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biological assessment of indoor air of a teaching hospital in Nigeria 被引量:7
1
作者 Awosika SA Olajubu FA Amusa NA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2年第6期465-468,共4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of indoor air of different wards and units of Olabisi Onabanjo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Sagamu, to ascertain their contribution to infection rate in the hospital.Methods:The m...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of indoor air of different wards and units of Olabisi Onabanjo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Sagamu, to ascertain their contribution to infection rate in the hospital.Methods:The microbial quality of indoor air of nine wards/units of Olabisi Onabanjo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Sagamu, Nigeria was conducted. Sedimentation technique using open Petri-dishes containing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was employed and samplings were done twice daily, one in the morning shortly after cleaning and before influx of people/patients into the wards/units and the other in the evening when a lot of activities would have taken place in these wards.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methods.Results: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氈2= 6.0167) in the bacteria population of the different sampling time whereas it was not so for fungi population(氈2= 0.2857). Male medical ward(MMW) and male surgical general(MSG) recorded the highest bacterial and fungal growth while the operating theatre(OT) was almost free of microbial burden. The bacteria isolates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 Klebsiellasp., Bacillus cereus, Bacillus subtilis, Streptococcus pyogenes andSerratia marscenceswhile the fungi isolates includedAspergillus flavus, Penicilliumsp.,Fusariumsp.,Candida albicansandAlternariasp.Staphylococcus aureuswas the predominantly isolated bacterium whilePenicilliumsp. was the most isolated fungus.Conclusions:Though most of the microbial isolates were potential and or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solates in this study and the surveillance repor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henc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door air cannot be established. From the reduction noticed in the morning samples, stringent measures such as proper disinfection and regular cleaning, restriction of patient relatives' movement in and out of the wards/units need to be enforced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oor air of our hosp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or air OOUTH open-plate TECHNIQUE NOSOCOMIAL infections STAPHYLOCOCCUS aureus Microbiological assessment MICROBIAL quality Bacterial ISOLATE Fungal ISOLAT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NOSOCOMIAL INFECTION INFECTION rate MICROBIAL ISOLATE Penicilliumsp Sedimentation TECHNIQUE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airborne fungi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Shenzhen University
2
作者 Li Li Chao Lei Zhi-Gang Liu 《Natural Science》 2010年第5期506-514,共9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ichness of species or genera of airborne fungi, the amount of airborne fungi,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Shenzhen University.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ichness of species or genera of airborne fungi, the amount of airborne fungi,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Shenzhen University.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airborne fungi was also analyzed. Methods: Slide-exposure me- thod and open-plate method were used. Results: There were 27 genera or species of fungus spores identified. Among the identified fungal genus, Cladosporium, Ustilago, Alternaria, Helminth-sporium and Uredinales were more prevalent. There were 18 genera of fungi colonies identified. Among which Penicillium, non-sporulating fungi, Aspergillus, Saccharomyces and Cladosporium were more common. The airborne fungal spores were present in the atmosphere of Shenzhen University all year round. The peaks of airborne spores appeared during April and October, while the lowest numbers were observed during January, July and December from March 2005-Febrary 2006. The highest volumes of fungi colonies were observed during April, October and September, while the lowest numbers were de-tected during in January, July and December or May from March 2005-Febrary 2006.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ha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monthly spore count at 10 and 30 meter height. At 70 meter, the total spores cou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lar radiation. Conclusions: Most of the fungi spores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BORNE FUNGI open-plate METHOD Slide-Exposure METHOD
下载PDF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1
3
作者 史超 刘彦博 +2 位作者 张莎 刘菲 王远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内固定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42例接受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常规组,46例接...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内固定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42例接受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常规组,46例接受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微创组。比较2组围术期基本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折恢复效果。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7 d V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1.43%(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2组钢板位置稳固,均未发生钢板断裂和内固定松动。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骨折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显著,能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骨性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创伤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戴醒明 杨效宁 +2 位作者 孙一公 刘大成 李国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2期6320-6323,6353,共5页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76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76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术后4、8、12个月HSS评分和Bair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PILON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住钢板内固定术 疗效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经皮与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谢文生 林影 陈荣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5期67-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皮与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诊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56例患者采用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为对照组,56例患者采...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皮与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诊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56例患者采用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为对照组,56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优良率、Rusmussen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经皮与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其中关节镜下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创伤小,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开放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吕兴元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期58-60,共3页
目的对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 目的对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掌倾角为(10.20±4.70)°,尺偏角为(21.50±4.90)°,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39±0.30)cm。对照组患者掌倾角为(8.09±2.21)°,尺偏角为(12.11±3.80)°,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0.92±0.29)cm。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7%,对照组患者为44.8%,实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比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 闭合复位
下载PDF
空腹夹层板连续化分析的两种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勇 戚欣 马克俭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88-95,共8页
根据空腹夹层板的构造特点 ,提出了空腹夹层板连续化分析的两种计算模型。其一为三层板模型 ,其二为五层板模型。分别建立了空腹夹层板基于两种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 ,并推导出矩形平面、周边简支条件下的级数解 ,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 空腹夹层板 连续化分析 计算模型 微分方程 级数解
下载PDF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凯 傅天水 王春成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0期33-37,共5页
目的:比较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19年2月—2021年7月在南安市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 目的:比较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19年2月—2021年7月在南安市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疼痛应激指标[P物质(SP)、前列腺素E_(2)(PGE_(2))和神经肽Y(NPY)]。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CRP、IL-8和TNF-α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疼痛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SP、PGE2和NPY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口长度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及疼痛程度,提升膝关节恢复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 炎症反应 疼痛
下载PDF
开口加劲板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邵旭东 张欣 李立峰 《公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4,共4页
以开口加劲板为研究对象,计入几何和材料双重非线性的影响,分析了具有初始几何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开口加劲板的稳定极限承载力。
关键词 自锚式悬索桥 钢箱梁 开口加劲板 极限承载力 初始几何缺陷 残余应力
原文传递
镜下袢钢板与开放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圣旺 覃志 +2 位作者 韦钧译 石泽锋 李书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对比镜下袢钢板与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镜下袢钢板固定技术(袢钢板组) 31例,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钩钢板组) 31例,比较... [目的]对比镜下袢钢板与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镜下袢钢板固定技术(袢钢板组) 31例,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钩钢板组) 3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袢钢板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优于钩钢板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Constant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VAS、Constan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袢钢板组VAS、Constant评分均优于钩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钩钢板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肩峰下撞击痛,活动明显受限,经内固定物取出后好转。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两组患者肩锁关节间隙和喙锁间距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肩锁关节间隙和喙锁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相比,镜下袢钢板具有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镜下袢钢板 开放钩钢板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瓶装生理盐水替代开放式吸痰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阳绪容 吴小玲 +1 位作者 崔金波 孙程程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6期1518-1519,共2页
吸痰是经鼻或口甚至在病人建立人工气道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而吸痰盘作为开放式吸痰的必备物资,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呼吸道相关性感染多有报道。传统的吸痰盘内物资除持物钳外,还包括两个一次性换药... 吸痰是经鼻或口甚至在病人建立人工气道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而吸痰盘作为开放式吸痰的必备物资,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呼吸道相关性感染多有报道。传统的吸痰盘内物资除持物钳外,还包括两个一次性换药碗,其中一个盛生理盐水后用于吸痰前湿润吸痰管,一个盛生理盐水后用于吸痰后冲洗吸痰管(生理盐水需要瓶装的开启后注入碗内备用)。护士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对两个吸痰盘应该严格区分使用,且无菌技术操作,以避免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吸痰盘 瓶装生理盐水 护理
下载PDF
创伤性尺骨骨折使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刘永恒 黄永刚 施健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创伤性尺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微创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创伤性尺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微创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微创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与对照组的2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可以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较好,能够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尺骨骨折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鹏 于洋 +2 位作者 李天旺 李雪峰 范红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6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探讨比较复位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2月-2017年4月于医院骨科诊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有30例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治疗;研究组32例患... 目的:探讨比较复位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2月-2017年4月于医院骨科诊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有30例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治疗;研究组32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度、尺偏角度、及关节面恢复情况,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屈曲度、背伸度、侥偏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度、尺偏角度、桡偏角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屈曲度、背伸度、侥偏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明显比外固定器治疗有效缩短骨性愈合时间,利于早期恢复患者腕关节的活动能力,是一种具有安全性较高、治愈效果理想的骨折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不稳定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固定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小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1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湖南黄兴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湖南黄兴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而治疗组患者进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效果优秀率(60.47%)明显高于对照组(46.51%)。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开口加劲板件的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甘采华 王华 刘世建 《公路工程》 2021年第2期234-240,共7页
为研究斜拉桥钢箱开口加劲板件的初始变形和残余应力等初始缺陷对加劲板件的稳定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结合加劲板件材料本构关系,对不同相对宽厚比系数的开口加劲板件进行了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了初始变形和残余应力对开口加劲板... 为研究斜拉桥钢箱开口加劲板件的初始变形和残余应力等初始缺陷对加劲板件的稳定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结合加劲板件材料本构关系,对不同相对宽厚比系数的开口加劲板件进行了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了初始变形和残余应力对开口加劲板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相对宽厚比系数R=1时,开口加劲板件的设计对缺陷最为敏感;其整体初始变形幅值从0到L/500变化时,加劲板件的稳定极限承载力的最大差值达24.5%;其残余应力幅值σrc由0变至σY时,加劲板件的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最大差值达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加劲板件 初始变形 残余应力 稳定极限承载力
下载PDF
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对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甘海波 涂少龙 +1 位作者 徐火荣 刘晓帆 《新疆医学》 2020年第5期486-487,490,共3页
目的探究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对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6例,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3例,给予参照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给予研... 目的探究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对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6例,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3例,给予参照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给予研究组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促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撬拨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旭东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6期29-31,共3页
目的研究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从本院骨外科接收并治疗的创伤性尺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86例。常规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微创钢板内固... 目的研究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从本院骨外科接收并治疗的创伤性尺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86例。常规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相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而言,加快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创伤性尺骨骨折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
18
作者 杨华 罗明华 吕文 《当代医学》 2023年第7期53-56,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每组30例。微创组给予微创经皮锁定钢...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每组30例。微创组给予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开放组给予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但微创组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基于半解析法的功能梯度圆锥板自由振动特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宏业 刘朋 +2 位作者 胡志宽 邱立凡 陶沙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1-359,共9页
本文基于半解析法分析了一般边界条件下功能梯度开口圆锥板的自由振动特性。首先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并以不同类型弹簧模拟圆锥板结构的边界和连续性条件,圆锥板结构的位移容许函数采用改进的傅里叶级数以消除边界... 本文基于半解析法分析了一般边界条件下功能梯度开口圆锥板的自由振动特性。首先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并以不同类型弹簧模拟圆锥板结构的边界和连续性条件,圆锥板结构的位移容许函数采用改进的傅里叶级数以消除边界条件的不连续性,并通过里兹法获得功能梯度圆锥板结构的自由振动模态参数。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求解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一般边界条件下功能梯度圆锥板结构的自由振动特性分析提供数据积累和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解析法 功能梯度 开口圆锥板 一般边界条件
下载PDF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3期185-186,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都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CT组,n=90)与手术治疗组...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都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CT组,n=90)与手术治疗组(ST组,n=90)。分别用中医正骨手法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CT组患者与ST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及其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相比,P>0.05。CT组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ST组患者,其术后24 h的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ST组患者,P<0.05。结论: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效果显著,具有疗效确切、患者术后疼痛轻微、并发症少及其住院的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正骨手法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