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库及养分库 被引量:90
1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3 位作者 林鹏 何宗明 谢锦升 陈光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9-367,共9页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分别为 8.99t· hm- 2 、7.5 6t...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分别为 8.99t· hm- 2 、7.5 6t· hm- 2 和 4 .81t· hm- 2 ;枯枝落叶层中叶占现存量的比例分别为 6 4 .96 %、6 1.38%和 38.0 5 % ,枝占比例分别为 31.5 9%、37.83%和 4 2 .6 2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 ,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 C贮量为 4 .0 2 t· 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2 2倍和 1.77倍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枯枝落叶层 C库与杉木人工林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 .0 5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养分贮量分别为 138.4 2 kg· hm- 2 、113.5 6 kg· hm- 2 和 72 .39kg· hm- 2 ;除 Mg外 ,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 ,天然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枯枝落叶层对林地长期生产力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枝落叶层 碳库 养分库 格氏栲 杉木 天然林 人工林
下载PDF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1
2
作者 马文济 赵延涛 +3 位作者 张晴晴 Ali ARSHAD 史青茹 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3-842,共10页
地表凋落物在森林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缺乏对其不同分解层次中碳(C)、氮(N)、磷(P)演替动态的研究。该文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测定5个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不同分解层次的凋落物量... 地表凋落物在森林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缺乏对其不同分解层次中碳(C)、氮(N)、磷(P)演替动态的研究。该文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测定5个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不同分解层次的凋落物量、有机碳库和氮磷养分库的储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地表凋落物特征的演替动态。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地表凋落物量和有机碳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2)在各演替阶段,有机碳含量在各分解层表现出未分解层(L)>半分解层(F)>已分解层(Y)的趋势;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Y<F。3)演替前期群落氮含量和储量显著低于演替中后期群落;不同分解层的氮含量在各演替阶段皆表现为:Y>F>L,且各层氮含量随着演替的进行均趋于升高。4)磷含量在演替中期群落最低,各演替阶段不同分解层的磷含量皆表现为Y>F>L。磷储量的演替趋势不明显。L层磷储量随着演替进行趋于降低。5)随着演替进行,凋落物C:N、C:P和N:P皆趋于下降(p<0.05)。在各分解层之间,C:N和C:P皆表现为Y<F<L,N:P差异不显著。总之,随着演替进行,天童常绿阔叶林地表凋落物量降低,有机碳库及氮磷养分库的含量趋于升高,储量趋向降低,C:N:P趋于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随着演替进行在不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 分解层 地表凋落物 凋落物量 养分库 演替
原文传递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养分库 被引量:43
3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2 位作者 林鹏 何宗明 陈光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1,共5页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分别为1 32、0 4 6和0 2 3t·hm- 2 。3...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分别为1 32、0 4 6和0 2 3t·hm- 2 。3种林分粗木质残体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模式均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C贮量为0 78t·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4 1 1倍和7 0 9倍;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C库与2种人工林间差异显著(P <0 0 5)。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养分贮量分别为1 4 1 6、2 90和0 95kg·hm- 2 ;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碳库 养分库 格氏栲 杉木 天然林 人工林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附近杂灌丛的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黄建辉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24-233,共10页
绒毛绣线菊、荆条和蚂蚱腿子是百花山地区杂灌丛中的3种共优势植物。通过对植物(叶、主枝、侧枝、主根、侧根5个部位)和土壤中10种元素(N、K、Ca、Mg、Mn、Cu、Zn、Fe、Al和Na)的测定,发现在不同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里,各种元素的... 绒毛绣线菊、荆条和蚂蚱腿子是百花山地区杂灌丛中的3种共优势植物。通过对植物(叶、主枝、侧枝、主根、侧根5个部位)和土壤中10种元素(N、K、Ca、Mg、Mn、Cu、Zn、Fe、Al和Na)的测定,发现在不同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里,各种元素的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10种元素在群落里的积累量以Ca为最高,其次是N。在灌木层里的顺序为Ca>N>K>Mg>Fe>Al,在草本层里则为Ca>N>Al>Fe>K>Mg,而在枯枝落叶层里又为Ca>N>Al>Fe>Mg>K。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贮藏也以Ca为最高,其次是N,其它8种元素的顺序为Na>Mg>K>Ma>Al>Fe>Zn>Cu。植物富集系数以K、Fe和Al较高,最低是Na。Na是唯一在土壤中的含量大于植物中的一种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灌丛 化学元素含量
下载PDF
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康瑶瑶 刘勇 +3 位作者 马履一 李国雷 祝燕 马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探讨传统施肥量是否使出圃长白落叶松苗木体内养分达到养分奢养阶段,以长白落叶松1年生播种苗为实验材料,设定不同施肥量实验,对2年生移栽苗木的生物量、N和P的养分浓度及含量进行检验,并结合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N、P的矢量情况进行分... 为探讨传统施肥量是否使出圃长白落叶松苗木体内养分达到养分奢养阶段,以长白落叶松1年生播种苗为实验材料,设定不同施肥量实验,对2年生移栽苗木的生物量、N和P的养分浓度及含量进行检验,并结合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N、P的矢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施肥量处理对其养分库和全株的生物量(P养分库=0.0285;P全株=0.0325)、P的养分浓度(P养分库=0.0022;P全株=0.0418)及P的含量(P养分库=0.0043;P全株=0.0301)影响显著,且存在生物量和N素向养分库转移的现象,养分吸收利用参数值均较低。矢量分析结果显示,整株和养分库中N素均处于养分缺乏状态,而P素处于养分稀释状态。建议生产部门对其传统施肥方式进行转变,对其生长季中指数施N肥和晚季追施P肥,以使苗木达到奢养的阶段,同时利用苗木养分库的大小来预测苗木造林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养分承载 养分库
下载PDF
林地与农地转换过程中红壤有机碳、氮和磷库的演变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履勤 章明奎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9,共5页
通过比较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红壤表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探讨林地开垦为农地和农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农地后,有机碳(特别是颗粒状有机碳)和全氮明显下降,有机碳... 通过比较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红壤表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探讨林地开垦为农地和农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农地后,有机碳(特别是颗粒状有机碳)和全氮明显下降,有机碳的下降程度高于全氮,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自然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比农地土壤高出219%,土壤总氮平均比农地高出15%。而当农地退耕还林后,有机碳、氮和磷呈相反的变化。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土壤的平均颗粒状有机碳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的65%,11%和47%,差异很大,大团聚体中颗粒状有机碳和有机磷的稳定性较低,最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 颗粒状有机碳 养分库 团聚体
下载PDF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郝占庆 叶吉 +1 位作者 姜萍 蔺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63-2266,共4页
测定了长白山暗针叶林5种主要苔藓植物养分含量,并结合生物量的测定结果,推算单位面积的苔藓植物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苔藓植物氮含量为54.371kg.hm-2,是乔、灌、草总氮量的12.22%;钾含量为12.042kg.hm-2,是乔、灌、草总钾量的5.6... 测定了长白山暗针叶林5种主要苔藓植物养分含量,并结合生物量的测定结果,推算单位面积的苔藓植物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苔藓植物氮含量为54.371kg.hm-2,是乔、灌、草总氮量的12.22%;钾含量为12.042kg.hm-2,是乔、灌、草总钾量的5.63%;磷含量为31.679kg.hm-2,是乔、灌、草总磷量的70.57%,超过了乔木磷含量,是草本植物磷含量的2.4倍、灌木磷含量的792倍,苔藓植物是暗针叶林重要的磷库.同时测定不同苔藓盖度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苔藓盖度下土壤中氮、钾含量差别不大,磷含量差异显著,没有苔藓覆盖的土壤中磷含量最高,为0.419±0.023g.kg-1;苔藓盖度为第6级(80%~100%),土壤中磷含量最低,为0.346±0.017g.kg-1,随苔藓盖度的增加土壤中磷含量有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养分含量 磷库
下载PDF
麦秸还田下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碳库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保君 王伟 +5 位作者 胡乃娟 顾泽海 陈兵林 张政文 徐蒋来 朱利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7-964,共8页
为揭示麦秸还田下,稻麦轮作区水氮耦合关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不同的水分管理(淹水灌溉、浅湿调控灌溉、常规灌溉)和氮肥量(180、225、270 kg·hm^(-2))对稻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碳库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 为揭示麦秸还田下,稻麦轮作区水氮耦合关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不同的水分管理(淹水灌溉、浅湿调控灌溉、常规灌溉)和氮肥量(180、225、270 kg·hm^(-2))对稻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碳库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分管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土壤易氧化、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当施氮量为225kg·hm^(-2)和270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水稻产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水溶性有机碳、过氧化氢酶活性。因此,在麦秸还田条件下,与其他处理相比,浅湿调控灌溉和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处理在短期内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碳库含量和水稻产量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为该地区制定合理、高效的水肥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管理 养分 酶活性 碳库 产量
下载PDF
缓释肥N/P比及加载量对5种珍贵树种1年生苗生长和养分库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峰卿 王秀花 +4 位作者 楚秀丽 张东北 吴小林 周生财 叶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0,共9页
【目的】揭示不同缓释肥N与P2O5质量比(N/P比)及加载量对浙江楠等5种珍贵树种1年生容器苗生长、N与P素吸收利用及养分库构建的影响,以期为精细化培育珍贵树种容器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4×4两因素析因设计,研究N/P比和加载... 【目的】揭示不同缓释肥N与P2O5质量比(N/P比)及加载量对浙江楠等5种珍贵树种1年生容器苗生长、N与P素吸收利用及养分库构建的影响,以期为精细化培育珍贵树种容器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4×4两因素析因设计,研究N/P比和加载量对浙江楠等5种珍贵树种1年生容器苗生长发育及N、P库构建的影响。【结果】缓释肥N/P比、加载量对5树种1年生容器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随着N/P比提高,各树种的反应却不一致;当缓释肥加载量为F3(3.5 kg/m^3)时,5树种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均达到最大值。浙江楠、浙江樟和木荷的叶N含量与缓释肥N/P比密切相关,但南方红豆杉和赤皮青冈叶N含量在各N/P比间差异不显著。除浙江楠外,其他4树种的叶P含量在不同N/P比下差异显著,但各树种叶N和P累积量却对N/P比响应均不敏感。较之于N/P比,缓释肥加载量对5种珍贵树种1年生容器苗N、P库构建的影响更明显,叶N、P含量及累积量均在较高的缓释肥加载量F3下达到最高。N、P含量在各树种器官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N、P吸收同步,但不同树种间N、P素在各器官的分配却不同。【结论】浙江楠容器苗生长及其养分库构建均需高N缓释肥,浙江樟、赤皮青冈和木荷则需要相对高P缓释肥,而南方红豆杉容器苗生长对N/P比要求不严格,但其养分库构建需高N缓释肥;在考虑N/P比的同时,适量(3.5 kg/m^3)增施缓释肥,可提高珍贵树种的容器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楠 浙江樟 南方红豆杉 赤皮青冈 木荷 容器苗 N/P比 缓释肥加载 养分库
原文传递
林地开垦后对不同质地红壤碳氮和磷库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夏建强 章明奎 徐建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林地开垦农用后,土壤有机C和总N、P的浓度及在各团聚体粒级中的分布可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亚热带山地两类不同质地的红壤研究表明,林地开垦为旱地和茶园后,有机质和全N明显下降,全P呈轻微下降。下降量壤质土壤(黄泥土)大于粘质土壤(黄粘... 林地开垦农用后,土壤有机C和总N、P的浓度及在各团聚体粒级中的分布可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亚热带山地两类不同质地的红壤研究表明,林地开垦为旱地和茶园后,有机质和全N明显下降,全P呈轻微下降。下降量壤质土壤(黄泥土)大于粘质土壤(黄粘泥)。表土(0~15cm)的有机C和总N、P下降大于亚表土(15~30cm)。在三个团聚体粒级中,砂粒中有机C和总N、P的下降幅度最大,并随粒径变细下降幅度逐渐变小,表明与砂粒和粉砂结合的有机C和N、P易受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变化。从林地到茶园、旱地,各团聚体粒级中有机P及有机P占总P的比例趋向下降。砂粒和粉砂中Olsen-P也呈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垦 有机碳 养分库 质地 团聚体粒级
原文传递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养分库容及Cd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汤文光 肖小平 +5 位作者 张海林 黄桂林 唐海明 李超 刘胜利 汪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研究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土壤结构、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对构建稻田合理耕层、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可持续丰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4年在湖南醴陵双季稻田设置长期免耕(NT-NT)、长期旋耕(RT-RT)、长期翻耕(CT-CT)... 研究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土壤结构、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对构建稻田合理耕层、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可持续丰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4年在湖南醴陵双季稻田设置长期免耕(NT-NT)、长期旋耕(RT-RT)、长期翻耕(CT-CT)、翻免轮耕(CT-NT)和旋免轮耕(RT-NT)5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深度、土壤容重、土壤C、N、P、K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NT-NT由于长期没有动土,土壤容重较高,而RT-RT、CT-CT、CT-NT和RT-NT均使土壤容重值降到了较理想区间。CT-NT和RT-NT 0~5 cm耕层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d含量均显著低于NT-NT,而高于RT-RT、CT-CT,说明NT-NT在促进土壤养分向表层聚集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壤镉向表层聚集,且随着耕作频率的增加土壤表层养分及土壤镉均呈下降趋势。CT-NT和RT-NT 5~10 cm耕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NT-NT,而10~20 cm耕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低于RT-RT、CT-CT,说明轮耕促进了土壤养分积累并主要向土壤中层聚集。耕层厚度、有效养分总库容量及土壤Cd含量均表现为RT-RT、CT-CT>CT-NT、RT-NT>NT-NT,说明随着耕作频率减少土壤耕层逐渐变浅,有效养分总库容量逐渐变小,土壤总镉、有效镉含量也逐渐降低。本研究表明,长期免耕和长期翻(旋)耕均存在一定弊端,长期免耕虽然降低了土壤镉含量,但同时也降低了土壤养分库容,长期翻(旋)耕虽然增加了土壤养分库容,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镉含量,而合理土壤轮耕既可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积累、增加土壤养分库容,又能适当降低土壤镉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水稻 土壤养分 库容量 重金属CD
下载PDF
水稻-红鳌螯虾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厉宝仙 王保君 +3 位作者 怀燕 沈亚强 张红梅 程旺大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8-696,共9页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红鳌螯虾共作 养分 碳库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人工与天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养分库和碳库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邓娟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31-3240,共10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松针叶C、N、P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9.5±63.75)mg/g、(8.53±0.50)mg/g和(0.94±0.64)mg/g,叶片C含量大小依次为阳坡天然林>阴坡天然林>阴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阳坡天然林。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林叶片C/N、C/P差异显著,叶片N、P和N/P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叶片C含量差异不显著。油松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N和P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立地的油松林除40~60cm土层土壤C、N含量无显著差异外,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的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同时阳坡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阴坡人工林。0~20cm、20~40cm两个土层土壤C含量与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物N、P均呈显著正相关。子午岭林区阳坡的人工油松林不仅叶片养分含量较高,而且林地土壤是该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养分库 碳库 土壤 子午岭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施肥对喜马拉雅红豆杉生理指标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红 白有志 +5 位作者 邢震 柳文杰 余应鹏 吕庆鑫 高文于 顾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10-1817,共8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施肥量对喜马拉雅红豆杉幼苗生理指标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红豆杉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量。【方法】设计不同浓度N、PO、KO施肥量(CK、F1、F2、F3和F4)处理,测定喜马拉雅红豆杉叶片、茎干和根系的生理指标及有机碳... 【目的】为探究不同施肥量对喜马拉雅红豆杉幼苗生理指标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红豆杉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量。【方法】设计不同浓度N、PO、KO施肥量(CK、F1、F2、F3和F4)处理,测定喜马拉雅红豆杉叶片、茎干和根系的生理指标及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红豆杉叶片Chla及Chlb含量逐渐增加,在F3时达到最大值,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现为:F1>F2>F3>F4>CK。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大值出现在F3处理,其值分别为15.80 mmol/L和1.22 mg/g,显著高于CK和F1处理(P<0.05)。丙二醛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到F4处理时,其值达到了1.38μmol/L。可见,在本研究范围内,F3处理更有利于喜马拉雅红豆杉营养物质的累积。(2)随施肥量的增加,OC、TN、TP含量在根、茎、叶中均呈增加的趋势,TK含量仅在根系中呈增加的趋势,在茎、叶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施肥水平,喜马拉雅红豆杉茎的OC含量大于叶和根,叶的TN、TP、TK含量均高于茎和根。可见,喜马拉雅红豆杉茎的碳累积能力大于叶和根,而叶片的氮、磷、钾累积能力大于茎和根。(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根系C∶N呈增加的趋势,其中F4较CK高出了13.53%,茎、叶器官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根、茎、叶器官的C∶P分别介于166.01~323.68、311.33~328.79和183.69~252.33,N∶P分别介于2.50~5.39、4.15~6.08和7.42~8.44。鉴于此,在后期的施肥试验中应加大氮肥的投入。【结论】施肥可显著提高喜马拉雅红豆杉根、茎、叶三大器官的氮、磷、钾含量,但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喜马拉雅红豆杉光合生理指标及营养物质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施肥配比范围内,N、P_(2)O_(5)、K_(2)O分别为2.40、1.80和1.80 g时红豆杉生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喜马拉雅红豆杉 生理指标 养分库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用量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保君 金海刚 +4 位作者 张红梅 沈亚强 陈贵 鲁晨妮 程旺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6,共7页
为了明确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单季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农户施肥习惯,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氮计,N 0,不施氮;N L,165 kg/hm^(2);N M,240 kg/hm^(2);N H,315 kg/hm^(2)),研究了浙北地区秸秆全... 为了明确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单季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农户施肥习惯,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氮计,N 0,不施氮;N L,165 kg/hm^(2);N M,240 kg/hm^(2);N H,315 kg/hm^(2)),研究了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N M和N H的水稻分蘖数、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在稻田土壤方面,N M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43.16%,30.13%,13.13%和31.86%,22.13%,15.81%;N M的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碳含量较N 0和N L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88.47%,13.99%和37.10%,15.39%。在产量方面,N M的产量最高,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增产51.70%,15.39%,9.4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施用240 kg/hm^(2)纯氮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最佳氮肥调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全量还田 氮肥 植物生长 养分 碳库
下载PDF
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灵芝 缪有贵 +3 位作者 孔繁志 陈清朗 胡肄慧 鲍显诚 《Acta Botanica Sinica》 1988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31年生人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内,侧柏各器官中以有机 C 含量最高,Ca 的浓度亦大,其次为 N、K、Mg。P 的浓度较低,Fe 的浓度相对较高。除 C 和 Al 外,大部分元素在侧柏叶中含量较多。各种灌木叶的元素浓度均高于茎,还明显... 31年生人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内,侧柏各器官中以有机 C 含量最高,Ca 的浓度亦大,其次为 N、K、Mg。P 的浓度较低,Fe 的浓度相对较高。除 C 和 Al 外,大部分元素在侧柏叶中含量较多。各种灌木叶的元素浓度均高于茎,还明显地高于侧柏叶。侧柏乔木层元素积累量是以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51%的 C 被积累在树干内,其他元素在叶部最高。灌木层元素积累量除 N 以外,均以地下部分高于地上部分。人工林 C 的积累量为17000kg/ha,Ca 为400kg/ha,N 为104kg/ha,K 为87kg/ha,Mg 为30kg/ha,Al、P、Fe 为11—16kg/ha,Na 为2.5kg/ha,Mn、Cu、Zn 小于1kg/ha。乔木和灌木层化学元素存留量以 C 最高,在乔木层 Ca 的存留量次之,N、K 更次之。灌木层 N 的存留量高于 Ca 和 K。侧柏林的元素存留量 C 约2700kg/ha·a,Ca 为70kg/ha·a,N 和 K 为15—20kg/ha·a,P、Fe、Al、Mg 为2—5kg/ha·a.其他元素存留量不到1kg/ha·a。土壤中化学元素贮存量是 C>Ca>N>Fe>Mg>K>P>Na>Al、Mn>Cu>Zn。在相同土壤条件下,各种植物对土壤元素的富集系数不同,各种灌木的元素富集系数均高于侧柏。侧柏林元素积累量、存留量与土壤元素贮存量之间具极显著相关,它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9723(P<0.001,n=11)和 R=0.9765(P<0.001,n=11)。侧柏林对元素的需要量是 C>Ca>N>K>Mg>Fe>P>Al>Na>Mn>Cu>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元素 含量特征 人工侧柏林 元素积累量 存留量 贮存量 土壤 植物 雨水 冠流
全文增补中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4
17
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2 位作者 刘定辉 舒丽 王昌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6-809,共4页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但各个处理间土壤磷素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秸秆还田免耕、旋耕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4.33%-52.88%、8.69%-86.62%、20.64%-60.79%和18.41%-57.12%。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养份及碳素动态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分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被引量:121
18
作者 汤文光 肖小平 +5 位作者 唐海明 张海林 陈阜 陈中督 薛建福 杨光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76,共9页
于2005—2013年在湖南宁乡双季稻田开展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S)4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试验,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的影响... 于2005—2013年在湖南宁乡双季稻田开展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S)4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试验,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的影响,为稻田合理耕作与重金属Cd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10 cm耕层土壤性状;长期翻耕和旋耕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土壤通气性,但耕层变浅,养分库容降低,土壤Cd含量显著偏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相对较低;长期免耕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养分库容相对较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较强;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耕层深度和土壤养分库容量,增强了土壤的保肥能力,但同时也将秸秆中富集的Cd重新归还到稻田土壤中,不利于土壤Cd的转移修复.因此,长期单一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还田均存在一定弊端,需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如实行翻耕、旋耕与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轮耕或深松耕,以及减少秸秆还田量或实行秸秆轮还,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养分库容 Cd 水稻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被引量:86
19
作者 关焱 宇万太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扼要地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库的动态与平衡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氮、磷、钾养分全量及有效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水解... 扼要地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库的动态与平衡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氮、磷、钾养分全量及有效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水解残渣氮及微生物体氮在土壤氮库中的动态变化 ;Ca2 P、Ca8 P、Al P、Fe P、闭蓄态磷 ,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及微生物体磷在土壤磷库中的动态变化 ;土壤碳库中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以及富里酸和胡敏酸的动态变化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农田土壤养分库的养分循环与养分平衡。还指出了当前土壤养分库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养分库 养分平衡
下载PDF
人工杉木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 被引量:40
20
作者 吴蔚东 张桃林 +1 位作者 孙波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9,共9页
研究表明,人工杉木林地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严重退化,地表枯枝落叶层中干物质和各种养分的贮量与阔叶林和混交林比较明显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全N量和碱解N含量的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传统的炼山造林使杉木林地枯枝落叶和养... 研究表明,人工杉木林地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严重退化,地表枯枝落叶层中干物质和各种养分的贮量与阔叶林和混交林比较明显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全N量和碱解N含量的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传统的炼山造林使杉木林地枯枝落叶和养分库呈突变形式退化,林份组成单一,凋落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少也是杉木林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退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改进林木更新方式和改善林份组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工林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杉木林 土壤 有机物 养分库 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