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巴音布鲁克遗产地景观格局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燕 骆磊 +2 位作者 万红 吴强 刘传胜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88-2506,共19页
本文以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点观测信息、地面调查资料等多源数据,完成了1992年—2020年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Vs(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关键要素空间制图,并从景观尺度分析OUVs关键要... 本文以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点观测信息、地面调查资料等多源数据,完成了1992年—2020年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Vs(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关键要素空间制图,并从景观尺度分析OUVs关键要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影响其变化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遗产地从中心向边缘呈水体—沼泽—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滩地/沙地—低覆盖度草地/耕地—裸地/建设用地逐渐过渡的景观特征。1992年—2020年遗产地以沼泽和中覆盖度草地为主要OUVs表征要素,其年平均面积分别占遗产地总面积的29.51%和29.75%。整个遗产地景观则呈散布且复杂化分布特征,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LSI)由1992年的2.05个/km2、43.01分别增加到2020年的2.37个/km2、52.02,蔓延度指数(CONTAG)则由58.44降低为56.54。研究发现遗产地水体和沼泽受平均降水量影响最大,r绝对值为0.884、0.929,低覆盖度草地受平均相对湿度影响最大,r绝对值为0.931,说明自然因素是遗产地高寒湿地和高寒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人口密度、土壤类型和高程为影响遗产地OUVs关键要素空间分异特征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在30%—45%;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人口密度与土壤类型组合的解释力最大达47.8%;驱动因子对遗产地OUVs关键要素动态度的影响程度则均不高(最大q值仅为0.106)。巴音布鲁克自然遗产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高山湿地类自然遗产地保护、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自然遗产地 ouvs 景观格局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巴音布鲁克 天山
原文传递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突出普遍价值的全球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闻丞 顾燚芸 黄越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4期1-12,共12页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位于黄海生态区中国一侧沿岸,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超过20种受胁鸟种的生存具有关键作用。按照世界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框架,通过检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数据库和...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位于黄海生态区中国一侧沿岸,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超过20种受胁鸟种的生存具有关键作用。按照世界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框架,通过检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数据库和相关发表文献,我们对以标准(ix)或标准(x)列入或提名的遗产地和提名地,从生物地理区划、保护对象和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范围内对受胁鸟类保护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与EAAF范围内的其他属于沿海类型的候鸟栖息地进行比较研究(尤其从生境类型、地形地貌成因等方面将其与韩国西南海岸潮间带提名地进行比较)。此外,还将其与世界上仅有的3个位于EAAF范围之外,属于沿海滩涂、三角洲类型的遗产地或提名地,从生物地理区划、鸟种数量、滩涂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黄(渤)海沿岸的多样地貌和丰富栖息地类型形成于数条世界级大河持续输入沉积物堆积和大陆架沉降交互的复杂过程,这一全球独特过程造就了广袤多样的栖息地和丰富的物种。EAAF范围内已有15处与候鸟保护相关的自然遗产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是全球受胁迁徙鸟类种数最多的遗产地和提名地,其整体申报成功将对在EAAF范围内实现完整保护将发挥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 突出普遍价值 全球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