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管道维修方法综述 被引量:89
1
作者 刘春厚 潘东民 吴谊山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与油气外输的主要生产设施 ,目前海洋石油总公司铺设的海底管道总长度已超过 2 0 0 0km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 ,由于各种原因 ,如管道运行状态超出设计范围 ,船舶起抛锚作业 ,拖网捕鱼碰撞 ,海底冲刷... 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与油气外输的主要生产设施 ,目前海洋石油总公司铺设的海底管道总长度已超过 2 0 0 0km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 ,由于各种原因 ,如管道运行状态超出设计范围 ,船舶起抛锚作业 ,拖网捕鱼碰撞 ,海底冲刷以及施工操作不当 ,落物冲击 ,介质腐蚀等 ,相继出现海底管道损坏事故 ,其损坏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役油气田海底管道的维修实践、海底管道损坏情况及海况特点 ,介绍几种海底管道维修方法 ,并对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营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维修方法 海上油气田开发 油气外输工程 水上焊接维修技术 水下湿式维修技术
下载PDF
渤海大中型潜山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87
2
作者 邓运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渤海潜山油气田的勘探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70—90年代,借鉴中国东部陆地油区潜山油气藏勘探经验,在渤海寻找碳酸盐岩潜山大油气田,钻了很多探井,效果很差。在失利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分析,认识到渤海有其独特的潜山地质特征,例... 渤海潜山油气田的勘探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70—90年代,借鉴中国东部陆地油区潜山油气藏勘探经验,在渤海寻找碳酸盐岩潜山大油气田,钻了很多探井,效果很差。在失利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分析,认识到渤海有其独特的潜山地质特征,例如渤海油区凸起上的基岩以太古代、元古代及中生代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为主,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较少,最利于形成潜山大油气田的上元古界藻屑白云岩在渤海不发育;渤海油区断层很多,晚期活动非常强,按照常规经验,渤海潜山储层及保存条件都差,不利于形成潜山大油气田。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与密集的基岩断层耦合也可形成潜山好储层,取心收获率低,测试产量高;利用地球物理信息可准确预测基岩岩性与断层。临近富烃凹陷的低凸起上的残丘潜山被浅湖—半深湖相泥岩覆盖,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在一系列创新认识的指导下,再探渤海潜山,发现了2个亿吨级花岗岩潜山油气田,其认识和实践过程在其他探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花岗岩 油气田 形成机理 勘探实践 渤海
下载PDF
中国古生代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83
3
作者 康玉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共12页
中国古生代具有多时代、多类型原型盆地叠加复合的特点,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受多期构造运动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古岩溶十分发育。古岩溶的纵、横向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目前已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十多个大型油气田。为了... 中国古生代具有多时代、多类型原型盆地叠加复合的特点,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受多期构造运动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古岩溶十分发育。古岩溶的纵、横向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目前已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十多个大型油气田。为了在我国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发现更多、更大的油气田,从古生代构造演化、古岩溶发育期次、古岩溶特征、古岩溶成因、古岩溶储集特征及控油气作用等方面,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论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结果认为:中国古生界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与国外基本相似,油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并与断裂带及区域性不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生代 古岩溶 储集体 构造 油气田 油气藏 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寒武纪—奥陶纪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被引量:58
4
作者 张光亚 刘伟 +4 位作者 张磊 于炳松 李洪辉 张宝民 王黎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6,共8页
寒武系—奥陶系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层系。基于板块构造环境、深部构造背景、沉积充填、构造演化、火山活动等分析,对塔里木克拉通寒武纪—奥陶纪原型盆地和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恢复,并研究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盆地所... 寒武系—奥陶系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层系。基于板块构造环境、深部构造背景、沉积充填、构造演化、火山活动等分析,对塔里木克拉通寒武纪—奥陶纪原型盆地和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恢复,并研究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盆地所受主要构造应力,对寒武纪—早奥陶世伸展构造背景阶段和中、晚奥陶世聚敛挤压构造背景阶段原型盆地及岩相古地理演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对油气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的盆地内古隆起形成演化、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与消亡过程、开阔及局限台地相及台缘相带展布等;总结了寒武系—奥陶系主要烃源岩和储集层发育模式。根据烃源岩发育所处的盆地类型及构造部位,认为塔里木盆地发育3种类型的优质烃源岩;储层主要划分为沉积型礁滩储层以及岩溶储层两大类。沉积型礁滩储层按照发育位置以及形成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4种类型,岩溶型储层按照发育部位及形成机理也可以划分为4类。综合考虑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等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未来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克拉通 寒武—奥陶纪 原型盆地 岩相古地理 油气藏类型
下载PDF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被引量:53
5
作者 赵靖舟 戴金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4-319,共6页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 ,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 3期 :即晚第三纪康村...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 ,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 3期 :即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 (17~ 10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 (10~ 3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 (3~ 1Ma)。前 2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中低成熟煤成凝析油气藏。库车晚期—西域期是库车坳陷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 ,最近发现的克拉 2大气田以及克拉 3、大北 1、依南 2、吐孜 1等气藏均属该时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油气系统 油气藏 成藏期 油藏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油气田中CO_2腐蚀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47
6
作者 张国安 陈长风 +1 位作者 路民旭 吴荫顺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综述了油气田中CO2 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关于CO2 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主要包括经验模型(Empiricalmodels) ,半经验模型(Semi-empiricalmodels)和机理模型(Mechanisticmodels)三类.经验模型是根据实验室和油气田现场腐蚀数据建立的预测模... 综述了油气田中CO2 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关于CO2 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主要包括经验模型(Empiricalmodels) ,半经验模型(Semi-empiricalmodels)和机理模型(Mechanisticmodels)三类.经验模型是根据实验室和油气田现场腐蚀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这类模型比较简洁,与现场的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半经验模型先根据腐蚀过程中的化学、电化学过程和介质的传输过程建立腐蚀速率相关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实验室数据以及现场数据确定各因素的影响因子.机理模型主要是应用腐蚀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物质扩散动力学,基于CO2 腐蚀机理建立腐蚀速率的预测模型.由于CO2 腐蚀的影响因素很多,腐蚀机理异常复杂,要建立准确、普适的预测模型较为困难.目前这三类预测模型均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CO2腐蚀 油气田 半经验模型 腐蚀速率 机理模型 腐蚀机理 动力学模型 电化学过程 扩散动力学 腐蚀数据 模型比较 腐蚀过程 试验数据 传输过程 影响因子 现场数据 实验室 率相关 热力学 完善性
下载PDF
壳幔化学不均一性与块体地球化学边界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朱炳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2-82,共11页
壳幔派生岩石的多元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球存在块体的化学不均一性,可划分出地球化学省,并以地球化学急变带作为边界。全球总体上分成东冈瓦纳(如华夏与青藏—印支)、西冈瓦纳、太平洋(如佳木斯、中蒙古、辽胶渤、北疆—南戈壁... 壳幔派生岩石的多元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球存在块体的化学不均一性,可划分出地球化学省,并以地球化学急变带作为边界。全球总体上分成东冈瓦纳(如华夏与青藏—印支)、西冈瓦纳、太平洋(如佳木斯、中蒙古、辽胶渤、北疆—南戈壁)与劳亚(如华北、中朝、兴安、塔里木等)四种类型的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场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地球化学急变带可分成构造显性与构造隐性两种类型。应用深、浅构造立交模型及其相互转化可对两种类型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出现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地球化学急变带,特别是急变带的转折端对超大型矿床和成矿密集区的分布有密切控制作用;显性急变带主要表现为与动力变质和岩浆活动有关的改造成矿作用,隐性急变带主要表现为火山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具有工业意义的油气田均位于构造隐性急变带与中新生代盆地的立交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化学 不均一性 地球化学 超大型矿床 油气田
下载PDF
油气田产量预测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胡建国 张栋杰 陈元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34,共4页
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预测是油藏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是编制油气田开发规划部署,进行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设计,以及油气田开发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基于对大量油气田开发实际动态资料的统计研究,建立了一种预测油气田... 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预测是油藏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是编制油气田开发规划部署,进行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设计,以及油气田开发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基于对大量油气田开发实际动态资料的统计研究,建立了一种预测油气田产量、累积产量、可采储量、最高年产气量及其发生的时间的新模型。该模型还可以预测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的储采比或采油速度等参数。油气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适用于油气田产量存在单峰的情形,而且也适用于油气田投产之后持续递减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采储量 产量预测 油气田开发规划
下载PDF
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赵永刚 王东旭 +5 位作者 冯强汉 张栋梁 王少飞 冯永玖 付晓燕 南喜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16-529,共14页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的主要进展。(1)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多元化:分析古构造、古水系、古流向和沉积相等的综合性研究是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的关键所在;将基准面和最大洪泛面结合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来反映沉积前古地貌形态,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核心思路;依据三级地貌概念模式指导微地貌精细刻画,是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优势;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原则是寻找等时地质体,确定台地浅滩的暴露时间,利用颗粒岩的厚度对暴露浅滩的微地貌进行有效恢复。(2)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实例说明,虽然在采用这些古地貌恢复方法时,定量研究的手段均有待加强,但仍然为油气田储层预测和油气富集有利区优选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应用前景广阔。(3)古地貌恢复方法之间优势互补,趋于综合研究: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目前应用比较成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适合于潮坪为主的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适用于滩体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不同方法的综合研究是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恢复方法 沉积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井区尺度 沉积期 油气田
下载PDF
油气田CO_2/H_2S共存腐蚀与缓蚀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自力 程远鹏 +1 位作者 毕海胜 董有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6-414,共9页
CO2/H2S是油气田采集、运输、处理过程中主要的腐蚀介质,由其引起的管道设备的腐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腐蚀和防腐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分别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有关CO2和H2S共存腐蚀及缓蚀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CO2/H2S共存腐蚀研究主要... CO2/H2S是油气田采集、运输、处理过程中主要的腐蚀介质,由其引起的管道设备的腐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腐蚀和防腐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分别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有关CO2和H2S共存腐蚀及缓蚀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CO2/H2S共存腐蚀研究主要依靠试验手段,但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离散性,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分压比是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CO2/H2S腐蚀规律的切入点,但关于两者主导腐蚀的分压比界限划分现有研究存有争议。缓蚀技术研究讨论了缓蚀剂作用机理,评述了抑制CO2/H2S共存腐蚀常用的酰胺类、咪唑啉衍生物类、季铵盐类和Schiff碱类缓性剂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H2S 共存 腐蚀 缓蚀技术 油气田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田区域开发战略思考 被引量:31
11
作者 朱江 周文胜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0-382,387,共4页
总结了我国近海油气田开发从大型油田独立开发-油田群联合开发-体系性开发的历程,分析了目前我国近海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区域开发模式,并阐述了区域开发的定义、区域划分原则和区域开发总目标,指出了我国近海油气田区域开发的... 总结了我国近海油气田开发从大型油田独立开发-油田群联合开发-体系性开发的历程,分析了目前我国近海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区域开发模式,并阐述了区域开发的定义、区域划分原则和区域开发总目标,指出了我国近海油气田区域开发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区域开发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油气田 区域开发
下载PDF
深水脐带缆安装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31
12
作者 孙晶晶 刘培林 +3 位作者 段梦兰 张九菊 胡显伟 桂津 《石油矿场机械》 2011年第12期1-5,共5页
对脐带缆安装技术特点作了介绍,包括与主平台的回接技术、脐带缆终端的下放技术。结合国内外脐带缆安装技术应用的水深情况作了相应的分析和对比,提出我国在深水脐带缆安装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深水 油气田 脐带缆 张紧器 斜槽 发展现状
下载PDF
江苏油田油气藏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被引量:21
13
作者 朱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5期12-15,共4页
江苏油田经过 2 0多年的勘探 ,已经发现并开发了 2 0多个油气田 ,以及一批出油构造和出油点。在第三纪时期苏北盆地经历了坳陷—断陷—坳陷 3个发展阶段 ,形成了多个凹陷 ,油气田主要分布在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和海安凹陷。油气田总体属... 江苏油田经过 2 0多年的勘探 ,已经发现并开发了 2 0多个油气田 ,以及一批出油构造和出油点。在第三纪时期苏北盆地经历了坳陷—断陷—坳陷 3个发展阶段 ,形成了多个凹陷 ,油气田主要分布在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和海安凹陷。油气田总体属于复杂小断块群构造 ,断层多 ,断块小。受区域构造和气候旋回的影响 ,发育砂岩、碳酸岩和火山岩等多种储层类型 ,储层物性与沉积相和地质层位关系密切。油藏具有正常的温度和压力系统 ,原油性质与油藏所在凹陷及构造位置有关 ,高邮凹陷的油藏原油性质普遍较好 ,金湖凹陷次之 ,海安凹陷最差。在总结油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选择能综合反映油藏储层性质和原油性质的流度大小把各油藏分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油田 油气藏 构造 沉积类型 粘度 流度 特征 分类
下载PDF
油气田储采比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陈元千 赵庆飞 《断块油气田》 CAS 1999年第6期23-26,39,共5页
储采比是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它不但反映了油气田的开发程度,而且也与油气田的稳产形势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文献1~3所建立的威布尔预测模型,以及逻辑斯谛(哈伯特)预测模型,得到了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累积产量、可采储量的... 储采比是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它不但反映了油气田的开发程度,而且也与油气田的稳产形势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文献1~3所建立的威布尔预测模型,以及逻辑斯谛(哈伯特)预测模型,得到了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累积产量、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以及采出程度与开发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这些线性关系,已被应用实例所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储采比 变化预测 可采储量
下载PDF
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方法的优选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元千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8年第2期47-54,共8页
对于新老油气田,基于所处的阶段和拥有的资料,优选了几种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相关经验公式法、驱替效率法、压降法、物质平衡法。
关键词 预测 油气田 可采储量 方法
下载PDF
从全球油气田分布看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覆盖区的含油气前景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郭占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将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划为环太平洋、大洋脊与北大陆 3个一级构造系。纵观全球油气田分布发现 ,它们与全球最活动的 3个一级构造区密切相关 ,分布在显生宙火山岩带附近。我国渤海湾盆地的油气田与新... 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将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划为环太平洋、大洋脊与北大陆 3个一级构造系。纵观全球油气田分布发现 ,它们与全球最活动的 3个一级构造区密切相关 ,分布在显生宙火山岩带附近。我国渤海湾盆地的油气田与新生界火山岩体相伴分布 ,美国SacramentoBasin的气田与现代火山口错叠重合 ,这些现象都说明石油、天然气与地球深部物质供给密切相关。天然地震为地壳表层带来火山岩活动、地下水和天然气的外泄 ,而火山活动的岩浆为火山岩覆盖区带来了有机质灶体生烃模型 ,火山岩活动的岩浆还带来了无机成因烃 ,地下水为有机质带来了催化生烃模型、外泄的H2 与CO2 又带来了合成生烃模型。地壳活动区存在着多种生烃机制的多种生烃模型 ;地壳活动区的火山活动为沉积盆地带来沉积与岩浆形成的储、盖、圈组合 ,构成“水火”二元结构成油系统。火山活动为火山岩覆盖区带来了多种生烃模型生成的多种油气供给和沉积岩与火山岩形成的二元结构的储、盖、圈组合 ,更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因此 ,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覆盖区应是有含油前景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系 火山岩 油气田分布 火山岩覆盖区 中国 东南沿海地区 含油气前景
下载PDF
天山南北缘前陆冲断构造对比研究及其油气藏形成的构造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召杰 邓松涛 +1 位作者 魏国齐 李本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3-131,共9页
天山南北缘分别发育了库车前陆冲断带和乌鲁木齐前陆冲断带,南缘前陆冲断带发育4排褶皱冲断构造,北缘前陆冲断带发育3排褶皱冲断构造。天山南北缘前陆冲断构造形成时间的对比研究表明,南缘第一排构造带起始时间为23.3Ma,构造形变... 天山南北缘分别发育了库车前陆冲断带和乌鲁木齐前陆冲断带,南缘前陆冲断带发育4排褶皱冲断构造,北缘前陆冲断带发育3排褶皱冲断构造。天山南北缘前陆冲断构造形成时间的对比研究表明,南缘第一排构造带起始时间为23.3Ma,构造形变从山前由北向南依次展开;北缘第一排构造带的形成时限为10~8Ma,构造形变从山前开始由南向北依次展开。平衡剖面研究表明,天山南北缘地壳缩短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壳缩短率为31%~59%,北缘前陆冲断带地壳缩短率为15.13%~23.74%,南缘构造缩短量要大于北缘,这种差异正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从南向北传播造成的,也真实反映了天山的陆内造山过程。目前天山南缘前陆变形构造中已经发现几个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北缘虽有多处油气显示和油气田的发现,但数量和规模均较南缘少和小。天山南北缘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基本相似,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差异可能主要是由天山南北缘前陆冲断带启动时间的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前陆冲断带 南北缘对比 陆内造山 油气藏
下载PDF
凝析气井反凝析污染的评价及消除 被引量:18
18
作者 严谨 张烈辉 王益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5,共3页
凝析气井开采过程中,当地层压力小于露点压力时,将在地层中发生反凝析现象,凝析液在井筒附近产生附加表皮系数,导致产气量下降。对反凝析污染进行评价,可以为不同开发时期产能的合理调整提供依据,有效提高气田的开发效益。文章应用气藏... 凝析气井开采过程中,当地层压力小于露点压力时,将在地层中发生反凝析现象,凝析液在井筒附近产生附加表皮系数,导致产气量下降。对反凝析污染进行评价,可以为不同开发时期产能的合理调整提供依据,有效提高气田的开发效益。文章应用气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丘东凝析气藏不同开采时期及整个开采过程的反凝析污染进行了评价,并优选出消除丘东气田近井带反凝析污染的注气气源、注气量和注气时效。计算结果表明,丘东气田气井投产第二年出现近井带反凝析污染,污染主要发生在距井筒10 m以内;考虑到丘东气田的地面建设以及吐哈油田天然气开发的实际特点,采用间歇注气来解除反凝析污染;丘陵 LPG干气作为间歇注气消除近井带凝析污染的首选气源,合理的注入气量为4.5×104m3,气田从第三年末开始注气,每半年注一次,连续注 9 a,可以获得较高的累积采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凝析 气田 注气 凝析气井 表皮系数 凝析液 气藏工程 天然气开发 产能 开发效益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储采比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元千 赵庆飞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1期31-33,68,共4页
油气田的储采比定义为 ,某年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之比。它是油气田开发分析的重要指标 ,不但能直接反映油田的开发程度 ,而且与油田的稳产形势密切相关。本文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 ,利用油藏工程方法 ,得到了确定稳产阶段和递减阶段... 油气田的储采比定义为 ,某年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之比。它是油气田开发分析的重要指标 ,不但能直接反映油田的开发程度 ,而且与油田的稳产形势密切相关。本文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 ,利用油藏工程方法 ,得到了确定稳产阶段和递减阶段储采比的关系式 ,并提出了判断储采比变化特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储采比 注水开发 油田开发
下载PDF
中国古生代大型油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8
20
作者 康玉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共5页
继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钻探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分别又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准噶尔等地块上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为此,从烃源岩、储集层(体)、生储盖组合、古隆起、古斜坡控油气、多期成藏、多期充注... 继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钻探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分别又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准噶尔等地块上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为此,从烃源岩、储集层(体)、生储盖组合、古隆起、古斜坡控油气、多期成藏、多期充注及封盖条件等方面综合研究了我国古生代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并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以期在我国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古生代地层中发现更多的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生代 大型 油气田 油气藏形成 条件 勘探方针 勘探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