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诠释学三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成中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间或主体对自有、自我的实现或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本体诠释学要求观察与审视各方面,包括与现有诠释学理论的沟通及与科学的接轨,将其整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创造开放的体系。在此,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参照与思考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诠释 本体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被引量:13
2
作者 成中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52-264,272,共14页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诠释 本体
下载PDF
玄学的诠释学形态嬗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暴庆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3-579,共7页
通过诠释儒道经典而产生和发展的玄学,其本身是一种诠释学。玄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为王弼的本体诠释学、嵇康阮籍的生命实践诠释学、郭象的实然的知性诠释学以及东晋时期的佛玄诠释学等形态。此形态之嬗变推进了玄学思潮的历史进程,促... 通过诠释儒道经典而产生和发展的玄学,其本身是一种诠释学。玄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为王弼的本体诠释学、嵇康阮籍的生命实践诠释学、郭象的实然的知性诠释学以及东晋时期的佛玄诠释学等形态。此形态之嬗变推进了玄学思潮的历史进程,促发了新思想的创生与文化形式的转变,对后世思想尤其是对宋代义理之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也能够为构建中国的诠释学提供理论与方法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生命实践诠释学 知性诠释学 佛玄诠释学
下载PDF
“中国诠释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6-70,共5页
数年来,有关"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傅伟勋教授、成中英教授、黄俊杰教授和汤一介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人的摸索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已有的几种"中国诠释学"体系中也暴露出一些应... 数年来,有关"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傅伟勋教授、成中英教授、黄俊杰教授和汤一介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人的摸索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已有的几种"中国诠释学"体系中也暴露出一些应予关注的问题,如:"中国诠释学"的构建不能只在方法论层面上下功夫,还须进行本体论层面的梳理;对西方诠释学的借鉴应当有所选择,无区别的移植只会损害"中国诠释学"应有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 创造的诠释学 经典诠释学 中国解释学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
5
作者 《哲学分析》 2023年第4期48-61,196,197,共16页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中国诠释学 经典诠释 本体 诠释 论孟 易传
下载PDF
“理一分殊”的本体诠释:兼论经学的本体学性质 被引量:4
6
作者 成中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2,116,共9页
今日论经学,其目的在发挥儒学,提倡国学,而其实质修持则不能不回归本体之学,其方法用行则不能不深入本体诠释之学。"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在近年来的新儒学讨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本体学、知识学与伦理学三个层... 今日论经学,其目的在发挥儒学,提倡国学,而其实质修持则不能不回归本体之学,其方法用行则不能不深入本体诠释之学。"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在近年来的新儒学讨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本体学、知识学与伦理学三个层面,但其讨论还仅仅限于经典诠释式的讨论,如何在进一步融合上述分析以了解其含义,更分析地说明其不同意涵,以补充其内容,这是"理一分殊"所需要的本体诠释之探讨。我们很难确证"理一分殊"的佛学来源,但易学的思想基础是清楚而直接的。或许,正因为有华严宗的思想作为参考,方使理学家更好地关注到易学中体现的理气分化而统一之道理,从而发展出理一分殊的思想。至于心学家则重视心的主动整合能力,此也不必完全归于禅学的影响,当可追溯到先秦儒学(如孟子)处。要想审视"理一分殊"概念的发展过程,便不能不兼有理气之学以作为背景认识,尤其应重视《西铭》中体现的个人与宇宙间一体的气之体验以及程颢对天理之体验。在此两者的体验基础上才能平等地分析气与理的平等对应性与相互参与性。由此以见理一分殊,既是理的统一性、分化性的彰显,也是气的统一性、分化型的彰显,两者不一不二,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犹如一钱之两面,一物之两层,一事之两端,电磁共振,质能互换。在这个认识之上,如何建立以仁义为基础的现代儒学,显然需要一个整体的宇宙与人的关系之认识。这种关系既是理的关系也是气的关系。从仁的德行来说,更体现整体性;从义的德行来说,更体现分化性。仁更偏向气质的同情共感,义则偏向于理性的差别认知。以仁义为基础的伦理学所要掌握的命题,不仅是"理一分殊",还应包括"一本万殊"及理气互动而共存等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本体诠释 理一分殊 一本万殊 过程 分析
原文传递
儒学为何不可以转化为基督教?--诠释性转化限制考辨
7
作者 彭萍(译) 《国际汉学》 2023年第1期5-16,155,共13页
本文讨论利玛窦运用基督教神学诠释古典儒学的有效性和意义。利玛窦的诠释使得一些中国文人皈依了基督教,但算不上成功,因为其做法最终导致了“礼仪之争”。此前少有学者从哲学角度讨论过利玛窦失败的原因。本文指出,讨论皈依基督教必... 本文讨论利玛窦运用基督教神学诠释古典儒学的有效性和意义。利玛窦的诠释使得一些中国文人皈依了基督教,但算不上成功,因为其做法最终导致了“礼仪之争”。此前少有学者从哲学角度讨论过利玛窦失败的原因。本文指出,讨论皈依基督教必须要正确理解古典儒学。问题在于,利玛窦未能将古典儒学作为整体进行考虑,也未能从儒学本体论和宇宙论内在演变的角度考虑古典儒学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他仅在《尚书》和《诗经》的孤立语境中理解中国的“上帝”和“天”,丝毫没有认识到“上帝”和“天”的概念在《易经》《易传》《论语》中的变化。本文指出,儒家的本体宇宙观和基督教的本体神学存在天壤之别。无论从基督教教义看,还是从儒学义理看,儒学都无法转化为基督教,也不能将基督教儒学化为神学,更谈不上儒家基督徒或基督教儒者。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看,二者不存在“视界融合”,因为二者的本体性是完全对立的:一重永恒,一重变化;一重超越,一重内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儒学 上帝 伦理 本体诠释学
下载PDF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关系范畴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治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49,共6页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开创了通向世界哲学的哲学视野和思考路径,也体现了哲学的多元性关照与统一性的诉求。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呈现出相反与相成的特点,并有7对关系范畴值得关注,分别为:"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开创了通向世界哲学的哲学视野和思考路径,也体现了哲学的多元性关照与统一性的诉求。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呈现出相反与相成的特点,并有7对关系范畴值得关注,分别为:"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主观体验与客观经验"、"中国传统与西方风格"、"古代气质与现代追求"、"事实揭示与价值探求"、"本体呈现与方法分析"、"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这7对范畴也呈现有序的结构。本体诠释学的解释模式也可以反过来适用于成中英自身的理论体系,呈现反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关系范畴 相反与相成 反身性
下载PDF
从哲学诠释学到本体诠释学——加达默尔与成中英对本体论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加达默尔和成中英均对本体论问题作了哲学探讨。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由此在追问存在,在解释学经验的不断发展中彰显存在的本真含义,是海德格尔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由诠释本体转向本体诠释的趋向。... 加达默尔和成中英均对本体论问题作了哲学探讨。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由此在追问存在,在解释学经验的不断发展中彰显存在的本真含义,是海德格尔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由诠释本体转向本体诠释的趋向。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则兼采中西诠释传统之所长,而以中国哲学为本位,主张本体与方法的互动,力图形成一个一体多元的开放系统——本体诠释圆环。对二者的思考向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展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对于本体论问题独特的思考进路,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哲学现代重建的根据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达默尔 哲学诠释学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 海德格尔 现象学 辩证法 本体诠释圆环
下载PDF
On Ctteng Chung-Ying's Bentiyong Onto-hermeneutics
10
作者 James Garris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2年第3期471-480,共10页
The onto-hermeneutic approach to bentiyong 本体用 championed by Cheng Chung-Ying 成忠英 is a valuable addition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his well-honed reading, bentiyong is described as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v... The onto-hermeneutic approach to bentiyong 本体用 championed by Cheng Chung-Ying 成忠英 is a valuable addition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his well-honed reading, bentiyong is described as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ve substance at the base of things, which becomes known through an ongoing hermeneutic integ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 However, his use of the English word "substance" to describe bentiyong is problematic, mainly because substance, being without properties and existing without change, cannot be read as part of a hermeneutic process. Luckily, there are resources within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can help in overcoming som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esented here. Namely, the way that Zhu Xi 朱熹 approaches ti-yong as a principle (li 理) provides a better and more fittingly discursive basis for expressing the onto-hermeneutic character of bentiyong intended by Cheng, and allow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with a firm footing in mainstream Neo-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Xi Cheng Chung-Ying METAPHYSICS onto-hermeneutics substance TRANSLATION bentiyong li QI
原文传递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建立及其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松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8,共9页
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三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 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三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自的本体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于西方围绕ontology发展出的实体哲学的演化轨迹及其在当代突显的知识与自知、科学与道德的割裂问题,本体诠释学强调根源性的重要,提出了动态的生成着的具有根源性的"本体"以补足实体论式的本体论。同样,在植根于东方传统哲学的深刻内在体验同时,本体诠释学也指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在性与分析性上的开拓。从观、感动态循环和人的四个性向出发的本体学、本体诠释不仅促使中西哲学各自反思自省,而且为两者在当代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找到一条途径,进而在互释的实践和本体的生长中寻求人类的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知识、自知和价值在当代造成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 本体的 本体学/论 超融 世界哲学
下载PDF
走向本体与方法的统一——成中英“本体诠释学”印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启福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7-51,共5页
成中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表现出两个基本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寻求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就其"本体诠释学"的内涵而言,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独特的"本体"界定、本体与... 成中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表现出两个基本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寻求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就其"本体诠释学"的内涵而言,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独特的"本体"界定、本体与方法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圆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和本体诠释学的实践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诠释学圆环 知识与价值
下载PDF
本体诠释与中西哲学--成中英哲学的本体架构与方法意识
13
作者 李安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8,共7页
在当代新儒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运动中,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理论,以其本体与方法互涵、知识与价值互基的二元一体的本体架构,独树一帜,引人瞩目,堪称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探索与创建的典型和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理论创构力图为儒学和中国... 在当代新儒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运动中,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理论,以其本体与方法互涵、知识与价值互基的二元一体的本体架构,独树一帜,引人瞩目,堪称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探索与创建的典型和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理论创构力图为儒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奠定形上学的根基。而作为其理论核心和基础的本体诠释学,根植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强调整体创生作用的易经哲学,同时汲纳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诠释学、分析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力图在传统哲学的本体框架内纳入现代哲学理性化的方法意识,进而衍生出其本体哲学的整体创生,一体多元,体用相涵互须的理论。可以说,成氏哲学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易经哲学的一种创造性诠释,也是儒家哲学现代重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 本体架构 方法意识 中西哲学
原文传递
“观”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14
作者 王立杰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0-83,共4页
"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诠释学的意义。"观"牵引出人多向度的认知方式、人与物之间互为主体的存在结构、"天-地-人-神"彼此勾连的人类源初信仰之域,从而指导人去选择处理社会人生世事的方法与态度。
关键词 “观” 本体诠释学 文学人类学 知识品质
下载PDF
从本体诠释学的视角看本体论的承诺
15
作者 潘松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9,共8页
本体诠释学是在中西哲学的互释中创发而来,其中就包括吸收了蒯因哲学中的合理洞见。本体论承诺是蒯因的代表学说之一,反应了他整体的哲学观,但却被认为面临困难而遭到批评。从本体诠释学的立场分析本体论承诺,能够更清楚地表明其局限,... 本体诠释学是在中西哲学的互释中创发而来,其中就包括吸收了蒯因哲学中的合理洞见。本体论承诺是蒯因的代表学说之一,反应了他整体的哲学观,但却被认为面临困难而遭到批评。从本体诠释学的立场分析本体论承诺,能够更清楚地表明其局限,并导向更全面的深层的具有根源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中英 蒯因 本体论承诺 本体诠释学
下载PDF
管理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基于本体诠释学的视角
16
作者 鲍俊逸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年第2期154-160,197,共8页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了某种情感甚至依赖,从而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心理病症。这种现象不仅出现于社会领域,在管理领域中也广泛存在。管理中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病情由于先进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了某种情感甚至依赖,从而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心理病症。这种现象不仅出现于社会领域,在管理领域中也广泛存在。管理中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病情由于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流行的管理概念而有所隐藏,但只要出现符合病症产生的相关管理要件,那么这种长期潜伏在管理组织机体中的慢性毒瘤就会迅速扩散外显,病变的复杂因素更将导致管理困境积重难返。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我们在探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病源与病变中发掘了一项关键因素——人。本质上,管理就是让人完成一个开放生命化的过程。因此,重新发现人,回归人的本体,回归人与人、人与宇宙的自然关系,才能治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所带来的官僚制沉疴,才能警惕悄无声息的奴化与盲思,才能释放改变现有管理格局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本体诠释学
下载PDF
“世界哲学”的本体诠释--中国哲学的世界性与世界化
17
作者 罗兴刚 成中英 《晋阳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3-9,共7页
世界哲学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会通中对未来哲学的一种整体性思考,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哲学自身对于世界及整全性思考的需要。本体诠释学是世界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导论,中国哲学的世界性可以为世界哲学的诠释找到更为根本的本体基础... 世界哲学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会通中对未来哲学的一种整体性思考,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哲学自身对于世界及整全性思考的需要。本体诠释学是世界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导论,中国哲学的世界性可以为世界哲学的诠释找到更为根本的本体基础,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也是破除西方文明单一模式,并成为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对话中最终构建世界哲学的关键环节。世界哲学的展开需要在本原上对中国哲学最初的原典进行更深入的本体诠释,且要在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上实现创新,并最终通过中国哲学的经世致用完成世界化的进程,真正推动世界哲学的现实性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世界性 世界化 本体诠释学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与刑法理论发展的多元化
18
作者 肖吕宝 《政法学刊》 2009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体诠释学主张诠释者的主观性是无法彻底克服的,解释结论具有主观性、非排他性;理解、解释、应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由于法学理论都是建构在某种假设之上且遵循解释学循环,同一性的刑法理论只能导致视域上的局限以及适用上的困境。在... 本体诠释学主张诠释者的主观性是无法彻底克服的,解释结论具有主观性、非排他性;理解、解释、应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由于法学理论都是建构在某种假设之上且遵循解释学循环,同一性的刑法理论只能导致视域上的局限以及适用上的困境。在研究刑法理论时,我们应当注重刑法理论研究的多元化以及应用在解释刑法条文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诠释 多元化 运用
原文传递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被引量:2
19
作者 成中英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4,共10页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之中。诠释离不开本体,本体也不能离开诠释,诠释是一种本体性的认知。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的真正形态,本质上表现为以《易经》的本体宇宙论及其演化为范型的理解理论和诠释方法。当代学者的中国诠释学构想有其理论贡献亦存在不足,“本体诠释”具有原初的中国哲学性、普遍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诠释学 诠释 本体诠释 经典诠释 本体诠释学
原文传递
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共7页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和追溯中西哲学的Logos与道,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五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求如何实现超融、如何从诠释的方法看待本体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的本体论 本体发生诠释学 外在性 内在性 超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