴雄泽
李雪峰
杨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15-1726,共12页
辣椒(Capsicum spp.)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本文中介绍了辣椒在世界的传播路径,考证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年生辣椒(C. annuum L.)从浙江传入中国后,先传到华北,再到湖南和辽宁,湖南作为次级传播中心,迅速向西南、西...
辣椒(Capsicum spp.)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本文中介绍了辣椒在世界的传播路径,考证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年生辣椒(C. annuum L.)从浙江传入中国后,先传到华北,再到湖南和辽宁,湖南作为次级传播中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及周边地区扩散,形成长江中上游嗜辣区,华北、东北、西北微辣区,华东、华南沿海淡辣区。灌木辣椒(C. frutescens L.)和中国辣椒(C. chinense Jacq.)从中国台湾传入,再从台湾传到海南和云南。探明了辣椒传播的动因。回顾了辣椒在中国400多年的发展历程;阐明了辣椒在不同历史阶段从观赏植物到调味品作物,再到蔬菜作物,其身份、地位转换的演进过程。介绍了辣椒在中国的产业功能、应用价值和产业规模;分析了辣椒的产业地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起源
栽培种
中国
传播
产业功能
原文传递
槭属的系统演化与地理分布
被引量:
40
2
作者
徐廷志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槭属(AcerL)属槭树科(Aceraceae),200种,分布于亚、欧、北美和非洲北缘。本文研究了槭属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起源与扩散。认为:(1)槭树科与无患子科关系密切,槭属是槭树科2属中较进化的类群。(2)...
槭属(AcerL)属槭树科(Aceraceae),200种,分布于亚、欧、北美和非洲北缘。本文研究了槭属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起源与扩散。认为:(1)槭树科与无患子科关系密切,槭属是槭树科2属中较进化的类群。(2)在原始而典型的槭属植物的基础上,槭属沿花的各部减少,有的器官甚至向完全退化的方向演化,但也有少数向增加数目的方向特化。(3)讨论了槭属4亚属23组的演化趋势,并绘制出其系统演化图。(4)槭属起源于侏罗纪的中国四川东部、湖北、湖南及其邻近地区,并向西、东北和南方扩散而进入西亚、欧洲、非洲北缘、北美洲和马来半岛至印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槭属
系统演化
地理分布
起源
扩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
被引量:
27
3
作者
李晓岑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2,126,共8页
为研究中国造纸术的源流,文章以实地调查资料入手,对中国近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纸工艺进行了工艺分析。从造纸的各个步骤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有两种不同的造纸法:一是抄纸法造纸,二是浇纸法造纸。这两种造纸方法在技术...
为研究中国造纸术的源流,文章以实地调查资料入手,对中国近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纸工艺进行了工艺分析。从造纸的各个步骤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有两种不同的造纸法:一是抄纸法造纸,二是浇纸法造纸。这两种造纸方法在技术工艺和关键步骤上截然不同,所造出的纸也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应分属不同的造纸技术体系。通过对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古纸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发现两种造纸方法有不同的源流和外传路线,其中浇纸法为非蔡伦系的造纸法,抄纸法为蔡伦系的造纸法。直到现代,这两种造纸方法的遗存仍有不同的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纸法
抄纸法
源流
外传
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与散布
被引量:
20
4
作者
王建林
何燕
+2 位作者
栾运芳
大次卓嘎
张永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8期489-494,共6页
芸薹属BrassicaL植物在世界上大约有40余种,其中中国有15种。在此,就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芸薹属植物的起源。通过芸薹属与其外类群白花菜科Capparaceae形态特征的比较,将中国芸薹属植物划分为...
芸薹属BrassicaL植物在世界上大约有40余种,其中中国有15种。在此,就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芸薹属植物的起源。通过芸薹属与其外类群白花菜科Capparaceae形态特征的比较,将中国芸薹属植物划分为白菜组SectPekinensis、芥菜组SectJuncea、甘蓝组SectOleracea三个类群,其中白菜组最原始、芥菜组较进化,甘蓝组进化程度最高;(2)芸薹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及西部山区,但从其现代分布来看,多栽培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笔者认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可能是中国芸薹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区,并提出中国芸薹属植物是本土起源的,并非来源于地中海地区。(3)通过对中国芸薹属植物分布的分析,笔者推测中国芸薹属植物的散布可能有四条散布途径。第一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的北部向西沿青海东部的祁连山以及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天山一带,抵达塔里木盆地两侧山地。第二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地区向东北方向延伸,经中国甘肃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沿黄河流域及东北三江流域分布。第三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地区向东南方向延伸,经四川、云南、重庆、沿长江流域分布,并延伸到广东、台湾一带,第四条是沿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向南到达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干旱河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属
起源
演化
散布
中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球视野下的粟黍起源及传播探索
被引量:
15
5
作者
何红中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5,共10页
13000年前东亚人群扩张、12000年前左右"新仙女木"事件给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距今约11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对粟黍野生祖本的驯化,这应是气候环境和人口压力共同催生的结果。但人类发展水平和粟黍野生祖本特性应是其驯化...
13000年前东亚人群扩张、12000年前左右"新仙女木"事件给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距今约11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对粟黍野生祖本的驯化,这应是气候环境和人口压力共同催生的结果。但人类发展水平和粟黍野生祖本特性应是其驯化的基础条件,即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已大大提高,陶器的出现更使人类便于大规模炊煮食物;同时,粟黍的野生祖本分布较广,籽实相对易储藏,既可以大规模栽培,又可以解决因食物季节性短缺带来的饥饿问题。另外,在距今11000年左右甚至更早时期,粟黍野生祖本的籽实要比现在大或已进化出更大籽实的品种,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粟黍外传的特别意义在于,可能会给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变革,而且涉及到的人口迁徙也可能影响当地的种群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
黍
起源
驯化
传播
原文传递
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
被引量:
14
6
作者
张永军
张树军
王京龙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2,81,共8页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经我国专家论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定的“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的蹴鞠”展开研究,发现崇武尚射的东夷文明奠定了诞生蹴鞠(足球)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都临淄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孕育并发展了中国...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经我国专家论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定的“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的蹴鞠”展开研究,发现崇武尚射的东夷文明奠定了诞生蹴鞠(足球)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都临淄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孕育并发展了中国的足球;千百年间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的足球伴随着我国元代的西征传入欧洲,最终形成今天这种由中国人最先发明、英国人加进了踢球规则、全世界普遍流行的足球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
起源
临淄
蹴鞠
传播
中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及传入新疆的时代与路线
被引量:
15
7
作者
陈习刚
《古今农业》
2009年第1期51-61,共11页
葡萄、葡萄酒的最初起源于"多个中心",包括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细亚、南高加索等地区,涵盖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而葡萄、葡萄酒的"后起源中心"大致在欧洲和北美,北美又主要包括美国、墨...
葡萄、葡萄酒的最初起源于"多个中心",包括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细亚、南高加索等地区,涵盖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而葡萄、葡萄酒的"后起源中心"大致在欧洲和北美,北美又主要包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葡萄、葡萄酒自"起源中心"伊朗,公元前2000年前后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入克什米尔地区,公元前2000~前1000年前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和锡尔河)传入了中国新疆北疆区及部分东疆区。不晚于公元前600年,欧洲葡萄则自葡萄、葡萄酒"后起源中心"欧洲希腊等地经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地区→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到中国新疆。秦汉时期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可能是经由北疆传入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同时可能是由中亚经帕米尔传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各城廓小国。至此,新疆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已经很普遍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与葡萄酒
起源
传入新疆
时代与路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
被引量:
11
8
作者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09,共5页
小麦是由西亚引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研究认为,大约3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小麦被引入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春麦种植,逐步引种到祁连山以南地区,到达海东和洮河流域,之后进入...
小麦是由西亚引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研究认为,大约3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小麦被引入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春麦种植,逐步引种到祁连山以南地区,到达海东和洮河流域,之后进入关中平原;然后,进化为冬小麦,以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西汉时期,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推广,小麦开始在黄河及淮河流域种植。由于小麦可秋播夏熟,产量稳定,具有救荒救灾的作用,使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区域持续扩大。近百年来由于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小麦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0500 kg以上。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和进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起源
进化
传播
河西走廊
中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被引量:
11
9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212,共9页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起源
传播
苜蓿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马铃薯引进与传播之辨析
被引量:
11
10
作者
谢从华
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马铃薯在南美已有上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然其在大陆间的传播仅发生在近代数百年间,海路是唯一可能的途径,但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却无定论。本文根据航海史料及最早发现大陆间特异物种的时间推测,马铃薯引进中国的时间可能为明永...
马铃薯在南美已有上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然其在大陆间的传播仅发生在近代数百年间,海路是唯一可能的途径,但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却无定论。本文根据航海史料及最早发现大陆间特异物种的时间推测,马铃薯引进中国的时间可能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郑和的第6次航海返回之时。根据典籍方志所载分析,马铃薯最初200年主要种植于北京,逐步成为皇宫珍肴。清朝时期于相互毗邻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广为栽培,是我国马铃薯最早的集中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起源与驯化
传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
9
11
作者
陈淳
张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7-589,共13页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取了分类描述和传播论的文化历史学范式。借鉴日本学者的方法,我国学者开始采用技术-类型学来根据细石核剥片过程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命名了各种楔形石核的技法。之后,我国学者尝试从功能-适应的视角来对细石叶工业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第二作者对以前的方法论做了再思,提出了"细石叶社群"的概念。旨在从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细石叶社群的结构、信息交流和技术知识的互动,深入研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扩散的动因,以便更好了解这类石器技术在史前狩猎采集群中的文化意义和适应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技术
起源
传播
方法论
再思
细石叶社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
9
12
作者
任惠华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4-40,共7页
侦查是一项古老的职能活动,理清侦查概念是区分侦查职能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侦查在字形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侦查模式、侦查程序、侦查功能、侦查价值的不同展开。通过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结合中外立法司法实践,...
侦查是一项古老的职能活动,理清侦查概念是区分侦查职能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侦查在字形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侦查模式、侦查程序、侦查功能、侦查价值的不同展开。通过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结合中外立法司法实践,确证侦查的主体、目的、对象、内容等要素均在不断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对于侦查理论研究和实践剖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
职能源起
词义展开
诉前取证主体
原文传递
药用大麻起源及其早期传播
被引量:
8
13
作者
白云俊
周新郢
+1 位作者
袁媛
黄璐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071-5079,共9页
大麻不仅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毒品,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研究药用大麻的起源,可为安全有效利用大麻提供启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综合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双重证据法,揭示了大麻的药用起源及其早期传播过程;并...
大麻不仅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毒品,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研究药用大麻的起源,可为安全有效利用大麻提供启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综合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双重证据法,揭示了大麻的药用起源及其早期传播过程;并结合人类文化背景,探讨了其在欧亚大陆上传播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药用大麻可能起源于人类在仪式中对大麻精神活性物质的利用,方式为吸食大麻燃烧后所释放出的具有麻醉、致幻作用的烟气;公元前3千纪早期东欧Yamnaya先民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最早使用大麻药用属性的人群;随后,药用大麻可能由东欧传播到西亚、中亚地区,然后以中亚为中心,分别向南传播到南亚、向北传播到北亚的西南部和东亚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印欧语系民族与药用大麻利用、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了印欧人群的扩散可能是药用大麻在欧亚大陆上早期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药用起源
早期传播
精神活性
传统仪式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彩色夹缬源流考略
被引量:
1
14
作者
田伟
李加林
冯光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以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中的夹缬为研究对象,运用染织服饰史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古代彩色夹缬的起源、传播与演变,对相关文献及文物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表明,夹缬唐代起源说依据的史料存在失实,彩色夹缬的发明不晚于初唐时期。盛唐...
以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中的夹缬为研究对象,运用染织服饰史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古代彩色夹缬的起源、传播与演变,对相关文献及文物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表明,夹缬唐代起源说依据的史料存在失实,彩色夹缬的发明不晚于初唐时期。盛唐时期夹缬技艺十分兴盛,中晚唐至宋代,夹缬遍布大江南北,官宦、庶人皆服。宋代以后夹缬逐渐衰微,到了明代基本在民间失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夹缬
夹缬起源
夹缬传播
工艺考略
手工印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石寨山型铜鼓研究
被引量:
7
15
作者
彭长林
《南方民族考古》
2016年第2期185-239,共55页
本文通过对石寨山型铜鼓的型式分析,归纳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将其年代定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晚期。石寨山型源于万家坝型Ⅲ式,最早出现于东山文化,然后向四周传播,并在越南北部演变为冷水冲型。石寨山型铜鼓的纹饰与太阳崇拜及其仪式有关,受...
本文通过对石寨山型铜鼓的型式分析,归纳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将其年代定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晚期。石寨山型源于万家坝型Ⅲ式,最早出现于东山文化,然后向四周传播,并在越南北部演变为冷水冲型。石寨山型铜鼓的纹饰与太阳崇拜及其仪式有关,受到东南地区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深刻影响。石寨山型铜鼓的社会功能是作为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但在各区域不完全一致,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寨山型铜鼓
型式
年代
源流
传播
纹饰内涵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唐大曲《秦王破阵乐》探
被引量:
5
16
作者
吕建康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4-56,共3页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代大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对与唐有关的周边国家有影响,而且从宫廷传至民间,一直在今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曲目中,还能看到它的存在。从其产生源流、传播路径、遗存现状及存在原因等...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代大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对与唐有关的周边国家有影响,而且从宫廷传至民间,一直在今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曲目中,还能看到它的存在。从其产生源流、传播路径、遗存现状及存在原因等方面开展探讨,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破阵乐》
源流
传播
遗存
启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丝绸之路通商前后禽鸟纹样的起源与形式流变
被引量:
5
17
作者
孙弋
张毅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89,共6页
通过丝路贸易,西方禽鸟纹样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演变可谓是东西方装饰艺术融合的标志。文章对其源流的探析,梳理出东方禽鸟纹样经历了由装饰纹样到特定氏族象征的演化,西方禽鸟纹则呈相反态势。丝路通商后,西方团窠立鸟造型通过丝绸和...
通过丝路贸易,西方禽鸟纹样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演变可谓是东西方装饰艺术融合的标志。文章对其源流的探析,梳理出东方禽鸟纹样经历了由装饰纹样到特定氏族象征的演化,西方禽鸟纹则呈相反态势。丝路通商后,西方团窠立鸟造型通过丝绸和洞窟装饰融入了中国纹样体系:最初的带状联珠团窠环,受唐代装饰影响,演化出了卷草花卉窠环;而禽鸟造型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装饰纹样。这一发展过程展现了传统纹样对异域文化的承接与吸收,对探寻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鸟纹
丝绸之路
起源
传播
造型流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冰壶运动的起源、传播及在我国发展历程审视
18
作者
张帅
杜贝贝
《冰雪运动》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冰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雅竞技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展广泛。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冰壶运动的起源,以及在世界范围、亚洲地区和我国的传播发展。研究发现,关于冰壶运动的起源地早在100多年前就存在争议,主要有欧洲大陆和苏格兰两种起源说;...
冰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雅竞技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展广泛。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冰壶运动的起源,以及在世界范围、亚洲地区和我国的传播发展。研究发现,关于冰壶运动的起源地早在100多年前就存在争议,主要有欧洲大陆和苏格兰两种起源说;冰壶运动先后从欧洲传向北美洲,又逐渐传播到亚洲,欧洲国家、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亚洲的中日韩三国是目前冰壶运动开展较好的国家;我国冰壶运动自1993年引入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先后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突破提高阶段和回落蓄力阶段,竞技实力从“后发先至”转为“快速回落”。针对以上情况,研究倾向于冰壶苏格兰起源说,苏格兰对于冰壶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我国冰壶运动的发展,建议借鉴邻国经验,以期再现昔日辉煌,实现冰壶运动在我国的广泛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壶
起源
传播
发展历程
苏格兰
体育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贡艺术源流浅探
被引量:
4
19
作者
戴嘉艳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艺术
源流
印度
佛教艺术
西藏
汉地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淮式青铜鬲的起源与传布
20
作者
杨习良
张礼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6,共12页
淮式青铜鬲分布广泛,仿自淮式陶鬲,源于周代淮夷文化,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器形风格的传播,也见有实物传播。其中,折肩青铜鬲主要是向西传播,对曾国以及淮河上游地区、南阳地区的方国产生影响;鼓肩...
淮式青铜鬲分布广泛,仿自淮式陶鬲,源于周代淮夷文化,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器形风格的传播,也见有实物传播。其中,折肩青铜鬲主要是向西传播,对曾国以及淮河上游地区、南阳地区的方国产生影响;鼓肩青铜鬲主要是向东、向南、向北传播,对吴文化、皖南地区、淮北地区、莒文化、莱文化产生影响,呈现出东西有别的传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式青铜鬲
起源
传播
原文传递
题名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被引量:
298
1
作者
邹学校
马艳青
戴雄泽
李雪峰
杨莎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出处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15-1726,共12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CARS-24-A-05)。
文摘
辣椒(Capsicum spp.)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本文中介绍了辣椒在世界的传播路径,考证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年生辣椒(C. annuum L.)从浙江传入中国后,先传到华北,再到湖南和辽宁,湖南作为次级传播中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及周边地区扩散,形成长江中上游嗜辣区,华北、东北、西北微辣区,华东、华南沿海淡辣区。灌木辣椒(C. frutescens L.)和中国辣椒(C. chinense Jacq.)从中国台湾传入,再从台湾传到海南和云南。探明了辣椒传播的动因。回顾了辣椒在中国400多年的发展历程;阐明了辣椒在不同历史阶段从观赏植物到调味品作物,再到蔬菜作物,其身份、地位转换的演进过程。介绍了辣椒在中国的产业功能、应用价值和产业规模;分析了辣椒的产业地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辣椒
起源
栽培种
中国
传播
产业功能
Keywords
Capsicum
spp.
origin
cultivated
species
China
spread
industrial
function
分类号
S641.3 [农业科学—蔬菜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槭属的系统演化与地理分布
被引量:
40
2
作者
徐廷志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出处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基金
文摘
槭属(AcerL)属槭树科(Aceraceae),200种,分布于亚、欧、北美和非洲北缘。本文研究了槭属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起源与扩散。认为:(1)槭树科与无患子科关系密切,槭属是槭树科2属中较进化的类群。(2)在原始而典型的槭属植物的基础上,槭属沿花的各部减少,有的器官甚至向完全退化的方向演化,但也有少数向增加数目的方向特化。(3)讨论了槭属4亚属23组的演化趋势,并绘制出其系统演化图。(4)槭属起源于侏罗纪的中国四川东部、湖北、湖南及其邻近地区,并向西、东北和南方扩散而进入西亚、欧洲、非洲北缘、北美洲和马来半岛至印尼。
关键词
槭属
系统演化
地理分布
起源
扩散
Keywords
Acer
,
Systematic
evolution,
Distribution,
origin
and
spread
分类号
Q949.755.3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
被引量:
27
3
作者
李晓岑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出处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2,126,共8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纸的科学价值挖掘研究"(项目编号:20090304)
2010年度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中英科学交流基金的资助
文摘
为研究中国造纸术的源流,文章以实地调查资料入手,对中国近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纸工艺进行了工艺分析。从造纸的各个步骤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有两种不同的造纸法:一是抄纸法造纸,二是浇纸法造纸。这两种造纸方法在技术工艺和关键步骤上截然不同,所造出的纸也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应分属不同的造纸技术体系。通过对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古纸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发现两种造纸方法有不同的源流和外传路线,其中浇纸法为非蔡伦系的造纸法,抄纸法为蔡伦系的造纸法。直到现代,这两种造纸方法的遗存仍有不同的地理分布。
关键词
浇纸法
抄纸法
源流
外传
地理分布
Keywords
Fixed-mould
papermaking
method,
Movable-mould
papermaking
method
origin
spread
abroa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与散布
被引量:
20
4
作者
王建林
何燕
栾运芳
大次卓嘎
张永青
机构
西藏农牧学院农学系
出处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8期489-494,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多样性及其演化研究"(30360055)。
文摘
芸薹属BrassicaL植物在世界上大约有40余种,其中中国有15种。在此,就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芸薹属植物的起源。通过芸薹属与其外类群白花菜科Capparaceae形态特征的比较,将中国芸薹属植物划分为白菜组SectPekinensis、芥菜组SectJuncea、甘蓝组SectOleracea三个类群,其中白菜组最原始、芥菜组较进化,甘蓝组进化程度最高;(2)芸薹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及西部山区,但从其现代分布来看,多栽培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笔者认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可能是中国芸薹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区,并提出中国芸薹属植物是本土起源的,并非来源于地中海地区。(3)通过对中国芸薹属植物分布的分析,笔者推测中国芸薹属植物的散布可能有四条散布途径。第一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的北部向西沿青海东部的祁连山以及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天山一带,抵达塔里木盆地两侧山地。第二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地区向东北方向延伸,经中国甘肃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沿黄河流域及东北三江流域分布。第三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地区向东南方向延伸,经四川、云南、重庆、沿长江流域分布,并延伸到广东、台湾一带,第四条是沿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向南到达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干旱河谷。
关键词
芸薹属
起源
演化
散布
中国
Keywords
Brassica,
origin
,
Evolution,
spread
,
China
分类号
Q941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球视野下的粟黍起源及传播探索
被引量:
15
5
作者
何红中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5,共10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粟起源与海外传播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SK2013013
+1 种基金
南京农业大学万国鼎人文基金项目"农业起源的发生和动力机制探索--以粟的栽培和驯化为中心"
项目编号:WGD201305
文摘
13000年前东亚人群扩张、12000年前左右"新仙女木"事件给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距今约11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对粟黍野生祖本的驯化,这应是气候环境和人口压力共同催生的结果。但人类发展水平和粟黍野生祖本特性应是其驯化的基础条件,即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已大大提高,陶器的出现更使人类便于大规模炊煮食物;同时,粟黍的野生祖本分布较广,籽实相对易储藏,既可以大规模栽培,又可以解决因食物季节性短缺带来的饥饿问题。另外,在距今11000年左右甚至更早时期,粟黍野生祖本的籽实要比现在大或已进化出更大籽实的品种,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粟黍外传的特别意义在于,可能会给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变革,而且涉及到的人口迁徙也可能影响当地的种群生态。
关键词
粟
黍
起源
驯化
传播
Keywords
foxtail
millet
broomcorn
millet
origin
spread
archaeology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
被引量:
14
6
作者
张永军
张树军
王京龙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
出处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2,81,共8页
基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
软科学研究项目(987ss06119)
文摘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经我国专家论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定的“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的蹴鞠”展开研究,发现崇武尚射的东夷文明奠定了诞生蹴鞠(足球)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都临淄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孕育并发展了中国的足球;千百年间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的足球伴随着我国元代的西征传入欧洲,最终形成今天这种由中国人最先发明、英国人加进了踢球规则、全世界普遍流行的足球运动。
关键词
足球
起源
临淄
蹴鞠
传播
中国
Keywords
football
origin
Linzi
kick
a
ball
spread
China
分类号
G80-05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及传入新疆的时代与路线
被引量:
15
7
作者
陈习刚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出处
《古今农业》
2009年第1期51-61,共11页
文摘
葡萄、葡萄酒的最初起源于"多个中心",包括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细亚、南高加索等地区,涵盖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而葡萄、葡萄酒的"后起源中心"大致在欧洲和北美,北美又主要包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葡萄、葡萄酒自"起源中心"伊朗,公元前2000年前后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入克什米尔地区,公元前2000~前1000年前可能经伊朗高原—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和锡尔河)传入了中国新疆北疆区及部分东疆区。不晚于公元前600年,欧洲葡萄则自葡萄、葡萄酒"后起源中心"欧洲希腊等地经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地区→伊朗高原→中亚细亚传到中国新疆。秦汉时期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可能是经由北疆传入东疆的吐鲁番地区,同时可能是由中亚经帕米尔传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各城廓小国。至此,新疆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已经很普遍了。
关键词
葡萄与葡萄酒
起源
传入新疆
时代与路线
Keywords
Grape
and
Grape
Wine,
origin
,
spread
to
Xinjiang,
Time
and
Route
分类号
S663.1-09 [农业科学—果树学]
TS262.6-09 [农业科学—园艺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
被引量:
11
8
作者
魏益民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09,共5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ARS-03)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文摘
小麦是由西亚引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研究认为,大约3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小麦被引入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春麦种植,逐步引种到祁连山以南地区,到达海东和洮河流域,之后进入关中平原;然后,进化为冬小麦,以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西汉时期,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推广,小麦开始在黄河及淮河流域种植。由于小麦可秋播夏熟,产量稳定,具有救荒救灾的作用,使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区域持续扩大。近百年来由于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小麦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0500 kg以上。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和进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
起源
进化
传播
河西走廊
中国
Key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origin
Evolution
spread
Hexi
Corridor
China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3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被引量:
11
9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212,共9页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CAAS-ASTIP-IGR 2015-02)
国家牧草产业体系(GRS-35)资助
文摘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关键词
苜蓿
起源
传播
苜蓿史
Keywords
alfalfa
origin
spread
alfalfa
history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马铃薯引进与传播之辨析
被引量:
11
10
作者
谢从华
柳俊
机构
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
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CARS-09)。
文摘
马铃薯在南美已有上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然其在大陆间的传播仅发生在近代数百年间,海路是唯一可能的途径,但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却无定论。本文根据航海史料及最早发现大陆间特异物种的时间推测,马铃薯引进中国的时间可能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郑和的第6次航海返回之时。根据典籍方志所载分析,马铃薯最初200年主要种植于北京,逐步成为皇宫珍肴。清朝时期于相互毗邻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广为栽培,是我国马铃薯最早的集中产区。
关键词
马铃薯
起源与驯化
传播
Keywords
potato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spread
分类号
S5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
9
11
作者
陈淳
张萌
机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美)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7-589,共13页
文摘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取了分类描述和传播论的文化历史学范式。借鉴日本学者的方法,我国学者开始采用技术-类型学来根据细石核剥片过程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命名了各种楔形石核的技法。之后,我国学者尝试从功能-适应的视角来对细石叶工业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第二作者对以前的方法论做了再思,提出了"细石叶社群"的概念。旨在从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细石叶社群的结构、信息交流和技术知识的互动,深入研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扩散的动因,以便更好了解这类石器技术在史前狩猎采集群中的文化意义和适应优势。
关键词
细石叶技术
起源
传播
方法论
再思
细石叶社群
Keywords
microblade
technology
origin
spread
methodology
rethinking
microblade-based
communities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
9
12
作者
任惠华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出处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4-40,共7页
文摘
侦查是一项古老的职能活动,理清侦查概念是区分侦查职能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侦查在字形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侦查模式、侦查程序、侦查功能、侦查价值的不同展开。通过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结合中外立法司法实践,确证侦查的主体、目的、对象、内容等要素均在不断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对于侦查理论研究和实践剖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侦查
职能源起
词义展开
诉前取证主体
Keywords
Investigation
origin
of
function
Semantic
spread
Subjective
of
evidence
obtainment
prior
to
prosecution
分类号
D918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药用大麻起源及其早期传播
被引量:
8
13
作者
白云俊
周新郢
袁媛
黄璐琦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071-5079,共9页
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自主选题项目(ZZXT201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02188)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ZZ13-YQ-086,ZZ10-008)
文摘
大麻不仅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毒品,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研究药用大麻的起源,可为安全有效利用大麻提供启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综合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双重证据法,揭示了大麻的药用起源及其早期传播过程;并结合人类文化背景,探讨了其在欧亚大陆上传播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药用大麻可能起源于人类在仪式中对大麻精神活性物质的利用,方式为吸食大麻燃烧后所释放出的具有麻醉、致幻作用的烟气;公元前3千纪早期东欧Yamnaya先民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最早使用大麻药用属性的人群;随后,药用大麻可能由东欧传播到西亚、中亚地区,然后以中亚为中心,分别向南传播到南亚、向北传播到北亚的西南部和东亚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印欧语系民族与药用大麻利用、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了印欧人群的扩散可能是药用大麻在欧亚大陆上早期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关键词
大麻
药用起源
早期传播
精神活性
传统仪式
Keywords
Cannabis
sativa
L.
medicinal
origin
early
spread
psychoactive
substance
traditional
ritual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古代彩色夹缬源流考略
被引量:
1
14
作者
田伟
李加林
冯光
机构
新疆理工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
出处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基金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润疆视角下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视觉再现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XJJC860001)
2024年度新疆理工学院校级一般项目“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新疆段染缬技艺的源流考略与数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Y2024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以中国古代手工印染技艺中的夹缬为研究对象,运用染织服饰史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古代彩色夹缬的起源、传播与演变,对相关文献及文物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表明,夹缬唐代起源说依据的史料存在失实,彩色夹缬的发明不晚于初唐时期。盛唐时期夹缬技艺十分兴盛,中晚唐至宋代,夹缬遍布大江南北,官宦、庶人皆服。宋代以后夹缬逐渐衰微,到了明代基本在民间失传。
关键词
彩色夹缬
夹缬起源
夹缬传播
工艺考略
手工印染
Keywords
color
Jiaxie
origin
of
Jiaxie
the
spread
of
Jiaxie
process
research
handmade
printing
and
dyeing
分类号
TS190 [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寨山型铜鼓研究
被引量:
7
15
作者
彭长林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南方民族考古》
2016年第2期185-239,共55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石寨山型铜鼓的型式分析,归纳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将其年代定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晚期。石寨山型源于万家坝型Ⅲ式,最早出现于东山文化,然后向四周传播,并在越南北部演变为冷水冲型。石寨山型铜鼓的纹饰与太阳崇拜及其仪式有关,受到东南地区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深刻影响。石寨山型铜鼓的社会功能是作为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但在各区域不完全一致,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
石寨山型铜鼓
型式
年代
源流
传播
纹饰内涵
社会功能
Keywords
Shizhaishan-type
Bronze
Drums
Typology
Date
origin
spread
Meaning
of
Decoration
Social
Function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唐大曲《秦王破阵乐》探
被引量:
5
16
作者
吕建康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4-56,共3页
基金
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08]年051号
[2009]年201043号
西安市软科学项目(SF1015(7))
文摘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代大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对与唐有关的周边国家有影响,而且从宫廷传至民间,一直在今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曲目中,还能看到它的存在。从其产生源流、传播路径、遗存现状及存在原因等方面开展探讨,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
《秦王破阵乐》
源流
传播
遗存
启示
Keywords
Qinwang
-
Pozhenyu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pread
remains
enlightenment
分类号
K892.24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丝绸之路通商前后禽鸟纹样的起源与形式流变
被引量:
5
17
作者
孙弋
张毅
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8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5AG00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文非遗发〔2017〕2号)
江苏省社科项目(19WMB040)。
文摘
通过丝路贸易,西方禽鸟纹样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演变可谓是东西方装饰艺术融合的标志。文章对其源流的探析,梳理出东方禽鸟纹样经历了由装饰纹样到特定氏族象征的演化,西方禽鸟纹则呈相反态势。丝路通商后,西方团窠立鸟造型通过丝绸和洞窟装饰融入了中国纹样体系:最初的带状联珠团窠环,受唐代装饰影响,演化出了卷草花卉窠环;而禽鸟造型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装饰纹样。这一发展过程展现了传统纹样对异域文化的承接与吸收,对探寻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
禽鸟纹
丝绸之路
起源
传播
造型流变
Keywords
bird
pattern
Silk
Road
origin
spread
modelling
change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冰壶运动的起源、传播及在我国发展历程审视
18
作者
张帅
杜贝贝
机构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史家胡同小学体育组
出处
《冰雪运动》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BTY082)。
文摘
冰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雅竞技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展广泛。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冰壶运动的起源,以及在世界范围、亚洲地区和我国的传播发展。研究发现,关于冰壶运动的起源地早在100多年前就存在争议,主要有欧洲大陆和苏格兰两种起源说;冰壶运动先后从欧洲传向北美洲,又逐渐传播到亚洲,欧洲国家、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亚洲的中日韩三国是目前冰壶运动开展较好的国家;我国冰壶运动自1993年引入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先后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突破提高阶段和回落蓄力阶段,竞技实力从“后发先至”转为“快速回落”。针对以上情况,研究倾向于冰壶苏格兰起源说,苏格兰对于冰壶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我国冰壶运动的发展,建议借鉴邻国经验,以期再现昔日辉煌,实现冰壶运动在我国的广泛普及。
关键词
冰壶
起源
传播
发展历程
苏格兰
体育史
Keywords
curling
origin
spread
development
history
Scotland
sports
history
分类号
G862.6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贡艺术源流浅探
被引量:
4
19
作者
戴嘉艳
机构
西北民族学院
出处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文摘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
关键词
热贡艺术
源流
印度
佛教艺术
西藏
汉地艺术
Keywords
Regong
art,
origin
and
spread
,Indian
Buddhism
art,Tibetan
Buddhism
art,Chinese
art
分类号
J19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淮式青铜鬲的起源与传布
20
作者
杨习良
张礼艳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6,共12页
文摘
淮式青铜鬲分布广泛,仿自淮式陶鬲,源于周代淮夷文化,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器形风格的传播,也见有实物传播。其中,折肩青铜鬲主要是向西传播,对曾国以及淮河上游地区、南阳地区的方国产生影响;鼓肩青铜鬲主要是向东、向南、向北传播,对吴文化、皖南地区、淮北地区、莒文化、莱文化产生影响,呈现出东西有别的传播现象。
关键词
淮式青铜鬲
起源
传播
Keywords
Huaistylebronze
li
origin
spread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邹学校
马艳青
戴雄泽
李雪峰
杨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98
原文传递
2
槭属的系统演化与地理分布
徐廷志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8
4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
李晓岑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7
原文传递
4
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与散布
王建林
何燕
栾运芳
大次卓嘎
张永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全球视野下的粟黍起源及传播探索
何红中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5
原文传递
6
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
张永军
张树军
王京龙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及传入新疆的时代与路线
陈习刚
《古今农业》
2009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
魏益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中国马铃薯引进与传播之辨析
谢从华
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陈淳
张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任惠华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9
9
原文传递
13
药用大麻起源及其早期传播
白云俊
周新郢
袁媛
黄璐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8
原文传递
14
中国古代彩色夹缬源流考略
田伟
李加林
冯光
《创意设计源》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石寨山型铜鼓研究
彭长林
《南方民族考古》
2016
7
原文传递
16
唐大曲《秦王破阵乐》探
吕建康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丝绸之路通商前后禽鸟纹样的起源与形式流变
孙弋
张毅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冰壶运动的起源、传播及在我国发展历程审视
张帅
杜贝贝
《冰雪运动》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热贡艺术源流浅探
戴嘉艳
《青海民族研究》
200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淮式青铜鬲的起源与传布
杨习良
张礼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