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分析
1
作者 李林耘 李宗芳 +2 位作者 苏国苗 刘士岳 李彦熙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7-16,共10页
目的 探讨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及其他分子标记物相关性。方法 收集326例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及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的病例。采用荧光... 目的 探讨成人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及其他分子标记物相关性。方法 收集326例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及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的病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1p/19q的共缺失状态,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IDH1/2、TP53、TERT启动子突变状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TRX、PDGFRA、EGFR、 CIC、FUBP1、INA、PTEN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MGMT)甲基化水平。结果 326例成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1p/19q状态检测结果为37.6%的肿瘤1p/19q未共缺失,超过一半的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缺乏星形细胞特征性标记物p53和ATRX表达。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队列中,年龄较小(<45岁)、WHO 2级和典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形态学的患者,预后较好(P <0.01),典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形态学与TERTp突变状态、p53表达、EFGR表达、PDGFRA表达相关(P <0.05)。FUBP1、TERT、MGMT、PDGFRA、EGFR、PTEN、INA和CIC的表达未检测到显著的预后价值(P> 0.05)。结论 依据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星形细胞瘤不能解释所有的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肿瘤”,1p/19q未共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可能形成弥漫性胶质瘤的一个不同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1p/19q未共缺失 分子标记物
下载PDF
染色体1p/19q缺失与P53、IDH1突变蛋白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影 刘畅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研究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人异柠檬酸脱氢酶1-R132H(isocitrate dehydrogenas 1-R132H,IDH1-R132H)、P53突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学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标本,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染色体1p/19... 目的研究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人异柠檬酸脱氢酶1-R132H(isocitrate dehydrogenas 1-R132H,IDH1-R132H)、P53突变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学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标本,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DH1-R132H、P53突变蛋白表达情况,分析染色体1p/19q缺失与IDH1、P53突变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6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1p/19q杂合性缺失率为73.7%,均为联合缺失。少突胶质细胞瘤1p/19q杂合性缺失率比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例1p/19q杂合性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均为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阳性,其中54例均为P53突变蛋白表达阴性。IDH1、P53突变蛋白表达水平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人IDH1-R132H突变蛋白表达、P53突变蛋白阴性表达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1p/19q P53 异柠檬酸脱氢酶-1
下载PDF
Lobar Distribution of Low Grade Oligodendroglioma: Distribution,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Based upon Location
3
作者 Donald A. Ross Shao Tao +1 位作者 Sakir Gultekin Amy M. Ross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4年第13期1249-1258,共10页
Grade II oligodendrogliomas are rare and slow growing tumors, making long-term follow up difficult, but necessary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 review of all grade II oligodendrogliomas encou... Grade II oligodendrogliomas are rare and slow growing tumors, making long-term follow up difficult, but necessary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 review of all grade II oligodendrogliomas encountered in the last 20 years at one institution,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if specific tumor loc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had any impact on recurrence rate,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or life expectancy. Eighty-nine grade II oligodendroglioms cases were reviewed (38 females and 51 males;mean age was 40.3 ± 13.8 years). Tumor location was: frontal lobe (44, 49.4%) and superior frontal gyrus (30, 33.7%). 1p19q data were available in 49 patients. Twenty-nine cases were co-deleted (59.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1p19q co-deletion between superior frontal gyrus tumors vs. other frontal tumors or extra-frontal tumors (p?= 0.45). Follow up of at least 3 months after diagnosis was available in 79 patients (mean follow up: 93.2 months). In recurrence analysis, recurrence by 1p19q status and recurrence by location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alysis of progression, progression by 1p19q status and progression by location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 analysis of deaths for the sample, deaths by 1p19q status and deaths by location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re was a higher death rate among patients >50 years of age, however this, too, was not significant.?There did not appear to be any advantage in recurrence rate,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or life expectancy for tumors located in the frontal lobe or superior frontal gyrus. 1p19q co-deletion did not appear to confer an advantage as measured by time to recurrence, time to progression, or overall survival. Other than age, eloquent location, Karnofsky status, and overall tumor size as reported by others, tumor location and 1p19q status in low grade oligodendrogliomas are not currently predictive of 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de II oligodendrogliomas FRONTAL Lobe Superior FRONTAL Gyrus 1p19q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
下载PDF
Microvesicles in Gliomas and Medulloblastomas: An Overview
4
作者 Muhammad Nawaz Farah Fatima +5 位作者 Bruna Riedo Zanetti Isabela de Lima Martins Nathalia Lopes Schiavotelo Niele Dias Mendes Renata Nacasaki Silvestre Luciano Neder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4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Microvesicles (MVs) or shedding membrane vesicles have recently been described as a novel model of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Previously, MVs were considered as unnecessary or secreted cellular debris, but MVs have ... Microvesicles (MVs) or shedding membrane vesicles have recently been described as a novel model of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Previously, MVs were considered as unnecessary or secreted cellular debris, but MVs have lately been described as having roles in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cell homeostasis and the cellular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oncogenesis of many types of tumors. Carrying several key molecules that contribute to tum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similar to mRNAs, microRNAs and other non-coding RNAs, DNA and even small proteins, MV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ubiquitous form of novel cell communication that is present in most somatic cells. Although tumor-derived MV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cancers, the literature data on MVs in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tumors are relatively scarce. In this review, we address the involvement of MVs in diffuse astrocytomas, particularly glioblastomas, as well as oligodendrogliomas and medulloblastomas. We placed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cellular crosstalk between tumor and “normal” cells, the putative mechanisms how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s modulated and the spread of aggressive phenotypes. Additionall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umor-derived MVs in the regulation of key cancer pathways will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umor pathogenesis and the mechanism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may help to develop new strategies for novel therapies against these infiltrative CNS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VESICLES Exosomes MICROPARTICLES GLIOMAS GLIOBLASTOMAS MEDULLOBLASTOMAS oligodendrogliomas Review
下载PDF
少枝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检测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淑坤 滕梁红 卢德宏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2期115-118,共4页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少枝胶质细胞瘤对化疗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少枝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的杂合性缺失(LOH)与化疗的敏感性和较长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在研究少枝胶质细胞瘤1p/19q的杂合性缺失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检测方法,现将这些技术...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少枝胶质细胞瘤对化疗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少枝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的杂合性缺失(LOH)与化疗的敏感性和较长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在研究少枝胶质细胞瘤1p/19q的杂合性缺失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检测方法,现将这些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枝胶质细胞瘤 杂合性缺失 检测
下载PDF
机器学习结合T1WI/C鉴别Ⅱ、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沙沙 颜林枫 +4 位作者 胡玉川 冯秀龙 魏小程 崔光彬 王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7-194,共8页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结合T1加权对比增强成像(T1W/C)的影像组学特征鉴别Ⅱ、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ODG)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ODG2和ODG3的磁共振(MR)资料。利用ITK-SNAP在T1WI/C上手工划取全肿瘤强化部分的感兴...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结合T1加权对比增强成像(T1W/C)的影像组学特征鉴别Ⅱ、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ODG)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ODG2和ODG3的磁共振(MR)资料。利用ITK-SNAP在T1WI/C上手工划取全肿瘤强化部分的感兴趣体积(VOI),使用A. K.(Analysis-Kinetics,A. K.,GE Healthcare)软件从VOI中提取1044个特征。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和5折交叉验证法对ODG2和ODG3进行了鉴别。结果:ODG2共19例,ODG3共17例。ODG3多表现为明显坏死(P=0. 044)和强化(P=0. 002)。位于额叶的10例ODG2(10/19,52. 6%)和10例ODG3(10/17,58. 8%)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并且ODG2和ODG3的其他影像学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机器学习模型的RF策略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 765,准确性=0. 763,敏感性=82. 8%,特异性=70. 0%。基于T1WI/C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可以区分ODG2和ODG3,且组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基于T1WI/C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区分ODG2和ODG3,但是效能不理想,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瘤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随机森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杂合性缺失:14例研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桂秋萍 乔广宇 +3 位作者 许冠东 张宇 齐鸣 单元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背景与目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是胶质瘤中的一种独立类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瘤存在着不同于其它胶质瘤类型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出现染色质1p和19q的缺失。同时还发现,有染色质1p及19q... 背景与目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是胶质瘤中的一种独立类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瘤存在着不同于其它胶质瘤类型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出现染色质1p和19q的缺失。同时还发现,有染色质1p及19q缺失病例,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增强,生存期延长,反之预后差。本研究旨在研究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杂合性缺失的特点。方法:本文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了我院脑外科手术的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及7例其他颅内肿瘤病例的染色体1p。结果: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4例有1p杂合性缺失,而其他颅内胶质瘤病例中仅有2例出现1p杂合性的缺失。另外1p杂合性缺失的4例病变均为单侧,3例为颞叶,1例为额叶;肿瘤级别上3例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为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结论:本研究提示1p杂合性缺失的发生率在少突胶质细胞瘤(4/7)比其它类型胶质瘤(2/7)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杂合子 免疫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表现为慢性躁狂症的少突神经胶质瘤(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Saha R Jakhar K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5年第3期183-185,共3页
少突神经胶质瘤病人可出现各种心理症状,但很少出现躁狂。本病例报告描述了一名55岁的男性,具有三年攻击性躁狂症病史,该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慢性躁狂但随后的MRI检查发现了脑肿瘤。本报告强调了在患者呈现非典型精神障碍表现时考虑不同器... 少突神经胶质瘤病人可出现各种心理症状,但很少出现躁狂。本病例报告描述了一名55岁的男性,具有三年攻击性躁狂症病史,该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慢性躁狂但随后的MRI检查发现了脑肿瘤。本报告强调了在患者呈现非典型精神障碍表现时考虑不同器质性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发病年龄较晚的、对恰当的药物治疗没有反应的患者,应考虑脑部肿瘤并进行脑影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神经胶质瘤 肿瘤 慢性躁狂症 印度
下载PDF
OLIG_2和GFAP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9
作者 张淑坤 刘磊 +1 位作者 朴月善 卢德宏 《青海医药杂志》 2007年第8期2-5,共4页
目的:研究OLIG2和GFAP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9例星形细胞瘤的OLIG2和GFAP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细胞100%阳性;星形细胞瘤细胞56%OL... 目的:研究OLIG2和GFAP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9例星形细胞瘤的OLIG2和GFAP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细胞100%阳性;星形细胞瘤细胞56%OLIG2阳性;星形细胞瘤100%GFAP阳性,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成份46%呈散在和灶状GFAP阳性。结论:OLIG2不是少突胶质系细胞的特异抗体。OLIG2与GFAP联合使用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OLIG2 GFAP
下载PDF
脑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诊断(附8例报告)
10
作者 陈孝柏 刘军 +2 位作者 靳玉梅 杨宗涛 张猛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96-98,共3页
本文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6例与CT片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MRI对少突神经胶质胞瘤的诊断价值,认为定立诊断方面MRI优于CT,定性诊断稍逊于CT。
关键词 少突神经胶质 细胞瘤 脑肿瘤 NMR
下载PDF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学兵 聂玫 +1 位作者 许尚文 刘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1911-1913,192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多种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多种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病灶均位于幕上,9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额颞叶、丘脑...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多种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多种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病灶均位于幕上,9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额颞叶、丘脑及颞叶各1例。3例实性,其中1例明显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囊实性,其中1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例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3例囊性,均呈明显环形强化。6例行MRS检查,MRS示病灶Cho/NAA比值明显升高,但囊性肿瘤Cho/NAA比值低于实性或囊实性肿瘤。3例患者行CT检查,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均出现条索状钙化灶。结论尽管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多种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脑肿瘤
下载PDF
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肿瘤p16^(INK4a)表达及预后关系
12
作者 徐桂兴 夏之柏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75-478,共4页
目的研究p16INK4a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患者的病史资料,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p16INK4a表达水平,并通过电话、门诊和书信等方式随访患... 目的研究p16INK4a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患者的病史资料,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p16INK4a表达水平,并通过电话、门诊和书信等方式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p16INK4a总阳性表达率为66.7%(28/42),OG(WHOⅡ)组和AOG(WHOⅢ)组分别为77.4%(24/31)和36.4%(4/11)(P<0.05)。42例患者中,6例失访,失访率为14.3%,中位生存期p16INK4a(-),(+)和(++)组分别为2.3年、4.9年和8.9年(P<0.05)。Log-rank检验显示随p16INK4a的表达强度的降低,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p16INK4a表达强度是少突胶质细胞肿瘤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P16^INK4A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49
13
作者 李南云 周晓军 +4 位作者 孟奎 马恒辉 吴波 郑晓刚 孙桂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 (CN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检查观察了 2 2例CNC的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特点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Leu 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 (CN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检查观察了 2 2例CNC的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特点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Leu 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髓磷脂碱性蛋白 (MB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等在CNC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年龄 4~ 4 4岁 ,平均 2 7 9岁。肿瘤均发生于脑室。随访 18例 ,14例生存 8个月至 14年 11个月 ;4例死亡 ,平均生存时间 70 7个月。CNC组织学特点 ,瘤细胞有明显的核周空晕 ,呈蜂窝状结构 ,特征性改变为无核纤维岛。细胞异型、核分裂象及灶性坏死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突触素、NSE、Leu 7阳性表达 ,GFAP及MBP阴性反应 ,PCNA极少数细胞阳性。超微结构特点为圆形瘤细胞可见多量细胞突起 ,突起内含微管、神经分泌颗粒、透明囊泡及溶酶体样结构。结论 常规光镜检查难以鉴别CNC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确诊CNC很重要。CNC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少突神经胶质瘤 电子显微镜检查 预后 CNC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南云 周晓军 +5 位作者 金行藻 孟奎 马恒辉 郑晓刚 姜少军 孙桂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1-565,共5页
目的研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对18例DNT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中1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患者年龄3~46岁,平均年龄22.8岁,... 目的研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对18例DNT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中1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患者年龄3~46岁,平均年龄22.8岁,男14例,女4例,主要症状为顽固性癫痫发作,术前癫痫病史最长达17年。MRI检查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周围无水肿及占位效应。18例肿瘤除2例位于小脑外,其余均位于大脑皮质。本组全切除者10例,大部切除者8例。随访14例,13例生存者中,生存1年4个月~11年,平均已生存5.5年,其中已生存10年以上者2例。术后无1例复发。肿瘤呈结节状分布于大脑或小脑的皮质内,部分累及白质。“特异性胶质神经元成分”为DNT病理形态学特征,是由不同比例的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OLC)、成熟神经元和星形细胞组成,肿瘤有明显的微囊变,单个神经元漂浮在微囊的黏液样基质中,本病多伴有肿瘤周围脑皮质发育不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神经元及部分OLC突触素、神经微丝及S100染色阳性,OLC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阴性。电镜示OLC有早期神经元分化、星形细胞分化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结论DNT属良性肿瘤(WHOⅠ级),手术切除即可治愈。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确诊D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神经上皮 少突神经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预后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临床病理观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病理组织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影像病理对照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君 周俊林 董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05-308,315,共5页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表现对照,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和病理作对照。结果: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35例,中...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表现对照,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和病理作对照。结果: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35例,中位年龄34岁,好发于额、顶叶皮髓质交界区,边界模糊,29例CT呈稍低密度,6例CT呈混杂密度,31例T1WI呈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35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32例呈轻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32例伴钙化,7例囊变,8例出血,5例伴瘤周水肿;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22例,中位年龄32岁,好发于额、顶、颞皮髓质交界区,边界较清,10例CT呈稍低密度,12例CT呈混杂密度,19例T1WI例呈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19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轻度强化,20例呈明显强化,3例伴钙化,12例囊变坏死,9例出血,22例伴瘤周水肿。结论: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在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及强化形式方面较少突胶质细胞瘤更加明显,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类肿瘤术前分级的诊断,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少突神经胶质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史宏璐 王光彬 +5 位作者 赵斌 王家耀 李玉超 张存美 王姗姗 姚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COD)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方法对8例以完全囊性或大囊小结节为形态特征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包括2例以少突胶质细胞成分为主的少突一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COD)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方法对8例以完全囊性或大囊小结节为形态特征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包括2例以少突胶质细胞成分为主的少突一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术前行颅脑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术前直接行颅脑MR增强扫描。结果8例COD均为单发病灶,总结其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有:(1)边界清晰,幕上多见;(2)完全囊性或大囊小结节的形态特征;(3)壁结节多数形态规则,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4)囊壁光滑,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多数不强化;(5)囊液信号均匀,扩散不受限,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呈高或低信号,多数呈高信号。结论COD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而其MRI表现尚具备一定的特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和10q杂合性缺失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杰 郑声琴 +4 位作者 乔颖娟 姚青 郭庆明 魏晓莹 黄培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微卫星变异的遗传和分子特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和25例伴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成对的血和肿瘤标本DNA提取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染色体1、19q和10q杂合性缺失。结...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微卫星变异的遗传和分子特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和25例伴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成对的血和肿瘤标本DNA提取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染色体1、19q和10q杂合性缺失。结果54%少突胶质细胞瘤检出1p LOH,58%检出19q LOH,35%检出10q LOH,其中50%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出现10q LOH。1p/19q LOH相伴存,二者密切相关(P<0·0001);40%GBMO检出1p LOH,仅4例1p LOH伴10qLOH;60%检出19q LOH,64%检出10q LOH。结论1p和19q LOH是少突胶质细胞瘤分子和遗传特性之一,并且与化疗敏感和预后好有关,10q LOH是少突胶质细胞瘤进展标志。1p LOH与长PFS有关,10q LOH与短PFS有关。GBMO分子表型不同于G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少突神经胶质瘤 杂合子丢失 预后
下载PDF
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熊佶 刘颖 +4 位作者 李超 朱静静 叶诸榕 毛颖 汪寅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0/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1I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0/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1I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86例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0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0/19q杂合性缺失与0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神经胶质瘤 染色体 1对 染色体 19对 杂合子丢失 肿瘤抑 制蛋白质p53
原文传递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涓 陈敏 郭锬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5-599,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Ⅱ级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8例同时行MR灌注成像(PWI),10例同... 目的:分析颅内Ⅱ级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8例同时行MR灌注成像(PWI),10例同时行MR波谱成像(MRS)。4例曾行CT平扫。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均位于幕上脑实质内。其中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Ⅲ级10例。其MR上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①额叶发病率最高,占60.9%;②大多数(73.9%)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无瘤周水肿;③肿瘤通常不引起中线结构移位或仅有轻度的中线结构移位;④肿瘤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易出现囊变,50%(5/10)的Ⅲ级肿瘤和46.2%(6/13)Ⅱ级肿瘤出现囊变;⑤增强扫描仅有39.1%(9/23)的肿瘤强化。强化模式多不均匀,可以呈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⑥Ⅲ级肿瘤多大于Ⅱ级肿瘤,最大径的均值分别是51.8mm和36.2mm(P=0.042);⑦10/18例在PWI上显示rCBV图高信号表现,其中Ⅱ级肿瘤5例,占50%(5/10);Ⅲ级肿瘤5例,占62.5%(5/8);⑧MRS检查10例,Ⅱ级肿瘤6例,Ⅲ级肿瘤4例,平均Cho/Cr比值Ⅲ级肿瘤大于Ⅱ级肿瘤,分别为4.07和1.39,P=0.023;NAA/Cr比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35和1.52,P=0.705。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PWI及MRS,可以提高定性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检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淑坤 卢德宏 +2 位作者 朴月善 蔡彦宁 徐庆中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31-734,共4页
目的研究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LOH)情况。方法采用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对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进行染色体1p/19qLOH检测。结果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中有24例(85·7%)发生1pLOH;有18例(64·... 目的研究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LOH)情况。方法采用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对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进行染色体1p/19qLOH检测。结果2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中有24例(85·7%)发生1pLOH;有18例(64·3%)发生19qLOH;有17例(60·7%)发生1p/19q联合性LOH;25例有1p或19qLOH。结论即时荧光定量PCR微卫星分析技术特异性高、方便快捷,可以用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发生了1p/19qL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神经胶质瘤 杂合子丢失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