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_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50
1
作者 杨华 张文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5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7期发育了一套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其有机质含量是延长组生油岩中最高的,这套油源岩分布面积达5×104km2,单层厚度一般为5~25m,累计厚度大都在10~50m之间,最厚可达80m以上。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7期发育了一套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其有机质含量是延长组生油岩中最高的,这套油源岩分布面积达5×104km2,单层厚度一般为5~25m,累计厚度大都在10~50m之间,最厚可达80m以上。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长7段优质油源岩形成于水体较深、盐度不高、水体分层不明显、还原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以贫13C的湖生低等生物———藻类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丰度很高,残余有机碳含量一般为6%~14%,最高可达30%以上。并且有机质已达到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油源岩相对较低的S1+S2含量、沥青“A”含量、饱/芳比值,说明其经过了强烈的排烃作用。这套优质油源岩的厘定对于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开展石油勘探和深化认识低渗透储层的油藏成藏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油源岩 晚三叠世 有机质分子 碳同位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76
2
作者 曹建廷 王苏民 +1 位作者 沈吉 张振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91-396,共6页
内陆封闭湖泊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计。通过对内蒙古岱海湖泊岩芯的有机碳同位素、总有机碳、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等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 ,结合Pb - 2 10测定的沉积速率 ,讨论了岱海地区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了本区现... 内陆封闭湖泊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计。通过对内蒙古岱海湖泊岩芯的有机碳同位素、总有机碳、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等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 ,结合Pb - 2 10测定的沉积速率 ,讨论了岱海地区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了本区现代小冰期的前期冷湿 ,后期冷干的气候特征。记录的最后两次冷期与根据冰芯、树轮、历史文献重建的 10年平均温度推得的 145 0′s~ 15 10′s、1790′s~ 1890′s两次冷期极相吻合。指出了目前湖泊水面萎缩、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碳酸盐含量 古气候 湖泊 岩芯
下载PDF
普光气田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1
3
作者 蔡勋育 朱扬明 黄仁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
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和长兴组气藏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有机元素组成以贫氢、富氧、富硫为特征,属高热演化且受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影响的焦沥青类。它们的碳同位素变化在-25.60‰^-27.78‰之间... 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和长兴组气藏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有机元素组成以贫氢、富氧、富硫为特征,属高热演化且受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影响的焦沥青类。它们的碳同位素变化在-25.60‰^-27.78‰之间,与本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干酪根相当(-26.50‰^-29.20‰),两者具有成因关系。这些沥青的饱和烃中正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完整,没有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作用的迹象。它们呈植烷优势,Pr/Ph值小于1.0;甾烷系列中C27化合物占优势,检出C30和C26甾烷;萜烷中三环萜烷丰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这表明有机质来源以水生生物为主,是在还原环境中沉积的海相烃源层。沥青的芳烃组成独特,富含四、五环芳烃化合物,且以萤蒽、芘、屈和苯并萤蒽等无烷基取代的母体芳烃化合物为主,反映出沥青裂解成气过程中的有机质芳构化作用。芳烃分布模式及甲基菲指数显示,这些沥青已达高演化阶段,相当的镜质体反射率在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元素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沥青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2
4
作者 于贵瑞 王绍强 +1 位作者 陈泮勤 李庆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8-577,共10页
碳在土壤中的储量和存储时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和最长的,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碳储量及其循环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为一个碳汇。土壤储存碳的过程就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变化,因此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动... 碳在土壤中的储量和存储时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和最长的,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碳储量及其循环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为一个碳汇。土壤储存碳的过程就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变化,因此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是揭示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碳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在生态系统长期动态过程的重建(如C3/C4植被的历史格局)、土壤有机碳周转周期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有机碳来源、周转周期、土壤CO2通量的变化和组分区分、同位素富集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归纳了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未来土壤碳循环同位素示踪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循环 稳定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以民勤盆地三角城古湖泊为例 被引量:56
5
作者 张成君 陈发虎 +1 位作者 尚华明 曹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4,共7页
通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三角城古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org)分析 ,表明末次冰期与全新世时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差异 ,末次冰期δ1 3Corg总体偏轻 (- 30‰~ - 2 5‰ ) ,而全新世碳同位素组成则有较大的变... 通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三角城古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org)分析 ,表明末次冰期与全新世时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差异 ,末次冰期δ1 3Corg总体偏轻 (- 30‰~ - 2 5‰ ) ,而全新世碳同位素组成则有较大的变化 ,在早全新世碳同位素组成有多次短期快速变重 (- 1 0‰左右 )的变化 ,中全新世碳同位素组成总体偏重 (- 2 0‰~ - 1 0‰ ) ,晚全新世碳同位素组成偏轻 (- 2 5‰左右 )。分析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反映了陆生C3植物和湖泊内源水生植物变化的关系 ,末次冰期以来西北干旱区C4 植物不发育 ,偏重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值与C4 植物无关。从沉积物中有机质组分、元素等分析表明 ,末次冰期时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 ,湖泊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上游祁连山的陆生C3植物 ,有机碳含量较低 ,表明当时的上游的陆生植被不繁盛 ,区域气候较干冷 ;从全新世开始 ,三角城古湖泊开始形成 ,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泊中的沉水植物 ,此时湖泊水体较大 ,湖泊生产力较高。而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时期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挺水植物、陆生C3植物 ,较低的有机碳含量说明该时期陆生植被不发育 ,气候较干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 沉水植物陆生植物 三角城 区湖泊沉积物
下载PDF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纪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剖面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5
6
作者 杨振宇 沈渭洲 郑连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共15页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国际界线层型标准剖面,在该界面附近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蓬莱滩剖面样品采自乐平统合山组底部(由硅质岩和透镜状灰岩组成)和瓜德鲁普统茅...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国际界线层型标准剖面,在该界面附近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蓬莱滩剖面样品采自乐平统合山组底部(由硅质岩和透镜状灰岩组成)和瓜德鲁普统茅口组上部来宾灰岩(由硅质灰岩、灰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它们具有高的SiO2含量(除3个样品低于10%以外,其余样品均大于17%,平均为43.44%)、m值(>50)与Sr/Ba值(>1.0)和低的MgO/CaO(绝大部分低于0.2)与V/(V+Ni)值(<0.46);Ce和Eu亏损明显。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是在相对氧化的浅海环境中形成的,硅的来源非常丰富。样品的εNd(t)值(-7.5^-3.3)和(87Sr/86Sr)i值(0.70705~0.70739)都位于全球大洋Nd、Sr同位素演化曲线晚二叠纪时期区域内。有机碳的δ13Corg值变化明显(-26.7‰^-23.2‰),尤其是在瓜德鲁普统与乐平统以及茅口组与合山组界线附近发生显著的负漂移(达3.4‰),而且与无机碳的δ13C值呈现大致平行的变化趋势,证实在该界线附近发生过生物绝灭事件。虽然对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交替时期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已提出过包括海平面下降在内的多种假设,但本文认为,由地幔柱上升引起的、以峨嵋山玄武岩喷发为代表的超级火山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效应是该时期生物绝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生物绝灭 火山活动 瓜德鲁普统乐平统 广西来宾
下载PDF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厚民 毛景文 +3 位作者 张长青 许虹 陈毓川 王登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对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进行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铜矿石中沥青δ1 3 CPDB为 - 33.1‰~- 30 .9‰ ,炭质δ1 3 CPDB为 - 2 3.2‰~ - 2 0 .2‰ ;方解石的δ1 3 CPDB一般为 - 1 3.5‰~ - 1 9.4‰ ,δ1 8OSMOW 一般为1 9.0‰~ 2 3.5... 对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进行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铜矿石中沥青δ1 3 CPDB为 - 33.1‰~- 30 .9‰ ,炭质δ1 3 CPDB为 - 2 3.2‰~ - 2 0 .2‰ ;方解石的δ1 3 CPDB一般为 - 1 3.5‰~ - 1 9.4‰ ,δ1 8OSMOW 一般为1 9.0‰~ 2 3.5‰ ;石英流体包裹体水δD为 - 6 9‰~ - 89‰ ,δ1 8O石英_SMOW 为 1 5 .7‰~ 1 7.4‰ ,与其平衡的流体的δ1 8O水_SMOW为 2 .2‰~ 3.9‰ ;各种矿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般为2 0 6Pb/ 2 0 4Pb 1 7.85 5~ 1 8.92 3,2 0 7Pb/ 2 0 4Pb 1 5 .5 0 3~1 5 .6 94 ,2 0 8Pb/ 2 0 4Pb 38.2 93~ 39.0 36 ;辉铜矿δ3 4 SCDT为 1 9.2‰和 2 0 .7‰。这些特征综合显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成矿作用与盆地流体的对流循环及从玄武岩中萃取成矿物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有机碳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氢氧同位素 铅同位素 硫同位素 铜矿 玄武岩
下载PDF
用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幅度 被引量:37
8
作者 郭正堂 吴海斌 +2 位作者 魏建晶 姜文英 赵希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2-398,共7页
本文首先对玉龙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现代表土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 ,探讨土壤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然后对 0 .5~ 0 .7MaB .P .以来 3期古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现代表土的有机碳同位素组... 本文首先对玉龙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现代表土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 ,探讨土壤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然后对 0 .5~ 0 .7MaB .P .以来 3期古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现代表土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应是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反映 ;不同年龄的古土壤虽然目前均出露于地表 ,但其深部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古土壤有机质中仍可能包含了过去植被的信息。根据上述结果对青藏高原 0 .5~ 0 .7MaB .P .以来的隆升幅度进行尝试性估算 ,得到的隆升幅度约为 8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冰碛物 有机质碳同位素 青藏高原隆升 海拔高度
下载PDF
18.5kaB.P.以来东北四海龙湾玛珥湖全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46
9
作者 刘强 刘嘉麒 +6 位作者 陈晓雨 游海涛 储国强 汉景泰 J.Mingram G.Schettler J.F.W.Negendank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1-721,共11页
结合含水量、TOC含量和TOC/TN比值变化曲线,18·5kaB·P·以来的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记录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次冰期晚期(18·5~14·7kaB·P·),δ13CTOC值偏正,变化范围... 结合含水量、TOC含量和TOC/TN比值变化曲线,18·5kaB·P·以来的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记录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次冰期晚期(18·5~14·7kaB·P·),δ13CTOC值偏正,变化范围为-29·50‰^-26·18‰,平均值约为-28·10‰;2)末次冰消期(14·7~11·7kaB·P·),δ13CTOC值显著偏负,变化范围为-33·92‰^-28·40‰,平均值约为-31·75‰,在δ13CTOC值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低谷,但在类似YoungerDryas的冷干事件期间(12·7~11·7kaB·P·),δ13CTOC值再次显著偏正,最高可达-28·4‰;3)全新世以来(11·7kaB·P.至今),δ13CTOC值变化幅度不大(-30·85‰^-27·37‰),基本上都在平均值-29·1‰左右。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影响18·5kaB·P·以来四海龙湾玛珥湖δ13CTOC值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海龙湾玛珥湖 全岩有机碳同位素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大气CO2浓度
下载PDF
鄱阳湖沉积物近8ka来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10
作者 马振兴 黄俊华 +2 位作者 魏源 李均辉 胡超涌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对鄱阳湖沉积物的高密度采样和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讨论了鄱阳湖近8ka来的古气候环境。鄱阳湖沉积物有机质δ13C值为-22.42‰~-32.42‰,属C3类植物来源。暖湿期δ13C值相对偏负;冷(凉)干期δ13C值相对偏正。这些记录表明,鄱阳湖近... 通过对鄱阳湖沉积物的高密度采样和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讨论了鄱阳湖近8ka来的古气候环境。鄱阳湖沉积物有机质δ13C值为-22.42‰~-32.42‰,属C3类植物来源。暖湿期δ13C值相对偏负;冷(凉)干期δ13C值相对偏正。这些记录表明,鄱阳湖近8ka来经历了4次暖湿和4次冷(凉)干的气候环境变化,7900~3660aB.P.、3440~2990aB.P.、2940~2170aB.P.、1820~650aB.P.属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3660~3440aB.P.、2990~2940aB.P.、2170~1820aB.P.、650~200aB.P.为相对冷凉干旱的气候环境,自200aB.P.(1750A.D.)以来湖区气候开始转暖。暖湿期持续时间较长,冷(凉)干期持续时间较短,1000aB.C.左右为一次重要的气候变冷事件。我国全新世几个特征性气候在湖区均有不同的显示,并与孢粉、硅藻、历史记录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对应性较好,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有机质碳同位素 古气候 鄱阳湖
下载PDF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气候环境信息 被引量:36
11
作者 张恩楼 沈吉 +2 位作者 夏威岚 朱育新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分析 ,结合碳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探讨了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并且据此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近 70 0 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青海湖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较好地记录了...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分析 ,结合碳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探讨了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并且据此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近 70 0 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青海湖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较好地记录了温度的变化 ,在有机碳含量高、有机碳同位素低时 ,气温较高 ,反之则相反。小冰期的 3次冷期以及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有机碳同位素 环境演变 青海湖 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 温度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 被引量:40
12
作者 许文强 陈曦 +1 位作者 罗格平 蔺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4-620,共7页
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 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和地位,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储量巨大,其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这使得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行为。国内外关于农业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潜力等问题展开,研究区多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国际上对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的形成与转化方面,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技术为主,但目前关于中国干旱区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强干旱区绿洲土壤碳循环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壤碳的"源/汇效应;"探讨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碳“源/汇” 稳定同位素 干旱区绿洲
下载PDF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 被引量:27
13
作者 沈吉 吴瑞金 安芷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8-12,共5页
1994年9月,在吉林省大布苏湖湖盆东部,获取了总厚度为8.10m沉积剖面样品.以10cm间隔采样.对样品中有机质成分及稳定联同位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值指示了源生物的特征.在暖... 1994年9月,在吉林省大布苏湖湖盆东部,获取了总厚度为8.10m沉积剖面样品.以10cm间隔采样.对样品中有机质成分及稳定联同位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值指示了源生物的特征.在暖干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具有较高的δ13C值;反之,冷湿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3C值降低,结合剖面碳酸盐含量及14C年代分析表明,湖区15000年来经历了多期冷湿与暖干的气候旋回,大约距今6700年左右,气候变干并进入稳定的温暖时期,湖水逐渐高度浓缩,形成了现今的盐碱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古气候 大布苏湖 沉积
下载PDF
巢湖沉积物δ^(13)C_(org)和δ^(15)N记录的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被引量:32
14
作者 周志华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李军 朱兆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38-1343,共6页
通过对巢湖2处柱状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C/N比值、TOC和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近百年来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泊生产力变化和富营养化过程.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水生藻类,陆生有机质... 通过对巢湖2处柱状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C/N比值、TOC和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近百年来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泊生产力变化和富营养化过程.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水生藻类,陆生有机质的输入量较少,但是城市污染物的输入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巢湖沉积物剖面上,δ13Corg、δ15N、TOC和TN含量变化按沉积深度可以明显划分为2个阶段:①10 cm以下,H3点δ13Corg波动在-21.74‰^-19.34‰的范围内,其余数据表现相对平缓,湖泊内的生物物种是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植物共存,2个采样点具有不同的湖泊营养化进程;②10 cm至表层段,2个剖面的δ13Corg迅速减小,δ15N、TOC和TN则是显著增大,巢湖闸的建成使得内源营养物质快速积累,湖泊初始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富营养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新疆罗北洼地湖相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序列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6
15
作者 罗超 刘卫国 +4 位作者 彭子成 杨东 贺剑峰 刘桂建 张彭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1-628,共8页
测定了新疆罗布泊地区湖相沉积物CK-2钻孔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TOC)及其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含量和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以及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年龄。测试结果表明,20~9kaB.P.期间沉积物δ13Corg.在-23.4‰^-16.1‰之间波动且阶段性明... 测定了新疆罗布泊地区湖相沉积物CK-2钻孔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TOC)及其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含量和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以及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年龄。测试结果表明,20~9kaB.P.期间沉积物δ13Corg.在-23.4‰^-16.1‰之间波动且阶段性明显,与TOC呈现良好的相关关系,整体变化趋势同南极Dome C冰芯中记录的全球大气CO2浓度一致;C/N比值表明有机碳来源主要是陆生高等植物。因此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影响20~9kaB.P.期间罗布泊湖相沉积物δ13Corg.值变化的主导因素,周围山体上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的变化则是另一重要因素。依据δ13Corg.的变化序列将此时间段湖区古环境的演化分成6个阶段:20.0~14.1kaB.P.期间受到末次盛冰期的影响,气温偏低,湖水丰沛;14.1~13.3kaB.P.是一个气候不稳定期,冷暖波动较频繁,但以暖为趋势;13.3~12.8kaB.P.期间经历了一段冷期,于12.8kaB.P.结束了末次冰期,随后气候开始转暖至11.8kaB.P.;其后气温再次变冷并维持到10kaB.P.;最后从10kaB.P.进入全新世暖期。δ13Corg.序列明显向偏负方向变化,表明该地区变暖的趋势相当明显。罗布泊地区日益干旱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尤其是受到全球CO2浓度的不断升高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地区 有机碳同位素 古气候 大气CO2浓度 C3 /C4植物
下载PDF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和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9
16
作者 郭雪莲 王琪 +3 位作者 史基安 张晓宝 曾凡刚 邓津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9-103,共5页
对青海湖沉积物中粒度参数、总有机碳 (TOC)含量及其 δ1 3C值的形成条件与环境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暖湿时期 ,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 (TOC)较高 ,有机质的 δ1 3C值较高 ,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较细 ;反之 ,在冷干时期 ,沉积物... 对青海湖沉积物中粒度参数、总有机碳 (TOC)含量及其 δ1 3C值的形成条件与环境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暖湿时期 ,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 (TOC)较高 ,有机质的 δ1 3C值较高 ,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较细 ;反之 ,在冷干时期 ,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 (TOC)较低 ,有机质的 δ1 3C值较低 ,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较粗。反映出沉积物中 TOC含量、有机质 δ1 3C值及粒度特征与气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 1 4C测年 ,分析了湖区古气候演化序列 ,表明自 85 0 0 a BP以来湖区气候经历了 4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有机碳同位素 总有机碳 粒度 古气候 青海湖 湖泊沉积物
下载PDF
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沉积环境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杨平 汪正江 +3 位作者 谢渊 杜秋定 陈厚国 贺永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10-1921,共12页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①正构烷烃OEP接近1.0,无明显奇偶优势,受轻微生物降解影响,正构烷烃多表现为双峰型(C18/C25),(nC21+nC22)/(nC28+nC29)值为0.54~1.01,显...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①正构烷烃OEP接近1.0,无明显奇偶优势,受轻微生物降解影响,正构烷烃多表现为双峰型(C18/C25),(nC21+nC22)/(nC28+nC29)值为0.54~1.01,显示重烃组分占绝对优势;Pr/Ph值范围在0.51~0.82之间,具有植烷优势。②烃源岩样品组成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三环萜烷中C21、C23、C24呈倒V字形分布,Ts/(Tm+Ts)为0.45~0.50。③C27规则甾烷/C29规则甾烷略小于1或者接近1,芳烃化合物DBT/P为0.05~0.09。根据这些特征并结合干酪根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规律,认为该区域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形成于浅海还原环境,且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根据常量、微量元素指标并结合有机地化指标刻划出从灯影组到牛蹄塘组和明心寺组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将牛蹄塘组烃源岩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寒武世初始快速海侵阶段,第二阶段为深水还原高有机质产力阶段,第三阶段为海水缓慢变浅高有机质产力阶段,而到了明心寺组沉积时期为浅水氧化非烃源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有机碳同位素 微量元素 黔北
下载PDF
黔北早寒武世缺氧事件:生物标志化合物及有机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2
18
作者 陈兰 钟宏 +2 位作者 胡瑞忠 肖加飞 邹艳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413-2423,共11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黔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并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该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所有样品均检出了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以及甾类化合物。在 GC 谱图上,正构烷烃显示明显的单... 本文首次报道了黔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并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该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所有样品均检出了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以及甾类化合物。在 GC 谱图上,正构烷烃显示明显的单峰型分布特征,碳数分布范围为 nC_(14)—nC_(31),主峰碳为 nC_(18)、nC_(19)或 nC_(20),nC_(17)/nC_(31)为1.15~50.17,显示轻烃组分占绝对优势,OEP 值为0.84~1.11,CPI 值为0.92~1.16,接近平衡值1.0,无明显的奇偶碳数优势分布。Pr/Ph 值为0.24~0.79,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萜烷化合物以 C_(30)藿烷占优势,其相对丰度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四环萜烷,并且检出少量的γ-蜡烷。规则甾烷 C_(27)-C_(28)-C_(29)呈"V"字型分布,∑(C_(27)+C_(28))>∑C_(29),其比值为1.25~1.99,∑C_(27)/∑C_(29)为0.78~1.22,重排甾烷 C_(27)/规则甾烷 C_(27)值为0.21~0.47。4-甲基甾烷普遍存在,但丰度相对较低。在地层剖面上,有机碳含量(TOC(%))从0.05~7.91%,平均为2.52%;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从-29.49‰~-34.41‰(PDB),发生负偏移,偏移量达到4.3‰,代表该期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底层水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底栖生物缺乏。本文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详细分析了黔北早寒武世这套黑色岩系的有机质来源、成熟度、沉积环境以及古海洋意义,将为我国南方早寒武纪古地理重建、地质事件记录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黑色岩系 生物标志化舍物 有机碳同位素 缺氧事件 黔北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龙波 涂成龙 +2 位作者 赵志琦 崔丽峰 刘文景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1-449,共9页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δ13 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δ13 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该区域SOC深度分布和有机质δ13 C值组成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SOC含量变化范围在1.1~31.2g/kg之间,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SO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含量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地。但各剖面SOC在不同土壤层次处出现急剧下降。其中,阔叶林地和针叶林地在10cm深度处、灌木林地和草地在20cm深度处和荒地在5cm深度处,SOC含量急剧减少。但60cm深度以下各剖面SOC含量变化均较小。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3 Csoc值升高了0.5‰~3.2‰,与其它地区相比13 C富集更大。剖面δ13 Csoc值在-26.3‰~-20.8‰之间变化,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灌木林地>荒地。这可能是由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大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强,有机质来源较多且组成、结构不同所致。而荒地剖面坡度很大,地上植被来源较单一,表层枯枝落叶很少,故导致其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分馏效应最低。对比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2
20
作者 朱扬明 李颖 +2 位作者 郝芳 邹华耀 郭彤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0-878,共9页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因、性质和来源。这些沥青总体上具有低溶性(多数氯仿抽提物/TOC<8%)、高反射率(换算的Ro>1.4%)、低H/C原子比(<0.6)的性质,属焦沥青类,是古油藏原油或运移烃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中,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岩储层沥青的S/C原子比值普遍较高(主要在0.025~0.085范围),且硫同位素δ34S值(主要在12‰~24‰)接近硬石膏,说明可能包含有部分TSR成因的沥青。这些高热演化沥青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出现了异常变化,基本失去了其常规应用意义。芳烃中2,6-/2,10-DMP(二甲基菲)、1,7-/1,9-DMP和4-/1-MDBT(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可用来指示沥青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性质。须家河组陆相沥青中这些芳烃比值较高,表征其烃源母质中陆源有机质占优势,且形成于氧化性的环境;而飞仙关组、长兴组及黄龙组海相沥青中这些参数值低得多,意味着其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应以水生生物为主,并沉积于还原性环境。经沥青/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和二苯并噻吩系列组成对比,认为须家河组储层沥青来源于本层位烃源岩,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沥青同源于二叠系烃源层。鄂西渝东地区的黄龙组沥青碳同位素偏重(δ13C值为-23.2‰~-26.4‰),原始烃源可能主要来自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及小河坝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固体沥青 有机元素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