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墓葬与天堂——4~5世纪敦煌人的死亡安排
1
作者 方蒙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13,共6页
4~5世纪的敦煌经历多次政权更迭,随着北凉沮渠氏在敦煌统治地位的确立,统治阶级开始大力推行佛教信仰。佛教宣扬的净土思想逐渐影响敦煌民众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并在有关死亡安排的实践中将关注重心从墓葬转向石窟。尽管如此,佛教的影响... 4~5世纪的敦煌经历多次政权更迭,随着北凉沮渠氏在敦煌统治地位的确立,统治阶级开始大力推行佛教信仰。佛教宣扬的净土思想逐渐影响敦煌民众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并在有关死亡安排的实践中将关注重心从墓葬转向石窟。尽管如此,佛教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丧葬文化体系,强调“私密性”的墓葬和强调“开放性”的石窟寺成为这一地区并行不悖的传统,因为二者的核心指向都是为了帮助逝者实现终极的目的,即寻找宁静幸福的归宿——远方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世纪 敦煌 墓葬与石窟 死亡观念
下载PDF
四川清代袁文德墓碑建筑装饰的生死观透视
2
作者 郑从芳 罗晓欢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4年第7期156-158,共3页
四川清代袁文德墓碑建筑的雕刻装饰并没有渲染所谓的"丧葬"氛围,而是围绕着"逍遥游""快哉亭"展开,在碑楼的二层明间的装饰甚至是"张灯结彩"图景,这是四川清代"丧不哀而务为美观"的... 四川清代袁文德墓碑建筑的雕刻装饰并没有渲染所谓的"丧葬"氛围,而是围绕着"逍遥游""快哉亭"展开,在碑楼的二层明间的装饰甚至是"张灯结彩"图景,这是四川清代"丧不哀而务为美观"的特殊丧葬习俗和生死观念。这些装饰也表明了中国民间美术的自由、丰富、热闹,追求理想化和象征性的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碑建筑 雕刻装饰 生死观念 丧葬习俗
原文传递
废名小说《桥》的禅意
3
作者 陈邑华 《闽江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7-71,共5页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是其影响最大,最能标显其个性的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不仅营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梦,更以其特有的禅意成为废名的“特创”,这浓浓的禅意除了研究者们所提出的跳跃式、简洁而空灵的语言特点及静寂的禅境外...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是其影响最大,最能标显其个性的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不仅营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梦,更以其特有的禅意成为废名的“特创”,这浓浓的禅意除了研究者们所提出的跳跃式、简洁而空灵的语言特点及静寂的禅境外,还有来自于语言自身所承载的佛禅信息。这里,笔者将从《桥》里意象的选择、生死观、辨证思想三方面阐释其佛禅意蕴,从而更好地展现废名小说特有的禅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 意象 生死观 辩证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