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处理中臭氧氧化技术有机物氧化原理解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旭芳 沈鹏飞 马鲁铭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S01期18-25,共8页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废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氧化技术由于其较强的氧化性和脱色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O_(3)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水中的分解过程,伴随产生的活性物种(O^(-)、O_(2)^(-)、O_(3)^(-)、HO_(2)·、HO_(3)&#...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废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氧化技术由于其较强的氧化性和脱色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O_(3)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水中的分解过程,伴随产生的活性物种(O^(-)、O_(2)^(-)、O_(3)^(-)、HO_(2)·、HO_(3)·、HO_(2)^(-)等)主要为·OH产生的链式反应传递者,起主要氧化作用的为·OH;阐述了O_(2)分子和·OH氧化有机物的反应历程和特点,即O3分子通过环加成或亲电取代反应与不饱和有机物发生反应,与饱和有机物的反应速率极低;·OH通过攫氢反应氧化饱和有机物、通过羟基加成氧化不饱和有机物,反应速率均极快。文章为O_(3)氧化技术在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的应用,如适用废水类型、后续处理单元选择、催化剂开发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原理 o_(3)分解 o_(3)氧化 ·oH氧化 废水处理
下载PDF
O_(3)氧化法选择性浮选分离辉钼矿和黄铜矿
2
作者 张红涛 宋翔宇 +3 位作者 黄业豪 张振 王文 徐来福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98-308,共11页
研究O_(3)氧化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O_(3)浓度约为90 g/m^(3)、气体流量为4 L/min的条件下,黄铜矿和辉钼矿氧化2 min后,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降至16%,而辉钼矿的浮选回收率变化不大。人工混矿浮... 研究O_(3)氧化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O_(3)浓度约为90 g/m^(3)、气体流量为4 L/min的条件下,黄铜矿和辉钼矿氧化2 min后,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降至16%,而辉钼矿的浮选回收率变化不大。人工混矿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选择性浮选黄铜矿和辉钼矿中,O_(3)氧化预处理可以代替Na2S试剂作为铜抑制剂。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O_(3)氧化处理选择性地使黄铜矿表面具有亲水性。Zeta电位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氧化处理后黄铜矿表面产生不溶于水的亲水性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使得黄铜矿更加亲水;此外,辉钼矿的表面虽略有氧化,但其表面仍保持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辉钼矿 o_(3)氧化 选择性浮选 亲水性
下载PDF
臭氧-SiC陶瓷膜耦合工艺处理油田采出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庆梅 庞克静 +3 位作者 贾筱冉 刘懿亿 刘新鹏 蔺爱国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针对油田采出水成分复杂、油水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Al_(2)O_(3)和SiC陶瓷膜对其进行处理,对比两种陶瓷膜的处理效果可知,SiC陶瓷膜出水的含油量低于Al_(2)O_(3)陶瓷膜,后续选定SiC陶瓷膜耦合O_(3)氧化处理油田采出水,考察油田采出水的... 针对油田采出水成分复杂、油水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Al_(2)O_(3)和SiC陶瓷膜对其进行处理,对比两种陶瓷膜的处理效果可知,SiC陶瓷膜出水的含油量低于Al_(2)O_(3)陶瓷膜,后续选定SiC陶瓷膜耦合O_(3)氧化处理油田采出水,考察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效果,利用SEM、EDS对陶瓷膜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分析膜表面由于油滴和颗粒物等杂质堆积对膜通量和出水浊度、含油量及COD去除的影响。耦合实验结果表明,在O_(3)氧化时间为4 min,跨膜压差为0.065 MPa,通量为4 669.63 L/(m^(2)·h)的条件下,COD、油含量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5.51%、99.70%和99.90%,显著高于陶瓷膜或O_(3)单独运行时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见O_(3)氧化耦合陶瓷膜过滤能够改善膜的性能,提高油水分离效率,促进油田采出水更高效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采出水 陶瓷膜 o_(3)氧化 耦合工艺
下载PDF
O_(3)氧化-SBBR组合工艺深度脱除生化尾水TN的效能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新浩 胡勇有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7期129-136,共8页
采用臭氧(O_(3))-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B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工业园生化尾水,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研究法探究O_(3)-SBBR组合工艺的脱氮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1)碳源种类、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强度是影响O_(3)-SBB... 采用臭氧(O_(3))-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B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工业园生化尾水,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研究法探究O_(3)-SBBR组合工艺的脱氮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1)碳源种类、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强度是影响O_(3)-SBBR组合工艺效能的关键因素;当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C/N≥5、HRT 2~4 h、曝气强度20~40 mL/min时,组合工艺对生化尾水中TN的去除率可达46%以上,N负荷达到0.018 kg/(m^(3)·d)。2)组合工艺处理生化尾水的主要步骤为:O_(3)先将尾水中残留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在适当投加碳源的条件下,由SBBR完成去碳和脱氮,脱氮主要由SBBR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生化尾水 o_(3)氧化 SBBR 生物脱氮
下载PDF
氧化联合湿法吸收净化NO_(x)与SO_(2)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恒恒 高凤雨 +3 位作者 易红宏 李典泽 倪书权 唐晓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61-2868,共8页
采用催化氧化联合O_(3)共同氧化NO,再利用优配Ca(OH)_(2)吸收液同时吸收NO_(x)和SO_(2),研究高效低成本一体化脱硫脱硝方法,并采用不同元素(Co/Ni/Fe/Sn/Cu/Mg)对MnCeO_(x)催化剂进行改性,筛选出氧化活性优良的MnCeCoO_(x)和MnCeNiO_(x... 采用催化氧化联合O_(3)共同氧化NO,再利用优配Ca(OH)_(2)吸收液同时吸收NO_(x)和SO_(2),研究高效低成本一体化脱硫脱硝方法,并采用不同元素(Co/Ni/Fe/Sn/Cu/Mg)对MnCeO_(x)催化剂进行改性,筛选出氧化活性优良的MnCeCoO_(x)和MnCeNiO_(x)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MnCeCoO_(x)和MnCeNiO_(x)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均为450℃,最佳元素配比分别为Mn_(0.4)Ce_(0.5)Co_(0.1)O_(x)和Mn_(0.4)Ce_(0.5)Ni_(0.05)O_(x),在反应温度为250℃时,NO转化率分别达到76%和82%。MnCeCo(Ni)O_(x)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硫性能,但效果不佳,而O_(3)氧化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脱硫脱硝性能,当O_(3)与NO物质的量比为0.5时,脱硝率达到80%,脱硫率约为100%。联合氧化工艺不仅提升了NO的氧化率,而且在最佳氧化度(60%)的条件下,O_(3)用量可以减少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氧化 o_(3)氧化 湿法吸收 脱硫脱硝
下载PDF
预氧化处理对MP35N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刘鲁 刘亚 +2 位作者 吴长军 吴昱锋 苏旭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70,共11页
目的 探索并优化合金成分、工艺以获得致密稳定的预氧化膜,提高合金抗氧化能力。方法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合金,在真空容器中加热金属及其氧化物粉末获得平衡氧压。通过莱茵装置进行预氧化实验。通过FactSage计算Co-Ni-Cr-Mo-Al-S... 目的 探索并优化合金成分、工艺以获得致密稳定的预氧化膜,提高合金抗氧化能力。方法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合金,在真空容器中加热金属及其氧化物粉末获得平衡氧压。通过莱茵装置进行预氧化实验。通过FactSage计算Co-Ni-Cr-Mo-Al-Si体系的合金组织相图及其氧化相图,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预氧化的试样进行物相分析。结果 在1000℃、10^(–17)atm氧压下预氧化,未含Si的MP35N合金表面出现Cr_(2)O_(3)氧化物;随着Si添加量的增加,表面氧化物变为(Al,Cr)_(2)O_(3),以Cr_(2)O_(3)为主,内氧化物为Al_(2)O_(3);当Si含量(质量分数)为3%时,内部形成了近乎连续的带状Al_(2)O_(3)氧化膜。在1 000℃、10^(–25) atm氧压下,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Al_(2)O_(3)膜;在1 000℃、10^(–17) atm氧压下,Co-Ni-20Cr-10Mo-4Al-1Si合金预氧化后的外氧化膜为Cr_(2)O_(3),内氧化物为Al_(2)O_(3);随着氧压的提高,在空气气氛下合金表面生成尖晶石相氧化物。在1 000℃、10^(–17)atm氧压下预氧化1、5、10h,Co-Ni-20Cr-10Mo-4Al-1Si合金表面外氧化膜为Cr_(2)O_(3),内氧化物为Al_(2)O_(3),随着时间延长至20 h,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Al_(2)O_(3)膜。结论 随着Si添加量的增加,Al元素的活度不断升高,从而提高了Al_(2)O_(3)的形成驱动力,提升了Al元素的扩散系数,有更多的Al元素扩散至合金表层,有利于Al元素的选择性氧化。预氧化氧压的降低和氧化时间的延长,有利于保护性外氧化Al_(2)O_(3)膜形成,可有效提高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35N Co-Ni-20Cr合金 氧化 Al_(2)o_(3)氧化 氧化机制 表面改性
下载PDF
热处理对Mg-Gd-Y-Zr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7
作者 王浩宇 李海冉 高永浩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共6页
对Mg-Gd-Y-Zr系合金在350℃下进行高温退火,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手段对退火过程中的表面氧化行为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退火过程中合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Gd和Y元素沿初始晶界和合金表面聚集;样品发生不均匀氧化,... 对Mg-Gd-Y-Zr系合金在350℃下进行高温退火,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手段对退火过程中的表面氧化行为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退火过程中合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Gd和Y元素沿初始晶界和合金表面聚集;样品发生不均匀氧化,即初始晶界的氧化速度高于晶粒内部;氧化膜主要成分为(Gd_(x),Y_(2-x))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GD-Y-ZR合金 高温退火 (Gd_(x) Y_(2-x))o_(3)氧化
原文传递
Al对Fe-20Cr-35Ni-0.6Nb合金显微组织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8
作者 许万剑 贾国栋 +3 位作者 杨春丽 王梓谢 潘杰 肖学山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145,共8页
采用增量法研究了不同Al含量(0.5%、1.5%、2.5%,质量分数)的Fe-20Cr-35Ni-0.6Nb含Nb合金在1000℃空气条件下的抗氧化。采用SEM、EDS、TEM、拉曼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氧化膜特性。结果表明,3种含Nb合金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基... 采用增量法研究了不同Al含量(0.5%、1.5%、2.5%,质量分数)的Fe-20Cr-35Ni-0.6Nb含Nb合金在1000℃空气条件下的抗氧化。采用SEM、EDS、TEM、拉曼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氧化膜特性。结果表明,3种含Nb合金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基体中存在少量弥散分布的NbC沉淀相,氧化前后沉淀相含量和晶粒大小保持不变。添加0.5%和1.5%的Al后,含Nb合金的表面形成多层结构的氧化膜,最外层和第三层为Cr_(2)O_(3),次表层主要为NiCr_(2)O_(4)、NiFe_(2)O_(4)和Fe_(2)O_(3),最内层为Al_(2)O_(3)内氧化层。基体中的NbC析出相和氧化膜中少量Nb的氧化物(Nb_(2)O_(5))加剧了氧化膜的疏松。当Al含量增加到2.5%时,含Nb合金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Al_(2)O_(3)氧化膜,降低了Fe-20Cr-35Ni-0.6Nb合金的氧化速率,提高了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0Cr-35Ni-0.6Nb合金 AL NBC Al_(2)o_(3)氧化 抗高温氧化
原文传递
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提高15-5PH不锈钢表面性能
9
作者 杜全强 《工业技术创新》 2022年第5期53-58,共6页
以15-5PH不锈钢试样为研究对象,首先实施不锈钢热浸镀铝工艺,再利用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处理,考察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阳极氧化膜的表面性能。研究发现:依照热震测试方法(GB/T 5270—2005)对试样反复加热、激冷,热浸... 以15-5PH不锈钢试样为研究对象,首先实施不锈钢热浸镀铝工艺,再利用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处理,考察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阳极氧化膜的表面性能。研究发现:依照热震测试方法(GB/T 5270—2005)对试样反复加热、激冷,热浸镀铝层和阳极氧化膜都与基体结合牢固,具有较好的结合强度;硅含量6%、热浸镀铝温度630℃、热浸镀铝时间2 min可作为理想的不锈钢热浸镀铝工艺参数,可得到15 μm厚度的热浸镀铝层;添加PTFE纳米乳化液进行硬质阳极氧化,所得PTFE-A1_(2)O_(3)氧化膜相比普通A1_(2)O_(3)氧化膜具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当PTFE纳米乳化液含量为25%时,PTFE-A1_(2)O_(3)氧化膜自润滑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浸镀铝 硬质阳极氧化 PTFE-A1_(2)o_(3)氧化 耐腐蚀性 自润滑性
原文传递
O_(3)-NH_(3)协同活性焦脱硫脱硝的均相预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卞若愚 安忠义 +3 位作者 李启超 朱纯 孙镇坤 段伦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476-4483,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提出臭氧(O_(3))预氧化协同喷氨(NH_(3))的工艺优化思路.通过在固定床上开展相关均相反应实验,研究外部引入的O_(3)、NH_(3)对NO_(x)、SO_(2)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O_(3)对NO的氧化反应为逐级过程,随着O_... 为进一步提高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提出臭氧(O_(3))预氧化协同喷氨(NH_(3))的工艺优化思路.通过在固定床上开展相关均相反应实验,研究外部引入的O_(3)、NH_(3)对NO_(x)、SO_(2)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O_(3)对NO的氧化反应为逐级过程,随着O_(3)/NO物质的量比增大,O_(3)将NO依次氧化为NO_(2)和N2O5.O_(3)对SO_(2)的均相氧化作用十分有限,O_(3)/SO_(2)=1时SO_(2)氧化率低于5.0%.在O_(3)预氧化条件下喷入NH_(3)后,O_(3)/NH_(3)=1时约有6.7%的O_(3)消耗量;当O_(3)/NO=1时,预氧化产物NO_(2)含量显著下降,同时NO排放浓度小幅上升;当O_(3)/NO=1.5时,NO_(x)排放水平与未喷入NH_(3)条件时相当.在O_(3)和NH_(3)协同作用下,SO_(2)的氧化率显著提高,推测此时脱硫反应产物为更加稳定的NH4HSO4或(NH4)2SO4.O_(3)-NH_(3)协同脱硫脱硝反应中,O_(3)/NO不超过1时,NH_(3)-NO_(2)和NH_(3)-SO_(2)反应同时发生,提高NH_(3)引入量能够同时提高脱硫率和脱硝率.O_(3)/NO>1时,NH_(3)-N2O5反应优先级最高,N2O5对NH_(3)的消耗抑制了NH_(3)-SO_(2)脱硫反应发生.仅运用O_(3)预氧化和NH_(3)协同作用方式的脱硫脱硝效率较为有限,但对烧结烟气中氮、硫污染物的形态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焦 吸附 o_(3)预氧化 脱硫脱硝
下载PDF
O_(3)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雷 周晟葆 +2 位作者 徐炎华 孙文全 孙永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032-1040,共9页
为研究O3催化氧化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影响因素,利用自主设计的O3固定床反应器试验装置,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废水COD质量浓度、反应pH、H2O2质量分数、催化剂填充比(催化剂质量与废水质量之比)以及反应温度对O3催化氧化焦... 为研究O3催化氧化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影响因素,利用自主设计的O3固定床反应器试验装置,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废水COD质量浓度、反应pH、H2O2质量分数、催化剂填充比(催化剂质量与废水质量之比)以及反应温度对O3催化氧化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影响。此外,借助数学优化和分析模型预测、对比和分析各个因素对COD和苯酚去除率的交互影响和相关性。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结合响应面优化的Box-Behnken Design模型,深入分析了pH、催化剂填充比、H2O2质量分数对O3催化氧化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影响强度,通过二次回归模型证明该模型的高度拟合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废水COD的最佳去除率为57.72%,此时的反应条件为:COD质量浓度为120 mg/L,反应pH为6.0,O3质量浓度为100 mg/L,O3质量流量为1.56 mg/min,催化剂填充比为5∶1,H2O2质量分数为0.08%。响应面优化模型结果表明pH和催化剂填充比的交互影响最强,对最终的去除率贡献值较大;二次多项式模拟的相关系数较高,为R2=0.9646,表明该模型拟合度较高。采用GC-MS进一步分析了O3固定床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过程中有机成分的变化,结果证实,经过O3催化氧化处理后,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已转变为分子量较小的物质,部分试验中检测不到苯酚的存在,O3催化氧化对焦化废水生化尾水中的COD和苯酚有较显著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催化氧化 焦化废水尾水 响应面优化模型 固定床深度处理
下载PDF
栅场板型Ga_(2)O_(3)MOSFET器件单粒子烧毁仿真研究
12
作者 刘涵勋 汪柯佳 +4 位作者 曹荣幸 韩丹 王祖军 曾祥华 薛玉雄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设计了1种抗单粒子烧毁(single event burnout,SEB)效应能力较强的栅场板型结构Ga_(2)O_(3)MOSFET器件,并与平面型结构进行了对比,采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TCAD)的商用半导体器件仿真模拟软件研究了2... 设计了1种抗单粒子烧毁(single event burnout,SEB)效应能力较强的栅场板型结构Ga_(2)O_(3)MOSFET器件,并与平面型结构进行了对比,采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TCAD)的商用半导体器件仿真模拟软件研究了2款器件发生SEB前后内部载流子浓度、电流密度等电学参数分布特性,深入研究了Ga_(2)O_(3)MOSFET器件发生SEB的机理及引入栅场板结构后SEB阈值电压增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器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获得了抗SEB性能较好的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2款Ga_(2)O_(3)MOSFET器件发生SEB的机理都是由于其内部难以实现p型掺杂,主要是电子导电,当器件处于关断状态时,栅极下方会形成耗尽区,而重离子入射碰撞离化产生的电子在耗尽区的积累会对衬底层中电子通道的开启具有显著影响。当器件发生SEB时,源极的电子会通过V型的电子通道流向漏极,使得器件发生短路,产生大电流并烧毁;与平面型Ga_(2)O_(3)MOSFET器件相比,引入栅场板结构的器件在沟道区域的峰值电场强度由2.9 MV·cm^(-1)降低至1.7 MV·cm^(-1),从而降低了重离子入射器件后,碰撞离化产生载流子的速率,另一方面,引入栅场板结构也扩大了耗尽区的范围,使得栅极的控制能力增强,将器件发生SEB的阈值电压从110 V提升至340 V;最后通过仿真优化SiO_(2)钝化层的厚度以及栅场板的长度,得到了抗SEB能力更强的器件结构参数,进一步将器件SEB阈值电压提升至380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_(2)o_(3)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栅场板 单粒子烧毁 TCAD仿真
下载PDF
SiO_(2)-Fe_(2)O_(3)及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的制备及催化四氢呋喃聚合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盖媛媛 李海涛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10期2357-2360,共4页
分别以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铁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Fe/Si比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并将制备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浸渍硫酸,调控其酸性质,获得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材料。通过FTIR... 分别以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铁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Fe/Si比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并将制备的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浸渍硫酸,调控其酸性质,获得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材料。通过FTIR、NH_(3)-TPD对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和SO_(4)^(2-/SiO_(2)-Fe_(2)O_(3)固体酸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将催化剂用于四氢呋喃聚合反应,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SiO_(2)和Fe_(2)O_(3)复合形成的氧化物红外光谱图与纯SiO_(2)相似,NH_(3)-TPD结果表明其具有丰富的弱酸和中强酸性中心。随着Fe/Si比的增加,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的总酸量先增加后减少,催化活性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e/Si比为0.16时,总酸量最多,催化活性也最高。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浸渍硫酸后,酸量增加;当Fe/Si比增至0.08时,开始出现强酸中心,且随着Fe/Si比的增加,强酸中心的数量增加;随着强酸中心的出现,SO_(4)^(2-/SiO_(2)-Fe_(2)O_(3)的四氢呋喃聚合反应的催化活性消失,说明强酸位的存在抑制了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Fe_(2)o_(3)复合氧化 So42-/Sio_(2)-Fe_(2)o_(3)固体酸 酸量 四氢呋喃聚合 催化活性
下载PDF
石墨烯复合材料对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灵飞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9期2132-2135,2161,共5页
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负载CeO_(2)和Fe_(2)O_(3)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RD对该催化剂的物相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用PNP水溶液模拟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通过监测PNP在316 nm处吸光度的变化评估了该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所... 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负载CeO_(2)和Fe_(2)O_(3)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RD对该催化剂的物相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用PNP水溶液模拟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通过监测PNP在316 nm处吸光度的变化评估了该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CeO_(2)/Fe_(2)O_(3)/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紫外光(UV)照射下具有特别高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化学稳定性极强,可多次循环使用,在光催化和硝基芳香化合物废水治理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Fe_(2)o_(3)/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水热法 光催化 硝基芳香化合物 废水治理
下载PDF
Zr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反应精馏合成碳酸二甲酯 被引量:2
15
作者 陶宁 徐亚津 +2 位作者 冯宇辰 吕建华 刘继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03-2612,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l_(2)O_(3)含量的Zr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并在催化精馏实验装置中考察了该催化剂在碳酸丙烯酯(PC)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碳酸二甲酯(DMC)过程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l_(2)O_(3)含量的Zr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并在催化精馏实验装置中考察了该催化剂在碳酸丙烯酯(PC)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碳酸二甲酯(DMC)过程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存在的酸碱性位点是制约PC与甲醇酯交换性能的重要因素。复合氧化物中Al_(2)O_(3)含量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表面的酸碱性质,不同于Zr O_(2)或Al_(2)O_(3)单金属催化剂,复合氧化物Zr O_(2)-Al_(2)O_(3)在合成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固溶体结构,导致催化剂表面弱酸量增加,并产生了强碱位点。数据分析表明,催化剂表面的强碱和弱酸含量高时,其催化活性高,说明该反应具有酸碱协同催化作用。当Zr/Al比为1时,弱酸和强碱量均达到最大值,PC的转化率和DMC选择性可达到98.14%和99.96%。催化剂在经过12次循环使用后依旧保持较高的活性,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_(2)-Al_(2)o_(3)复合氧化 酯交换 碳酸二甲酯 酸碱协同
下载PDF
改性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盖媛媛 李海涛 《粘接》 CAS 2022年第10期1-4,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碱土金属氧化物MgO、过渡金属氧化物ZrO_(2)、稀土金属氧化物CeO_(2)改性的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通过XRD、N_(2)吸附、NH_(3)-TPD及Py-I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助剂MgO、ZrO_(2)和CeO_(2)的引入分别对SiO...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碱土金属氧化物MgO、过渡金属氧化物ZrO_(2)、稀土金属氧化物CeO_(2)改性的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通过XRD、N_(2)吸附、NH_(3)-TPD及Py-I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助剂MgO、ZrO_(2)和CeO_(2)的引入分别对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结构及性质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SA)改性后的比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其中,SA-Mg的孔体积和平均孔径较SA减小,SA-Zr、SA-Ce的孔体积则增大。引入MgO后,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总酸量减少,弱酸中心数量稍有增加,B酸中心比例增加。引入ZrO_(2)后,SiO_(2)-Al_(2)O_(3)复合物表面产生了新的弱酸和中强酸中心,酸量增加明显,同时L酸中心比例大大增加,酸类型由以B酸中心为主转变为以L酸中心为主。CeO_(2)改性后,Si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总酸量减少,弱酸中心数量增加,L酸中心比例增加,酸类型以L酸中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Al_(2)o_(3)复合氧化 溶胶-凝胶法 改性 结构 酸性质
下载PDF
一维TiO_(2)-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其在加氢脱氮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萌 刘雨蓉 +2 位作者 王兴宝 冯杰 李文英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198,共6页
为提高现有负载型NiMoS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以碳纳米管为结构导向剂,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2种一维TiO_(2)-Al_(2)O_(3)载体,并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相应的负载型NiMoS催化剂,探究了不同结构的载体对NiMoS/TiO_(2)-Al_(2)O_(3)... 为提高现有负载型NiMoS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以碳纳米管为结构导向剂,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2种一维TiO_(2)-Al_(2)O_(3)载体,并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相应的负载型NiMoS催化剂,探究了不同结构的载体对NiMoS/TiO_(2)-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选择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一维TiO_(2)-Al_(2)O_(3)为载体时,NiMoS/TiO_(2)-Al_(2)O_(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氮活性较高,在350℃、氢压为3 MPa、转速为400 r/min的条件下反应4 h,喹啉的转化率达到99%以上,脱氮率达到4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材料 Tio_(2)-Al_(2)o_(3)复合氧化 NiMoS催化剂 喹啉 加氢脱氮
下载PDF
Cu-K-CoOx@Al_(2)O_(3)催化氧化氯化氢制氯气
18
作者 陈琪炯 郑伟中 +1 位作者 孙伟振 赵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43-749,共7页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K-CoO_(x)@Al_(2)O_(3)复合氧化物,利用TEM、XRD、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氧化氯化氢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活性组分K_(2)O和CoO均匀分布在Al_(2)O_...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K-CoO_(x)@Al_(2)O_(3)复合氧化物,利用TEM、XRD、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氧化氯化氢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活性组分K_(2)O和CoO均匀分布在Al_(2)O_(3)载体表面,催化剂为典型的介孔结构,工业使用温度范围内(350~430℃)稳定性良好。实验结果表明,Co/Cu摩尔比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常压下反应的最佳条件为:410℃,重时空速360 h^(-1),O_(2)/HCl进料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Cu/Co摩尔比为10∶5的催化剂活性最高,氯化氢转化率为75.2%。与传统的铜基催化剂相比,Cu-K-CoO_(x)@Al_(2)O_(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K-Coox@Al_(2)o_(3)复合氧化 氯化氢 氯气 催化 氧化
下载PDF
非负载介孔Co-M0-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脱氧性能
19
作者 王欣 张舜光 +1 位作者 段艳 侯凯湖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8-343,共6页
采用热沉淀法制备了非负载介孔 Co-Mo-Al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分析了焙烧温度和超声振荡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影响,并以苯酚为探针分子,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 采用热沉淀法制备了非负载介孔 Co-Mo-Al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分析了焙烧温度和超声振荡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影响,并以苯酚为探针分子,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性能。结果表明:非负载介孔Co-Mo-Al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较窄的孔径分布(最可几孔径3.9 nm)和良好的苯酚加氢脱氧活性;在热沉淀过程中辅以超声振荡可有效控制催化剂的粒径尺寸、均匀度和介孔结构,可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约50%,使苯酚的加氢脱氧活性提高约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负载催化剂 Co-Mo-A1_2o_3复合氧化 介孔结构 加氢脱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