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传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主义:身体现象学及其可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志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视觉中心主义使得早期传播研究偏向于主体认知世界的分离,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量化、可观测、图式化,将人类传播行为图像化、类型化、简约化。在媒介—技术问题上,视觉中心主义忽视了传播中的其他身体知觉问题,局限了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 视觉中心主义使得早期传播研究偏向于主体认知世界的分离,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量化、可观测、图式化,将人类传播行为图像化、类型化、简约化。在媒介—技术问题上,视觉中心主义忽视了传播中的其他身体知觉问题,局限了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向。当下媒介技术越来越强调交互式传播、沉浸传播,“元宇宙”近年来更成为显学,本文旨在通过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传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重新发现身体知觉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价值,并从具身关系角度关注人—技术—世界的传播交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中心主义 传播研究 身体现象学 沉浸传播 元宇宙
原文传递
“视觉中心主义”:视觉观看中的理性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林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3,共6页
"视觉中心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图像认知理念,它强调理性在观看中的主导地位。柏拉图对"肉体之眼"的贬低和笛卡尔对"心灵之眼"的绝对张扬,显现出理性对视觉观看的主导。随着理性与科学技术深入结合,科学理... "视觉中心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图像认知理念,它强调理性在观看中的主导地位。柏拉图对"肉体之眼"的贬低和笛卡尔对"心灵之眼"的绝对张扬,显现出理性对视觉观看的主导。随着理性与科学技术深入结合,科学理性成为视觉中心主义遵循的绝对法则,并主宰着图像意义的建构。视觉中心主义对理性的遵从,挤压了感性等人文要素的生存空间。在解构视觉中心主义的"霸权"中,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出发的结构主义传统和从现象学到解释学的传统成为两条重要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中心主义 肉体之眼 心灵之眼 科学理性
下载PDF
耳与口,眼与手——中西方“口罩之争”所折射出的听觉与视觉中心主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洋 《伦理学术》 2021年第1期172-193,共22页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产生的中西方"口罩之争"表面上是应对疫情的不同方法,实则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产生此争论的真正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中国的听觉传统和西方的视觉传统。只有在认清两方各自文化基因的不同以及...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产生的中西方"口罩之争"表面上是应对疫情的不同方法,实则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产生此争论的真正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中国的听觉传统和西方的视觉传统。只有在认清两方各自文化基因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才可以从根本上理解双方在防疫方法上的不同侧重以及不同的防疫策略。在如今已不可逆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应正视对方,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视听平衡。完整的世界、完善的人类才是全球化真正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中心主义 视觉思维 听觉中心主义 听觉思维
原文传递
胡塞尔的感知和想象——从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角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继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是现代学者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特征的一种统称,意指由古希腊哲学所开启的重视视觉的观看在人类获取知识、通达真理之途中的中介作用。胡塞尔在休谟、康德和布伦塔诺等人的影响下,从将直观区分为感知和... 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是现代学者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特征的一种统称,意指由古希腊哲学所开启的重视视觉的观看在人类获取知识、通达真理之途中的中介作用。胡塞尔在休谟、康德和布伦塔诺等人的影响下,从将直观区分为感知和想象两种直观行为入手,力图超越唯理论与经验论要么重视"心观"要么重视"眼观"的二极对立,在面向实事本身的态度中达到本质(Eidos)直观。虽然他表现出了重当下感知直观的经验主义倾向,但是从他对两种直观行为在意向性构造中的作用的不停探索,可以看到他努力超出感知与想象的经验式二分进而突入到超越论想象的倾向。事实上现象学的先验性必然导向对感觉当下的超脱,同时这种超脱又不是完全脱离,因而感知与想象在胡塞尔那里表现出内在的结构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视觉中心主义 直观 感知 想象
下载PDF
“问道于盲”——《等待野蛮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及其消解
5
作者 唐艳榕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2期149-159,共12页
《等待野蛮人》的叙事紧紧围绕着视觉这一主题展开,其中备受读者关注的是小说中的半盲女孩如何被单方面地置于凝视机制之下,无力反抗。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身处弱势地位的半盲女孩,为何能够在这场充满权力压制的视觉博弈中功成身退。文章... 《等待野蛮人》的叙事紧紧围绕着视觉这一主题展开,其中备受读者关注的是小说中的半盲女孩如何被单方面地置于凝视机制之下,无力反抗。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身处弱势地位的半盲女孩,为何能够在这场充满权力压制的视觉博弈中功成身退。文章从视觉霸权的逐渐确立与解构入手,分析《等待野蛮人》中的半盲女孩如何以失明为武器,挣脱视觉领域的凝视压迫,消解视觉文化中隐含的权力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霸权 视觉中心主义 《等待野蛮人》 半盲女孩 凝视
原文传递
Intentional Signs From a Peircean Perspective
6
作者 Tony Jappy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8年第1期1-21,共21页
It can safely be assumed that with its well-known icon-index-symbol trichotomy, Peirce's 1903 ten-class typology can adequately analyze still images, photographs and films.Moreover, given the implication principle... It can safely be assumed that with its well-known icon-index-symbol trichotomy, Peirce's 1903 ten-class typology can adequately analyze still images, photographs and films.Moreover, given the implication principle whereby a symbol can involve an index and an index an icon, it follows that any symbolic element can, by transitivity, involve iconic elements, making it possible within this system to accommodate complex forms of signification.Its phenomenological basis, however, and the nature of the divisions composing it make it less amenable to the analysis of intentionality in signs.Now, in 1908 Peirce introduced two far more complex typologies.The first, formed of six divisions from which the icon-indexsymbol trichotomy is absent, generates twenty-eight classes of signs; the second, ten-division system, theoretically generates sixty-six.The exact order of the ten divisions forming the latter system is disputed, rendering the typology's semiotic viability uncertain, whereas the 28-class typology, which classifies signs not on how they represent their object but, amongst other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sorts of objects they represent, is fully operational.It is therefore of considerable semiotic interest to investigate the way this typology without icons, indices or symbol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analysis of image-based expressions of intentionality.The paper sets out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ten-and 28-class systems, explores the semiotic potential of the latter for the analysis of image-based signs by examining the transmodal iconocla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photomontages of Barbara Kruger and the films of Guy-Ernest Debord, and attempts in this way to establish the logical basis of their transgressive ideological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IRCE INTENTIONALITY anti-ocularcentrism iconoclasm transmodality
原文传递
后视觉中心主义理论之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
7
作者 吴文婷 钱嘉颖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第11期1522-1524,共3页
本文梳理了后视觉中心主义理论,分析了视频文化与德里达的"在场"和海德格尔的"补充在场"理论的关系,阐明了视觉隐喻对于可视化知识的传播的积极意义,探讨了旅游英语口语可视化知识的传播途径以及后视觉中心主义在... 本文梳理了后视觉中心主义理论,分析了视频文化与德里达的"在场"和海德格尔的"补充在场"理论的关系,阐明了视觉隐喻对于可视化知识的传播的积极意义,探讨了旅游英语口语可视化知识的传播途径以及后视觉中心主义在英语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视觉中心主义 可视化知识 视觉隐喻 旅游英语 英语口语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