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 被引量:21
1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等 ,以补充前者的不足。“承告”记载于正式的“典策” ,而“传闻”则记录于“简牍”。后者成为史官个人的或内部的文献。“传闻”和“承告”的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古人有“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话 ,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史官 “传闻” 简牍
下载PDF
唐代史馆略说 被引量:6
2
作者 岳纯之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34,共4页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续进行过多次,至德宗时方告结束;实录的修撰,也始于贞观时期,太宗之后,遂形成传统,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组织人力为自己或前任修撰实录,即使颓运季世亦不例外.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间,唐代史馆形成了一套以监修国史为主导、史馆史官为主体和政府支持为后盾的独特的修史制度,它不但对当时史学有很大影响,对后世史学亦影响颇巨,五代十国基本上是一仍唐旧,宋、辽、金、元、明、清也不过是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史馆 修史机构 修史制度 撰述活动 史学影响 基本制度
下载PDF
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记录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9-96,共8页
和前代相比,清代史馆制度有自身的特点。顺康时期,清朝官方就形成了以常开、例开史馆为主干,以阅时而开、特开史馆为辅助的史馆格局,这种史馆格局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功能完善,相得益彰,在清廷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 和前代相比,清代史馆制度有自身的特点。顺康时期,清朝官方就形成了以常开、例开史馆为主干,以阅时而开、特开史馆为辅助的史馆格局,这种史馆格局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功能完善,相得益彰,在清廷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更加全面,皇帝亲自确定修史项目,对史书修纂的内容进行全面指导,时常过问史馆的管理,并形成了史书修纂次第进呈御览的制度,一切仰承圣裁,保证了帝王意志在史馆内的贯彻执行。清代史馆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官方以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了史馆内满汉纂修官的员额和比例,保证满人参与修史。清代史无专官,但史馆从组建、管理到史官选任、资料征集等,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又灵活的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史馆制度 皇帝 史官
原文传递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记录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66-71,共6页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馆制度 史官 史学 专制制度
下载PDF
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史官监督机制
5
作者 李凯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5,共12页
中国早期文明存在史官对君主和贵族的监督机制。商代史官掌管文献资料,为祭祀活动提供历史依据,参与行政与军务,能从神秘的角度约束君主的行为,是很重要的政治势力,但监督措施还比较原始粗陋。周代史官执行“君举必书”的制度,其规谏更... 中国早期文明存在史官对君主和贵族的监督机制。商代史官掌管文献资料,为祭祀活动提供历史依据,参与行政与军务,能从神秘的角度约束君主的行为,是很重要的政治势力,但监督措施还比较原始粗陋。周代史官执行“君举必书”的制度,其规谏更为活跃,他们汇总周代遗文典故,为贵族现实生活提供经验和箴诲。春秋史官的“赴告”和“示于朝”,能够在当时形成巨大的国内外舆论,对各国贵族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中国早期文明的特定社会背景催生了史官的监督机制,给后代留下了制度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明 史官 监督机制 商周 卜辞
原文传递
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2,共13页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年以编纂当代史为重心的文化体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正因如此,就成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 官史 韩愈 柳宗元
下载PDF
论上博简《曹沫之陈》的性质——兼论先秦时期“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上博简《曾沫之陈》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或认为是古兵书,或认为是儒家的教材类短文。从全篇的内容看,《曹沫之陈》虽然经过传抄与修改,其底本成书时间还是很早的,它成书于鲁庄公生活的春秋前期,系鲁国史官的著述,不属于子书范围。从... 上博简《曾沫之陈》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或认为是古兵书,或认为是儒家的教材类短文。从全篇的内容看,《曹沫之陈》虽然经过传抄与修改,其底本成书时间还是很早的,它成书于鲁庄公生活的春秋前期,系鲁国史官的著述,不属于子书范围。从全篇的性质看,《曹沫之陈》系"语"类著作,是原始《鲁语》的一部分。由于其大部分内容是论述小国、弱国怎样转败为胜,而这种思想在《国语》成书的时代已经不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故被《国语》的编纂者所舍弃。《曹沫之陈》既有鲁国史官记言的特征,也有后人整理的痕迹,它在学术史上应该处在"王官文化"向"诸子文化"转化的过渡阶段。它见证了先秦"语"这种文体发展演变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曹沫之陈》 史官 《鲁语》 文体
原文传递
帛书《要》篇史官之“数”的内涵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腾飞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43,共9页
先秦时期的巫、史,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职能上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帛书《要》篇言及巫史之辨,以'数'作为巫、史治《易》的区别所在。巫者幽赞于神明而示吉凶,史官明乎数而推吉凶。先秦史官所处自然理性发展的新时期,又主... 先秦时期的巫、史,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职能上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帛书《要》篇言及巫史之辨,以'数'作为巫、史治《易》的区别所在。巫者幽赞于神明而示吉凶,史官明乎数而推吉凶。先秦史官所处自然理性发展的新时期,又主'天官'掌有天文历法之职,天文历法又指称为'数'。随着近些年彝族十月历的发掘,使得远古历法得以重见天日。而《系辞传》所载的'天地之数'更与以天干为分类体系的十月历法特征相符,使得先秦时期易数与历法的关系的探究更近了一步。历法、占筮的目的皆在于'授以民时',顺时而动,于此可知《要》篇史官之'数',即为天文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历法 十月历
原文传递
早期史官的制度形态与中国历史编纂致用传统的生成 被引量:2
9
作者 向燕南 《大连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史学在其生成的早期,有一个史官制度的源头。中华文明早期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历史编纂学的后来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中的致用传统的构成,就是积极影响的一个方... 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史学在其生成的早期,有一个史官制度的源头。中华文明早期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历史编纂学的后来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中的致用传统的构成,就是积极影响的一个方面。早期史官与国家军政、宗教事务的天然联系,使得后来历史编纂学具有鲜明的致用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 制度形态 历史编纂学 致用传统
下载PDF
先秦史官制度蠡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莉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72-74,共3页
先秦时期 ,巫、史不分 ;史官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史官组织日趋完备 ,史官修史的职责越来越向专业化迈进。
关键词 巫祝 先秦时期 史官 起源 官职 职责 天文历法 文字整理 典籍保管 时事记录
下载PDF
由《左传》看春秋史官的职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喜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0期142-145,149,共5页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兼职档案工作。那么早期史官除了记录资料之外还有哪些职能?试就《左传》所记载的史官们的职能略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史官 职能
下载PDF
商代的史官及史官制度考
12
作者 徐全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113-116,共4页
商代史官的建置比较完备。当时的史官已有分类,各有职掌,但主要是占卜,沟通天人之际,亦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等性质的工作。商代史官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商代中后期,史官的社会地位已上升,他们已... 商代史官的建置比较完备。当时的史官已有分类,各有职掌,但主要是占卜,沟通天人之际,亦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等性质的工作。商代史官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商代中后期,史官的社会地位已上升,他们已渗透到国家政治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专门的职事,其职责范围的扩大不但改变了史官为神职人员的历史命运,而且还起到开创政治新局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史官 建置 地位 职责
下载PDF
韩柳“史官”争论始末辨析
13
作者 程显平 《大连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41-43,共3页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之职产生争论,实际是柳宗元对韩愈产生误会所致,韩愈回信说明原委,柳宗元理解并心悦诚服。二人均是心怀坦荡,坚持正义之君子。韩愈终于完成《顺宗实录》之编撰,对于客观记载那段轰轰烈烈之历史原貌起...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之职产生争论,实际是柳宗元对韩愈产生误会所致,韩愈回信说明原委,柳宗元理解并心悦诚服。二人均是心怀坦荡,坚持正义之君子。韩愈终于完成《顺宗实录》之编撰,对于客观记载那段轰轰烈烈之历史原貌起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柳宗元 史官 《顺宗实录》 学术争论
下载PDF
史官与史职——古史可信性的内证之路
14
作者 张京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11,共7页
清代至民国学者关于上古史官史职的考察追述,大抵有"六经皆史"、"诸子出于王官"、"世官世畴"和"《春秋》义例"等几个命题。其中如刘师培、章太炎、柳诒徵、金毓黻等人的述论,主要是针对康有为... 清代至民国学者关于上古史官史职的考察追述,大抵有"六经皆史"、"诸子出于王官"、"世官世畴"和"《春秋》义例"等几个命题。其中如刘师培、章太炎、柳诒徵、金毓黻等人的述论,主要是针对康有为的观点而提出批评,但对顾颉刚的疑古辨伪也同样适用,作为古史可信的内证方法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 史职 上古史 可信性
下载PDF
史、史官与中国早期儒学元典的书写
15
作者 杨树增 《北方论丛》 2020年第3期56-66,共11页
书写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绝非始于殷商甲骨文,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史"就是参与创制文字者之一。国家建立后,"史"转化为史官,国家成文的书写基本由史官来完成。《尚书... 书写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绝非始于殷商甲骨文,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史"就是参与创制文字者之一。国家建立后,"史"转化为史官,国家成文的书写基本由史官来完成。《尚书》是中国早期史官书写的成文,也是中国早期的儒学元典之一,它含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相比较,《周书》不仅篇幅多内容丰富,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书写模式和相当高的书写技巧,表现出鲜明的儒学意识与相对稳定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风范,对后世成文的书写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史官 《尚书》
下载PDF
两晋史官制度与杂传的兴盛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湘兰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4,共7页
较之魏晋六朝的其它时期,两晋杂传的创作十分兴盛。著作郎为“清官”的性质,使其受到贵族与寒族士人的共同青睐。特别是两晋“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的史官制度,为寒微士人凭借文史著述之才进入仕途打开了一个门径,激发了寒士... 较之魏晋六朝的其它时期,两晋杂传的创作十分兴盛。著作郎为“清官”的性质,使其受到贵族与寒族士人的共同青睐。特别是两晋“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的史官制度,为寒微士人凭借文史著述之才进入仕途打开了一个门径,激发了寒士们对人物别传的创作热情,由此导致了两晋杂传的大量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郎 名臣传 杂传
下载PDF
唐代监修国史制度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岳纯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1,共5页
唐代监修国史初设于贞观三年 ( 62 9) ,之后遂形成定制 ,直至唐亡。唐代监修国史的职责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奉诏引进史馆修撰人员负责史书编修工作 ;裁断疑难 ,审正史稿。唐代监修国史制度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历过一些变化。太宗贞观时期... 唐代监修国史初设于贞观三年 ( 62 9) ,之后遂形成定制 ,直至唐亡。唐代监修国史的职责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奉诏引进史馆修撰人员负责史书编修工作 ;裁断疑难 ,审正史稿。唐代监修国史制度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历过一些变化。太宗贞观时期实行的是一相监修制 ,终太宗之世 ,担任监修国史的只有房玄龄一人。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及玄宗开元前期 ,实行的基本上是多相监修制。自玄宗开元后期起以迄唐亡 ,实行的又是一相监修制。唐代监修国史者绝大多数都是宰相 ,但偶尔也有其他人员充任。玄宗以前 ,监修国史之称号恰如其名 ,玄宗至德宗时 ,改称“修国史” ,德宗之后又恢复旧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史 唐代 房玄龄 史馆 宰相 武则天 史书 编修工作 制度 正史
下载PDF
论杜甫与史官文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建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杜甫“号为诗史”的创作倾向受到史官文化的深刻影响 ,史官文化氛围、史官意识、史官品格和史官的诗学使命等都制约着杜甫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
关键词 杜甫 史官文化氛围 史官意识 文学研究 诗歌创作
下载PDF
史官意志与焦竑的小说观念及意义--以《国史·经籍志》的小说著录为中心 被引量:4
19
作者 温庆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4,共7页
焦竑因强调"史之职"与"史之权",以史官意志与职责要求作为著书指导,希冀实现"阐明公道,昭示来兹"的目的。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国史·经籍志》从史官学养与职责要求出发,对部类的源流、内涵及文教意... 焦竑因强调"史之职"与"史之权",以史官意志与职责要求作为著书指导,希冀实现"阐明公道,昭示来兹"的目的。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国史·经籍志》从史官学养与职责要求出发,对部类的源流、内涵及文教意义重新诠解,强调书目编纂对于引导"风尚""世道"以利于统治的重要性。这对焦竑的小说观及《国史·经籍志》的小说著录亦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致其以"史之职"为小说创作者应该具备的学养,以"史之权"为小说作品内容应该体现的内涵。因此,焦竑认为子部小说家类作品,应承担起考订征信与政教启示等功用。且以此作为子部小说家类作品全部且唯一的内涵,较少关注其间的文体形态、审美内涵、娱乐消遣等其他方面。这种认识有别于今人的见解,有助于深入探讨明人的小说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国史·经籍志》 史官意志 子部小说家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山青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183-184,共2页
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发达的历史意识,十分重视历史的记载与传承,而通过国家建立行政色彩浓厚的史官制度功不可没。文章首先对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诠释,着重分析了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考论得失,惩恶劝... 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发达的历史意识,十分重视历史的记载与传承,而通过国家建立行政色彩浓厚的史官制度功不可没。文章首先对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诠释,着重分析了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考论得失,惩恶劝善"的史官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 史官制度 史官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