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劝善惩恶”说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香兰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74-77,共4页
对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劝善惩恶说,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劝善惩恶说的内涵;在小说创作中如何劝善惩恶;劝善惩恶与因果报应的关系;劝善惩恶说的价值。探讨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劝善惩恶说对提高小说序跋在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 明朝 清朝 小说 “劝善惩恶”说
下载PDF
明清江南坊刻小说插图叙事的审美表征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103,共6页
作为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发展的成熟形态,江南坊刻小说中的插图叙事在汲取建阳小说插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表意范式和叙事模式的深度转换,它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空间意义的生成,完善了插图的"预叙"功能和"溢出"效应... 作为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发展的成熟形态,江南坊刻小说中的插图叙事在汲取建阳小说插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表意范式和叙事模式的深度转换,它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空间意义的生成,完善了插图的"预叙"功能和"溢出"效应,构建了文本、插图与评点的叙事"共谋"形态,体现出富于地域特征的"文人化"倾向,从而成就了小说走向文学经典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插图 叙事 文本
原文传递
“奇”解——明清小说评点范畴例释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金善 陈心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奇"来把握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趋向,而且在小说批评领域里,也经常用"奇"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本。明清小说理论中尚"奇"的审美趋向经历了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以幻为奇 不奇之奇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塾师的生存处境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光灿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2-65,共4页
明清时期因科举的需要,私塾教育十分兴盛。塾师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特殊群体,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为例,通过对塾师形象及其生存处境的分析,探究从事塾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底层文人的悲剧性命运及其与科举制度的... 明清时期因科举的需要,私塾教育十分兴盛。塾师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特殊群体,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为例,通过对塾师形象及其生存处境的分析,探究从事塾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底层文人的悲剧性命运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期成为明清时期塾师、教育乃至社会研究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醒世姻缘传》 塾师 科举
下载PDF
从“小道”到“文学之最上乘”——明清小说的经典化历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大的市民阶层,白话小说以其丰富的题材和通俗易懂适应了他们的要求。由于大批文人和小说理论家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和对小说的评论之中,使明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描摹世态的功能,明清小说的整体水...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大的市民阶层,白话小说以其丰富的题材和通俗易懂适应了他们的要求。由于大批文人和小说理论家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和对小说的评论之中,使明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描摹世态的功能,明清小说的整体水平获得了逐步的提高和完善,最终完成了从"小道"到"文学之最上乘"的经典化历程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小道 文学之最上乘 经典化
下载PDF
严监生:精明、懦弱的悲剧人物——论严监生并非吝啬鬼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克勤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8期17-20,共4页
从《儒林外史》的客观内容和吴敬梓的主观创作愿望来看,严监生并非吝啬鬼,而是一个精明、懦弱的悲剧人 物。在他身上可以反观作者对财产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小说 儒林外史 严监生
下载PDF
“民间文本”中僧尼形象之法文化解读——以明清小说为中心
7
作者 李文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明清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僧尼形象,反映出当时佛教职业群体与社会法律秩序的关系。小说中的僧尼大多对社会秩序存在着负面影响,如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钱财、放纵淫欲、害人性命等。僧尼在明清小说中被定型为负面形象的原因包括:社会中确... 明清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僧尼形象,反映出当时佛教职业群体与社会法律秩序的关系。小说中的僧尼大多对社会秩序存在着负面影响,如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钱财、放纵淫欲、害人性命等。僧尼在明清小说中被定型为负面形象的原因包括: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僧尼犯罪、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差异,以及僧尼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的紧张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僧尼 社会秩序 负面影响
下载PDF
文章学与明清小说的理论建构
8
作者 张永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47-52,共6页
明清小说的理论母体是中国传统的文章学,其文体论、传道论、表意论、情理论、文法论等都依托于文章学而建立。文章学从理论形态上丰富了小说理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说理论性匮乏的状态,不仅使小说理论建构文章化,还使其创作和... 明清小说的理论母体是中国传统的文章学,其文体论、传道论、表意论、情理论、文法论等都依托于文章学而建立。文章学从理论形态上丰富了小说理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说理论性匮乏的状态,不仅使小说理论建构文章化,还使其创作和鉴赏都呈现出文章化的特点,从而使类文章性成为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明清小说 文章学 文体论 传道论 表意论 情理论 文法论
下载PDF
由明清小说评点话语探《史记》对明清长篇小说叙事的影响
9
作者 赖祥亮 《三明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4-28,共5页
从丰富的明清小说评点话语中 ,探索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中《史记》的印迹 ,从中探寻出《史记》在虚与实、对比手法。
关键词 <史记> 明清长篇小说 小说评点话语 叙事 影响
下载PDF
谈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
10
作者 王守亮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第3期90-94,共5页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是指明清小说中有关济南的情节内容:故事发生地在济南,或关于济南官员与百姓的故事。涉及济南故事的明清小说很多,其中重要作品有:明代《剪灯余话》《型世言》《石点头》《隋史遗文》《金瓶梅》《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是指明清小说中有关济南的情节内容:故事发生地在济南,或关于济南官员与百姓的故事。涉及济南故事的明清小说很多,其中重要作品有:明代《剪灯余话》《型世言》《石点头》《隋史遗文》《金瓶梅》《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清代早期与中期《醒世姻缘传》《好逑传》《女仙外史》《儒林外史》《隋唐演义》等;晚清《老残游记》《文明小史》《近十年之怪现状》等。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在完善"文学济南"内涵、认识济南城市变迁、搞好城市文化建设及旅游开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讲好济南故事乃至山东故事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济南故事 文学济南
下载PDF
从明清小说的“V+取”式结构看“取”字的语法化问题
11
作者 褚福侠 《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4-37,共4页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后缀 语法化
下载PDF
从明清小说看文人的科举情结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久顺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自从隋唐科举考试的设置开始,文人对科举及第的不懈追求就成了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明清小说更是把这个题材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探讨明清小说中文人的科举情结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文人 科举情结
下载PDF
“点睛”:明清小说评点中的画论术语一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饶道庆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11,共5页
明清小说评点中频繁出现“点睛”、“画龙点睛”、“传神写照”等画论术语,深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明清著名小说评点中的“点睛”等术语的源流,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某些特征及其与画论的关系。
关键词 明清小说评点 中国古代画论 点睛 画龙点睛 传神写照
下载PDF
论明清历史小说的结构技巧 被引量:2
14
作者 赖力行 杨志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明清历史小说的编撰者,在宏观上运用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的结构技巧,将宏大史实交错于人与事的叙述中,造成叙事上环环相扣的效果;在微观上运用探听、伏笔、照应的结构技巧,勾连情节内部的关联,使其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结构技巧,... 明清历史小说的编撰者,在宏观上运用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的结构技巧,将宏大史实交错于人与事的叙述中,造成叙事上环环相扣的效果;在微观上运用探听、伏笔、照应的结构技巧,勾连情节内部的关联,使其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结构技巧,使历史小说在中国刚刚出现长篇章回小说的时候,就能以完整、连贯、严密的结构形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历史小说 结构技巧 编年 纪传 探听 伏笔
下载PDF
明清小说之季节叙事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5
作者 葛永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76,共11页
明清小说许多作品尤其是传诵久远的经典杰作中多有"季节叙事",即通过对故事情境中四季现象及其流转变迁的描述与刻画,以表达其思想与艺术上的用心。文章从明清小说季节叙事的主要内容入手,对故事展演的四季情境进行概述,进而... 明清小说许多作品尤其是传诵久远的经典杰作中多有"季节叙事",即通过对故事情境中四季现象及其流转变迁的描述与刻画,以表达其思想与艺术上的用心。文章从明清小说季节叙事的主要内容入手,对故事展演的四季情境进行概述,进而探讨其以营构循环时序与聚焦时间刻度为主的叙事功能,和以承继诗性传统、营造意境为特色的抒情功能,最后试图揭橥明清季节叙事之文化意蕴:表层是关于冷热的世态隐喻,深层则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道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季节叙事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妙”解——明清小说评点范畴例释
16
作者 陈心浩 李金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7,共4页
"妙"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的。汉代以后,它才开始演变成一个审美范畴上的评语。魏晋之后,"妙"这一范畴在各种艺术领域里广泛使用。明清小说评点家们经常使用"妙"这一范畴来点评小说的人物... "妙"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的。汉代以后,它才开始演变成一个审美范畴上的评语。魏晋之后,"妙"这一范畴在各种艺术领域里广泛使用。明清小说评点家们经常使用"妙"这一范畴来点评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技巧和小说语言。由于各自个性和学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在运用这个范畴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评点 哲学范畴 审美范畴
下载PDF
论明清艳情小说中的情欲
17
作者 蒋继华 吴加才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17-19,共3页
明清艳情小说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现象。考察这一时期艳情小说的发展概貌及所透露的性爱观念、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不仅能折射出当时社会欲与理的冲突现实,更能从中窥见男权社会秩序下性描写的象征意义,发现"欲&... 明清艳情小说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现象。考察这一时期艳情小说的发展概貌及所透露的性爱观念、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不仅能折射出当时社会欲与理的冲突现实,更能从中窥见男权社会秩序下性描写的象征意义,发现"欲"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艳情小说 理性 情欲
下载PDF
“真”解——明清小说评点范畴例释
18
作者 陈心浩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0-53,共4页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最早是作为一个画论范畴由五代画家荆浩提出来的,他认为绘画艺术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图真",即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借用"真"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他们用"...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最早是作为一个画论范畴由五代画家荆浩提出来的,他认为绘画艺术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图真",即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借用"真"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他们用"真"来要求小说情节合乎生活情理;用"真"来要求小说人物典型鲜活;用"真"来要求小说细节缜密合乎逻辑,从而使"真"这一范畴演变成一个小说艺术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评点 画论范畴 审美范畴
下载PDF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建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家族小说 叙事模式 《金瓶梅》 《红楼梦》 明代 清代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述评 被引量:3
20
作者 成海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0-53,61,共5页
家庭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对现、当代家庭小说的高密度研究,对明清时期五部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 家庭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对现、当代家庭小说的高密度研究,对明清时期五部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以及《歧路灯》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与不足,这一很早就引起学术界注意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现状的述评,重新审视了这一课题的学术意义及价值,并分析了这一课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家庭小说 评论和综述 研究现状 古典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