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西北边疆厅的历史嬗变——以吐鲁番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启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100,215,共15页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档案记载中的“吐鲁番厅”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疆直隶厅;最后论述了光...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档案记载中的“吐鲁番厅”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疆直隶厅;最后论述了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吐鲁番后,善后局与吐鲁番厅两个并行权力机构的情况及其关系问题。光绪七年(1881)善后局归并同知后,完全意义上的吐鲁番行政直隶厅得以出现。吐鲁番直隶厅的历史嬗变正是清朝治理西北边疆社会在民政领域由“因俗而治”到边疆与内地行政体制一体化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北边疆 吐鲁番
原文传递
影响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国际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世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81,共7页
我国西北边疆是地缘政治学所谓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要冲。其安全与稳定不仅取决于我国及西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内部因素,周边国家政治生态及世界大... 我国西北边疆是地缘政治学所谓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要冲。其安全与稳定不仅取决于我国及西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内部因素,周边国家政治生态及世界大国的对华战略等外部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及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势力包围、限制甚至分裂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不断强化与日、韩、澳等国军事同盟关系,从东南方向所谓"第一、第二岛链"围堵我国的同时,又以反恐等名义驻军中亚,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中亚进行渗透,使我国处于腹背受敌态势。从国际视角分析影响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政治格局 西北边疆 国际因素 民族关系 中亚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系统与军事改革 被引量:6
3
作者 胡箫白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106,M0004,M0005,共19页
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系统改革,是理解地方社会权力格局和地缘意义的关键视角。十五世纪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体制在文武关系、官员职级、官员职务、防务分配四个方面发生变化,地方“番”汉势力失衡,军士生计维艰,边区军防渐... 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系统改革,是理解地方社会权力格局和地缘意义的关键视角。十五世纪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军防体制在文武关系、官员职级、官员职务、防务分配四个方面发生变化,地方“番”汉势力失衡,军士生计维艰,边区军防渐趋废弛。十六世纪前期,因为南下蒙古势力威胁蜀边,区域的地缘功能为之一变。明廷因之重整川西北防务,并于嘉、万年间发起系统性军事改革,通过加派高阶官员、整饬军防设施、提升军队战力等方式应对“番蒙合流”带来的军事威胁。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防御体系演变,在地方社会发展脉络中具有分水岭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川西北 边地治理 防御体制 汉“番”关系
原文传递
略论清代前期西北边疆的“因俗而治”政策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荣霞 《甘肃理论学刊》 2001年第1期63-66,共4页
清代前期在西北边疆地区所实行的“因俗而治”政策 ,实际上是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情况、风俗习惯等所制定的、目的在于加强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 ,实现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治边政策。
关键词 清代前期 西北边疆 “因俗而治” 政策
下载PDF
顶翎与治边:清朝对哈萨克的顶翎政策(1765-1849) 被引量:5
5
作者 英卡尔·巴合朱力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14,共14页
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不仅是清哈政治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更是清朝西北边疆治理颇具特色的一面。本文以相关满文档案为基础,论述清中期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政策的由来、具体实施及效益,力图呈现清朝对哈萨克授予... 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不仅是清哈政治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更是清朝西北边疆治理颇具特色的一面。本文以相关满文档案为基础,论述清中期清朝对哈萨克黑骨阶层授予顶翎政策的由来、具体实施及效益,力图呈现清朝对哈萨克授予顶翎的政治行为如何成为一项服务西北边疆治理重要策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 顶戴花翎 清代 西北边疆
原文传递
晚清驻英、俄公使关于西北边疆问题的外交策略
6
作者 熊晨曦 何永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84-87,118,共5页
晚清驻英、俄公使是中国最早深入西方社会的一批人,他们出使海外,向西方学习了诸多舆地、国际法等知识,加之自身多是洋务人士,对于西北边疆形势有着较时人更为准确的认识,在与英、俄两国围绕西北边疆问题展开交涉时,他们对处理西北交涉... 晚清驻英、俄公使是中国最早深入西方社会的一批人,他们出使海外,向西方学习了诸多舆地、国际法等知识,加之自身多是洋务人士,对于西北边疆形势有着较时人更为准确的认识,在与英、俄两国围绕西北边疆问题展开交涉时,他们对处理西北交涉问题的看法、外交策略都有了较国内其他人士更为先进的认识。晚清中国与英、俄在西北边疆的交涉焦点为伊犁、喀什噶尔、帕米尔三处,多位驻英、俄公使参与其中,并就如何处理交涉事宜发表意见,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多有共性,如以“公法”争“国权”、定边界以免纷争和“以夷制夷”的策略,积极维护国家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英公使 驻俄公使 西北边疆 外交策略
下载PDF
追寻西北——民国边疆的再现与现代风景的生成
7
作者 李潇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95,共12页
近代以降,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与冲击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将中国古代宗藩朝贡体系下的疆域观念和归属关系嬗变为近现代主权观念下的领土归属关系。这个过程使“边疆”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里的... 近代以降,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与冲击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将中国古代宗藩朝贡体系下的疆域观念和归属关系嬗变为近现代主权观念下的领土归属关系。这个过程使“边疆”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里的重点和难点,也推动了三四十年代文艺工作者对西北边疆的表达和探索。本文从“风景的建构”这个核心概念出发,讨论当时各种边疆再现策略和叙述模式如何推动西北作为民族国家架构下中国疆域的一个部分“被接受”。与此同时,文章也揭示出西北风景内部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这些差异既反映了文化实践和风景生产参与到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资源的继承和重组之中,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主义内部的不同潜流与话语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边疆 风景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唐代西北疆域的变迁与边塞诗人的地理感知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7,共8页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疆域 西北 边塞诗
原文传递
民族国家视阈下我国“西北边疆”的生成与政治地理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任念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32-39,共8页
近代以来,我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过程中,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与界定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封建王权国家被迫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结果,既符合我国政治地理的演变历史,也符合现代民族... 近代以来,我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过程中,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与界定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封建王权国家被迫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结果,既符合我国政治地理的演变历史,也符合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边疆治理观念发生变化,首先在由传统"塞防为主"国防布局向近代"海防、塞防并重"的国防布局变迁中,维护西北陆权是伸张海权的基本前提;其次,西北边疆由国内地缘政治要素向国际地缘政治要素升级;第三,两个层次的"西北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国防意义。至此,确定西北疆界、守卫国土成为近代以来我国作为民族国家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民族国家 政治地理
下载PDF
论中国西北边疆的跨国民族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安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0,共4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周边邻国拥有众多的同源同族的跨国民族,新疆"7.5"事件爆发后,西北边疆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好国内的民族关系,防止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同源跨国民族从事分裂祖国的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周边邻国拥有众多的同源同族的跨国民族,新疆"7.5"事件爆发后,西北边疆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好国内的民族关系,防止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同源跨国民族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都极需进行跨国民族问题研究,预见和消除边疆民族各类政治亚文化的变异,为国内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防止分裂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民族 西北边疆 民族团结
下载PDF
清末西北边疆“中华民族”一体观的演进——一个“实践论”的知识过程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亚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2,共9页
"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认同是近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新疆如何在"中华民族"叙事中进行自我定位和表达,有着深远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知... "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认同是近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新疆如何在"中华民族"叙事中进行自我定位和表达,有着深远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和区域研究的有关方法,将清末西北边疆放置到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的考察范围中,在梳理新疆与中原地区一体观念形塑历程的基础上,对新疆建省后其区域社会中华文化场域的重构进行了分析。由此,解释作为社会思想的共同体自觉意识在边疆危机的背景中产生、发展并得以延续的知识过程,揭示出近代以来新疆各民族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中华民族 一体观 知识过程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茶饮的文化探究——基于与中原茶文化的明显差异和深层关联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建基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73-76,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中原茶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饮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西北少数民族茶文化重养生健体之用而轻性情审美,重浓香味厚而轻清纯淡雅,与崇尚茶的品饮和回味,以茶的品味体现人的个性和品位,及通过品茶感悟以彰显人生境界的中原茶文化... 本文通过对中原茶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饮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西北少数民族茶文化重养生健体之用而轻性情审美,重浓香味厚而轻清纯淡雅,与崇尚茶的品饮和回味,以茶的品味体现人的个性和品位,及通过品茶感悟以彰显人生境界的中原茶文化存在巨大反差。少数民族将砖茶与奶、茶与花的混合并加以煎煮的茶饮方式,不仅是中国古老茶饮习惯的传承,也体现了茶饮对各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文化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西北边疆 少数民族 茶文化
下载PDF
甘肃科学教育馆对西北边疆地区科学教育的推进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鉴 刘淑红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3期129-134,149,共7页
受近代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服务于抗战建国、开发西北的目标,甘肃科学教育馆于1939年创建于兰州。自建成之日起,甘肃科学教育馆通过培训教师、开办中心实验室、巡回教学、图书公开阅览、举办学术演讲、鼓励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来增进西... 受近代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服务于抗战建国、开发西北的目标,甘肃科学教育馆于1939年创建于兰州。自建成之日起,甘肃科学教育馆通过培训教师、开办中心实验室、巡回教学、图书公开阅览、举办学术演讲、鼓励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来增进西北边疆学校之科学教育、普及社会民众科学知识、加强科学学术研究,虽环境艰难,物力堪忧、经费短缺,但得各界襄助,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科学教育落后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科学教育馆 科学教育 社会教育 西北边疆
下载PDF
左宗棠与西北边贸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晓红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左宗棠于1869~1880年在西北期间,为了恢复西北经济,从改革茶法、发展蚕丝、推广植棉、开发毛织、推动出口等方面入手,力图振兴西北的边贸经济;为了保护民族利权,还与不法外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总结左宗棠复兴西北边贸的成绩与教训,具... 左宗棠于1869~1880年在西北期间,为了恢复西北经济,从改革茶法、发展蚕丝、推广植棉、开发毛织、推动出口等方面入手,力图振兴西北的边贸经济;为了保护民族利权,还与不法外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总结左宗棠复兴西北边贸的成绩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史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宗棠 西北 边疆贸易 俄商 措施 成效
下载PDF
嘉峪关变迁与明代交通地理之关系——基于史源学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松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63,214,共14页
明代嘉峪关是东西方陆上交通线的枢纽。但嘉峪关创建于洪武五年(1372)的说法于史无征,从史源学的角度看,实际出自明末的错误认识。冯胜西征结束后的20年中,明朝以军事胜利为前导,继之以军卫建设,终于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后完成了对... 明代嘉峪关是东西方陆上交通线的枢纽。但嘉峪关创建于洪武五年(1372)的说法于史无征,从史源学的角度看,实际出自明末的错误认识。冯胜西征结束后的20年中,明朝以军事胜利为前导,继之以军卫建设,终于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后完成了对河西全境的军事控制,嘉峪关创建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此时。永乐朝东西方陆路交通全面展开,使团往返不绝于路,延续至明末。其间,中国的官私史料,域外人盖耶速丁、赖麦锡、白斯拜克、鄂本笃等人都有涉及嘉峪关内外交通状况的记录。结合东西方对陆路交通的记载,加以比较分析,既可以相互印证,又能够发现一些史料缺载之处,明代嘉峪关交通地理的变迁得以明晰展现出来。嘉峪关自身的变化反映了受畿服观念制约的明朝边疆控制模式的复杂性。明朝政治军事影响力是否溢出嘉峪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便捷、效率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嘉峪关 史源学批判 中外史料比较 西北边疆
原文传递
民国西北卫生状况与防疫体系的建构——基于报刊舆论的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强 王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0-128,共9页
民国边疆危机引发了关于西北边疆治理和建设的报刊舆论。在其影响下,西北边疆的卫生防疫建设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因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防疫建设,导致当时的西北地区几乎没有近代化的防疫体系;后一时期,... 民国边疆危机引发了关于西北边疆治理和建设的报刊舆论。在其影响下,西北边疆的卫生防疫建设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因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防疫建设,导致当时的西北地区几乎没有近代化的防疫体系;后一时期,由于国民政府施行抗战建国方略,加之战乱相对减少,使得西北地区的防疫建设进入了发展期,并在设置防疫机构、普及防疫教育、推广兽疫技术和制定防疫法规等举措的推动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西北防疫体系。纵观民国时期西北防疫体系的建构历程可发现,它在改善社会风气,完善近代医疗体系和开展防疫法制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西北边疆 报刊舆论 防疫体系
下载PDF
试论清代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经世思想
17
作者 方立军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4-29,共6页
清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之风兴起,史地学者主张关注现实,积极倡导经世致用,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派别。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派学者的经世思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西北 边疆 史地研究 经世致用
下载PDF
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脉络
18
作者 周传斌 宋盼盼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53,M0003,共18页
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经历了晚清西北学、民国边政学、新中国民族学三个阶段,除了受到欧美人类学、苏联民族学等外来学术影响之外,也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对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独特发展脉... 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经历了晚清西北学、民国边政学、新中国民族学三个阶段,除了受到欧美人类学、苏联民族学等外来学术影响之外,也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对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独特发展脉络进行追溯、挖掘与呈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 西北学 边政学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清朝前期中国疆域变化评析
19
作者 牛丽丽 《珠江论丛》 2017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清朝康、雍、乾时期,清帝平台湾、定蒙古、统西藏、划罗刹疆,在复杂的边疆局势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政治、军事策略及手段,利用各种关系,因地制宜地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矛盾和挑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为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 清朝康、雍、乾时期,清帝平台湾、定蒙古、统西藏、划罗刹疆,在复杂的边疆局势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政治、军事策略及手段,利用各种关系,因地制宜地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矛盾和挑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为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给新时期外交和边疆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政策 西北边疆 海疆
下载PDF
西周对西北边疆的统御与多族群融合
20
作者 张星德 张瑞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3,共9页
周室通过姬姜联姻促成了与姜族的联盟,而作为周王姻亲的申侯,又和大骆联姻,申骆联姻、西戎皆服,通过上述族群联姻,便于周室对西北边疆的管控;此外,西周还分封同姓的密国、殷商后裔的获国等诸侯国,这些封国皆地处战略要地,成为护卫周室... 周室通过姬姜联姻促成了与姜族的联盟,而作为周王姻亲的申侯,又和大骆联姻,申骆联姻、西戎皆服,通过上述族群联姻,便于周室对西北边疆的管控;此外,西周还分封同姓的密国、殷商后裔的获国等诸侯国,这些封国皆地处战略要地,成为护卫周室的重要屏障,同时,周室还迁徙潶伯、?伯等殷商军事贵族为辅助,通过分封诸侯,建立军事据点,进而确保了周室对上述地区的统治。另外,西周还通过怀柔手段安抚戎人,对于不服从者,则予以军事打压。考古发现的姚河塬遗址属于文献失载的获国遗存,获侯为殷遗民,该遗址发现有殷商文化、周文化、寺洼文化、刘家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这表明多族群共同生活于获国之内。姬姜联姻、申骆联姻推动了多族群之间的融合,而作为政治实体的封国也使得周人、商人、土著、戎人等共存并处,长期的生产生活、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加深了各族群之间的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促进了多族群之间的交往交融。不论是诸侯对周室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还是封国内族群的交流、联姻、互动都促进了多族群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为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西北边疆 戎人 西申 姚河塬遗址 族群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