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力伟 王忠诚 +2 位作者 于春江 王凤梅 陈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 :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 ,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 ,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 ,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 ,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 ,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 :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 ,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 ,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 ,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枕髁-颈突入路 颈静脉孔区 显微解剖学 研究
下载PDF
颅颈结合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8
2
作者 丁自海 于春江 +2 位作者 田德润 李云生 于春水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7-429,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颅颈结合区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 ,以提高颅内手术远外侧入路的安全性。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 10个尸体头颅标本颅颈结合区进行显微解剖 ;对 2 0个颅底枕骨大孔区进行观测 ;4个尸体头颅标本切制成 0 5~ 1 0mm超薄... 目的 探讨颅颈结合区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 ,以提高颅内手术远外侧入路的安全性。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 10个尸体头颅标本颅颈结合区进行显微解剖 ;对 2 0个颅底枕骨大孔区进行观测 ;4个尸体头颅标本切制成 0 5~ 1 0mm超薄断层切片 ,观测颅颈结合区有关结构。结果 椎动脉第 3段长 2 1 6 (15 3~ 31 9)mm。椎动脉沟呈浅沟者占 80 % ,半骨管者占 15 % ,骨管者占 5 %。两椎动脉穿硬脑膜处的间距为 14 3(9 8~ 15 2 )mm。枕髁长为 2 6 8(2 5 1~ 2 8 2 )mm ,前、中、后 1/3部的厚度分别为 9 9(9 6~ 10 6 )、11 2 (9 2~ 13 1)和 8 6 (8 3~ 9 0 )mm。枕髁后极至舌下神经管颅内口距离为 9 9(8 6~ 11 4 )mm ,至颅外口距离为 16 1(13 5~ 17 1)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结论 掌握该区椎动脉的走行、枕髁的形态及毗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结合区 显微外科解剖 颅底 椎动脉 枕髁
原文传递
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 被引量:8
3
作者 娄桢祺 马维虎 +4 位作者 王扬 李国庆 阮超越 赵华国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5-591,共7页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67mm、11.27±1.21mm、10.72±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1.43mm、10.64±0.81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12.45°±4.73°、28.15°±4.53°、22.47±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枕骨髁 枕骨髁螺钉 枕颈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熊剑 章翔 +3 位作者 周晓平 纪荣明 岳志健 魏学忠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基本的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参数,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选用颅骨干性标本15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40侧)进行湿微解剖测量。结果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枕骨髁长径,左侧2... 目的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基本的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参数,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选用颅骨干性标本15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40侧)进行湿微解剖测量。结果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枕骨髁长径,左侧24.47±3.32(18.19~30.30)mm,右侧25.16±2.39(20.66—29.0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骨髁后缘距离,左侧27.66±2.45(23.00~31.48)mm,右侧26.27±1.83(23.68—29.64)mm。枕骨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枕骨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骨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椎静脉丛和第一颈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左侧16.87±2.08(12.64~20.1)mm,右侧16.79±1.90(12.44~20.22)mm。结论以上测量指标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髁 远外侧入路 显微解剖 椎动脉
下载PDF
远外侧枕骨髁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恒柱 兰青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4-276,i0006,共4页
目的在枕骨髁后锁孔入路基础上,探索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可行性,形成枕骨髁上锁孔入路,探讨其适应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8具,采用枕骨髁后锁孔入路的“S”形7cm切口,逐层游离、翻转... 目的在枕骨髁后锁孔入路基础上,探索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可行性,形成枕骨髁上锁孔入路,探讨其适应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8具,采用枕骨髁后锁孔入路的“S”形7cm切口,逐层游离、翻转肌肉,做枕骨髁后直径约3cm骨窗,在导航辅助下于硬膜外磨除颈静脉结节,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并测量其长度。结果乳突中点向后2cm处至C_2水平的纵向“S”形7cm长头皮切口可充分暴露同侧颈静脉结节、寰枕关节椎动脉V3段及寰椎后弓,磨除颈静脉结节效果满意,可显露基底动脉下段、小脑前下动脉等桥延沟附近中斜坡结构;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15.65±1.34)mm,小脑前下动脉(20.36±4.18)mm。结论远外侧枕骨髁上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颈静脉结节可增加中斜坡的显露,适合椎-基系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瘤、累及中斜坡的延髓腹侧肿瘤以及颈静脉孔区肿瘤等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锁孔 枕骨髁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喜安 钟世镇 +2 位作者 漆松涛 黄胜平 黄理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 :为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按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 :枕下三角是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 ,在分离移位椎动脉后 ,切除枕骨髁后部 1/3以辨别和暴露舌下神经... 目的 :为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按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 :枕下三角是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 ,在分离移位椎动脉后 ,切除枕骨髁后部 1/3以辨别和暴露舌下神经管 ,枕骨髁的磨除可显著扩大枕骨大孔前缘的暴露范围 ,磨除颈静脉结节对扩大斜坡中下部的暴露有重要的作用。椎动脉硬膜内段及其分支与后组脑神经有复杂的毗邻和穿行关系。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尽管解剖复杂 ,但可在不牵拉延髓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延髓交界部腹侧面和外侧面的区域 ,达到充分暴露的枕骨髁磨除范围限于其后 1/3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区 手术入路 枕骨髁 解剖
下载PDF
枕骨髁的分型及其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仕 柴瑜 +2 位作者 曾广南 梁善皓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1,36,共5页
目的研究干燥枕骨髁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65例枕骨髁的形状进行分类,并测量其长(前后径)、宽(左右径),厚度及前后径与枕骨大孔正中矢状线的连线的夹角。结果枕骨髁的形状可分为6型,两侧椭圆占66.1%(109例)、两侧哑铃占7.9%(13例)... 目的研究干燥枕骨髁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65例枕骨髁的形状进行分类,并测量其长(前后径)、宽(左右径),厚度及前后径与枕骨大孔正中矢状线的连线的夹角。结果枕骨髁的形状可分为6型,两侧椭圆占66.1%(109例)、两侧哑铃占7.9%(13例)、左椭圆右哑铃占6.7%(11例)、左哑铃右椭圆占8.5%(14例)、左椭圆右三角占3.6%(6例)、左三角右椭圆占7.3%(12例)。结论枕骨髁存在较多的解剖学形态,以两侧椭圆为主,传统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 枕骨髁 分型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柳浩然 黄勤 +1 位作者 彭蔚 方加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1神经,椎动脉被一层丰富的椎静脉丛包绕,呈“三明治”样结构;C2神经的腹侧支恒定地跨过椎动脉的第2部分后方;头外侧直肌由于连接颈静脉孔后缘的颈静脉突,是判断颈静脉孔和面神经的标志。当椎动脉穿过硬膜时,进入一个纤维通道,内含脊髓后动脉、齿状韧带、第1颈神经、副神经的脊髓根。结论枕下三角和C2神经的腹侧根是辨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静脉孔的重要标记;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磨除枕髁时应避免损伤舌下神经;后颅窝手术要注意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枕下三角 枕髁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手术 显微外科
下载PDF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周青 汤可 +3 位作者 谢金娟 赵亚群 刘策 周敬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361-363,共3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手术路径微创化前后均从脑干外侧、小脑半球腹侧和颈静脉球内侧经过。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依次显露椎动脉、后组脑神经和颈静脉球,在颈静脉球内侧下方显露舌下神经,在后组脑神经上方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从舌咽神经下方穿过,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和岩下窦。测量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后组脑神经和静脉的体积:微创化前>微创化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小脑前下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减少骨性结构磨除以及对后组脑神经和静脉损伤,同时不影响对小脑前下动脉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颈静脉结节 枕髁 三维解剖 微创
下载PDF
枕骨髁的磨除与颅颈部稳定性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士刚 王继跃 +3 位作者 张利勇 邢涛 林凯 刘卫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1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枕大孔区腹侧病变切除术中枕骨髁的磨除范围与术后颅颈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远外侧经髁入路治疗枕大孔区腹侧病变32例。术中磨除枕骨髁后1/3者(A组)13例,磨除枕骨髁后1/2者(B组)11例,磨除后2/3者(C组)7例,枕骨髁完整磨除... 目的探讨在枕大孔区腹侧病变切除术中枕骨髁的磨除范围与术后颅颈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远外侧经髁入路治疗枕大孔区腹侧病变32例。术中磨除枕骨髁后1/3者(A组)13例,磨除枕骨髁后1/2者(B组)11例,磨除后2/3者(C组)7例,枕骨髁完整磨除者1例。所有病人术后均行颅颈部X线片检查,依据Abe不稳定指标(Ⅱ)对病人颅颈部稳定性进行分级。结果A组13例颅颈部均稳定(100%);B组10例稳定(90.9%),1例稳定性差;C组7例均稳定性差,并有脊髓受压症状。A、B组颅颈部稳定率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枕骨髁的磨除范围应限于其后内侧1/3至1/2,这样既可以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又不影响术后颅颈部的自然稳定性。当磨除范围达到枕骨髁后内侧2/3时,可明显影响术后颅颈部自然稳定性,应尽可能行颈枕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髁 磨除范围 远外侧经髁入路 颅颈部 稳定性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路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润 彭翔 +2 位作者 屈宏彦 江锋 陈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 目的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主要有:①椎动脉第Ⅱ段的上部及第Ⅲ、Ⅳ段的走行及其分支。②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③后组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椎动脉第Ⅲ段右侧长度为(23.6±2.9)mm(17.5~26.6mm);左侧长度为(24.1±2.1)mm(19.2~25.6mm);椎动脉穿硬膜处到枕骨大孔后正中缘的距离,右侧(22.1±3.1)mm(18.2~28.3mm);左侧(22.0±2.9)mm(17.4~26.8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枕下三角和C2神经根腹侧支是确定椎动脉的重要标志。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磨除枕髁后、内1/3就可以较好地显露颅颈交界区腹外侧。熟悉掌握该区椎动脉走行及枕髁的毗邻关系,可以预防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中损伤重要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极外侧入路 颅颈交界区 椎动脉 枕髁
下载PDF
儿童枕骨髁及枕骨大孔数字化测量的临床意义
12
作者 李琨 周哲源 +8 位作者 王建 张燕 赵岩 何学桐 李轲 陈思敏 吴星雨 王星 张少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30-2834,共5页
背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枕颈交界区的各种疾病与创伤,严重时需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对儿童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发育的解剖学参数。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形态学结构进行相关测量,... 背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枕颈交界区的各种疾病与创伤,严重时需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对儿童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发育的解剖学参数。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枕骨髁和枕骨大孔形态学结构进行相关测量,为枕颈交界区病变以及相关外科手术和法医鉴定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数。方法:收集行螺旋CT扫描涉及颅底的原始儿童及青少年影像资料389例,其中男247例,女142例,年龄1-18岁。按照年龄分为1-3岁组、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13-15岁组和16-18岁组。利用Mimics 16.0软件三维重建颅底,测量枕骨大孔长度和宽度,并且利用公式计算出枕骨大孔面积和指数,测量枕骨髁长度、宽度、高度,枕骨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O-S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骨髁后缘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F-O角),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舌下神经管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F-H角)。对各指标间进行性别、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枕骨大孔测量除枕骨大孔指数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外,枕骨大孔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枕骨大孔面积均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②枕骨髁的O-S角、F-O角和F-H角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枕骨髁长、枕骨髁高、枕骨髁宽在性别间差异(P<0.05);③枕骨髁长在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枕骨髁高、枕骨髁宽、O-S角、F-O角和F-H角在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枕骨大孔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枕骨大孔面积、枕骨髁长、枕骨髁高和枕骨髁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波浪状递增的趋势;而O-S角、F-O角和F-H角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波浪状递减趋势;枕骨大孔指数则无明显变化;⑤提示儿童枕骨大孔和枕骨髁的形态学指标在性别和侧别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为临床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及法医检测提供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枕骨髁 CT 三维重建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枕骨切线角协助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娄桢祺 徐顶立 +4 位作者 王扬 马维虎 李国庆 阮超越 赵华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863-1868,共6页
目的探讨枕骨切线角在协助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中的可行性,验证自制置钉器辅助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12具成人尸体枕颈部标本,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9.0软件,对每具标本行枕骨及寰椎的三维重建模拟置... 目的探讨枕骨切线角在协助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中的可行性,验证自制置钉器辅助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12具成人尸体枕颈部标本,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9.0软件,对每具标本行枕骨及寰椎的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置钉参数枕骨切线角、头倾角、内倾角、进钉长度及舌下神经管下缘至螺钉中轴线距离。利用自行设计的枕骨髁螺钉置钉器,结合枕骨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点行工具辅助下后路枕骨髁螺钉标本置钉,术后再次对枕颈部行薄层CT扫描并行重建,测量实际置钉后相应置钉参数。手术前后对应置钉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三维重建下枕骨髁螺钉模拟置钉测得最佳钉道参数头倾角5.3°±0.9°,切线角14.9°±3.7°,内倾角28.1°±5.9°,进钉长度(21.4±1.7)mm,舌下神经管下缘至螺钉中轴线距离(4.74±0.36)mm,术前左右侧枕骨髁上述模拟置钉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48、0.10、0.23、0.09,均P〉0.05)。应用置钉器协助枕骨髁螺钉安全置入,术后CT评估螺钉均位于理想置钉通道,未对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等结构产生损伤,术后测得实际置钉参数头倾角5.2°±0.7°,切线角15.1°±3.2°,内倾角28.2°±4.2°,进钉长度(21.5±1.7)mm,舌下神经管下缘至螺钉中轴线距离(4.54±0.29)mm,术后实际置钉参数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0.82、0.56、0.22、0.21,均P〉0.05)。术前及术后测量参数对比,头倾角、切线角、内倾角、进钉长度和舌下神经管下缘至螺钉中轴线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47、-0.18、-0.70、1.89,均P〉0.05)。结论枕骨切线角可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过程中直接测量,协助指导枕骨髁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 枕骨髁 三维重建 切线角
原文传递
枕骨大孔和枕髁数字化形态的三维重建
14
作者 王建 王星 +4 位作者 李琨 高尚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117-3122,共6页
背景:脑干腹侧面周围结构的病变位于颅颈交界处深面,周围毗邻重要结构,远外侧入路是基本术式,但入路时要考虑性别、侧别间的差异。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手段对枕骨大孔和枕髁进行形态特征分析,为临床颅底远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 背景:脑干腹侧面周围结构的病变位于颅颈交界处深面,周围毗邻重要结构,远外侧入路是基本术式,但入路时要考虑性别、侧别间的差异。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手段对枕骨大孔和枕髁进行形态特征分析,为临床颅底远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选择拍摄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的成年人共673例,男448例,女225例,年龄20-87岁。经软件三维重建颅底,测量枕骨大孔长度和宽度,利用公式计算枕骨大孔面积和指数,测量枕髁长度、宽度,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舌下神经管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对各指标进行性别和侧别差异分析。结果与结论:(1)枕骨大孔指标中除枕骨大孔指数不存在性别间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P<0.05);枕髁指标中,除男性左枕髁宽小于女性外(P>0.05),左枕髁长、右枕髁长、右枕髁宽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2)男性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小于女性,且左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在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舌下神经管内口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在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枕髁长、枕髁宽、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髁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在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枕骨大孔和枕髁的相关参数在性别和侧别间存有差异,临床远外侧髁后及经髁入路中,右侧入路暴露范围较大;男性枕骨大孔长、宽、面积均大于女性,男性枕髁长、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枕髁后缘连线与矢状面夹角大于女性,远外侧入路时应考虑性别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枕髁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 三维重建 远外侧入路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在颅颈交界区手术中应用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15
作者 刘昊 张恒柱 +1 位作者 严正村 王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137)。结论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锁孔技术 远外侧入路 枕髁
原文传递
颅底颈静脉孔区骨性测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玉泉 刘镇 +5 位作者 叶文 代飞虎 徐领领 王玉海 纪荣明 杨向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mm,右侧(13.79±3.67)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mm,右侧为(22.84±2.88)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mm,右侧为(6.78±1.61)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mm、右侧(11.41±1.91)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mm,右侧(14.39±1.85)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颈静脉孔 枕髁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枕髁形态学分类对下斜坡病变的手术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东侠 叶富华 +3 位作者 徐卫东 周新民 高恒 周良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通过对国人颅骨的枕髁和枕大孔进行解剖测量和分析,提出枕髁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为枕下外侧入路处理下斜坡和枕大孔腹侧病变的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和20例成人3D—CT上,测量枕大孔和... 目的通过对国人颅骨的枕髁和枕大孔进行解剖测量和分析,提出枕髁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为枕下外侧入路处理下斜坡和枕大孔腹侧病变的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和20例成人3D—CT上,测量枕大孔和枕髁的相关解剖数据,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按枕髁分类指数(OCindex)进行分类,并对各类枕髁(组)磨除后部1/3,前、后的手术观察角度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分为Ⅰ型(小枕髁型8.0%),Ⅱ型(中枕髁型74%),Ⅲ型(大枕髁型18%)。Ⅰ型中磨除枕髁后部1/3,前后观察角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Ⅱ型(P〈0.05)和Ⅲ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枕髁的形态学变异较大。术前应用3D—CT明确枕髁的形态学类型,对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髁 分类 斜坡 手术
原文传递
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亮 陈礼刚 +3 位作者 夏祥国 张智慧 官明 冯忠堂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30个(60侧)干颅骨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个(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 目的:探讨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30个(60侧)干颅骨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个(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显露枕下区的椎动脉,测量相关参数。在手术显微镜下(×4~10)对15个(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显露枕髁关节面,自后外向前内方向磨除枕髁,记录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所磨除的枕髁量。结果:①枕髁位于枕骨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处,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处,可较好地显露枕大孔区腹侧结构。②第二颈神经根的前支均从椎动脉寰枢椎段的背侧越过,椎动脉颅外段长度及弯曲变异较大,外周有静脉丛或静脉窦包裹。③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膜,可避开在后组颅神经根丝间的操作,减少对脑干的牵拉。结论:研究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切除枕大孔腹侧及下斜坡区的肿瘤中重要结构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枕髁 后颅窝 远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远外侧手术入路中骨质切除范围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利勇 王继跃 +2 位作者 张士刚 刘卫东 林凯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远外侧手术入路中枕骨髁切除范围与外科术野扩大的关系。方法收集颅底保存完好的干燥颅骨标本1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成人带颈部的头颅标本16例(32侧1。测量枕骨髁切除1/3、1/2时所扩大的视角。将该入路的解剖学资料应用... 目的探讨远外侧手术入路中枕骨髁切除范围与外科术野扩大的关系。方法收集颅底保存完好的干燥颅骨标本1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成人带颈部的头颅标本16例(32侧1。测量枕骨髁切除1/3、1/2时所扩大的视角。将该入路的解剖学资料应用于临床,治疗21例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结果枕骨髁的切除:枕骨髁的后内侧阻挡术野,故需切除枕骨髁时应切除其后内侧,切除1/3约4~5mm时,术野扩大14~16°;切除1/2约7~8min时,术野扩大17~19°。切除颈静脉结节,有利于枕骨大孔腹侧中下斜坡的显露。结论枕骨髁的磨除范围限于其后内侧1/3至1/2即可充分显露枕骨大孔区腹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枕骨髁 切除范围
原文传递
显微镜辅助下向C1-枕骨髁融合体植入螺钉用于寰枕融合患者枕颈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
作者 佟怀宇 张远征 余新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5-63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无导航条件下,向C1-枕骨髁融合体植入单皮质螺钉进行枕颈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C1-枕骨髁融合体单皮质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连棒固定10例伴有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患者,由解剖标志引导螺钉植入,进钉点位于C1-枕骨髁融... 目的 探讨在无导航条件下,向C1-枕骨髁融合体植入单皮质螺钉进行枕颈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C1-枕骨髁融合体单皮质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连棒固定10例伴有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患者,由解剖标志引导螺钉植入,进钉点位于C1-枕骨髁融合体后表面的中心,螺钉分别向内侧和头侧倾斜10°~ 15°,进钉长度为16~ 22 mm.根据CT扫描测量C1-枕骨髁融合体的长、宽、高度.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行CT扫描观察植入螺钉的位置和固定情况.随访24 ~ 36个月,平均(30.2 ±4.38)个月.结果 左侧C1-枕骨髁融合体的长、宽、高度分别为(16.06±2.73)、(7.96±2.23)、(13.76±2.06) mm,右侧C1-枕骨髁融合体的长、宽、高度分别为(16.66±2.58)、(7.84±1.38)、(12.81±2.62) mm.无螺钉位置不良,未发生螺钉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和骨折.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或固定失败.结论 对寰枕融合患者,在不满意其他固定技术的前提下,显微镜辅助下植入C1-枕骨髁融合体螺钉是枕颈交界区固定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髁 寰枕融合 螺钉 枕颈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