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博网舆论聚合效应研究——微博围观、微博极化与微博动员 被引量:36
1
作者 吴闻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微博网日益成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舆论聚集平台。微博传播的即时性、裂变式与去中心化特点,使其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文章从微博网舆论聚合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微博舆论聚合的双漏斗模式。双漏斗的形状解释舆论发... 微博网日益成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舆论聚集平台。微博传播的即时性、裂变式与去中心化特点,使其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文章从微博网舆论聚合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微博舆论聚合的双漏斗模式。双漏斗的形状解释舆论发展过程的逻辑结构,漏斗横向轴心代表时间维度,微博围观、极化、动员是三个过程,从漏斗口到狭窄的漏斗颈再到第二个漏斗口依次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舆论 聚合 围观 极化 动员
下载PDF
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与群体极化: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虞鑫 许弘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6,共21页
本文从社会网络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讨论中的意见领袖、沉默螺旋和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发现:群体规模对讨论周期、活跃者发言数量、非活跃者发言量均有正向影响;个人特质对群体讨论周期有正向影响,但边际效益递减;核心... 本文从社会网络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讨论中的意见领袖、沉默螺旋和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发现:群体规模对讨论周期、活跃者发言数量、非活跃者发言量均有正向影响;个人特质对群体讨论周期有正向影响,但边际效益递减;核心人物的占比高低能够缩小活跃者和非活跃者在讨论周期和发言数量的差距;个人特质与核心人物占比结合,将会显著引起群体极化现象;当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核心人物对讨论周期和发言数量的影响将会更强;在无标度网络中,讨论周期和发言数量的反转受到活跃者和核心人物比例的组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仿真 社会网络 意见领袖 沉默螺旋 群体极化
原文传递
网络民意的失控及其舆论传播影响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郑保章 王爱玲 柴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61-65,共5页
网络舆论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平等对话的条件,但网站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以及"虚拟社区"的集体民意同质性,往往导致信息的自主"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网民受众所能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 网络舆论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平等对话的条件,但网站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以及"虚拟社区"的集体民意同质性,往往导致信息的自主"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网民受众所能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回音"和"影子",这种狭隘的民意氛围又很可能导致"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的产生,"民意"很可能只是完全的自我情绪发泄和不可控的符号暴力。网络舆论环境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 群体极化 协同过滤
下载PDF
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世雄 祝锡永 +1 位作者 潘旭伟 姜毅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4-622,共9页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交互过程、群体涌现等出发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Multi—Agent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演化中的群体极化模型,给出算法实现,并且利用计算实验方法验证群体规模、意见领袖数量、意见领袖观点等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影响,进而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诠释。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以及监测网络群体成员的群集行为,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演化 群体极化 计算实验
下载PDF
社交媒体必然带来舆论极化吗:莫尔国的故事 被引量:22
5
作者 葛岩 秦裕林 赵汗青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99,共33页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2)社会稳...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2)社会稳定程度、对主流媒体的干预策略,主流媒体派别观点的极端程度以及信誉,都可能影响舆论演化的结果;(3)只有在社会失稳和主流媒体信誉流失条件下,社交媒体对极化有明显推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莫尔社会舆论分布模式的涌现机制,模拟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选择性接触 舆论极化 行动者模型 社会模拟
原文传递
小世界效应的网络舆情演化迁移元胞模型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根生 勒中坚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523-2528,共6页
依据网民关系网络拓扑的小世界效应特性,提出网民观点的倾向度转换规则,在网络舆情网民关系小世界网络矩阵表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小世界效应的网络舆情演化迁移元胞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产生了倾向度转换图、粗细粒度倾向... 依据网民关系网络拓扑的小世界效应特性,提出网民观点的倾向度转换规则,在网络舆情网民关系小世界网络矩阵表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小世界效应的网络舆情演化迁移元胞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产生了倾向度转换图、粗细粒度倾向度曲线的仿真结果.通过对试验仿真结果的分析,揭示了网络舆情演化的观点极分化和观点漂移的现象,分析了"核心"区域漂移现象和倾向度曲线多波峰现象的成因,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拟合网络舆情演化的规律.本研究对网络监察部门和新闻管理部门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世界效应 迁移元胞 舆情演化 观点极化 观点漂移
下载PDF
外生变量和非正社会影响推动群体观点极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振鹏 唐锡晋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81,共9页
观点动向是群体行为研究的重要方面.群体的整体观点在个体间互动并在系统外因素共同影响下演化为不同模式.依据社会认同理论,给出了具体的3种社会影响,并在Hopfield网络模型中引入了三元组关系结构.模型仿真证实了群体外生变量的干涉和... 观点动向是群体行为研究的重要方面.群体的整体观点在个体间互动并在系统外因素共同影响下演化为不同模式.依据社会认同理论,给出了具体的3种社会影响,并在Hopfield网络模型中引入了三元组关系结构.模型仿真证实了群体外生变量的干涉和负社会影响是推动群体观点极化的主要因素,群体观点极化是社会影响和结构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结构平衡理论角度出发揭示了网络全局稳定极化模式与局部结构平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影响 观点极化 HOPFIELD网络 社会认同 结构平衡
下载PDF
社会影响、观点动向和结构平衡:基于Hopfield网络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振鹏 唐锡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0-429,共10页
本文首先概述了观点动向的研究领域和目前研究进展.在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区分出群体决策过程具体的三种社会影响,进一步赋予了Hopfield网络模型二元组间社会连带(social ties)的具体社会学内涵.基于此模型仿真研究了群体在具有自我认同... 本文首先概述了观点动向的研究领域和目前研究进展.在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区分出群体决策过程具体的三种社会影响,进一步赋予了Hopfield网络模型二元组间社会连带(social ties)的具体社会学内涵.基于此模型仿真研究了群体在具有自我认同、社会归属条件下的群体观点分化现象.模型仿真得到群体外生变量的干涉和负社会影响是推动群体观点极化的主要因素.特别地,仿真结果表明群体观点极化与三元组(社会学中研究的基本结构)影响模块结构平衡密切相关,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具有符号关系的群体宏观动态模式和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影响 观点极化 HOPFIELD网络 社会认同 结构平衡
原文传递
基于风险耦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演化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卢国强 黄微 杨佩霖 《现代情报》 2023年第3期96-109,共14页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诱发因素及具象化表达非常复杂且呈混沌多元形态,风险点与风险导控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均有分布。从三元空间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在三元空间中进...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诱发因素及具象化表达非常复杂且呈混沌多元形态,风险点与风险导控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均有分布。从三元空间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在三元空间中进行解构,梳理群体极化风险耦合过程,有助于厘清群体极化形成规律,加深对群体极化风险的理解、风险传导机制和路径的把握以及风险演变规律的识别。[方法/过程]本文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在三元空间信息观视域下解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并基于风险耦合分析了三元空间之间的定向耦合、物理空间中的非直接耦合、社会空间中的互感耦合、信息空间中的参量耦合。最后论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形态的演化。[结果/结论]本文为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群体极化研究的理论边界,将为群体极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导控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群体极化 致因因素 风险耦合
下载PDF
司法中群体观念的形成机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的前提考量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姜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50,共6页
探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就必须加强对民意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时代的民意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理论上,群体极化效应主要由两个机制形成:名誉机制和信息机制。中国因其国情也给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 探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就必须加强对民意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时代的民意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理论上,群体极化效应主要由两个机制形成:名誉机制和信息机制。中国因其国情也给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特殊要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加剧了群体观念极化的频繁发生。本文以论述"群体极化效应"为主线,加入对关于民意形成机制的其他成果的简单综述,以期能够引起法学界对民意本身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 群体极化 网络民意 司法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极化群体画像构建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晰巍 贾若男 孙玉姣 《情报资料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0,共10页
[目的/意义]尽管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但在社交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民形成的群体极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击,理解群体极化现象成为社交网络舆情发展中的新问题。[方法/过程]从数据层、分析层... [目的/意义]尽管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但在社交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民形成的群体极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击,理解群体极化现象成为社交网络舆情发展中的新问题。[方法/过程]从数据层、分析层和概念层三个层面构建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极化群体用户画像模型,采用网络爬虫收集新浪微博平台中的"离婚冷静期"舆情话题数据,并对极化群体演化及类型、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各时期极化群体进行画像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极化意见动态演变过程中,极化群体呈现由多极化向两极化转变的趋势。各个时期不同立场的极化群体画像呈现出复合性特征,既存在相同规律又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丰富了群体极化和画像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为网络舆情的干预和引导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舆情 群体极化 画像
原文传递
“意见壁垒”:社会化媒介传播中的聚积效应与化解之道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文新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有限,"点对点"的单向度信息交流,迫使社交群体困囿于固化的"圈子"空间。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流通"场所,而且使得公众传播的意见分歧逐渐显性化,不同...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有限,"点对点"的单向度信息交流,迫使社交群体困囿于固化的"圈子"空间。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流通"场所,而且使得公众传播的意见分歧逐渐显性化,不同群体之间意见难以完全相容,进而形成单项循环的"意见壁垒"。媒体传播中的"信息茧房"效应、群体心理认知的价值归宿与排斥、族群分化的投射共同导致了"意见壁垒"现象。"意见壁垒"的形成是社会化媒介传播中多元矛盾聚积叠加的应激反应,它不仅影响个体理性的决策,也加剧族群矛盾。因此,唯有破解"信息茧房"效应,强化主流媒体传播的跨群体性,及时回应民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切,全方位优化信息舆论生态,才能避免"意见壁垒"的形成,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意见壁垒 群体极化 意见领袖 跨群体传播
下载PDF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观点认知距离计量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俊峰 宋绍成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77-85,共9页
[目的 /意义]量化展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之间的观点认知距离与情感归属,澄清其情感倾向性的形成脉络,为科学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思路。[方法 /过程]切分舆情事项子话题,通过情感本体计算受众观点的极性强度,构建2-模的受众-关注焦点... [目的 /意义]量化展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之间的观点认知距离与情感归属,澄清其情感倾向性的形成脉络,为科学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思路。[方法 /过程]切分舆情事项子话题,通过情感本体计算受众观点的极性强度,构建2-模的受众-关注焦点隶属矩阵和1-模的受众关系矩阵,并采用复杂网络可视化图谱对受众认知距离进行可视化展示,从网络舆情场的视角下阐述受众观点的互斥与耦合机制,描述受众情感倾向的形成脉络。[结果 /结论]对受众整体认知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受众加以区分,揭示真实情景中的网络舆情场力的作用特点,为舆情受众情感疏导工作提供实践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分析 观点计量 情感极化 网络舆情场
原文传递
论“人肉搜索”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 被引量:7
14
作者 秦志希 芦何秋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CSSCI 2009年第1期207-211,261,274,共8页
网络中对明显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正义公正的热点事件的人肉搜索有时侵犯他人的隐私;人肉搜索过程中群体间的心理暗示和情绪传染、统一的情感倾向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从而扼杀他人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 网络中对明显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正义公正的热点事件的人肉搜索有时侵犯他人的隐私;人肉搜索过程中群体间的心理暗示和情绪传染、统一的情感倾向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从而扼杀他人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的同时却往往又走向了自由的反面。但网络又可能成功的去极端化,这既与一定"智德"水平的公众的理性讨论有关,同时还由于网络在技术层面具有"独立于政治权力中心的‘社会场域'"、"抵制‘多数人暴政'的文化和体制"的潜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肉搜索 舆论 言论自由 群体极化
原文传递
基于AHPSortⅡ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评估研究
15
作者 刘逸伦 黄微 卢国强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22,共16页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危害性最大的舆情演化结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进行极化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与导控策略的启承环节,也是群体极化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在三元空间视域下构建了突发事件...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危害性最大的舆情演化结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进行极化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与导控策略的启承环节,也是群体极化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在三元空间视域下构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结构理论框架,进而提出了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方法并构建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再基于AHPSortⅡ设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等级分类评估方法,最后通过过往案例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实现对群体极化风险等级的划分和计算,为管理部门准确掌握群体极化风险的发生、发展状态与趋势,实现风险的科学分级分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SortⅡ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群体极化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影响青年意见极化的社交媒体因素分析
16
作者 沈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50,共18页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习惯于接受碎片化、同质化的信息并据此形成自己的意见或立场。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将使得人们进入“信息茧房”或“回音室”并造成公众意见的极化,另一些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在回顾意见极化的文献基础上,本文对中国...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习惯于接受碎片化、同质化的信息并据此形成自己的意见或立场。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将使得人们进入“信息茧房”或“回音室”并造成公众意见的极化,另一些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在回顾意见极化的文献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内地各地区的青年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N=1039),对青年意见极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越长,社会网络异质化程度越低,青年群体越呈现出意见极化的状态。研究进一步发现并检验了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中介效应,表明在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选择性接触信息影响了其意见并导致极化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选择性接触 意见极化 社会网络 青年
下载PDF
舆论场观点极化现象研究:成因、识别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白云 李白杨 +1 位作者 毛进 李纲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目的/意义]舆论场的观点极化早已成为不断蔓延且加深的社会顽疾,加剧了群体对立与社会分裂的进程。因此,亟需从跨学科视角对极化现象开展研究。[研究设计/方法]本文对国内外观点极化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细致梳理,从基础理论入手,利用指标... [目的/意义]舆论场的观点极化早已成为不断蔓延且加深的社会顽疾,加剧了群体对立与社会分裂的进程。因此,亟需从跨学科视角对极化现象开展研究。[研究设计/方法]本文对国内外观点极化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细致梳理,从基础理论入手,利用指标和模型探究极化形成机制与发展脉络。[结论/发现]极化是个体、群体、系统性偏见叠加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度量,基于偏见同化、结构平衡或特征扩散理论构建模型探究其内部机制;另外,极化现象的治理工作应从宏观制度规划角度出发,落实到具体的中观数字空间构建和微观干预手段实施。[创新/价值]构建了一个融合多领域视角与跨学科概念的“理论-指标-模型”研究体系,为开展舆论场极化研究提供明晰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场 观点极化 舆论动力学 偏见 社交媒体
下载PDF
社交媒体舆论演化下个体观点交互的可信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明艳 陈梅 +1 位作者 Yibing Zhu 石笑云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建立改进的CODA模型来分析研究个体观点可信度及倾向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模拟并揭示群体观点极化的演化条件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高可信度(ρj=0.7-0.9)演化情况下个体最终形成集群,而低可信度(ρj=0.2-0.4)个体观点呈现分散状态... 建立改进的CODA模型来分析研究个体观点可信度及倾向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模拟并揭示群体观点极化的演化条件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高可信度(ρj=0.7-0.9)演化情况下个体最终形成集群,而低可信度(ρj=0.2-0.4)个体观点呈现分散状态。高、低可信度的差值越大,网络观点演化效率越明显;高可信度个体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而当低可信度值低于0.2时,也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效应,针对高低可信度的演变边界,提出了网络舆论的干预方案,防控网络群体极化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个体观点 网络舆论 观点交互 高可信度 低可信度 群体极化
下载PDF
社会集群行为中观点极化研究进展——以偏见同化和敌意媒体效应为中心
19
作者 肖人彬 张轩宇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17,共10页
观点极化现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集群行为,会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对观点极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在回顾社会与政治领域中的观点极化概念和建模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导致观点极化的两种观点交互方式。从个体视角出... 观点极化现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集群行为,会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对观点极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在回顾社会与政治领域中的观点极化概念和建模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导致观点极化的两种观点交互方式。从个体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两种可能导致观点极化的社会心理效应——偏见同化和敌意媒体效应。提出不同领域的极化现象研究整合的关键在于个体观点或态度变化的内在机制。在研究展望中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模型与现实数据的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行为 观点极化 偏见同化 敌意媒体效应
下载PDF
群体极化还是协商调和?——维基百科“Islamophobia”词条实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尚闻一 车尚锟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81,共11页
网络技术发展促进了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对话,也引发了群体极化等问题。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在线协作书写社群提供了一种协商机制,对网络用户的意见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维基百科词条“Islamophobia”(伊斯兰恐惧症)这一极具争议... 网络技术发展促进了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对话,也引发了群体极化等问题。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在线协作书写社群提供了一种协商机制,对网络用户的意见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维基百科词条“Islamophobia”(伊斯兰恐惧症)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词条进行实证研究,构建训练模型判断讨论页中文本的情感倾向并分析其变化;构建编辑用户的社会网络并进行互惠性关系分析和社群发现及其相似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维基百科这一词条的讨论微观上趋向激化、宏观上趋向缓和,编辑关系则整体趋向协调。初步证明维基百科的在线协作书写机制有利于促进不同观点对话,在观点交锋中达成协商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基百科 群体极化 在线协作书写 计算社会科学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