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轨捕获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40
1
作者 翟光 仇越 +1 位作者 梁斌 李成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7-480,共14页
结合在轨捕获技术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介绍了在轨捕获技术的发展历程.无人自主化是当前在轨捕获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典型的自主在轨捕获系统,阐述了自主在轨捕获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基于空间机械臂的刚性在轨捕获模式的局限... 结合在轨捕获技术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介绍了在轨捕获技术的发展历程.无人自主化是当前在轨捕获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典型的自主在轨捕获系统,阐述了自主在轨捕获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基于空间机械臂的刚性在轨捕获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柔性网的柔性在轨捕获模式,该模式比刚性机构在轨捕获模式具有诸多优点,是在轨捕获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捕获 交会 对接 机械臂 柔性网
下载PDF
空间翻滚非合作目标消旋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29
2
作者 路勇 刘晓光 +1 位作者 周宇 刘崇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5,共13页
大量残存太空的空间垃圾对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其进行主动移除已迫在眉睫。火箭末级、失效卫星等非合作目标已失去姿态调整能力,且长期在失控状态下运行,受太阳光压、重力梯度等摄动力矩及失效前自身残余角动量等因素... 大量残存太空的空间垃圾对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其进行主动移除已迫在眉睫。火箭末级、失效卫星等非合作目标已失去姿态调整能力,且长期在失控状态下运行,受太阳光压、重力梯度等摄动力矩及失效前自身残余角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翻滚运动。对翻滚非合作目标直接捕获存在碰撞风险,为降低风险系数采取消旋后再捕获是较为合适的方式。在对火箭末级、失效卫星等典型非合作目标运动形式及消旋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所提出的接触式及非接触式消旋方法,并对非合作目标翻滚运动测量及动力学参数辨识和消旋控制这两项消旋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本综述将为中国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主动移除 非合作目标 在轨捕获 翻滚运动 消旋
原文传递
空间飞网捕获机器人系统时变惯量姿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翟光 仇越 +1 位作者 梁斌 李成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136,共6页
空间飞网捕获机器人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以柔性飞网为作业方式的在轨捕获模式,其捕获过程当中系统姿态动力学与普通航天器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飞网抛射及捕获过程中系统质量特性不断发生变化,使得该系统姿态动力学呈现出丰富的... 空间飞网捕获机器人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以柔性飞网为作业方式的在轨捕获模式,其捕获过程当中系统姿态动力学与普通航天器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飞网抛射及捕获过程中系统质量特性不断发生变化,使得该系统姿态动力学呈现出丰富的特性。详细研究了飞网捕获机器人捕获前后二维轨道平面内的姿态动力学模型,在考虑重力梯度力矩的情况下建立了飞网抛射及捕获过程当中系统的惯量时变姿态动力学模型,并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完成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说明在飞网抛射及目标捕获过程中系统会发生明显的面内天平动。该文的研究结果为后继飞网捕获过程当中的姿态协调控制及射网路径规划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网捕获机器人 在轨捕获 惯量时变 姿态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空间机械臂轨迹规划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毓 管公顺 +2 位作者 郭继峰 于晓强 颜鹏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9-269,共11页
针对某型六自由度(DOF)空间漂浮机械臂对运动目标捕捉场景,开展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在线轨迹规划方法研究。首先给出了机械臂DH(Denavit-Hartenberg)模型,考虑组合体力学耦合特性建立了多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 针对某型六自由度(DOF)空间漂浮机械臂对运动目标捕捉场景,开展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在线轨迹规划方法研究。首先给出了机械臂DH(Denavit-Hartenberg)模型,考虑组合体力学耦合特性建立了多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以各关节为决策智能体建立了多智能体自学习系统。而后建立了“线下集中学习,线上分布执行”的空间机械臂对匀速直线运动目标捕捉训练系统,构建以目标相对距离和总操作时间为参数的奖励函数。最后通过数学仿真验证,实现了机械臂对各向匀速运动目标的快速捕捉,平均完成耗时5.4s。与传统基于随机采样的规划算法对比,本文提出的自主决策运动规划方法求解速度和鲁棒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轨迹规划 多智能体 策略梯度 在轨捕捉
原文传递
空间目标在轨捕获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超 董正宏 +1 位作者 尹航 高永明 《装备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3-66,共4页
在轨服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空间目标的在轨捕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当前航天任务中在轨捕获方式的应用,介绍了在轨捕获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各种捕获方式对空间目标进行抓捕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在轨捕获需要解决的关键技... 在轨服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空间目标的在轨捕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当前航天任务中在轨捕获方式的应用,介绍了在轨捕获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各种捕获方式对空间目标进行抓捕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在轨捕获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服务技术 在轨捕获 空间目标 空间机器人
下载PDF
Survey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on-orbit active debris removal methods 被引量:11
6
作者 ZHAO PengYuan LIU JinGuo WU ChenChe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188-2210,共23页
Space debris is growing dramatically with the rapid pace of human exploration of space,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artificial spacecraft in orbit.Therefore,the active debris removal(ADR)is important.This r... Space debris is growing dramatically with the rapid pace of human exploration of space,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artificial spacecraft in orbit.Therefore,the active debris removal(ADR)is important.This review aims to review the ADR methods and to advance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re clearly demonstrated by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nd charts.In this paper,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in detail from two aspects of space debris capture and removal.The scheme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all ADR methods are performed,and the applicable scopes of various methods are summarized.Each ADR method is scored using a cobweb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six indicators.Future development of ADR is discussed to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int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debris active debris removal on-orbit servicing space robotics capture method
原文传递
基于立体视觉的空间非合作航天器相对位姿自主测量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宁 申景诗 +2 位作者 张建德 贾蕴 王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31-1339,共9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空间非合作航天器相对位姿自主测量方法,用以解决在轨捕获中非合作航天器的相对位姿测量问题。该方法以航天器本体和星箭对接环作为识别特征,识别过程无需人员参与;同时,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几何约束的特征匹配...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空间非合作航天器相对位姿自主测量方法,用以解决在轨捕获中非合作航天器的相对位姿测量问题。该方法以航天器本体和星箭对接环作为识别特征,识别过程无需人员参与;同时,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几何约束的特征匹配方法,运用空间几何约束引导匹配,在完成匹配的同时可直接获取特征的三维信息,实现特征匹配与重构的一体化;最后,利用空间向量对非合作航天器的相对位姿参数进行解算,充分利用冗余信息,以提高解算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航天器本体尺寸为280mm、相对距离为2m的条件下,本文方法的姿态测量误差小于1.5°,位置测量误差小于4mm,能够满足空间非合作航天器在轨捕获的相对位姿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捕获 位姿测量 非合作航天器 空间几何约束
下载PDF
火星探测器使命轨道捕获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闵学龙 潘腾 郭海林 《航天器工程》 2008年第6期39-43,共5页
分析了火星探测器使命轨道捕获策略研究需求,给出了三种可用的典型捕获策略,建立了速度纵向平面内的飞行动力学方程,对三种典型策略进行了飞行动力学仿真,给出了各策略完成捕获所需速度增量、任务耗时及过。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 分析了火星探测器使命轨道捕获策略研究需求,给出了三种可用的典型捕获策略,建立了速度纵向平面内的飞行动力学方程,对三种典型策略进行了飞行动力学仿真,给出了各策略完成捕获所需速度增量、任务耗时及过。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得出研究结论为:直接制动捕获任务耗时及过载较小,但速度增量需求较大;多次穿越后捕获任务耗时较长,但速度增量需求和过载较小;一次穿越后捕获速度增量需求较小且任务耗时较短,但过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探测器轨道 捕获 推力制动 大气辅助捕获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space end-effector with capabilities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e based on tendon-sheath transmission system 被引量:10
9
作者 丰飞 刘伊威 +1 位作者 刘宏 蔡鹤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3015-3030,共16页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end-effector of large space manipulator are capabilities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e.According to these requirements,an end-effector prototype combining the tendon-shea...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end-effector of large space manipulator are capabilities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e.According to these requirements,an end-effector prototype combining the tendon-sheath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steel cable snaring mechanism was manufactured.An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jection of key points of the mechanical interface was proposed,and it was a guideline of the end-effector design.Furthermore,the tendon-sheath transmission system was employed in the capture subassembly to reduce the inertia of the capture mechanism and enlarge the capture space.The capabilities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e were validated through the dynamic simulation in ADAMS software.The results of the captur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end-effector has outstanding capabilities of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soft capture.The translation misalignments in radial directions are±100 mm,and angular misalignments about pitch and yaw are±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station on-orbit-servicing large space manipulator END-EFFECTOR soft capture large misalignment tolerance
下载PDF
模型不确定的空间机器人无力传感器阻抗控制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陶东 张强 赵良玉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6-774,共9页
针对自由漂浮空间服务机器人在轨捕获时与服务对象的碰撞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模型不确定情况下的无力传感器阻抗控制方法。通过将不确定模型观测的接触力和神经网络对模型不确定部分辨识得到的接触力,共同作为末端执行器与服务对象抓捕点... 针对自由漂浮空间服务机器人在轨捕获时与服务对象的碰撞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模型不确定情况下的无力传感器阻抗控制方法。通过将不确定模型观测的接触力和神经网络对模型不确定部分辨识得到的接触力,共同作为末端执行器与服务对象抓捕点的估计接触力和阻抗控制器的反馈,使空间机器人在模型不确定和无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与服务对象的柔性接触。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对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精度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器人 无力传感器 阻抗控制 力估计 在轨捕获
下载PDF
空间非合作目标消旋技术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广富 郭延宁 +1 位作者 邱爽 邢景仪 《飞控与探测》 2018年第1期26-33,共8页
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开展在轨服务、轨道清除等需要在轨捕获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捕获前一般需要对非合作目标进行消旋。系统调研了国内外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消旋方案,并将其分为基于能量转移和基于能量损耗的两种方案。在对两类方案的具... 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开展在轨服务、轨道清除等需要在轨捕获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捕获前一般需要对非合作目标进行消旋。系统调研了国内外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消旋方案,并将其分为基于能量转移和基于能量损耗的两种方案。在对两类方案的具体原理及操作过程与关键技术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了各方案的特性及其适用场景,分析了未来空间非合作目标消旋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合作目标 在轨捕获 消旋技术 能量转移 能量损耗
下载PDF
航天器对接与捕获技术综述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文龙 杨建中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15-231,共17页
航天器对接与捕获技术(Docking&capture technology,DCT)是实现航天器之间在轨连接、控制与分离,建立组合体间人员或资源交互的技术。对航天器对接与捕获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应用前景、技术内涵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航天器对接与捕获技术(Docking&capture technology,DCT)是实现航天器之间在轨连接、控制与分离,建立组合体间人员或资源交互的技术。对航天器对接与捕获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应用前景、技术内涵等内容进行了综述,首先从运载局限性催生对接技术发展、在轨服务需求爆发促进对接技术发展、空间碎片清理任务推动捕获技术发展等角度阐述了航天器对接与捕获技术的研究背景。从时间维度总结了该技术发展的三个历程,从技术途径角度概括了该技术的五个发展趋势。从在轨延寿、在轨手术、地外基建、轨道修正四个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提炼了该研究领域的八项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航天器在轨对接与捕获技术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服务 对接机构 捕获机构
原文传递
空间网状捕获接口的等效抓捕控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介党阳 倪风雷 +2 位作者 谭益松 刘宏 蔡鹤皋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3-538,627,共7页
在空间大型机械臂在轨抓捕过程中,其关节柔性及长臀杆的变形会产生较大的末端跟踪及定位误差,因此很难实现成功抓捕.为此,本文研制了一种空间应用的网状捕获对接接口,提高了大臂末端执行器在大定位误差下的抓捕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末端... 在空间大型机械臂在轨抓捕过程中,其关节柔性及长臀杆的变形会产生较大的末端跟踪及定位误差,因此很难实现成功抓捕.为此,本文研制了一种空间应用的网状捕获对接接口,提高了大臂末端执行器在大定位误差下的抓捕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末端执行器与目标之间的非相对零速情况下的抓捕性能,利用等效抓捕的思想避开了抓捕过程中捕获接口对目标抓钩纠偏力建模复杂的问题,将问题简化为对目标抓钩端点在捕获面上投影的位置跟踪问题,实现了在末端执行器与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对逃逸速度的情况下的成功抓捕.实验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增大了网状捕获接口的抓捕容差范围,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的何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捕获 网状捕获接口 抓捕控制 在轨抓捕
下载PDF
捕获目标后组合体航天器抗干扰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益平 赵育善 +1 位作者 师鹏 郑翰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8,共9页
针对空间机器人系统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由于质量特性参数和动量突变影响导致的组合体系统失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抗干扰自适应控制方法。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通过冲击动力学建模分析得到了捕获目标后... 针对空间机器人系统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由于质量特性参数和动量突变影响导致的组合体系统失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抗干扰自适应控制方法。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通过冲击动力学建模分析得到了捕获目标后组合体系统的初始状态;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线性反馈控制方法,考虑组合体质量特性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在干扰不确定性,对组合体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不确定参数线性化,设计了参数自适应线性反馈控制方法;最后以平面三关节机械臂系统捕获旋转目标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组合体系统的运动状态量趋于期望值,速度级状态变量误差量级控制在10^(-4)以下,位置级状态变量误差量级控制在10^(-3)以下,说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保持捕获目标后组合体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系统 冲击动力学 干扰 线性化 自适应控制 在轨捕获 空间机械臂
下载PDF
中低轨道卫星控制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洁 汤国建 《上海航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0,共7页
针对中低轨道卫星,对平面内卫星半长轴a、偏心率e和近地点幅角ω联合调整,以及平面外轨道倾角调整等进行了理论推导。用a,e,ω联合修正法对初始轨道捕获、轨道保持和轨道倾角调整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a,e,ω同时修正可实现高精度... 针对中低轨道卫星,对平面内卫星半长轴a、偏心率e和近地点幅角ω联合调整,以及平面外轨道倾角调整等进行了理论推导。用a,e,ω联合修正法对初始轨道捕获、轨道保持和轨道倾角调整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a,e,ω同时修正可实现高精度的平面内轨道调整。另外,平面外倾角调整应尽可能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以使对升交点赤经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轨道卫星 轨道控制 轨道捕获 轨道保持 倾角调整 仿真
下载PDF
利用径向力平衡飞行控制的航天器高精度轨道捕获方法
16
作者 孟云鹤 侯佳睿 罗宇飞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为实现对探测器轨道形状与高度的精准调整,提出一种径向力平衡飞行的航天器连续推力控制新方法。建立连续推力平衡飞行的动力学极坐标模型,并推导出特殊条件下的解析轨道解,进一步分析边值条件,给出连续推力的控制律。利用这一平衡飞行... 为实现对探测器轨道形状与高度的精准调整,提出一种径向力平衡飞行的航天器连续推力控制新方法。建立连续推力平衡飞行的动力学极坐标模型,并推导出特殊条件下的解析轨道解,进一步分析边值条件,给出连续推力的控制律。利用这一平衡飞行控制理论,构建轨道捕获的最优控制策略。考虑推力器的推力水平,通过一次或多次的控制过程,实现对轨道形状、轨道高度及轨道相位的综合调整。数值仿真表明:利用平衡飞行的轨道控制方法,配置微小推力器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轨道捕获;该方法具有控制过程可解析、计算量小、简便、实用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器 连续推力 平衡飞行 轨道捕获 最优控制
下载PDF
An introductory review of swarm technology for spacecraft on-orbit servicing
17
作者 El Ghali Asri Zheng H.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EI 2024年第1期3-21,共19页
This review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explored topic of servicing target objects using spacecraft swarms.Such targets can be known or unknown,cooperative or ... This review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explored topic of servicing target objects using spacecraft swarms.Such targets can be known or unknown,cooperative or uncooperative,and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modern space operations due to their inherent complexity and unpredictability.Successfully servicing space objects is vital for active debris removal and broader on-orbit servicing tasks such as satellite maintenance,repair,refueling,orbital assembly,and construction.Significant effort has been invested in the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servicing of targets using a single spacecraft.Given its advantages and benefits,this paper expands the discussion to encompass a swarm approach to the problem.This review covers various single-spacecraft approaches and present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xisting,although limited,body of work dedicated to servicing orbital objects using multiple spacecraft.The focus is also broadened to include some influential studies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capture,and manipulation of physical objects by general multiagent systems,a subject with significant parallels to the core interest of this manuscript.Furthermore,this article also delves into the realm of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highlighting its application within close-proximity operations in space,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unknown uncooperative targets.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benefits that this field can receive from distributed multiagent architectures.Finally,an exploration of the promising field of swarm robotics is presented,with an emphasis on its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the servicing of orbital target objects.Concurrently,a survey of general research directly engaging swarms in the orbital context is conducted.This review aims to bridge the knowledge gap and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underexplored domain of servicing space targets with spacecraft swa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robotics on-orbit servicing close-proximity operations guidance and navigation swarm robotics multiagent systems object capture and manipulation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原文传递
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捕获翻滚目标的力-位-型融合控制方法
18
作者 梁斌 徐文福 +1 位作者 王学谦 闫磊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8-969,共12页
翻滚目标捕获过程中,空间机器人的运动会对基座产生扰动、接触过程的冲击碰撞容易产生安全风险。因此,为了在捕获翻滚目标的同时抑制空间机械臂对基座的扰动和对目标的碰撞冲击,提出一种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力-位-型融合控制方法。首先... 翻滚目标捕获过程中,空间机器人的运动会对基座产生扰动、接触过程的冲击碰撞容易产生安全风险。因此,为了在捕获翻滚目标的同时抑制空间机械臂对基座的扰动和对目标的碰撞冲击,提出一种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力-位-型融合控制方法。首先将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的非完整冗余性、运动冗余性表征为型空间,构建由末端位姿、型状态组合的广义状态空间并建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通过优化基座与机械臂的位-型及零空间运动,减小机械臂抓捕运动在基座产生的扰动;通过优化基座、机械臂与翻滚目标的相对位-型,减小碰撞冲击力在基座产生的姿态扰动。给定最优位-型及末端操作力,基于阻抗控制原理及零空间投影策略,实现多优先级力-位-型融合控制。最后,开展了空间机器人捕获翻滚目标的典型任务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力-位-型融合优化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小空间机器人捕获过程产生的基座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捕获 翻滚目标 空间机器人 多目标优化 力-位-型融合控制
下载PDF
航天器在轨服务捕获装置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坤 董桂宇 +2 位作者 乔安伟 韩亮亮 丁希仑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6期12-28,共17页
空间捕获装置是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任务的重要末端执行器,承担着捕获包括航天器、舱段、空间碎片及实验样品等多种目标的任务。根据被捕获目标的性质可以将捕获装置分为合作目标捕获装置和非合作目标捕获装置2大类。在捕获装置设计过... 空间捕获装置是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任务的重要末端执行器,承担着捕获包括航天器、舱段、空间碎片及实验样品等多种目标的任务。根据被捕获目标的性质可以将捕获装置分为合作目标捕获装置和非合作目标捕获装置2大类。在捕获装置设计过程中,捕获目标是否具有特定的抓持结构则是捕获装置机构形式设计的先导因素,根据捕获目标是否具有特定的抓持结构,可以将捕获装置分为基于抓持结构的捕获装置以及非基于抓持结构的捕获装置。以捕获装置工作原理与捕获目标类型为分类依据,对捕获装置进行分类,分别阐述了其技术原理与关键技术,并对各类捕获装置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指出了捕获装置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服务 空间捕获 抓持结构 空间抓取装置 机构原理 空间碎片清除
下载PDF
基于LSTM的空间机器人系统惯性张量在轨辨识 被引量:5
20
作者 初未萌 杨今朝 +1 位作者 邬树楠 吴志刚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0-309,共10页
在空间机器人抓捕目标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惯性张量会随时间变化且在目标被捕获瞬间发生突变,这会严重影响整体姿态控制的精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的系统惯性张量在轨实时辨识方法。首先,对于目标捕获前后的... 在空间机器人抓捕目标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惯性张量会随时间变化且在目标被捕获瞬间发生突变,这会严重影响整体姿态控制的精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的系统惯性张量在轨实时辨识方法。首先,对于目标捕获前后的2个阶段,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空间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所建空间机器人模型采用域随机化方法生成足量训练数据,并用其对由LSTM网络与多层全连接网络构建的参数辨识网络进行训练;最后,使用训练好的参数辨识网络对系统惯性张量进行辨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精确辨识空间机器人抓捕过程中的系统惯性张量,所研究系统的主惯量平均相对辨识误差小于0.001,惯性积的平均相对辨识误差小于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器人 长短期记忆网络 惯性张量 在轨辨识 目标抓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