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中孔喉级别乳状液的形成条件及黏弹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亚洲 王德民 +1 位作者 王志鹏 曹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采用岩心驱替实验模拟油藏中原油乳化过程,通过可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乳状液形成机理,分析不同运移距离、乳化剂浓度和注入速度下形成乳状液的粒径分布及孔喉级别乳状液形成条件,通过测量形成的乳状液黏度、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研究乳状... 采用岩心驱替实验模拟油藏中原油乳化过程,通过可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乳状液形成机理,分析不同运移距离、乳化剂浓度和注入速度下形成乳状液的粒径分布及孔喉级别乳状液形成条件,通过测量形成的乳状液黏度、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研究乳状液的黏弹性。研究表明:多孔介质中乳状液形成机理主要为残余油卡断作用和乳化剂溶液的剪切作用。当运移距离大于1/3倍注采井距、乳化剂浓度为0.4%~0.5%、注入速度为0.3~0.4 m L/min时,能够形成稳定性较好的孔喉级别乳状液。当乳化剂浓度为0.4%和0.5%、剪切速度为7.34 s-1时,乳状液黏度可达48.6~70.3 m Pa·s。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增大,乳状液黏弹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乳化剂 乳状液 形成条件 粒径 黏弹性
下载PDF
粉末样品颗粒大小对花椒挥发油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祝诗平 王刚 +3 位作者 杨飞 阚建全 郭静 邱青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5-779,共5页
为了快速有效评定花椒质量等级,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141份花椒样品粉碎成八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对近红外光谱分别建立挥发油含量预测模型,当粉末样品颗粒大小为40目时,建立的模型最优,交叉验证测定系数r2141为... 为了快速有效评定花椒质量等级,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141份花椒样品粉碎成八种不同颗粒大小的粉末,对近红外光谱分别建立挥发油含量预测模型,当粉末样品颗粒大小为40目时,建立的模型最优,交叉验证测定系数r2141为0.9364,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141为0.421。使用105份40目粉末样品近红外光谱所建立的模型对36份样品的预测集进行预测,光谱预处理采用Meancentering+vector normalization,谱区在6100.1~5774.2cm-1及4601.6~4424.2cm-1,则预测测定系数r326为0.9862,预测集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P36为0.192,预测相对标准差RSD36为4.95%,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36为8.517。研究结果表明,对花椒进行近红外光谱扫描前,粉碎到40目时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最佳,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有效检测花椒挥发油含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 花椒 挥发油含量 粉末 颗粒大小
下载PDF
天然生物质材料吸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林海 王泽甲 +2 位作者 汪涵 薛秋玉 朱亦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412-2415,共4页
采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锯末、中药渣作为吸油材料,重点研究了吸附材料粒径、吸附时间以及不同油品对这4种天然生物质材料的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对比了这4种材料的吸水性能和保油能力。在对原油进行吸附实验时,发现锯末和小麦... 采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锯末、中药渣作为吸油材料,重点研究了吸附材料粒径、吸附时间以及不同油品对这4种天然生物质材料的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对比了这4种材料的吸水性能和保油能力。在对原油进行吸附实验时,发现锯末和小麦秸秆在0.25~0.83mm粒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吸油量分别为5.79和6.02g/g,其次为玉米秸秆,0.15~0.18mm之间的材料吸油量最大能达到5.02g/g,而中药渣在0.18~0.20mm之间的吸油量仅为2.37g/g。比较4种材料对有机物甲苯及植物油的吸附性能发现,其对原油的吸附效果优于植物油和甲苯。材料均有一定的保油能力,而锯末的保油能力最高,其油水比>11。由于天然生物质材料属固体废物,其吸油后可直接作为燃料使用,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因此在含油污水处理领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生物质 吸油性能 粒径 吸附时间 保油性
下载PDF
含油废水粗粒化处理过程中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成波 李发生 +2 位作者 桑义敏 谷庆宝 王建泰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3年第2期24-27,共4页
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是检验石化含油废水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废水粗粒化处理前后分光光度值和油珠粒径的分布 ,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含油废水处理后出水的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油量 ,显微镜计... 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是检验石化含油废水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废水粗粒化处理前后分光光度值和油珠粒径的分布 ,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含油废水处理后出水的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油量 ,显微镜计数法测定油珠粒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含油废水 粗粒化处理 除油率 油珠粒径 分散度 废水处理
下载PDF
聚合物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曲险峰 单志媛 +2 位作者 宗华 方洪波 郑经堂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7期1176-1178,1183,共4页
为了全面研究聚合物驱对孤岛油田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结合瓶试法和光散射法研究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用瓶试法可以得到宏观脱水率,用光散射法可以得到稳定性系数、平均粒径变化、澄清度的变化以及出水层峰的厚度等... 为了全面研究聚合物驱对孤岛油田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结合瓶试法和光散射法研究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用瓶试法可以得到宏观脱水率,用光散射法可以得到稳定性系数、平均粒径变化、澄清度的变化以及出水层峰的厚度等。结果表明,随着原油乳状液中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原油乳状液的脱水率减少,稳定性系数减小,原油乳状液平均粒径减小,破乳后脱出水澄清度减小,出水层峰的厚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光散射法 脱水率 平均粒径
下载PDF
桦甸油页岩的酸洗脱灰 被引量:13
6
作者 柏静儒 王擎 +1 位作者 魏艳珍 关晓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3,158,共5页
以吉林省桦甸市油页岩为研究对象、以正交试验为基础设计试验流程,采用酸洗化学脱灰方法对油页岩脱灰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酸洗脱灰工况,在此基础上考察油页岩粒度和固液比对油页岩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出的最佳脱灰工况下,矿... 以吉林省桦甸市油页岩为研究对象、以正交试验为基础设计试验流程,采用酸洗化学脱灰方法对油页岩脱灰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酸洗脱灰工况,在此基础上考察油页岩粒度和固液比对油页岩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出的最佳脱灰工况下,矿物质脱除率高达92.27%;大颗粒页岩脱灰效果较好,当固液比达到1:8.75g/mL时,脱灰率逐渐趋于平衡状态;油页岩经酸洗脱灰后热解速度明显加快,脱灰过程中孔隙比表面积的增大对热解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矿物成分对热解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油页岩 深度脱灰特性 粒度 固液比 热解特性
下载PDF
聚醚改性硅油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特种有机硅消泡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常贯儒 陈国平 邵善韦 《有机硅材料》 CAS 2012年第2期97-101,共5页
以端烯丙基聚醚F6、含氢硅油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合成出聚醚改性硅油(PMS),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正交实验优化合成条件为:原料中Si—H与CC的量之比为1∶1.2,催化剂用量为30×10-6,反应温度100℃,甲苯质... 以端烯丙基聚醚F6、含氢硅油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合成出聚醚改性硅油(PMS),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正交实验优化合成条件为:原料中Si—H与CC的量之比为1∶1.2,催化剂用量为30×10-6,反应温度100℃,甲苯质量分数30%,该条件下反应3 h,含氢硅油中Si—H的转化率达98.7%。将其与白炭黑、甲基硅油等复配,制得粒径小、分布范围窄、球状颗粒的消泡剂。该乳液在65℃下贮存稳定,在高温、不同pH值(2~13)条件下不分层、不漂油,且能保持消泡速度快、抑泡活性强的特点。在PMS用量为起泡液质量的0.06%,鼓泡速度为3.0 L/min条件下,消泡剂可在5.5 s内使高度为500 mL的泡沫迅速破裂,抑泡时间长达1 51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改性硅油 消泡剂乳液 乳化剂 耐酸碱稳定性 粒径
下载PDF
颗粒粒径对油页岩热解产油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畅志兵 初茉 +2 位作者 张超 王文涓 曲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3-668,共6页
以桦甸油页岩为原料研究了颗粒粒径对油页岩热解产油率的影响。将油页岩破碎、筛分得到〈0.074、0.074~0.125、0.125~0.25、0.25~0.5、0.5~1和1~3 mm不同粒级样品,再将0.25~0.5、0.5~1和1~3 mm大粒级样品粉碎制得对应的细粉样品,采用低... 以桦甸油页岩为原料研究了颗粒粒径对油页岩热解产油率的影响。将油页岩破碎、筛分得到〈0.074、0.074~0.125、0.125~0.25、0.25~0.5、0.5~1和1~3 mm不同粒级样品,再将0.25~0.5、0.5~1和1~3 mm大粒级样品粉碎制得对应的细粉样品,采用低温干馏法和热重分析分别测定表征样品的油产率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油产率随着粒径减小逐渐降低,从1~3 mm下的11.92%降到〈0.074 mm下的6.14%。热重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随着粒径降低而降低,且油产率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线性关系。0.25~0.5、0.5~1和1~3 mm样品经粉碎后油产率降低、气产率升高,但变化值均小于1%。在破碎过程中有机质选择性地富集在大粒级样品中,且页岩油二次反应程度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使得页岩油产率随着粒径的降低而降低,且有机质选择性富集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粒径 热解 有机质选择性分布 二次反应
下载PDF
苏丹油田注水伤害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丽丽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张钧溢 梁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0,162,共5页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速、悬浮颗粒粒径、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建议注入流速小于2 mL/min,注入水的矿化度不小于5070 mg/L,含油量低于40 mg/L,固体悬浮颗粒粒径小于1.6μm,降压开采时压力保持在11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储层伤害 注入流速 乳化油 悬浮颗粒粒径
下载PDF
玫瑰精油微乳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欣 周志磊 毛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5,共7页
为改善玫瑰精油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玫瑰精油微乳,优化微乳制备工艺,优化静态顶空法测定微乳包封率,并对储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玫瑰精油HLB值≥15.5,微乳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 为改善玫瑰精油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玫瑰精油微乳,优化微乳制备工艺,优化静态顶空法测定微乳包封率,并对储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玫瑰精油HLB值≥15.5,微乳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最佳Km值为2,S/O值为9,选用磁力搅拌法,最佳制备温度为40℃,当水分质量分数为90%时,平均粒径为10.43 nm,PDI为0.07,包封率达89%。制备的可稀释微乳粒径稳定,溶液澄清透亮,储存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精油 微乳 伪三相图 粒径
下载PDF
甜杏仁油成分分析及不同壁材微胶囊化的特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青 邱斌 +1 位作者 马燕 杨海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74-76,共3页
测定甜杏仁油成分,并比较明胶-麦芽糊精壁材组合、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壁材组合、麦芽糊精壁材包埋甜杏仁油微胶囊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甜杏仁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70.39%,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1.52%;包埋前在存放过程中,甜... 测定甜杏仁油成分,并比较明胶-麦芽糊精壁材组合、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壁材组合、麦芽糊精壁材包埋甜杏仁油微胶囊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甜杏仁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70.39%,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1.52%;包埋前在存放过程中,甜杏仁油过氧化值变化较大,包埋后的甜杏仁油过氧化值变化平稳;包埋效果以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壁材组合较好,包埋的甜杏仁油微胶囊包埋率(97.28%)较高,粒度较为均匀,且在存放过程中过氧化值最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杏仁油微胶囊 包埋率 粒度 过氧化值
下载PDF
油泥与油砂尾砂共混萃取回收油泥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宽勇 韩冬云 曹祖宾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6-70,共5页
以辽河油田浮渣油泥和玉门油砂萃取后尾砂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梯度筛分表征了其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尾砂主要含结晶度高的石英、碳酸钙,质地坚实,粒径大于75μm的颗粒占95%以上;油泥主要含黏土矿... 以辽河油田浮渣油泥和玉门油砂萃取后尾砂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梯度筛分表征了其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尾砂主要含结晶度高的石英、碳酸钙,质地坚实,粒径大于75μm的颗粒占95%以上;油泥主要含黏土矿物,质地松软呈絮状,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占89.7%。根据两者性质上的差异性将其进行合理配比,提出了油泥、油砂尾砂共混萃取的新工艺。通过不同比例油泥与尾砂的共萃取实验,考察了尾砂?油泥质量比、溶剂?(油泥+尾砂)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油泥油收率的影响,确定共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尾砂?油泥质量比0.5、溶剂?(油泥+尾砂)质量比2、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2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一级共萃取油泥油收率高达81.8%,二级共萃取油泥油总收率高达89.4%。共混萃取通过利用油砂萃取后尾砂作为萃取助剂,提高了油泥萃取的油分收率,对油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工业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渣油泥 油砂尾砂 粒径 矿物组成 共混萃取
下载PDF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O/W乳液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凡青 李学丰 董金凤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通过乳液储存稳定性观察、粒径分布测试,考察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复配体系浓度、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乳化方法以及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甲苯/水的水包油(O/W)乳液粒径的影响.当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TX-4)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 通过乳液储存稳定性观察、粒径分布测试,考察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复配体系浓度、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乳化方法以及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甲苯/水的水包油(O/W)乳液粒径的影响.当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TX-4)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质量比为3∶7,乳化剂总质量分数为5%,乳化剂的添加方式为将亲水亲油的乳化剂分别溶解在水和油中,然后将油相逐滴加入到水相中进行乳化,乳化方法采用超声功率400W,时间为15min时,可以得到粒径为0.72μm的O/W型乳液,该乳液粒径分布和稳定机理符合奥氏熟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乳液 乳液粒径 乳化方式 阴/非二元复配体系 奥氏熟化
原文传递
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在水中的分散性能 被引量:10
14
作者 翟利利 路福绥 +1 位作者 夏慧 李慧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51-653,666,共4页
[目的]提高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在水中的分散性能。[方法]以乳化剂、润湿分散剂、温度为影响因素,测定了不同因素下的粒径、电势、黏度,并比较了油悬浮剂在水中的分散性及悬浮率。[结果]乳化剂VO/02N与NP-10以5∶1的比例复配,分散剂GY-ND... [目的]提高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在水中的分散性能。[方法]以乳化剂、润湿分散剂、温度为影响因素,测定了不同因素下的粒径、电势、黏度,并比较了油悬浮剂在水中的分散性及悬浮率。[结果]乳化剂VO/02N与NP-10以5∶1的比例复配,分散剂GY-NDS添加量为1.5%制得的油悬浮剂在温度为35℃的水中的分散性能最好。[结论]选择适当的分散剂及乳化剂,以降低油悬浮剂的粒径及黏度,控制水的温度,可有效提高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在水中的分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悬浮剂 烟嘧磺隆 分散性 黏度 粒径
原文传递
非均匀高频电场下W/O型乳化液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孟浩 张明 +5 位作者 陈家庆 潘泽昊 王春升 张龙 黄松涛 李玮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7,共11页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型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配制含水率为20%的W/O型乳化液,在电场强度为2.87 kV×cm^(-1)、电场频率为2 kHz、占空比为50%时,分散相水颗粒体积平均粒径(VMD)值较初始稳定状态的增长倍数达到最大值,为3.81倍;小粒径水颗粒(粒径小于10μm)数目较初始稳定状态减小至最小值,减少了62%;充分证明在非均匀电场下,合理电场参数的筛选对于乳化液破乳聚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流速范围内,VMD值增大倍数随着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表明在确保足够停留时间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乳化液流速方能显著提升破乳聚结效率,因此合理流速的确定应当优先满足乳化液在电场中最短停留时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W/O型乳化液 静电聚结 粒径分布 动态破乳
下载PDF
用于油井水泥的JAS型无皂胶乳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大钧 焦利宾 +1 位作者 张瑞 郑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n-BA)为单体,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乳化剂的无皂乳液JAS。通过粒径分析、Zeta电位、透射电镜及热重分析方法,考察了AMPS用量对乳液粒径分布、Zet...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n-BA)为单体,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乳化剂的无皂乳液JAS。通过粒径分析、Zeta电位、透射电镜及热重分析方法,考察了AMPS用量对乳液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以及乳液热稳定性等的影响。该乳液无需加入稳定剂,即可用于油井水泥,制成JAS胶乳水泥。JAS胶乳水泥石养护72 h的抗压强度和胶结强度与基浆水泥石的抗压强度和胶结强度相比,分别提高13.35 MPa和1.15 MPa。这说明JAS乳液可以显著地改善油井水泥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 油井水泥 AMPS 胶乳粒径 热稳定性 胶结强度 油田化学品与油品添加剂
下载PDF
基于油液分析的齿轮磨损量趋势预测 被引量:9
17
作者 闫宗庆 庞新宇 陈明鑫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1-135,149,共6页
齿轮润滑油作为润滑介质,其所携带的磨粒可以很好地反映齿轮的磨损情况。为了研究齿轮的磨损情况,借助齿轮磨损试验台,对齿轮疲劳寿命下齿轮润滑油的铁含量和颗粒度进行检测;对油液中的铁含量和颗粒度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三阶多项式的方... 齿轮润滑油作为润滑介质,其所携带的磨粒可以很好地反映齿轮的磨损情况。为了研究齿轮的磨损情况,借助齿轮磨损试验台,对齿轮疲劳寿命下齿轮润滑油的铁含量和颗粒度进行检测;对油液中的铁含量和颗粒度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三阶多项式的方法进行拟合及预测,实现对齿轮磨损量趋势的预测;分别以全齿啮合和半齿啮合两种状态为例对齿轮磨损量进行预测,误差结果均在9%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齿轮疲劳磨损阶段,运用该方法可以对齿轮磨损量趋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液分析 齿轮磨损量 最小二乘法 铁含量 颗粒度
下载PDF
丹皮酚自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优选及药剂学性质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苏菊 吴朝花 +3 位作者 姜丰 沈祥春 陶玲 茅向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1-16,共6页
目的:制备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并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加乳化剂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种类及其各组分比例,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最大载药量,丹皮酚自微乳最优处方加入50倍量水乳化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丹... 目的:制备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并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加乳化剂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种类及其各组分比例,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最大载药量,丹皮酚自微乳最优处方加入50倍量水乳化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丹皮酚自微乳的外观形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透皮吸收特性。结果:丹皮酚自微乳以薄荷油为油相,乳化剂为聚山梨酯-80,助乳化剂为无水乙醇,以上各组分比例为2∶6∶2,最大载药量100 mg·g^(-1),丹皮酚自微乳加水乳化后,外观为规整的球形,分布较均匀,粒径(63.2±0.27)nm,Zeta电位(0.14±0.29)mV;透皮吸收12 h时,丹皮酚自微乳的单位面积累计经皮渗透量589.10μg·cm-2。结论:制备的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澄清透明、粒径适宜、性质稳定,符合自微乳制剂的要求,且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丹皮酚 自微乳 透皮吸收 聚山梨酯-80 累计经皮渗透量 粒径
原文传递
植物种子油体的提取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雅静 赵路苹 +1 位作者 华欲飞 陈业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7,共6页
植物种子油体是一种天然的微胶囊,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小分子。因此,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领域有很大的运用潜力。本研究选取8种植物种子(椰子、油菜籽、核桃仁、南瓜籽、花生、油茶籽、杏仁... 植物种子油体是一种天然的微胶囊,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小分子。因此,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领域有很大的运用潜力。本研究选取8种植物种子(椰子、油菜籽、核桃仁、南瓜籽、花生、油茶籽、杏仁和红花籽),在尿素条件下提取不同种子油体,考察并比较不同种子油体的表观、粒径大小、pH稳定性及蛋白组成,为植物种子油体的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利用8 mol/L尿素可获得高纯度的油体,不同植物种子油体的颜色和风味各不相同;显微镜(400×)下观察到8种植物种子油体乳液分散较为均匀,其中除油菜油体太小观察不到外,其他油体均呈球形;不同植物种子油体粒径大小不同;pH对于8种植物种子油体乳液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各不相同;通过电泳表征和质谱分析发现8种植物种子油体蛋白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子 油体 分散稳定性 粒径 油体蛋白
下载PDF
茶树油/脲醛树脂缓释微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8
20
作者 龚圣 陈燕 +4 位作者 韩文强 周新华 徐华 陈铧耀 吴伟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62-1867,共6页
以甲醛和尿素为微胶囊壁材原料,以茶树精油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茶树油/脲醛树脂微胶囊,能够弥补茶树油易挥发、易氧化和气味难闻的缺点。本文考察乳化剂的种类、乳化剂的用量、释放环境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形貌、粒径、载药量以及缓... 以甲醛和尿素为微胶囊壁材原料,以茶树精油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茶树油/脲醛树脂微胶囊,能够弥补茶树油易挥发、易氧化和气味难闻的缺点。本文考察乳化剂的种类、乳化剂的用量、释放环境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形貌、粒径、载药量以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用量约为4%,固化时间为80min时,所得的载油微胶囊形状规则、外表圆滑、粒径均匀、平均约40~50μm,囊壁致密、壁厚约0.5μm。此外,载药量和缓释性能较好,本文研究制得的微胶囊载药量可达45%左右,4天释放量为68%左右,室温条件下微胶囊释放时长可达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油 脲醛树脂 微胶囊 粒径 缓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