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固定与活化过程 被引量:49
1
作者 周亚利 鹿化煜 +3 位作者 张家富 周力平 苗晓东 Mason J A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2-350,共9页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光释光测年技术 浑善达克沙地 沉积剖面 年代测试 第四纪 沙丘活化
下载PDF
天津地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陈宇坤 李振海 +3 位作者 邵永新 王志胜 高武平 杨绪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3-399,共17页
通过钻孔岩心光释光测年与古地磁测试,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对区内第四纪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本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相似... 通过钻孔岩心光释光测年与古地磁测试,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对区内第四纪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本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四纪以来,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均有海侵发生,沉积一些海相地层,但是其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两个构造单元有着差异较大的海侵历史;二者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相应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明显不同,为两个不同的第四纪沉积单元;天津地区原来第四系内部的分层界线为:Qh埋深20m,Q3p为70~80m,Qp2为180~210m,Qp1为400m。研究表明,天津地区的第四系在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上明显不同:黄骅坳陷中的全新统、更新统上段及中段底界深度约分别为19,45,103m,第四系底界深度>200m;沧县隆起上的全新统、更新统上段及中段底界深度分别为13,30,56m,而第四系底界埋深为162m左右,远远浅于原来第四系分层的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地层 光释光测年 磁性地层学 海相地层 年代地层剖面
下载PDF
Chinese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in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Holocene Optimum 被引量:43
3
作者 LU HuaYu YI ShuangWen +16 位作者 XU ZhiWei ZHOU YaLi ZENG Lin ZHU FangYing FENG Han DONG LiNa ZHUO HaiXin YU KaiFeng MASON Joseph WANG XiaoYong CHEN YingYong LU Qi WU Bo DONG ZhiBao QU JianJun WANG XunMing GUO ZhengT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3期2775-2783,共9页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c. 26-16 ka) and the Holocene Optimum (HO, c. 9-5 ka) were characterized by cold-dry and warm-wet climates respectively in the recently geological Earth. How Chinese deserts and sand fi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c. 26-16 ka) and the Holocene Optimum (HO, c. 9-5 ka) were characterized by cold-dry and warm-wet climates respectively in the recently geological Earth. How Chinese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responded to these distinctive climatic changes is still not clear, however. To reconstruct environments of the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during the LGM and HO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orcing mechanisms of environment change in this arid region, and to test paleoclimatic modeling results. Through our long-term field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400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ages and more than 100 depositional records in the Chinese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were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data, we reconstruct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during the LGM and HO.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fields of Mu Us, Hunshandake, Horqin and Hulun Buir in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had expanded 25%, 37%, 38% and 270%,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LGM; the sand fields of Gonghe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ad expanded 20%, and the deserts of Badain Jaran, Tengger in central northern China had expanded 39% and 29% separately during the LGM; the deserts of Taklimakan, Gurbantünggüt and Kumtag in northwestern China had expanded 10%-20%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ir modern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all of the sand fields were nearly completely covered by vegetation during the HO; the deserts in northwestern and central northern China were reduced by around 5%-20% in area during this time. Lakes in this arid region were probably expanded during the HO but this conclusion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 Compared with the geological distributions of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human activity has clearly changed (expanded) the area of active sand dunes at the present time. Our observation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Chinese deserts and sand fields are controlled by regional climate together with human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环境 中国北部 适宜期 全新世 末次冰期 末次盛冰期 库姆塔格沙漠 干旱地区
原文传递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邱维理 张家富 +1 位作者 周力平 李容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4-552,共9页
黄河干流奇特的"几"字形格局是其复杂发育历史的表现。由于流域内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分段开展深入研究是全面认识黄河的基础。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地段之一,河流阶地忠实地记录着河流发育的历史。文章选择山... 黄河干流奇特的"几"字形格局是其复杂发育历史的表现。由于流域内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分段开展深入研究是全面认识黄河的基础。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地段之一,河流阶地忠实地记录着河流发育的历史。文章选择山西河曲县城附近黄河阶地发育典型的河段进行研究,在实测河流阶地地貌剖面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20个年代样品进行光释光(OSL)测年。依据地貌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定年结果,建立了该河段黄河阶地的演化序列,得出以下结论:1)河曲地区黄河曲流凸岸形成有4级阶地,T4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而T3,T2和T1阶地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各阶地的年龄分别是T4为90ka,T3为30ka,T2为20ka,T1为3.4ka。2)河曲地区约140ka以来河流地貌的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各阶段以下切侵蚀开始,结束于各阶地堆积面的塑造。约90ka以来,该地区河谷谷底下降速度和曲流可能最大侧蚀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mm/a和33.4mm/a。在不同阶段,二者的大小变化及组合状况各异,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其侧蚀速度与气候和岩性条件有关。3)河曲地区的黄河曲流是在河流下切过程中逐渐侧蚀、演化而成的,具有内生曲流的特点。4)T4阶地的泥流沉积和加积堆积,可能记录了地方性气候变化,其范围和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T3,T2和T1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的作用也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曲地区 河流阶地序列 光释光年代 河谷演化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的^(14)C和光释光测年——以固城湖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家富 周力平 +2 位作者 姚书春 薛滨 王小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2-528,共7页
富含有机质的湖泊沉积物被认为是14C测年建立古环境记录年代标尺的理想材料,光释光测年方法近年开始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应用14C和光释光两种方法对江苏固城湖湖心钻孔岩芯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全样有机质的14C年龄与石英的光... 富含有机质的湖泊沉积物被认为是14C测年建立古环境记录年代标尺的理想材料,光释光测年方法近年开始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应用14C和光释光两种方法对江苏固城湖湖心钻孔岩芯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全样有机质的14C年龄与石英的光释光年龄存在系统差异,后者较前者年轻约2000年。系统光释光测年研究排除了光释光年龄低估的可能性,所以,二者的差异可能是湖泊沉积物碳库效应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碳库效应 固城湖
下载PDF
博斯腾湖湖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测量 被引量:30
6
作者 范育新 赵晖 +2 位作者 陈发虎 黄小忠 杨美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8-575,共8页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14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14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选择不随灵敏度校正后的自然释光信号变化的相对集中的等效剂量(De)值计算了样品的埋藏年龄。通过这些年龄结果的对比,发现石英矿物的OSL年龄和AMS14C年龄在地层上是一致的,表明尽管在浅湖相细砂中存在不完全晒褪,但根据相对较小而集中的De值计算得到的年龄结果是可靠的。这些年龄结果和地层资料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至早全新世,博斯腾湖处于无水干盆地向深水湖泊转化的浅水湖泊状态,现代深水博斯腾湖大约形成于距今8k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14C年代 湖相粉细砂 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释光测年的福建晋江海岸沙丘粒度记录的风沙活动 被引量:29
7
作者 胡凡根 李志忠 +5 位作者 靳建辉 赵倩 张辉 王贤立 夏菁 陈秀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356,共14页
采用OSL测年技术对福建晋江海岸沙丘剖面(SHA)进行加密采样测年和粒度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000a以来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时段,以QSL测年值为基础,在统一时间标尺上综合对比东亚季风变化序列和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登陆记录,探讨了... 采用OSL测年技术对福建晋江海岸沙丘剖面(SHA)进行加密采样测年和粒度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000a以来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时段,以QSL测年值为基础,在统一时间标尺上综合对比东亚季风变化序列和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登陆记录,探讨了控制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SHA沙丘表现为典型的海岸风成砂特征,海岸沙丘沉积后受风力侵蚀和后期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各粒级组分和粒度参数特征发生较大变化;(2)近1000a以来晋江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AD1050~1300、AD1470~1600、AD1720~1950,尤其是小冰期(LIA),海岸风沙活动强烈,海岸沙丘发育盛行;(31近千年来区域降水量、海平面和台风强度变化与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冬季风强度对海岸沙丘发育的影响明显,即海岸风沙活动期主要对应冬季风较强时期,但近50年来海岸风沙活动较弱除了主要受冬季风减弱影响外,主要与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地表覆被条件发生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丘 光释光测年 粒度特征 风沙活动 福建晋江
原文传递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晓凌 于汇历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 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几个遗址中有相似标本发现。采用光释光的方法对遗址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定,结果为距今2.5—1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站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龙山文化末期泾河特大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葛本伟 黄春长 +2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2-429,共8页
通过对泾河流域深入的野外考察,在其中游基岩峡谷内发现了含有龙山文化末期文化层和古洪水滞流沉积单元的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利用光释光的单片测年技术,确定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覆盖着的黑垆土层的OSL年龄为4078±382aB.P.和4111... 通过对泾河流域深入的野外考察,在其中游基岩峡谷内发现了含有龙山文化末期文化层和古洪水滞流沉积单元的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利用光释光的单片测年技术,确定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覆盖着的黑垆土层的OSL年龄为4078±382aB.P.和4111±450aB.P.。结合其中所含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年代,揭示出泾河流域在4100~4000aB.P.之间出现一个古洪水多发时期。这组古洪水滞流沉积单元包含5个单层,记录了4100~4000aB.P.之间泾河流域曾经发生的5次特大古洪水事件。这个洪水期对应着我国北方在4000aB.P.前后,由全新世大暖期向着全新世晚期干旱期转折过程中的气候剧烈变化。这些史前洪水事件可能对我国龙山文化的衰落和古代华夏文明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古洪水 光释光测年 全新世 泾河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几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光释光测年 被引量:26
10
作者 長友恒人 下冈順直 +2 位作者 波冈久惠 佐川正敏 卫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84,共9页
中国泥河湾盆地几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经过光释光年代测试,分别得出IRSL和BLSL年龄。油房遗址文化层上下部层位分别为1.3—1.4万年和1.5—1.7万年,虎头梁遗址上部层位为0.9±0.13万年,许家窑遗址文化层约为6.9±0.8万年。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史前遗址 泥河湾盆地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中部南洛河流域地貌、黄土堆积与更新世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26
11
作者 鹿化煜 张红艳 +9 位作者 孙雪峰 王社江 Richard Cosgrove Chen Shen 张文超 张小兵 王先彦 弋双文 马萧林 Ming Wei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本文结合最近获得的新资料,对南洛河流域的地貌、黄土沉积和更新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洛河上、中游地貌表现为河流峡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下游为平缓的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黄土在全流域的山顶、... 本文结合最近获得的新资料,对南洛河流域的地貌、黄土沉积和更新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洛河上、中游地貌表现为河流峡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下游为平缓的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黄土在全流域的山顶、河流阶地和盆地等各种地貌部位均有分布。黄土沉积受地形影响较大,上游黄土堆积速率低、颗粒细;在下游有风道直通的地方,黄土堆积速率高、颗粒粗。在不同地貌部位,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不同,黄土底界的年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所见。对埋藏旧石器的年代研究表明,南洛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从早更新世晚期(约800ka)开始,到晚更新世后期(约30ka)结束,期间有多期遗存。初步的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这里曾是森林草原景观,冰期时,乔木植被以松属为主,C_4类型草本减少;而间冰期时,乔木植被以松属-榆科占主导地位,C_4类植物增多。古人类在黄土堆积期和古土壤发育期都可能在这个地方活动,但这一认识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丰富的石制品分布和较为连续的黄土沉积,使南洛河流域成为理解更新世人类行为与环境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洛河流域 黄土堆积 光释光测年 磁性地层 古环境重建 石制品
原文传递
光释光测年揭示浑善达克沙地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小艳 周亚利 +4 位作者 庞奖励 鹿化煜 黄春长 周亮 顾洪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546,共12页
为了深入了解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沙地5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成砂——砂质土剖面序列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粒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分析,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近... 为了深入了解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沙地5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成砂——砂质土剖面序列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粒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分析,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近2ka来的环境变迁记录:距今1.45~1.10ka和0.83~0.58ka,浑善达克沙地发育砂质土层,气候温暖湿润,与中国唐朝暖期和元朝暖期相对应,欧洲此时经历了中世纪暖期,该地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旱作农业文化发展。距今1.10~0.83ka和0.58~0.20ka,浑善达克沙地发育浅黄色砂层,气候干旱寒冷,沙丘活化,分别与我国宋辽和清朝冷期相对应,其中宋辽冷期是中世纪暖期的气候波动,清朝冷期则对应于欧洲小冰期,游牧文化发展。浑善达克沙地地层序列、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其所保存的人类文化遗存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ka以来,气候经历了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沙地气候事件可能对我国相应时期朝代的兴亡产生过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光释光测年环境变化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裴树文 高星 +5 位作者 冯兴无 陈福友 卫奇 朱松林 李国洪 吴天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1-278,共18页
井水湾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在1998—2002年间经历了5次系统发掘,揭露面积2121m2,出土石制品910件,动物化石58件。古人类因地制宜地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 井水湾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在1998—2002年间经历了5次系统发掘,揭露面积2121m2,出土石制品910件,动物化石58件。古人类因地制宜地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剥片技术为锤击法;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石器毛坯多为完整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且以正向为主。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环境分析显示古人类生活在温暖湿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环境条件下。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井水湾遗址使用者生活在距今约8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三峡地区 井水湾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地层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玉柱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周亚利 查小春 王龙升 周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639,共14页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周围黄河第二级阶地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官亭镇下喇家村段发现了典型的风成黄土土壤层。在地层剖面可见其齐家文化层古地面被数组地震裂隙分割。有一层团块状的、鲜艳的红色粘土质泥流层覆盖了遗址的古地面...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周围黄河第二级阶地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官亭镇下喇家村段发现了典型的风成黄土土壤层。在地层剖面可见其齐家文化层古地面被数组地震裂隙分割。有一层团块状的、鲜艳的红色粘土质泥流层覆盖了遗址的古地面,并且填充了地震裂隙。经过详细观测和采集光释光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获得该剖面样品的光释光(OSL)年龄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14C年龄数据和地层对比方法,确定官亭盆地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在35.00kaBP,其后风成黄土土壤剖面开始发育。同时断定全新世古土壤S0中间所夹红色粘土泥流沉积层及其下的地震裂隙的形成年代为3.95kaBP。结合磁化率和粒度成分等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在35.00~11.50kaBP晚更新世晚期,亦即末次冰期的晚期(MIS-2),气候寒冷干燥,沙尘暴活动旺盛,在官亭盆地第二级阶地上堆积了典型的马兰黄土层(L1-1)。在11.50~8.50kaBP全新世早期,沙尘暴活动堆积了具有过渡性质的黄土层(Lt),反映气候逐渐变暖。在8.50~3.10kaBP全新世中期大暖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降水量增多,沙尘暴活动减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烈,堆积形成了黑垆土类古土壤层(S0下、S0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官亭盆地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光释光测年
原文传递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aeolian sand in the Otindag dune field and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8
15
作者 Joseph MASON James SWINEHART Ronald GOBL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837-847,共11页
The dune system in Otindag sand field of northern China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here effective moisture and related vegetation cover play a controlling role for dun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aeolian... The dune system in Otindag sand field of northern China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here effective moisture and related vegetation cover play a controlling role for dun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aeolian deposits may be an archive of pa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possibly at the millennial scale, but previous studies on this topic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irty-fiv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ages of ten representative sand-paleosol profiles in Otindag sand field are ob-tained, and these ages provide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well-dated chronology for wet and dry varia-tions in Holoce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despread dune mobilization occurred from 9.9 to 8.2 ka, suggesting a dry early Holocene climate. The dunes were mainly stabilized between 8.0 and 2.7 ka, implying a relatively wet climate, although there were short-term penetrations of dune activity during this wet period. After ~2.3 ka, the region became dry again, as inferred from widespread dune activity. The '8.2 ka' cold event and the Little Ice Age climatic deterioration are det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une records and OSL ages.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the Sui-Tang Warm Period (570-770 AD), climate in Otindag sand field was relatively humid and the vegetation was denser, and the sand dunes were stabilized again. These aeolian records may indicate climate changes at millennial time scale during Holocene, and these climatic changes may be the teleconnection to the climate change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indag sand FIELD osl dating HOLOCENE DROUGHT DUNE
原文传递
An erosional hiatus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revealed by closely spaced optical dating 被引量:17
16
作者 LU Huayu Thomas Stevens +1 位作者 YI Shuangwen SUN Xue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8期2253-2259,共7页
Chinese loess deposits are some of the best continental records of palaeoclimatic and pa- 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late Cenozoic. Many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long-time climate variations recorded b... Chinese loess deposits are some of the best continental records of palaeoclimatic and pa- 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late Cenozoic. Many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long-time climate variations recorded by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global environ- mental change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foundational questions concerning loess deposition that are not well answered,casting uncertainty on many previous conclusions,especially high-resolu- tion palaeoclimatic records. In this study,three typical loess-paleosol sections spanning the last glacial cy- cle were closely sampled fo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 minescence (OSL) dating and palaeoclimate inter- pretation along a northwest-southeast transect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4-5 ka hiatus in the typical loess deposits,and as a consequence suggests that the loess record is not continuous over millennial time scales. As such,pre- vious conclusions o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t millennial-centennial time scale,recon- structed through the loess record,should be reinves- tigated. The erosional hiatus may be forced by a pe- riod with strengthene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 less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investigated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侵蚀间断 osl定年 古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渭河中游全新世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记录的古洪水事件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恒松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顾洪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4-1004,共11页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该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应用红外后蓝光的SAR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该剖面9个OSL年龄值,确定渭河在距今3.2~2.8ka之间为一个洪水多发时期,并建立了渭河古洪水事件的年代序列。这一结果揭示了古洪水的频发与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过渡的转折时期,气候由温湿向干旱化发展,大气系统失稳,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异常变化,变率增大,是导致渭河流域特大古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古洪水事件 光释光测年 沉积物记录 渭河中游
下载PDF
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华 卢演俦 +2 位作者 王成敏 毛洪亮 纪洪磊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2-86,共5页
石英光释光(OSL)测年方法对于蕴藏着丰富区域气候环境变迁、古洪水、古地震及构造信息的冲积、洪积、湖积等水成沉积物组成的沉积地层,面临许多难题。水成沉积物矿物颗粒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先前积存的释光信号能否被晒退,晒退是否均匀... 石英光释光(OSL)测年方法对于蕴藏着丰富区域气候环境变迁、古洪水、古地震及构造信息的冲积、洪积、湖积等水成沉积物组成的沉积地层,面临许多难题。水成沉积物矿物颗粒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先前积存的释光信号能否被晒退,晒退是否均匀?残留水平如何?如何准确测定这些沉积物的天然释光信号强度的等效剂量(De)?环境剂量率怎样才能准确测定等问题,是几十年来国内外释光测年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水成沉积物研究成果的梳理、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分析,探讨了光释光测年方法在水成沉积物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成沉积物 释光测年 晒退程度
原文传递
太行山南缘晚更新世以来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新构造运动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蕾 张绪教 +5 位作者 武法东 何泽新 田珺 于航 王春林 刘江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1-798,共8页
太行山南缘的武家湾河流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较太行山内部其他水系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更为敏感,能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抬升历史。以武家湾河下游平甸河为研究重点,通过野外河流阶地级序及沉积特征的调查并结合光释... 太行山南缘的武家湾河流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较太行山内部其他水系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更为敏感,能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抬升历史。以武家湾河下游平甸河为研究重点,通过野外河流阶地级序及沉积特征的调查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厘定了平甸河4级河流阶地,T4、T3、T2及T1阶地河拔高度分别为61~96m、35~54m、19~43m、3~5m,分别形成于97.4kaB.P.、73.9kaB.P.、48.3kaB.P.、2.3kaB.P.,根据对阶地成因的探讨,认为T4、T3、T2阶地为构造阶地,T1阶地为气候阶地,阶地资料揭示晚更新世(Qp3)太行山南缘经历3次间歇性构造抬升后至少隆升了90m:第一次抬升26~42m、抬升速率1.11~1.79mm/a,第二次抬升11~27m、抬升速率0.43~1.05mm/a,第三次抬升16~39m、抬升速率0.35~0.85mm/a。本研究为河流阶地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实际材料,对晚更新世太行山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平甸河 晚更新世(Qp3) 河流阶地 光释光(osl)测年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西南天山明尧勒背斜河流阶地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昌盛 陈杰 张克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598,共13页
晚第四纪细颗粒河流阶地沉积物的准确定年是当前光释光测年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利用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单片再生法(SAR)等对新疆西南天山喀什前陆盆地明尧勒背斜喀浪勾律克河阶地沉积物样品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BLSL)信号、混合矿物... 晚第四纪细颗粒河流阶地沉积物的准确定年是当前光释光测年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利用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单片再生法(SAR)等对新疆西南天山喀什前陆盆地明尧勒背斜喀浪勾律克河阶地沉积物样品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BLSL)信号、混合矿物红外释光信号(IRSL)和红外后蓝光释光信号([Post-IR]OSL)进行测量。通过对比同一样品的细颗粒石英BLSL、混合矿物IRSL和[Post-IR]OSL的等效剂量值,认为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是河流阶地沉积物释光测年最为适用的方法之一。对于细颗粒混合矿物而言,由于长石矿物的异常衰退,对于等效剂量De>70Gy的样品,其IRSL等效剂量值均偏小;其[Post-IR]OSL等效剂量值仍需慎重使用。通过对同一样品细颗粒石英多个测片的单片再生法等效剂量值分布以及简单多片再生法多个测片校正后天然释光信号强度的一致性判断,认为样品LEDL03-87q,LEDL03-86q和LEDL04-54q在沉积时的光晒退是不均匀的,采用最小等效剂量组分来计算沉积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沉积 光释光(osl)测年 简单多片再生法 单片再生法 等效剂量 细颗粒 石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