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型施胶剂的研制
1
作者 廖久明 江小玲 游仕金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为克服碱法制备的松香施胶剂的缺点,通过试验,采用乳化技术,加入适量合成施胶剂,研制出不含碱的复合型施胶剂。这种复合型施胶剂,增大了游离松香的含量,增强了施胶性能,提高了施胶效果。
关键词 施胶剂 松香 复合型 水包油型 造纸
下载PDF
不同时长超声波处理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贾尚羲 张怡雪 +2 位作者 石盼盼 王昱 李可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9,共10页
为了拓展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的应用范围,改善低油乳化液体系的稳定性,以CPI为乳化剂,将其应用于水包油(O/W)型CPI乳化液中,研究不同时长(0 min、3 min、6 min、9 min和12 min)超声波处理(20 kHz,450 W)对CPI... 为了拓展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的应用范围,改善低油乳化液体系的稳定性,以CPI为乳化剂,将其应用于水包油(O/W)型CPI乳化液中,研究不同时长(0 min、3 min、6 min、9 min和12 min)超声波处理(20 kHz,450 W)对CPI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超声波处理的CPI乳化液相比,超声波处理能显著改善CPI乳化液的稳定性,当超声波处理12 min时,CPI乳化液的乳化活性指数(EAI)和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分别提升至(51.67±0.12)m^(2)/g和(99.32±0.13)min,平均粒径最小((3.52±0.25)μm),油滴变得更细小均匀,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52.57±1.31)mV),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SI)最低,贮藏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所提高;经超声处理的CPI乳化液具有致密、规则的内部结构,且液滴及其之间的间距也更小。综上,一定时长的超声波处理能改善CPI乳化液的稳定性,超声处理12 min时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分离蛋白 水包油型乳化液 超声波处理 稳定性
下载PDF
棕榈硬脂颗粒结晶结构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3
作者 罗鑫 苏爽 +4 位作者 刘苑 李冰 李琳 梁可欣 张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共9页
固体脂质颗粒(solid lipid particles,SLPs)的结晶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棕榈硬脂(palm stearin,PS)作为理想的SLPs原材料,其结晶结构变化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采用0.5%~5%的吐温40(Tween 40,T... 固体脂质颗粒(solid lipid particles,SLPs)的结晶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棕榈硬脂(palm stearin,PS)作为理想的SLPs原材料,其结晶结构变化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采用0.5%~5%的吐温40(Tween 40,T40)和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制备具有不同结晶结构(大小、晶型、形态)的PS基SLPs(T40-PS-SLPs和SC-PS-SLPs),并成功构建由其稳定的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PS基固体脂质颗粒(solid lipid particles,SLPs)结晶结构与其制备的O/W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40-PS-SLPs粒径介于124.1~370.1 nm,颗粒形态大多为板条状,晶型大多以β’型晶体为主;SC-PS-SLPs的粒径介于309.7~346.2 nm,为β’型不规则球形颗粒。经超声处理后,T40-PS-SLPs和SC-PS-SLPs均可包裹10%玉米油形成稳定的O/W型Pickering乳液,T40-PS-SLPs制备的乳液液滴平均粒径介于0.76~2.23μm,其中脂质晶体以β型为主,而SC-PS-SLPs制备的乳液液滴平均粒径介于0.81~1.27μm,其中脂质晶体以β’型为主,并发现在Pickering乳液制备过程中,T40-PS-SLPs晶型会发生从亚稳态β’型向稳定β型的转变,而SC-PS-SLPs在形成乳液过程中晶体晶型无明显变化。经过60 d贮藏稳定性实验发现当SLPs中T40和SC添加量大于1.0%时,T40-PS-SLPs和SCPS-SLPs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均呈现至少30 d贮藏稳定性,整体来说由较小粒径的β’型为主不规则板条状T40-PSSLPs所制备的乳液表现出更好的贮藏稳定性。本研究明确了PS基SLPs结晶结构对其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为脂质基固体颗粒稳定的O/W型Pickering乳液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硬脂 固体脂质结晶颗粒 结晶结构 O/W型Pickering乳液 贮藏稳定性
下载PDF
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肖中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5-168,共4页
由于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因素复杂,以及影响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因素众多,因而研究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各异,主要有顶替或置换、反相作用、絮凝-聚结、膜排液、膜击破、润湿增溶、反离子作用、褶皱变形机理。又由于原油乳状液的稳... 由于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因素复杂,以及影响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因素众多,因而研究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各异,主要有顶替或置换、反相作用、絮凝-聚结、膜排液、膜击破、润湿增溶、反离子作用、褶皱变形机理。又由于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是一对矛盾,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也会影响乳状液的破乳;但从影响破乳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因素来看,主要有原油乳状液的性质、原油破乳剂的性质和外界脱水条件。研究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及影响因素,目的是为不同的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乳状液 油包水乳状液 破乳 机理 破乳剂 原油脱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弱碱三元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克亮 张伟 +2 位作者 庄永涛 李根 苏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5,I0004,I0005,共10页
以Na_2CO_3为碱组分,BHS-01A为表面活性剂组分,HPAM为聚合物组分,采用瓶试法分析乳状液稳定性,通过实验配制三元组分和模拟油混合而形成乳状液,研究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的增加... 以Na_2CO_3为碱组分,BHS-01A为表面活性剂组分,HPAM为聚合物组分,采用瓶试法分析乳状液稳定性,通过实验配制三元组分和模拟油混合而形成乳状液,研究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的增加,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在0.20%~0.30%时,乳状液析水率最低,稳定性最好;过量碱加入使乳状液稳定性变差,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乳状液稳定性开始变差的碱量越低。当碱量达到0.7%以上时,部分O/W型原油乳状液发生转相是乳状液析水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碱和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下,碱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高于单独碱存在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且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碱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稳定性 油水乳状液 弱碱 表面活性剂 质量分数
下载PDF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玉国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00年第5期13-14,共2页
本文概述了原油破乳剂的发展过程和我国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应用现状,展望原油破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原油 破乳剂 O/W W/O 水溶性 油溶性
原文传递
稠油组分油水界面zeta电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范维玉 宫传廷 +3 位作者 南国枝 陈树坤 肖建洪 李水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6-119,共4页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四组分 (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 )与极性四组分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的zeta(ζ)电势 ,考察了水相pH值、盐度等因素对 ζ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官能团各组分间 ζ电势绝对值的差别较明显 ,其中酸性分最高 ,两性分最低、碱性分和中性分居中。酸性分在 pH =11时 ζ电势绝对值达到最高 ,其他组分的 ζ电势在 pH =12时达到最高。极性四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差别不大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都随着pH值升高而升高。在盐度为 1g/L左右时 ,各组分的 ζ电势绝对值都有一个极大值 ,总趋势是 ,各组分 ζ电势绝对值基本上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碱性条件下 (pH =11~ 12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起稳定作用的官能团组分主要是酸性分和极性四组分中的沥青质。水相的碱性条件有利于水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盐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看 ,盐含量的增加会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组分 油水界面 zeta电势 影响因素 盐浓度
下载PDF
聚醚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的合成与破乳性能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存英 方仁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79-1884,共6页
通过将环氧醚和甲基醚分别加到含氢硅油的基本骨架上,合成环氧醚甲基醚共改性硅油中间体。通过环氧氯丙烷和正二丁胺亲核加成反应得到聚-2-羟基丙基二丁基氯化铵,与有机交联剂多乙烯多胺交联得到聚季铵盐。再将共改性硅油与聚季铵盐进... 通过将环氧醚和甲基醚分别加到含氢硅油的基本骨架上,合成环氧醚甲基醚共改性硅油中间体。通过环氧氯丙烷和正二丁胺亲核加成反应得到聚-2-羟基丙基二丁基氯化铵,与有机交联剂多乙烯多胺交联得到聚季铵盐。再将共改性硅油与聚季铵盐进行环氧开环反应,得到聚醚聚季铵盐水包油型反相破乳剂。利用FTIR和1H NMR分析了聚醚季铵盐型水包油型反相破乳剂的结构,考察了破乳条件对破乳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破乳条件(破乳剂用量100 mg/L、破乳时间4 h、破乳温度为65℃)下,使用聚醚季铵盐型水包油型反相破乳剂的除油率94.9%,破乳后污水含油量为25.8 mg/L,破乳性能优于聚醚季铵盐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剂 O/W型乳状液 聚醚 聚季铵盐
下载PDF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O/W乳液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凡青 李学丰 董金凤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通过乳液储存稳定性观察、粒径分布测试,考察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复配体系浓度、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乳化方法以及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甲苯/水的水包油(O/W)乳液粒径的影响.当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TX-4)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 通过乳液储存稳定性观察、粒径分布测试,考察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复配体系浓度、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乳化方法以及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甲苯/水的水包油(O/W)乳液粒径的影响.当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TX-4)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质量比为3∶7,乳化剂总质量分数为5%,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为将亲水亲油的乳化剂分别溶解在水和油中,然后将油相逐滴加入到水相中进行乳化,乳化方法采用超声功率400W,时间为15min时,可以得到粒径为0.72μm的O/W型乳液,该乳液粒径分布和稳定机理符合奥氏熟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乳液 乳液粒径 乳化方式 阴/非二元复配体系 奥氏熟化
原文传递
O/W型稠油乳状液的静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霞 潘成松 +3 位作者 陈军 刘多容 文浩 钟水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8,142,共3页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米助剂TN-23,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型乳状液 配制条件 稳定性
下载PDF
食品级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雷 仇丹 +1 位作者 王佐杨 汤成科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3-48,共6页
本文综述了食品级水包油型乳状液的制备方法、分析评价技术以及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结合自身研究集中展示了学界在此领域取得的诸多进展,进而促进乳状液技术的更多应用。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状液 制备 分析 稳定性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的低温稳定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安云朋 敬加强 +2 位作者 刘雪健 王雷振 田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281,共6页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O/W型乳状液 稳定性 低温 绥中36-1油田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文辉 梁梦兰 +1 位作者 袁红 杨承志 《化工时刊》 CAS 2002年第5期23-26,共4页
以大庆黑帝庙稠油为研究对象,依据稠油乳化降粘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添加量、碱的添加量、温度、油/水比、振荡方式等因素对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筛选降粘剂复合配方及选择降粘工艺提供了必要... 以大庆黑帝庙稠油为研究对象,依据稠油乳化降粘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添加量、碱的添加量、温度、油/水比、振荡方式等因素对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筛选降粘剂复合配方及选择降粘工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稠油 乳化降粘 O/W型乳状液 稳定性 形成机制 降粘剂
下载PDF
预热处理对乳清分离蛋白水包油乳状液特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超 蔡浚泽 +3 位作者 刘骞 曹传爱 孔保华 夏秀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1-26,30,共7页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加热预处理(90℃,5 min)对乳清分离蛋白作为稳定剂所制备的菜籽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特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ζ-电势、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流变特性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加热预处理(90℃,5 min)对乳清分离蛋白作为稳定剂所制备的菜籽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特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ζ-电势、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流变特性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与天然乳清分离蛋白相比,经过预热处理的乳清分离蛋白能够显著降低乳状液在整个储藏期间(0~14 d)的物理稳定性(p<0.05),具体表现为较低的ζ-电势(p<0.05),以及较高的粒径、絮凝指数、分层指数和粘度(p<0.05)。与此同时,加热处理导致的乳清分离蛋白变性和聚集,能够显著增加其在乳状液界面蛋白膜表面的分布(p<0.05),从而验证了上述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加热预处理显著降低了整个乳状液在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为乳清分离蛋白在乳状液中的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 预热处理 水包油型乳状液 物理稳定性 分配系数
下载PDF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采出液破乳剂的研制和现场试验 被引量:8
15
作者 檀国荣 张健 +1 位作者 王金本 周继柱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18-421,共4页
针对大庆油田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试验井的采出液,合成了系列原油破乳剂。在大庆油田采油现场对6种破乳剂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了油基破乳剂和水基破乳剂的配伍性,探讨了加药方式对破乳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油基破乳剂或水... 针对大庆油田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试验井的采出液,合成了系列原油破乳剂。在大庆油田采油现场对6种破乳剂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了油基破乳剂和水基破乳剂的配伍性,探讨了加药方式对破乳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油基破乳剂或水基破乳剂皆不能达到现场生产要求;油基破乳剂YJ01与水基破乳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油基破乳剂YJ02与水基破乳剂不配伍;采用先加入油基破乳剂YJ01,5 min后再加入水基破乳剂SJ02的加药方式能取得良好的破乳效果,破乳后油相含水率与水相含油率皆达到现场生产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水包油型 破乳剂 合成
下载PDF
Emulsification of Indian heavy crude oil using a novel surfactant for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被引量:5
16
作者 Shailesh Kumar Vikas Maht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72-382,共11页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to overcome flow assuranc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ransportation of heavy crude oil through offshore pipelines is by emulsifying it with water in the presence of a suitable surfactant.In this...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to overcome flow assuranc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ransportation of heavy crude oil through offshore pipelines is by emulsifying it with water in the presence of a suitable surfactant.In this research,a novel surfactant,tri-triethanolamine monosunflower ester,was synthesized in the laboratory by extracting fatty acids present in sunflower(Helianthus annuus)oil.Synthesized surfactant was used to prepare oil-in-water emulsions of a heavy crude oil from the western oil field of India.After emulsification,a dramatic decrease in pour point as well as viscosity was observed.All the prepared emulsions were found to be flowing even at 1°C.The emulsion developed with 60%oil content and 2wt%surfactant showed a decrease in viscosity of 96%.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and it was found to be highly stable.The effectiveness of surfactant in emulsifying the heavy oil in water wa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equilibrium interfacial tension(IFT)between the crude oil(diluted)and the aqueous phase along with zeta potential of emulsions.2wt%surfactant decreased IFT by almost nine times that of no surfactant.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ynthesized surfactant may be used to prepare a stable oil-in-water emulsion for its transportation through offshore pipelines effici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crude oil oil-in-water emulsion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Sunflower oil RHEOLOGY STABILITY
下载PDF
高含盐采油污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素芳 林蓓 +4 位作者 吴涛 魏文宇 刘学敏 陈军 滕厚开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47,共3页
研究了盐质量浓度为5×10^4-2×10^5mg/L的高含盐采油污水的油水乳化、腐蚀、结垢特性。结果表明,溶解盐的含量和离子价态、水质结垢趋势等因素影响油水乳化情况;温度、盐含量、溶解氧浓度对采油污水腐蚀性有影响;由于伴生可溶... 研究了盐质量浓度为5×10^4-2×10^5mg/L的高含盐采油污水的油水乳化、腐蚀、结垢特性。结果表明,溶解盐的含量和离子价态、水质结垢趋势等因素影响油水乳化情况;温度、盐含量、溶解氧浓度对采油污水腐蚀性有影响;由于伴生可溶性盐垢,高含盐采油污水结垢情况比理论推导情况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盐采油污水 水包油乳状液 腐蚀趋势 结垢趋势
下载PDF
微滤法用于丁香挥发油含油水体的油水分离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志峰 沈洁 +1 位作者 郭立玮 樊文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本实验采用微滤法对丁香挥发油含油水体进行油水分离,达到富集丁香挥发油的目的。方法:以丁香含油水体为分离对象,以通量和COD截留率为指标,来优化膜材质和压力、膜面转速、温度等操作条件。结果:应用QWLM亲水微滤膜,在压力为0.06 ... 目的:本实验采用微滤法对丁香挥发油含油水体进行油水分离,达到富集丁香挥发油的目的。方法:以丁香含油水体为分离对象,以通量和COD截留率为指标,来优化膜材质和压力、膜面转速、温度等操作条件。结果:应用QWLM亲水微滤膜,在压力为0.06 MPa,温度为60℃,搅拌速度150 r.min-1条件下油水分离效果最佳。结论:微滤法用于丁香挥发油含油水体的油水分离,富集丁香挥发油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挥发油 含油水体 微滤法
原文传递
基于超润湿材料的乳液油水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继斌 王会才 +1 位作者 孙强 刘霞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油水混合物易转变为乳液,从而形成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给分离带来了困难。结合固体表面微观几何结构和化学组成,制备的超润湿材料为乳液油水分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文中首先介绍了超润湿性的基本理论,然后综... 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油水混合物易转变为乳液,从而形成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给分离带来了困难。结合固体表面微观几何结构和化学组成,制备的超润湿材料为乳液油水分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文中首先介绍了超润湿性的基本理论,然后综述了基于超润湿材料的乳液分离研究进展,包括分离油包水乳液的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处理水包油乳液的超亲水及水下超疏油材料和同时分离两种类型乳液的智能超润湿材料。最后,对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别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润湿材料 油包水乳液 水包油乳液 油水分离
下载PDF
不同水解度猪骨蛋白水解物对水包油型乳状液乳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昊天 李媛媛 +1 位作者 汪海棠 孔保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3-60,共8页
研究不同水解度的猪骨蛋白水解物(porcine bone protein hydrolysates,PBPH)对水包油乳状液的乳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猪骨蛋白进行水解0、1、2、3、4、5 h得到水解度分别为0%、5.6%、7.8%、11.1%、14.3%、17.2%的样品,分别测... 研究不同水解度的猪骨蛋白水解物(porcine bone protein hydrolysates,PBPH)对水包油乳状液的乳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猪骨蛋白进行水解0、1、2、3、4、5 h得到水解度分别为0%、5.6%、7.8%、11.1%、14.3%、17.2%的样品,分别测定PBPH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Zeta电位、乳状液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活性肽的分子质量分布。PBPH乳化性研究表明,随着水解度的增加,乳状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05),水解度为11.1%时的PBPH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最高,这可能与其具有最高的表面疏水性、最高的Zeta电位、最小的体积平均粒径和最均匀的液滴分布有关。分子排阻色谱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水解度的增加,酶解产物的分子质量分布表现出大分子肽含量逐渐减少,小分子肽含量逐渐增多,水解过程中伴有多肽链的断裂和蛋白质的聚集,结构变化影响不同水解度的PBPH功能性质的变化,这进一步解释了乳化性变化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PBPH在水解时间为3 h(水解度为11.1%)的适度水解的条件下,其乳化性最好,可以用于制备高物理稳定性的乳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骨蛋白 水解物 水解度 水包油乳状液 乳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