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黑素细胞的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移植治疗白癜风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剑 吴文育 +5 位作者 陈淑君 傅雯雯 徐金华 Taro Uyama 徐昱 项蕾红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 评估体外培养含黑素细胞自体表皮膜片移植技术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8 ~ 65岁皮肤科门诊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切取患者3~ 7.5 cm2正常皮肤组织,根据Green方法进行表皮组织片培养,约3周角质形成细胞形成具有... 目的 评估体外培养含黑素细胞自体表皮膜片移植技术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8 ~ 65岁皮肤科门诊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切取患者3~ 7.5 cm2正常皮肤组织,根据Green方法进行表皮组织片培养,约3周角质形成细胞形成具有一定张力的表皮片组织,即进行手术移植;术后患处加压包扎,2周后拆线,术后进行随访,并用Wood灯分析色素恢复情况,记录复色情况及不良反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012年2-12月共入组患者15例,年龄18~62岁,随访时间12~24个月,失访1例.15例白癜风患者中6例达到100%复色,且均为节段型白癜风,6例达到75%~ 100%复色.面颈部患者复色效果优于躯干部位.结论 体外培养含黑素细胞的自体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移植技术用于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安全性、有效性都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细胞 组织工程 移植 自体 器官培养技术 修复外科手术 皮肤移植
原文传递
兔椎间盘器官与脊柱运动节段离体培养条件下髓核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朱立国 展嘉文 +3 位作者 冯敏山 张平 朱岩 朱宏伟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9期824-831,共8页
目的 :比较离体培养的兔椎间盘器官及脊柱运动节段两种模型椎间盘髓核组织的变化。方法 :将21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器官组8只,节段组13只,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出椎间盘器官和脊柱运动节段各50个,在高渗培养基中进行整体培养(410 m ... 目的 :比较离体培养的兔椎间盘器官及脊柱运动节段两种模型椎间盘髓核组织的变化。方法 :将21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器官组8只,节段组13只,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出椎间盘器官和脊柱运动节段各50个,在高渗培养基中进行整体培养(410 m Osm/kg),于培养前及培养后第3、7、14、21天,两组各取10个椎间盘分别进行HE染色、II型胶原免疫组化、蛋白多糖含量和髓核细胞活力测定。结果:培养21 d器官组与培养14 d节段组HE染色示椎间盘组织结构基本保持完整,21 d节段组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破坏;21 d器官组与14 d节段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节段组染色变浅,与之前各时间点及器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多糖PAS/AB染色7 d内两组强度无降低,14 d两组强度均有所减弱,21 d节段组染色强度进一步减弱,改变比器官组更为明显;髓核细胞荧光检测两组7 d时强度较培养前变化不明显(P>0.05),21 d器官组与14 d节段组强度略有降低,但与之前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节段组髓核细胞荧光强度减弱,细胞活性降低,与之前各时间点及器官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14d内脊柱运动节段可作为研究生物力学对椎间盘影响的离体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脊柱 器官培养技术
下载PDF
甘草酸二铵对人毛囊生长作用及对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韩乐 刘本 +3 位作者 陈贤燕 蒋雨辰 邓文佳 万苗坚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 探讨甘草提取物甘草酸二铵对体外培养人毛囊生长的作用并检测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 分别将体外分离人毛囊培养于0.1、0.01、0.001、0.000 1 μmol/L浓度的甘草酸二铵中10 d,并设置不添加甘草酸二铵William... 目的 探讨甘草提取物甘草酸二铵对体外培养人毛囊生长的作用并检测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 分别将体外分离人毛囊培养于0.1、0.01、0.001、0.000 1 μmol/L浓度的甘草酸二铵中10 d,并设置不添加甘草酸二铵Williams E培养基组为对照组,显微镜下每日测量并记录其生长长度,观察毛囊形态改变并拍照。用免疫荧光评估毛母质细胞增殖情况及毛母质细胞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各主要分子β连环蛋白、GSK3β、p?GSK3β、Lef1表达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仅0.01 μmol/L甘草酸二铵对毛囊生长的促进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0.01 μmol/L甘草酸二铵组毛囊进入退行期时间推迟,而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1、0.01、0.001 μmol/L浓度组毛母质细胞中ki67阳性细胞较多,而0.000 1 μmol/L浓度组无明显区别。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β连环蛋白、p?GSK3β、Lef1在各组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604、16.65、15.266,均P 〈 0.05),而GSK3β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472,P 〉 0.05)。LSD?t检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1、0.01、0.001 μmol/L浓度组毛母质细胞中β连环蛋白、p?GSK3β、Lef1表达量较多(均P 〈 0.05),而0.000 1 μ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0.01 μmol/L甘草酸二铵具有明显促进人毛囊生长的作用,可增强毛母质细胞增殖活性,延迟毛囊进入退行期,该作用可能与其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器官培养技术 Wnt信号通路 荧光免疫测定 甘草酸二铵
原文传递
High-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attenuates beta-amyloid protein 1-42 neurotoxicity in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s 被引量:2
4
作者 Don-Kyu Kim Young Chul Yoon +3 位作者 Soo Ahn Chae Kyung Mook Seo Tai Ryoon Han Si-Hyun K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8期1365-1372,共8页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has been utilized as a therapeutic tool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ncluding Alzheimer's disease.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its clinical effects rem...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has been utilized as a therapeutic tool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ncluding Alzheimer's disease.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its clinical effects remain unknown. β-amyloid (Aβ) exhibits direct neurotoxic effect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neuronal d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Therefore,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rTMS are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s of protection against Aβ neurotoxicity.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s were prepared from 8-day old, Sprague Dawley rats. The tissue slices were exposed to 100 μmol/L Al3142 since day 12 in vitro with and without high-frequency (20 Hz) magnetic stimulation. Magnetic stimulation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neuronal nuclei (NeuN) protein expression and by observing cultures following propidium iodide 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bromodeoxyuridine (BrdU) immunohistochemistry.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the culture media to evaluate hippocampal neuronal damag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high-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significantly reversed the reduction of NeuN protein expression because of Aβ1-42 exposure (P 〈 0.05)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damaged cells in the hippocampal slices (P 〈 0.05). However, lactate dehydrogenase levels and anti-BrdU staining results did not reveal any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igh-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might have protective effect on hippocampal neurons from Aβ1-42 neurotox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OTYPIC HIPPOCAMPUS amyloid beta-protein magnetic stimulation nerve degeneration/metabolism nerve degeneration/pathology organ culture techniques rats Sprague Dawiey
下载PDF
硫酸链霉素对体外培养大鼠前庭毛细胞的损害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栋祯 丁大连 +1 位作者 殷善开 Richard J Salvi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硫酸链霉素对离体培养条件下大鼠前庭毛细胞的损害特征。方法取出生后3—4d的大鼠球囊斑和椭圆囊斑进行离体前庭器官培养,经培养过夜后再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链霉素培养液继续培养24h。应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对前庭毛细胞的静纤... 目的探讨硫酸链霉素对离体培养条件下大鼠前庭毛细胞的损害特征。方法取出生后3—4d的大鼠球囊斑和椭圆囊斑进行离体前庭器官培养,经培养过夜后再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链霉素培养液继续培养24h。应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对前庭毛细胞的静纤毛和表皮板进行染色,同时应用Topro-3DNA探针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计数和摄像。结果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对照组前庭毛细胞生长良好,随着培养液中硫酸链霉素浓度的增加,毛细胞的密度逐渐降低。培养24h后,0.25mmol/L硫酸链霉素可造成大约10%的前庭毛细胞缺损,1mmol/L硫酸链霉素损害的毛细胞数量在50%左右,3mmol/L硫酸链霉素破坏的毛细胞数量超过75%。细胞核染色显示硫酸链霉素引起的前庭毛细胞损害伴随着细胞核浓缩或破碎现象。存活毛细胞的数量随着硫酸链霉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前庭的支持细胞未发生明显病变。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硫酸链霉素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大鼠前庭毛细胞缺失,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 前庭 器官培养技术 链霉素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Wnt-5a基因在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晓明 赵泉来 +3 位作者 高智 徐宏光 王弘 刘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0-575,共6页
背景:椎间盘终板软骨在一定的循环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形态学的退变,重要的细胞外基质降低,而同时Wnt-5a基因的表达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Wnt-5a基因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某种重要的内在联系。目的:检测循环压力诱导下Wnt-5a基因在兔椎... 背景:椎间盘终板软骨在一定的循环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形态学的退变,重要的细胞外基质降低,而同时Wnt-5a基因的表达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Wnt-5a基因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某种重要的内在联系。目的:检测循环压力诱导下Wnt-5a基因在兔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取出腰椎间盘制备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随机分为加力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力。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2组大体组织变化;运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软骨中Wnt-5a、Ⅱ型胶原以及蛋白多糖基因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Wnt-5a蛋白在各组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及加力组椎间盘器官培养至第7天,其组织形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大体结构完整,Wnt-5a、Ⅱ型胶原以及蛋白多糖等基因的表达与0 d对照组相比呈现出差异化,14 d加力组以及对照组较0 d组在组织形态学上差异更加明显;(2)7 d加力组、14 d加力组及对照组中的Wnt-5a、Ⅱ型胶原以及蛋白多糖等基因表达下降,Wnt-5a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与基因水平检测结果一致,但加力组较未加力各组基因表达降低更加显著,加力组中随加压时间的延长各组基因表达进行性降低;(3)结果提示,通过调节Wnt-5a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影响终板软骨细胞的退变进程,进而为椎间盘退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5a基因 组织构建 终板软骨 器官培养 动物模型 椎间盘 循环压力 软骨细胞 细胞基质 细胞退变
下载PDF
硫酸链霉素引起的大鼠体外培养耳蜗毛细胞凋亡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景春 于栋祯 +2 位作者 丁大连 殷善开 Richard J Salvi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硫酸链霉素是否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激活而导致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方法将出生后3~4d的大鼠耳蜗基底膜取出进行离体培养,培养过夜后用0.1mmol/L硫酸链霉素培养液继续培养24h。终止培... 目的探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硫酸链霉素是否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激活而导致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方法将出生后3~4d的大鼠耳蜗基底膜取出进行离体培养,培养过夜后用0.1mmol/L硫酸链霉素培养液继续培养24h。终止培养前1h应用碳氧荧光素标记的肽荧光甲基酮(carboxyfluorescein labeled peptide fluoromethyl ketone,FAM—peptide—FMK)标记的caspase-6,caspase-8,或caspase-9指示剂作用1h,然后应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cyanate,TRITC)标记的鬼笔环肽(phalloidin)标记毛细胞的纤毛和表皮板,再应用Topro-3DNA探针对细胞核进行染色,最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mmol/L硫酸链霉素引起的耳蜗毛细胞缺失在底回约为80%,在顶回约为20%。经链霉素作用后,耳蜗毛细胞的细胞核发生浓缩和碎裂,同时可见caspase-6,caspase-8和caspase-9阳性表达。结论硫酸链霉素可以引起离体培养的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上游和下游的caspase激活可能是其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 听觉 器官培养技术 链霉素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原文传递
靶向Wnt10b的小干扰RNA抑制胚胎皮肤毛囊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纪影畅 李宇 +4 位作者 鲁峰 胡志奇 王森 林常敏 高建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 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皮肤Wnt10b基因的表达,观察Wnt10b基因沉默能否抑制毛囊的发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 化学合成siRNA-Wnt10b,将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胎鼠背部皮肤,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段皮肤组织Wnt10b和p-连... 目的 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皮肤Wnt10b基因的表达,观察Wnt10b基因沉默能否抑制毛囊的发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 化学合成siRNA-Wnt10b,将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胎鼠背部皮肤,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段皮肤组织Wnt10b和p-连环蛋白(β-caten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72 h皮肤组织的Wnt10b和β-catenin蛋白含量.将转染后72 h的皮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毛囊发育情况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siRNA-Wnt10b转染后的24、48 h,胎鼠背部皮肤Wnt10b mRNA的表达呈不同程度下降;但β-catenin mRNA表达未随Wnt10b mRNA水平的起伏而明显波动;转染后72 h,Wnt10b蛋白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同时减少,新形成毛囊数量也随之减少(t=3.254,P=0.002).结论 在体外器官培养的环境中,siRNA-Wnt10b能够抑制胎鼠背部皮肤组织Wnt10b蛋白的表达,减少新形成毛囊的数量;Wnt10b可能只在蛋白水平上调控细胞β-catenin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形态发生 器官培养技术 RNA干扰
原文传递
DegraPol支架上培养人气管软骨细胞体外合成组织工程软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林 纪玲 +1 位作者 王正 Walter Weder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7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以人气管软骨细胞(HTC)为种子细胞在新型生物材料DegraPol泡沫支架上体外合成组织工程气管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从肺移植供体(9例)取人气管软骨片段,胶原酶消化,将所获软骨细胞传代培养,将传代至6~8代的HTC种植到DegraPol支架上... 目的探讨以人气管软骨细胞(HTC)为种子细胞在新型生物材料DegraPol泡沫支架上体外合成组织工程气管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从肺移植供体(9例)取人气管软骨片段,胶原酶消化,将所获软骨细胞传代培养,将传代至6~8代的HTC种植到DegraPol支架上体外静态培养。种植前行II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于体外静态培养第2小时末和第3、7、21、42天取HTC-DegraPol复合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培养3周后取HTC-DegraPol复合物制备组织学检测标本行阿辛蓝染色观察硫酸软骨素分泌情况,并制备扫描电镜标本观察HTC在DegraPol支架中培养后的超微结构。结果HTC在传代培养中显示稳定的增殖活性并分泌II型胶原。种植到DegraPol支架中后培养2h和3、7、21、42d时MTT法测定的A值分别为0.112±0.004、0.151±0.021、0.170±0.035、0.176±0.023和0.213±0.023(每个时点n=4)。培养21、42d与培养2h比较,活性HTC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辛蓝染色显示HTC-DegraPol复合物的基质分泌硫酸软骨素,证实HTC-DegraPol复合物具有软骨样结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新生软骨在DegraPol材料表面和中央均有形成,但以表面为主。结论HTC可以在体外良好扩增并以多孔生物材料DegraPol为支架体外合成组织工程气管软骨,但培养条件应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器官培养技术 软骨细胞 气管
下载PDF
类器官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惠如 曾蔼霖 +1 位作者 刘建国 吴明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0-1154,共5页
类器官是体外由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三维支架下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微型器官。随着该细胞培养系统的发展,近年来类器官培养已逐步应用于体外器官模型的建立、药物测试甚至是修复或取代受损器官的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综述... 类器官是体外由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三维支架下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微型器官。随着该细胞培养系统的发展,近年来类器官培养已逐步应用于体外器官模型的建立、药物测试甚至是修复或取代受损器官的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综述旨在总结类器官在口腔医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类器官的发展提供口腔医学领域的理论依据并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干细胞 器官培养技术 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大鼠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镝 王新刚 赵振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讨建立幼年SD大鼠颅骨器官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外源性张力对颅骨矢状缝成骨活动的影响。方法:取19日龄的SD大鼠颅顶骨矢状缝组织块,试验组加0.4g力,对照组不加力。经器官培养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检查胰岛素样... 目的:探讨建立幼年SD大鼠颅骨器官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外源性张力对颅骨矢状缝成骨活动的影响。方法:取19日龄的SD大鼠颅顶骨矢状缝组织块,试验组加0.4g力,对照组不加力。经器官培养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等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骨缝内成骨细胞活跃,IGF-1阳性染色位于颅缝内成骨细胞,实验组IGF-1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颅骨骨缝器官可在体外培养中成功存活并生长。外源机械张力可以扩宽骨缝,刺激成骨活动,可显著增加IGF-1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 器官培养技术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机械张力
下载PDF
大鼠颅骨体外培养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镝 王新刚 +1 位作者 尹宁北 赵振民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9年第6期402-404,共3页
目的探讨建直幼年SD大鼠顿骨器官体外培养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方法取19日龄的SD大鼠颅顶骨矢状缝组织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体外器官培养。实验组加力约3.92×10^3N(0.4g)力Hr照组不加力。培养24h结束时,进行大体观... 目的探讨建直幼年SD大鼠顿骨器官体外培养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方法取19日龄的SD大鼠颅顶骨矢状缝组织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体外器官培养。实验组加力约3.92×10^3N(0.4g)力Hr照组不加力。培养24h结束时,进行大体观察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受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实验组骨缝逐渐明显加宽。至加力24h,所有标本欠状缝未见断裂。组织学观察发现,缝两侧区域为成骨活跃部位,两侧骨化前沿交错排列。缝内可见纤维结缔纠织、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缝内组织与硬脑膜相连。对照组骨缝保持正常发育,未见明显变化,以成骨细胞为主。结论大鼠颅骨骨缝器官可以在体外培养中成功存活并继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 器官培养技术 机械张力
原文传递
体外培养小鼠耳蜗Corti器对庆大霉素的吸收
13
作者 刘建平 戴春富 +3 位作者 王正敏 迟放鲁 田洁 笪翠弟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在体外培养小鼠耳蜗Corti器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时间庆大霉素吸收的差异。方法分离小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有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分别于培养后3h、6h、12h、24h、48h、3d、4d和7d收...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在体外培养小鼠耳蜗Corti器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时间庆大霉素吸收的差异。方法分离小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有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分别于培养后3h、6h、12h、24h、48h、3d、4d和7d收集标本,荧光染色后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膜庆大霉素的分布情况。结果小鼠耳蜗Corti器在培养3h后即可见外毛细胞的纤毛和胞体两侧的胞膜有庆大霉素分布;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庆大霉素在Corti器中的所有细胞均见分布,尤以外毛细胞明显,主要聚集在毛细胞顶端纤毛的下方;培养24h后庆大霉素在外毛细胞的聚集达到最高峰,而在支持细胞未见明显的聚集;体外培养7d后在毛细胞胞质中仍可见庆大霉素分布。结论小鼠Corti器体外培养可用来动态检测庆大霉素在耳蜗细胞的吸收和聚集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类 组织分布 Cord器 器官培养技术
原文传递
无血清人头皮体外组织培养的研究
14
作者 张宪旗 吕中法 郑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人头皮体外组织培养的可行性及培养头皮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用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进行人头皮气/液界面培养,用解剖显微镜检测毛发生长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头皮组织结构变化,细胞毒性试剂盒检测培养... 目的探讨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人头皮体外组织培养的可行性及培养头皮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用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进行人头皮气/液界面培养,用解剖显微镜检测毛发生长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头皮组织结构变化,细胞毒性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头部皮肤经过22天的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体外器官型培养,仍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毛干生长的长度在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显著高于含血清MEM培养基(P〈0.05)。无血清William E培养基组分别在培养第2天和第16天LDH活性出现两个峰,而含血清MEM培养基在第12天出现峰值。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毛囊渐由生长期转变为退行期和休止期。结论这一器官型头皮培养模型可用于头部皮肤及毛囊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毛发 器官培养技术 培养基 无血清
原文传递
建立大鼠前庭器官体外培养模型及观察佛波酯作用下的超微结构变化
15
作者 孙景豫 盛宏申 +2 位作者 高雪 刘顺利 邱建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前庭器官的原代体外培养模型,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前庭上皮细胞在佛波酯(PMA)作用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生2d大鼠的椭圆囊上皮,体外培养1~7d;从第2日开始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照相,试验组加入PMA3... 目的:建立大鼠前庭器官的原代体外培养模型,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前庭上皮细胞在佛波酯(PMA)作用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生2d大鼠的椭圆囊上皮,体外培养1~7d;从第2日开始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照相,试验组加入PMA30min,2h和6h,固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椭圆囊1wk,12h时可见成纤维细胞沿移植物边缘游出,2d后内皮细胞聚集,呈铺路石样,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无肿胀,胞膜、胞核完整,线粒体嵴无肿胀,纤毛无脱落;PMA各试验组细胞形态正常,核糖体密集,高尔基体较前发达,内质网轻度扩张.结论:大鼠前庭器官体外培养方法可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 前庭 器官培养技术 佛波醇酯类
下载PDF
幼年猪半月板体外器官培养模型的建立
16
作者 戴祝 陈志伟 +1 位作者 杨乐忠 刘春磊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1期937-940,共4页
目的:观察幼年猪半月板在体外器官培养条件下的组织变化特点,为在体外器官培养下进行半月板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月龄幼年猪8头,取双膝内、外侧半月板,从每个半月板体部横行切取宽约8mm标本1份,共32份标本,进行体外器官培养。分别... 目的:观察幼年猪半月板在体外器官培养条件下的组织变化特点,为在体外器官培养下进行半月板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月龄幼年猪8头,取双膝内、外侧半月板,从每个半月板体部横行切取宽约8mm标本1份,共32份标本,进行体外器官培养。分别于培养0、2、4、6周后随机取出8个标本行组织学检查,HE染色观察半月板内侧1/3区域,计数每个视野的细胞数,比较各时间点间的差异;番红O染色观察半月板内侧1/3区域,记录染色程度,半定量评分,比较各时间点间的差异。结果:培养0、2、4、6周后,各时间点间每高倍视野的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0、2、4、6周后,各时间点间番红O染色半定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体外器官培养时间延长,幼年半月板软骨细胞密度及活性逐渐下降。体外器官培养模型适合半月板的短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胫骨 模型 动物 软骨细胞 器官培养技术
下载PDF
缺氧对三维培养脑皮层细胞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17
作者 程娜 田领章 刘炜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349-1353,1358,共6页
目的 分析缺氧对三维培养的人大脑皮层细胞基因表达谱与信号通路的影响,寻找脑缺氧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使用R studio软件分析GEO数据库中脑缺氧损伤数据(GSE112137)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Gene Oncology与KEGG软件对差异基因的分子功... 目的 分析缺氧对三维培养的人大脑皮层细胞基因表达谱与信号通路的影响,寻找脑缺氧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使用R studio软件分析GEO数据库中脑缺氧损伤数据(GSE112137)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Gene Oncology与KEGG软件对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String与Cytoscape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大脑皮层细胞缺氧时有395个基因表达升高,185个基因表达降低(≥2倍);分子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上调基因主要与双加氧酶活性、异构酶活性及蛋白错误折叠等相关,而下调基因富集于RNA聚合酶Ⅱ近端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功能;生物过程富集结果表明缺氧可引起脑皮层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氧化还原及糖酵解等相关过程,并参与神经发育及细胞分化;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缺氧上调基因主要与内质网蛋白加工、糖酵解、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而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帕金森病信号通路。结论 人大脑皮层细胞缺氧可引起细胞内质网应激、蛋白质折叠及代谢异常,抑制神经细胞发育过程,靶向内质网应激及蛋白质折叠过程相关药物可能有利于缓解脑缺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器官培养技术 基因表达谱 信号传导 计算生物学
原文传递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SD乳鼠器官型脑片神经再生的影响
18
作者 蒋海山 李求实 +1 位作者 陆兵勋 王立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SD乳鼠器官型脑片中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P3SD乳鼠的全脑器官型脑片,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脑片生长情况,培养3天后,两组再分别分为2个亚组,分别给予药物和空白干预,依次列为Ⅰ组、Ⅱ组、...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SD乳鼠器官型脑片中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P3SD乳鼠的全脑器官型脑片,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脑片生长情况,培养3天后,两组再分别分为2个亚组,分别给予药物和空白干预,依次列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通过倒置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脑片在1、3、7天的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可见巢蛋白阳性新生细胞,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新生细胞;药物干预后,两组均出现大量新生细胞,但正常对照组单位区域新生细胞数量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Ⅲ组较Ⅰ、Ⅱ组明显增多(P<0.0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两组新生细胞均向外迁移,上述区域新生细胞密度逐渐减少。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促进SD乳鼠器官型脑片神经再生,但同时也损伤了神经再生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神经再生 器官培养技术 脑片
下载PDF
血管类器官的构建及鉴定
19
作者 刘琪 赵海静 +2 位作者 金蕊 程龙 刘昱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培养血管类器官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 体外培养hiPSC,先诱导hiPSC形成拟胚体,再诱导分化中胚层和血管祖细胞后,在Ⅰ型胶原蛋白-基质胶介质中分化形成血管网,分离单个血管网,形成血管类器官;倒置显微...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培养血管类器官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 体外培养hiPSC,先诱导hiPSC形成拟胚体,再诱导分化中胚层和血管祖细胞后,在Ⅰ型胶原蛋白-基质胶介质中分化形成血管网,分离单个血管网,形成血管类器官;倒置显微镜观察分化过程中拟胚体,血管网及血管类器官的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管类器官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CD31,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抗体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β)蛋白表达。结果 构建血管类器官3D细胞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31阳性,α-SMA阳性,PDGF-β阳性,与人体血管组织结构特征相似。结论 初步构建了血管类器官3D细胞模型,将为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的筛选提供新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器官培养技术 人工器官 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