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钢复合板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被引量:29
1
作者 闫力 《中国钛业》 2011年第3期12-14,共3页
本文论述了钛钢复合板的特性及应用优势,阐述了钛钢复合板在石化、电力、盐化工、海水淡化及海洋工程中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爆炸钛钢复合板 材料特性 石化 盐化工 海水淡化 海洋工程
原文传递
深水油气工程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第147期双清论坛学术综述 被引量:23
2
作者 高德利 朱旺喜 +2 位作者 李军 张俊文 孟庆峰 《中国基础科学》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随着世界海洋石油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已从常规水深(小于500 m)向深水(500 m^1 500 m)和超深水(大于1 500 m)发展。我国深水海域面积广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南海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约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 随着世界海洋石油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已从常规水深(小于500 m)向深水(500 m^1 500 m)和超深水(大于1 500 m)发展。我国深水海域面积广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南海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约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深水区域,开发前景广阔。我国当前的油气勘探开发仍主要集中在陆上和近海,因此,加强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相关基础理论、装备与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15年10月17—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数理科学部、地球科学部会同政策局联合召开了主题为"深水油气工程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的第147期双清论坛,来自国内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与会专家通过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凝炼出深水油气工程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探讨了相关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深水油气工程 工程科学 技术瓶颈 双清论坛
原文传递
面向海洋工程的超重力过程强化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亮亮 付纪文 +4 位作者 罗勇 孙宝昌 邹海魁 初广文 陈建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以旋转填料床(rotating packed bed,RPB)为核心装备的超重力技术是典型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之一,由于具有体积小、传质及分离效率高的优点,已被成功应用于海洋平台的化工过程中。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核心装备结构及原理,回顾了针对超重力... 以旋转填料床(rotating packed bed,RPB)为核心装备的超重力技术是典型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之一,由于具有体积小、传质及分离效率高的优点,已被成功应用于海洋平台的化工过程中。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核心装备结构及原理,回顾了针对超重力技术的各项基础实验研究、数学模型化和CFD模拟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为超重力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最后介绍了近年来超重力技术在海洋平台油气生产中天然气脱水、脱硫及注入水脱氧过程的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 化学反应器 气液两相流 传质 海洋工程
下载PDF
中国船舶工业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研究——基于2005—2012年15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屈玉阁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15个省级区域船舶工业2005—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明... 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15个省级区域船舶工业2005—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明显增长,主要增长动力为技术进步;绝大多数地区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增长,但相对多数地区技术效率出现了恶化。收敛性分析显示,中国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σ发散和绝对β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工业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收敛性 海洋工程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下载PDF
自升式平台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建平 吴立柱 +1 位作者 夏昊 华晓涛 《港工技术》 2017年第6期96-99,共4页
采用自升式平台进行水上振冲碎石桩施工是一种新型施工方法,针对该方法中存在的地基沉降等问题,分别通过规范法和有限元法,对地基沉降进行分析,结合依托工程的对比结果表明,规范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关键词 自升式平台 碎石桩 复合地基 沉降 海洋工程
下载PDF
海洋工程电缆密封贯穿装置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永强 何小超 赵杰 《装备制造技术》 2018年第9期158-160,178,共4页
电缆密封贯穿装置在海洋工程领域主要用于电缆等穿过具有防火、气密、防水等要求的舱壁或甲板。对电缆密封贯穿装置分类、安装及工艺要求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可适用于工程船舶、钻采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海上风电等工程项目... 电缆密封贯穿装置在海洋工程领域主要用于电缆等穿过具有防火、气密、防水等要求的舱壁或甲板。对电缆密封贯穿装置分类、安装及工艺要求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可适用于工程船舶、钻采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海上风电等工程项目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电缆密封 框架 浮式生产储油船
下载PDF
完善我国海洋工程勘察工作的分析和建议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丽娜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2期91-93,共3页
海洋工程勘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完善海洋工程勘察工作对于坚持"五个用海"理念、保证海洋工程质量安全和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完善我国海洋工程勘查工作为重点,从加强市场监管、资质管理和行业... 海洋工程勘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完善海洋工程勘察工作对于坚持"五个用海"理念、保证海洋工程质量安全和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完善我国海洋工程勘查工作为重点,从加强市场监管、资质管理和行业管理3个方面提出建议,具体包括制定相关监管条例、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提高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以及调研并公布行业发展现状、发挥国家海洋局的监管作用和开展评优工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工程勘察 市场监管 资质管理 行业管理
下载PDF
海上钢围堰建模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焦守增 谭凯 孙宇 《港工技术》 2017年第6期78-81,共4页
本文以海上钢板桩围堰为研究对象,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和Plaxis3D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施工中不同工况下,钢围堰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变化。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模型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加强海上钢围堰整... 本文以海上钢板桩围堰为研究对象,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和Plaxis3D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施工中不同工况下,钢围堰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变化。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模型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加强海上钢围堰整体结构稳定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钢围堰 有限元分析 整体稳定性 抗隆起稳定性 抗倾覆稳定性 海洋工程
下载PDF
海洋工程项目生态建设方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蔡灵 侯建平 +1 位作者 欧阳玉蓉 吴侃侃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10期84-87,共4页
为完善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根据相关实践经验,从原则和依据、定位、生态空间和生态景观格局、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生态修复和补偿以及监测计划和保障等方面提出生态建设方案的内容,按照项目建设... 为完善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根据相关实践经验,从原则和依据、定位、生态空间和生态景观格局、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生态修复和补偿以及监测计划和保障等方面提出生态建设方案的内容,按照项目建设前、项目规划、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设置方案的程序,并以案例项目具体说明。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海洋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生态建设及其相关活动需重新定义、方案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检验和评估无制度和规范保障以及方案编制缺乏整体性和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生态建设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建设用海 海洋生态文明
下载PDF
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的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
10
作者 赵博 王鹏 +2 位作者 张盼 林霞 于永海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4期56-59,共4页
文章以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为例,分析其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结果表明:工程建设符合海域总体布局,不影响旅游休闲娱乐区、保留区和港口航运区的基本功能,符合海洋功能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和海洋环境保护要求,即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划;通... 文章以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为例,分析其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结果表明:工程建设符合海域总体布局,不影响旅游休闲娱乐区、保留区和港口航运区的基本功能,符合海洋功能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和海洋环境保护要求,即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划;通过研究用海类型和方式较复杂的大型用海项目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同类项目的海域使用审批和管理;同时提出制定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论证、审查和评审等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工程 海域管理 海域使用 用海审批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可能导致的风险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浩 王继平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3期485-488,共4页
天然气水合物,也被称为"可燃冰",具高能量密度,燃烧污染小,分布广泛,储量大,可成为传统的化石能源代替能源。从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概述入手,论述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对海洋石油工程,大气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的以及潜在的影响... 天然气水合物,也被称为"可燃冰",具高能量密度,燃烧污染小,分布广泛,储量大,可成为传统的化石能源代替能源。从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概述入手,论述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对海洋石油工程,大气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的以及潜在的影响,陆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灾害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灾难 寰球气候
下载PDF
亚稳奥氏体对高强度海洋工程用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成 刘文鹏 +1 位作者 叶其斌 王昭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00-1406,共7页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对海洋工程用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两相区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获得了回火马氏体及不同体积分数(0~6%)的残余奥氏体.随实验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对海洋工程用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两相区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获得了回火马氏体及不同体积分数(0~6%)的残余奥氏体.随实验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屈服强度从753 MPa降低到506 MPa,抗拉强度介于794~843 MPa,屈强比从0.9降低到0.6,延伸率从31.3%提高到36.2%.实验钢中残余奥氏体能够提高冲击塑性变形能力并阻碍裂纹扩展,在-80℃冲击功达到236 J,然而热稳定性差的残余奥氏体在低温下优先转变成马氏体并降低了低温韧性,冲击功下降到136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用钢 残余奥氏体 强度 低温韧性 热处理
下载PDF
海洋工程钢结构内加固焊接设备的研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占辉 武晋 马林旭 《机械制造》 2017年第3期46-49,共4页
海洋工程钢结构一般是以柱贯通形式梁或强柱弱梁式结构为主的箱型梁结构。针对钢结构双面成形焊接工艺,制定了结构内加固焊接设备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新型焊接专机设备电路及传动机构的设计开发,并进行了整体装配调试,制造出样机,在实际... 海洋工程钢结构一般是以柱贯通形式梁或强柱弱梁式结构为主的箱型梁结构。针对钢结构双面成形焊接工艺,制定了结构内加固焊接设备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新型焊接专机设备电路及传动机构的设计开发,并进行了整体装配调试,制造出样机,在实际工况条件下进行了试运行。这一设备可完成海洋工程用大型箱型梁等箱体钢结构件的结构内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箱型梁 焊接
下载PDF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114
14
作者 金向泽 张学洪 周天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15,共19页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triangular-truncated spectral horizontal grid system with its zonal wave number of 63 (T63) to match its atmospheric counterpart of a T63 spectral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a plann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system. There are 30 layers in vertical direction, of which 20 layers are located above 1000 m for better depicting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As previous ocean models developed in IAP / LASG, a free surface (rather than “rigid-lid” approximation) is included in this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20-layer model, some more detaile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along / cross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adapted from the Gent-MacWilliams scheme. The model is spun up from a motionless stat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re take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s of Levitus’ annual mean observati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irst 1000-year integration of a control experiment shows some encouraging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twenty-layer model, particularly in the simulations of permanent thermoclin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etc. resulted mainly from using the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However, the use of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imulated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nd the associated equatorial under current comes from reducing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s. It is found that reducing the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 may slightly weaken the overturning rate of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RMOCLINE Isopycnal mixing
下载PDF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and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in Post-ENSO Summer: A Review 被引量:96
15
作者 Shang-Ping XIE Yu KOSAKA +3 位作者 Yan DU Kaiming HU Jasti S.CHOWDARY Gang HU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11-432,共22页
ENSO induces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over the Indo-western Pacific, but these anomalies outlast SST anomali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y a season, with major effect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review provi... ENSO induces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over the Indo-western Pacific, but these anomalies outlast SST anomali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y a season, with major effect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review provides historical accounts of major milestones and synthes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ndeavor to understand summer variability over the Indo-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Specifically, a large-scale anomalous anticyclone (AAC) is a recurrent pattern in post-E1 Nifio summers, spanning the tropical Northwest Pacific and North Indian oceans. Regarding the ocean memory that anchors the summer AAC, competing hypotheses emphasize either SST cooling in the easterly trade wind regime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r SST warming in the westerly monsoon regime of the North Indian Ocean. Our synthesis reveals a 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mode that builds on both mechanisms in a two-stage evolution. In spring, when the northeast trades prevail, the AAC and Northwest Pacific cooling are coupled via wind-evaporation-SST feedback. The Northwest Pacific cooling persists to trigger a summer feedback that aris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AC and North Indian Ocean warming, enabled by the westerly monsoon wind regime. This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IPOC) effect explains why E1 Nifio stages its last act over the monsoonal Indo-Northwest Pacific and casts the Indian Ocean warming and AAC in leading roles. The IPOC displays interdecadal modulations by the ENSO variance cycl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NSO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fter the 1970s, but not in between. Outstanding issues, including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western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ENSO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An Eddy-Permitting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Its Preliminary Evaluation 被引量:71
16
作者 刘海龙 张学洪 +2 位作者 李薇 俞永强 宇如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75-690,共16页
An eddy-permitting, quasi-global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ICOM (LASG/IAP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 An eddy-permitting, quasi-global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ICOM (LASG/IAP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with a uniform grid of 0.5? × 0.5? is established. Forced by wind stresses from Hellerman and Rosenstain (1983), a 40-yr integration is conducted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being restored to the Levitus 94 datase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annual mean climatology of the LICOM control run shows that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can be well reproduce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COM control run and a parallel integration of L30T63, which has the same framework but a coarse resolution, is also made to con?rm the impact of resolution on the model performance. On account of the reduction of horizontal viscosit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LICOM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with respect to not only the intensity of th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s, but also the magnitude and structure of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and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e grid size, the pathwa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ow (ITF) is better represented in LICOM than in L30T63. The transport of ITF in LICOM is more convergent in the upper layer. As a consequence, the Indian Ocean tends to get warmer in LICOM. The poleward heat transports for both the global and individual basins are also signi?cantly improved in LICOM. A decompose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port due to the barotropic gyre, which primarily stands for the barotropic e?ect of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aking the di?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dy-permitting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arge-scale circulation
下载PDF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 被引量:61
17
作者 方曦 杨文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7年第9期78-80,共3页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文章概述了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危害、微生物降解机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提出了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最后,提出以生物降解为基础,配合使...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文章概述了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危害、微生物降解机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提出了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最后,提出以生物降解为基础,配合使用不会影响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处理剂,将更好的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石油污染 海洋微生物
下载PDF
灾难性的海洋石油污染 被引量:55
18
作者 曲维政 邓声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4,共6页
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况、重大溢油事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除了油船海难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之外,海上油田开发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最大的一次油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0万美元.而海洋石油泛滥对... 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况、重大溢油事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除了油船海难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之外,海上油田开发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最大的一次油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0万美元.而海洋石油泛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还远远超过其直接经济损失。文章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石油污杂物的净化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石油污染 生态环境 溢油事件 海难事故 油上油田开发
下载PDF
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 被引量:58
19
作者 宋志文 夏文香 曹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9-102,共4页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受石油组分与理化性质、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N和P营养的缺乏是...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受石油组分与理化性质、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N和P营养的缺乏是海洋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生物降解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发展潜力巨大 ,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介绍了海洋中石油污染物的来源、转化过程、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因素及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内容 ,强调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优势和重要性 ,指出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石油污染 生物修复 海洋微生物
下载PDF
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对大气CO_2的汇 被引量:60
20
作者 严国安 刘永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27-833,共7页
水生生态系统 ,特别是海洋无疑是大气 CO2 的一个巨大的汇。海洋对大气 CO2 的汇以及大气圈和海洋之间碳的变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层碳酸盐化学、水中溶解碳的平流传输、CO2 通过空气——海水界面的扩散、海洋生物生产和所产生的... 水生生态系统 ,特别是海洋无疑是大气 CO2 的一个巨大的汇。海洋对大气 CO2 的汇以及大气圈和海洋之间碳的变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层碳酸盐化学、水中溶解碳的平流传输、CO2 通过空气——海水界面的扩散、海洋生物生产和所产生的有机碳化合物的沉降等 ,现在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海洋碳子模型以对 CO2 的汇进行估测。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 ,综述了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生物泵”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两大类主要的海洋碳子模型 :厢式模型和普通环流模型 ,采用这些模型对海洋碳汇的估算约为 1 .2~ 2 .4 Gt C/a;分析了湖泊、河流等对大气 CO2 汇的特点及向海洋的转移 ,并对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大气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 碳循环 大气CO2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