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茹 曾剑玉 张思佳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力)的改变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5例第一磨牙种植患者,T-scan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及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 目的探讨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力)的改变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5例第一磨牙种植患者,T-scan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及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修复完成时种植修复体咬合接触时间晚于天然牙,咬合力百分比小于天然牙;修复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缩短0.028s,仍晚于天然牙接触;种植修复体咬合力百分比增加2.05倍,仍小于天然牙。结论第一磨牙种植义齿修复后3个月咬合特征发生改变,但暂不需要调■处理,提示应注重种植修复体咬合的定期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修复体 咬合接触时间 咬合力
下载PDF
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英英 王雪峰 杨占宝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20期2230-2233,共4页
目的研究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接受单颗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患者的种植修复体作为种植牙组,以其对侧的同名天然牙作为天然牙组。分别... 目的研究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接受单颗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患者的种植修复体作为种植牙组,以其对侧的同名天然牙作为天然牙组。分别采用T-scan咬合分析仪记录修复完成时以及修复3个月后种植体与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力百分比以及咬合接触时间。比较种植牙修复完成时、修复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ES)。结果种植牙组修复3个月后咬合力百分比(9.64±0.50)%高于修复完成时(4.72±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咬合力百分比均低于天然牙组(12.32±0.62)%、(12.29±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3个月后咬合接触时间(0.04±0.02)s,低于修复完成时的(0.08±0.0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咬合接触时间均高于天然牙组(0.02±0.01)s、(0.0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修复完成时以及修复1年后的各项P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颗后牙种植修复3个月后咬合特征出现改变,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种植修复体咬合的定期复查。同时种植修复1年后的PES评分仍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后牙种植 咬合特征 种植修复体 咬合接触时间 咬合力百分比
下载PDF
单颗种植修复体咬合预留间隙和咬合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茹 张凯宇 +1 位作者 郝筱雨 曾剑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后牙单颗种植修复体咬合预留间隙的临床评估方法。方法选择50例第一磨牙种植修复患者,通过种植专用咬合试验纸抽出法建立修复体咬合预留间隙,T-scan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种植修复体及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 目的探讨后牙单颗种植修复体咬合预留间隙的临床评估方法。方法选择50例第一磨牙种植修复患者,通过种植专用咬合试验纸抽出法建立修复体咬合预留间隙,T-scan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种植修复体及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晚于天然牙0.03 s,咬合力百分比为天然牙的52.54%(P<0.001);种植修复体与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差值与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存在相关性(P<0.001)。结论种植专用咬合试验纸抽出法可以实现种植修复体晚接触轻咬合的咬合特征;单颗种植修复体存在咬合接触时间越晚,咬合力越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保护牙合 咬合接触时间 咬合力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分析全口义齿咬合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卢燃 曾剑玉 +1 位作者 刘侠 温颖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本文通过计算机辅助咬合分析的方法,观察全口义齿修复后的咬合接触特征,定量研究咬合接触分布的变化。方法戴用3个月及30个月的全口义齿修复患者各14例。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进行体内咬合分布特征及咬合时间的测定。记录全口义... 目的本文通过计算机辅助咬合分析的方法,观察全口义齿修复后的咬合接触特征,定量研究咬合接触分布的变化。方法戴用3个月及30个月的全口义齿修复患者各14例。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进行体内咬合分布特征及咬合时间的测定。记录全口义齿左右侧咬合面积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值,咬合力前后向分布比率,咬合时间,最大负载时间。结果戴用全口义齿30个月的患者,咬合面积不对称指数、咬合时间及最大负载时间略有缩短,咬合力中心略有前移,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口义齿戴用30个月后,患者对全口义齿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咬合平衡性稳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义齿 咬合接触 咬合时间 最大负载时间
下载PDF
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付晓龙 沈正焱 吴丽更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夜磨牙症与咬合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8名夜磨牙症患者,记录患者在正中咬合及左、右侧方咬合三种咬合状态下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咬合力度数值,并进行左右侧对比;记下3种咬合状态下的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区最大的咬合接触面... 目的探讨夜磨牙症与咬合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8名夜磨牙症患者,记录患者在正中咬合及左、右侧方咬合三种咬合状态下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咬合力度数值,并进行左右侧对比;记下3种咬合状态下的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区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的咬合力度数值及所占百分比;记录3种咬合状态下闭颌时间和开颌时间,并与系统设置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正中咬合时,在达到咬合接触面积最大的时点和咬合力度数值最大的时点,右边咬合力度值大于左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边侧方咬合时,在达到咬合接触面积最大的时点和咬合力度数值最大的时点,右边咬合力度数值与左边咬合力度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边侧方咬合时,在咬合接触面积最大的时点,右边咬合力度数值与左边咬合力度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咬合力度数值最大的时点,右边咬合力度值大于左边咬合力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夜磨牙症患者闭颌时间、开颌时间异常,Teetester系统设定的默认正常值为OT<0.25 s,DT<0.4 s,这是根据大量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设定的。本研究大多数夜磨牙患者的OT、DT均异常,均不在系统设定的正常范围内,其中OT最大值可达4.68 s,DT最大值可达8.31 s,进一步证实夜磨牙患者存在咬合早接触。结论夜磨牙症的发生与侧方咬合干扰及咬合早接触有关,夜磨牙症咬合力的分布存在不均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最大咬合接触面 最大咬合力度值 闭颌时间 开颌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