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it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permafrost soil-moisture on the northern-slope of Bayan Har Mountain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5
1
作者 cao wei sheng yu +1 位作者 wu ji-chun li j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2期2406-2419,共14页
The soil moisture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aterial cycle and energy flow among the various geo-spheres in the cold regions.Thus,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north slope of Bayan Har Mountains in Qinghai-Tibet ... The soil moisture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aterial cycle and energy flow among the various geo-spheres in the cold regions.Thus,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north slope of Bayan Har Mountain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case study.The present study firstly investigates the change of permafrost moisture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and depths. Based on this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ermafrost moisture and identifies the key influence factors in different terrain conditions. The method of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 is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moisture movemen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revealed by the use of the method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e to the terrain slope and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 the horizontal flow weakens in the freezing period.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the soil moisture movement strengthens. It will lead to that the soil-moisture content in the up-slop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down-slope. The conclusion is contrary during the melting period. 2) Elevation, soil text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lopepermafrost soil-moisture. 3) Slope, elevation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lope-permafrost soil-moisture at the shallow depth of 0-20 cm. It is complex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northern-slope of Bayan Har Mountains PERMAFROST Soil moisture Spatial variability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75
2
作者 施和生 柳保军 +3 位作者 颜承志 朱明 庞雄 秦成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9-374,共6页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架边缘陆坡区。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的一系列天然气发现和LW3-1气区的突破证实白云凹陷为富生烃凹陷。白云-荔湾深水区发育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等3套巨厚烃源岩层,并发育古近系浅海陆架、陆架...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架边缘陆坡区。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的一系列天然气发现和LW3-1气区的突破证实白云凹陷为富生烃凹陷。白云-荔湾深水区发育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等3套巨厚烃源岩层,并发育古近系浅海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新近系陆坡大型深水扇2套优质砂岩储集层系。渐新世—中新世分布在白云凹陷南北两侧的2个陆架坡折带、"构造脊+断裂+砂体+不整合+流体底辟"复合油气输导体系以及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白云-荔湾深水区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形成了中新世陆架坡折带(白云凹陷北坡—白云主凹气区)和渐新世陆架坡折带(白云凹陷南坡—荔湾主凹气区)两大油气富集区,已发现天然气均位于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的有利成藏区内,展示出白云-荔湾深水区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南海北部陆坡 白云-荔湾深水区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探讨 被引量:67
3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3 位作者 朱明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大的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已有一系列天然气发现。白云凹陷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意义,故此称其为“白云深水区”。区内古近系文昌-恩平组巨厚烃源岩、浅海三角... 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大的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已有一系列天然气发现。白云凹陷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意义,故此称其为“白云深水区”。区内古近系文昌-恩平组巨厚烃源岩、浅海三角洲砂岩储层和新近系陆坡大型珠江深水扇储层、东沙运动形成的大量断裂和大型底辟带的存在,以及浅层含气亮点的广泛分布和北坡-番禺低隆起大型天然气藏的发现等显示,白云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有着大油气区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白云深水区 珠江深水扇 成藏条件 勘探前景 大油气区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构造特征及对水合物的控制 被引量:45
4
作者 苏明 杨睿 +5 位作者 吴能友 王宏斌 梁金强 沙志彬 丛晓荣 乔少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8-326,共9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高精度2D和3D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共识别出4种构造类型,分别为气烟囱(流体底辟)、区域大尺度断层、深水扇中的正断层和滑移体中的滑脱断层。气烟囱具有直立的通道形态,其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杂乱反射...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高精度2D和3D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共识别出4种构造类型,分别为气烟囱(流体底辟)、区域大尺度断层、深水扇中的正断层和滑移体中的滑脱断层。气烟囱具有直立的通道形态,其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杂乱反射带、模糊反射带和顶部强振幅区域。大尺度断层位于水合物钻探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断层规模大,对深部地层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深水扇中的正断层广泛发育于上新世的深水扇中,特别是在水合物钻探区西部进积特征明显的深水扇中,正断层的数量更多。滑移体中的滑脱断层在神狐海域的第四纪地层中非常常见,在剖面上呈雁列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度断层由于和水合物钻探区的距离较远,对于水合物的成藏可能不起控制作用。气烟囱和规模小数量多的断裂体系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垂向和侧向的输送通道,构成了水合物的流体运移体系。当富含甲烷气体的流体通过这些垂向-侧向的运移通道时,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被适于水合物聚集的沉积体所捕获,就有可能形成水合物。水合物钻探区内东西部构造特征的差异,使得研究区内形成了不同的流体运移体系,这可能是控制钻探区水合物不均匀性分布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气烟囱 断裂体系 流体运移体系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陆坡区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特征 被引量:40
5
作者 于兴河 王建忠 +5 位作者 梁金强 李顺利 曾小明 沙志彬 匡增桂 李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BSR(似海底反射)在南海北部陆坡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广泛分布。根据BSR在晚中新世以来3个三级层序地层内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热动力背景、沉积特征(沉积相、沉积速率、含砂率、岩性特征等)... 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BSR(似海底反射)在南海北部陆坡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广泛分布。根据BSR在晚中新世以来3个三级层序地层内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热动力背景、沉积特征(沉积相、沉积速率、含砂率、岩性特征等)和典型沉积体(构造坡折带、滑塌体、沉积物波)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成藏特征。研究表明,BSR的分布在满足温压、气源的基础上更明显地受沉积体系展布和所处构造部位的控制,气源和温压条件只是影响BSR分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典型沉积成藏模式,总结了在陆架、陆坡、陆基上随着水深的增加各种沉积体的分布及其与BSR和水合物稳定带的关系,展示了水合物成藏的典型要素。BSR与构造坡折、深水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密切相关,大多数BSR分布区均位于地貌变化陡峭、地形起伏较大、长期继承性隆升与沉降交汇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砂等沉积物中。在陆架三角洲前缘,BSR侧向较连续但延伸距离短,水合物成藏的关键在于深部气源的沟通条件;在陆坡海槽与底辟发育区,BSR受断层与底辟切割往往呈断续分布,沉积物的快速卸载可为水合物的赋存提供较好的沉积储层条件;在陆基至深海区海底扇、浊流、等深流发育的位置,BSR侧向连续延伸距离远,气源主要为浅部生物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部陆坡 天然气水合物 BSR 沉积特征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砂砾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8
6
作者 李文浩 张枝焕 +1 位作者 昝灵 张立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6-777,共12页
结合研究区测井解释成果和油田试油资料,综合应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试油法,确定了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不同深度段的砂砾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并拟合出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沉积相、成岩阶段、... 结合研究区测井解释成果和油田试油资料,综合应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试油法,确定了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不同深度段的砂砾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并拟合出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沉积相、成岩阶段、地层压力等对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有随埋深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有利的沉积相带是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对储层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滑塌浊积扇及中东部近岸水下扇的扇中亚相;其中近岸水下扇的扇中亚相最为有利,其次为滑塌浊积扇。成岩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储层物性。研究区砂砾岩体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1和A2亚期,对应于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生油气阶段,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其中溶蚀作用使得深部储层物性变好。研究区地层压力对有效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储层 物性 砂砾岩储层 北部陡坡带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2 位作者 邱桂强 高永进 孙锡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6-421,共6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和构造油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断层-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断层油气藏、受地层不整合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不同的隐蔽油气藏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北部陡坡带外围断陷期形成的受构造控制的沙河街组三段地层-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的以地层为主的圈闭中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的油气;内侧靠近生油中心的沙河街组三段透镜体岩性及其他与岩性相关的油藏、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断层-岩性等油藏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受控于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及成烃与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藏 油气成因类型 油气运移通道 北部陡坡带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区新近系沉积体系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0
8
作者 于兴河 张志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70-476,共7页
南海北部陆坡区新生界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各种矿产资源,对其沉积体系的分析可以指导资源勘探和开发。笔者在对南海北部陆坡区的西沙海槽和东沙海域的地震剖面解释与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外部形态+内部属性”的分类原则,在中新世以来的... 南海北部陆坡区新生界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各种矿产资源,对其沉积体系的分析可以指导资源勘探和开发。笔者在对南海北部陆坡区的西沙海槽和东沙海域的地震剖面解释与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外部形态+内部属性”的分类原则,在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层中共识别出8种典型的地震相:席状平行相、席状波形相、席状空白相、席状杂乱相、席状前积相、帚状前积相、透镜状前积相和丘状杂乱相。结合地震相分析,在南海北部陆坡区识别出6种典型的沉积体系:三角洲体系、等深流、低位扇、滑塌块体、浊积扇和扇三角洲体系;其中等深流、滑塌块体和各种扇体的前缘与BSR分布的吻合率最高,是最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矿的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区 新近系 沉积体系 等深流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储层微裂缝研究——以陕北斜坡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万永平 李园园 梁晓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715,共5页
储层裂缝研究是低渗致密岩性油气藏研究的关键。低孔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发育不仅成为油气运移通道,更是储存空间,为研究研究区储层裂缝在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文章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背景出发,通过显微构造研究、成岩作用研究及... 储层裂缝研究是低渗致密岩性油气藏研究的关键。低孔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发育不仅成为油气运移通道,更是储存空间,为研究研究区储层裂缝在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文章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背景出发,通过显微构造研究、成岩作用研究及储层微裂缝中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微裂缝发育时间晚于压溶作用发生时间,而早于储层最大埋深时间即排烃高峰期。储层微裂缝的发育为上古生界气藏的成藏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斜坡 上古生界 微裂缝 流体包裹体 储层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海域HQ-48PC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0
作者 吴庐山 杨胜雄 +5 位作者 梁金强 苏新 杨涛 张欣 程思海 陆红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4-544,共11页
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海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对该海域的HQ-48PC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顶空气甲烷含量、孔隙水阴、阳离子及微量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硫酸盐-甲烷界面(SMI,Sulfate-Methane ... 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海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对该海域的HQ-48PC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顶空气甲烷含量、孔隙水阴、阳离子及微量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硫酸盐-甲烷界面(SMI,Sulfate-Methane Interface)(推算深度约为6.05 mbsf)发生了强烈的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MO,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主要表现为SO24-含量线性降低接近于0、CH4含量发生骤增、有机碳和黄铁矿含量达到最大值及形成一个"钡锋"等特征。在SMI之上,HCO3-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明显上升的趋势,Ca2+、Mg2+、Sr2+等离子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Mg2+/Ca2+比值随深度的增加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自生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在SMI之下,HCO3-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缓慢下降的趋势,Ca2+浓度变化不大,Mg2+、Sr2+浓度和Mg2+/Ca2+比值随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自生碳酸盐矿物以白云石为主。沉积物孔隙水的PO34-和NH4+含量较高,它们随深度的增加呈明显升高的趋势,且这种变化趋势与SO42-含量的下降趋势大致呈镜像关系。这些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国际上已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相类似,暗示该采样站位深部沉积物中可能赋存有天然气水合物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琼东南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甲烷厌氧氧化反应 硫酸盐-甲烷界面
下载PDF
Types,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s of Migrating Pathways of Gas-bearing Fluids in the Shenhu Area,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6
11
作者 SU Ming SHA Zhibin +7 位作者 ZHANG Cuimei WANG Hongbin WU Nengyou YANG Rui LIANG Jinqiang QIAO Shaohua CONG Xiaorong LIU 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The first marine gas hydrate expedition in China has been conducted by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Shenhu Area,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reviou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P-T cond... The first marine gas hydrate expedition in China has been conducted by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Shenhu Area,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reviou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P-T conditions, geophysical anomalies and saturation calculations of these gas hydrates, but has not documented in detail the migration of gas-bearing fluids 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2D/3D seismic data, this work identified two types of migration pathways for gas-bearing fluids in the Shenhu area, i.e., vertical and lateral pathways. The vertical pathways(largescale faults, gas chimneys and mud diapirs) presented as steep seismic reflection anomalies, which could be traced downward to the Eocene source rocks and may penetrate into the Late Miocene strata. The deeper gases/fluids might be allowed migrating into the shallower strata through these vertical conduits.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s showed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pathways. Large-scale faults developed only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of the Shenhu area, while in the drilling area gas chimneys were the sole vertical migration pathways. Since the Pliocene, normal faults, detachment faults and favorable sediments have constituted the lateral pathways in the Shenhu gas hydrate drilling area. Although these lateral pathways were connected with gas chimneys, they exerted different effects on hydrat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Gas-bearing fluids migrated upward along gas chimneys might further migrate laterally because of the normal faults, thereby enlarging the range of the chimneys. Linking gas chimneys with the seafloor, the detachment faults might act as conduits for escaping gases/fluids. Re-deposited sediments develop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Quaternary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so hydrates would be enriched in these favorable sediments. Compared with the migration pathways(large-scale faults and mud diapirs) in the LW3-1 deep-sea oil/gas field, the mig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ting pathways gas-bearing fluids gas hydrates Shenhu area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蒲晓强 陶小晚 张会领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0-626,共7页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具有十分有利的水合物生成和赋存的构造、沉积等条件,从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2个方面对近期南海北部陆坡的水合物勘探工作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主要包括:地震剖面出现BSR、阻...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具有十分有利的水合物生成和赋存的构造、沉积等条件,从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2个方面对近期南海北部陆坡的水合物勘探工作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主要包括:地震剖面出现BSR、阻抗空白带、速度及振幅结构(VAMP)异常等;地球化学证据有:沉积物孔隙水氢氧同位素、孔隙水离子浓度、酸解烃、自生矿物及碳硫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这些证据显示南海北部陆坡的西沙、东沙和台西南等海域具有较好的水合物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扇体成岩圈闭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惠民 刘鑫金 贾光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4,共8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扇体发育扇根封堵的成岩圈闭岩性油藏,圈闭的形成受不同沉积相带沉积组构与成岩作用差异的影响,而圈闭有效性评价是预测圈闭含油气性的关键。为了有效预测成岩圈闭的含油气性,从扇根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分...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扇体发育扇根封堵的成岩圈闭岩性油藏,圈闭的形成受不同沉积相带沉积组构与成岩作用差异的影响,而圈闭有效性评价是预测圈闭含油气性的关键。为了有效预测成岩圈闭的含油气性,从扇根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分析入手,剖析研究区扇根封闭机制和圈闭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勘探阶段的相关资料,建立适用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扇根亚相泥质杂基含量高、压实与杂基重结晶作用强烈,纵向上叠置的扇根可作为侧向封堵层和局部盖层;成岩圈闭的主要封闭机制是物性封闭,扇根与扇中之间的突破压力差决定了封堵油气的高度;利用全直径取心油驱水实验数据对压汞实验测定的汞驱气突破压力进行校正,并分别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和常规物性资料建立油驱水突破半径的计算方法,进而求得油藏条件下油驱水的突破压力差,对圈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应用结果表明,建立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合理、可行,可有效指导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扇体 成岩圈闭 圈闭有效性 评价方法 北部陡坡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庐山 杨胜雄 +5 位作者 梁金强 苏新 程思海 付少英 龚跃华 祝有海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共10页
烃类气体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物质基础,浅表层沉积物顶空气中烃类气体的异常特征可用来探测深部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藏。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浅表层沉积物以及钻探采获的含或不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的顶空气样品中烃类气体组分和同... 烃类气体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物质基础,浅表层沉积物顶空气中烃类气体的异常特征可用来探测深部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藏。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浅表层沉积物以及钻探采获的含或不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的顶空气样品中烃类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291个1 mbsf(bsf,below sea floor)沉积物顶空气样品中的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变化范围为2.49~77.23μL/kg,平均值为15.22μL/kg。根据趋势面分析共圈出12个异常区,这些异常区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呈NE向展布;4PC和23PC两个站位的14个顶空气样品中甲烷的δ13C值为-74.3‰^-46.2‰(PDB),平均值为-60.9‰(PDB),C1/(C2+C3)比值为5.78~49.45,平均值为16.23,烃类气体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气,同时混入少量热解气;钻探采获的4个顶空气样品中甲烷的δ13C值为-62.2‰^-54.1‰(PDB),δD值为-225‰^-180‰(SMOW),C1/(C2+C3)比值为575~1 668,它们为微生物气或以微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气,甲烷主要为二氧化碳还原型,同时还有少量来自深部热成因。浅表层沉积物顶空气中的烃类气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层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以及更深地层中的烃源岩或天然气藏,这些烃类气体沿断裂或底辟构造等通道向上运移,前者以微生物气为主,后者为热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神狐海域 顶空气 烃类气体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构造裂缝及其天然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万永平 王根厚 +3 位作者 归榕 李春霞 银晓 周进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8,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气藏发育多套储层,中上部储层(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与烃源岩(山西组下部及本溪组煤系地层)之间发育280~350m致密砂泥岩隔层,由于盆地断裂构造不发育,天然气运移通道及成藏模式成为该区气藏研究的焦点。在...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气藏发育多套储层,中上部储层(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与烃源岩(山西组下部及本溪组煤系地层)之间发育280~350m致密砂泥岩隔层,由于盆地断裂构造不发育,天然气运移通道及成藏模式成为该区气藏研究的焦点。在岩心观察、微裂缝研究、测井解释、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成岩作用及裂缝形成时间分析,对研究区上古生界隔层裂缝分布与中上部气藏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剪性裂缝,裂缝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缝的形成在改善储层渗透性的同时,为天然气的纵向运移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隔层裂缝与中上部气藏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形成了基于裂缝运移及砂岩储存的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岩性-裂缝型"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斜坡 上古生界 裂缝 运移通道 天然气 成藏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一种估算方法——以南海北部陆坡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卢振权 吴必豪 金春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3,328,共6页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物理化学相图平衡的基本原理,运用微积分学的基本理论,尝试一种新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计算方法,并以南海北部陆坡为例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分布区可看成由许多微体积单元组成,对所有...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物理化学相图平衡的基本原理,运用微积分学的基本理论,尝试一种新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计算方法,并以南海北部陆坡为例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分布区可看成由许多微体积单元组成,对所有微体积单元进行累积积分计算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体积;然后结合世界上已知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有关参数(如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孔隙度、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和水合系数)估算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资源量。估算结果为,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相当于标准条件下6.3×1013m3的天然气,这与美国Blake海底高原、日本Nankai海槽、美国墨西哥湾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甲烷量的数量级(1013m3)一致,显示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巨大前景。当然,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资源量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核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量估算 物理化学相平衡 南海北部陆坡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范习贝 梁前勇 +3 位作者 牛明杨 余甜甜 王寅炤 王风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89-1601,共13页
【目的】海洋沉积物中的古菌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深入了解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特征是探究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功能的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南海北部陆坡不同... 【目的】海洋沉积物中的古菌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深入了解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特征是探究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功能的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南海北部陆坡不同海域(东部,西部和神狐海域的7个站位)沉积物中古菌16SrRNA基因进行Illumina Mi Seq测序。【结果】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古菌的主要门类是Bathyarchaeota、Thermoplasmata、Woesearchaeota(DHVEG-6)、Thaumarchaeota(Marine Group I)、Lokiarchaeota和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MHVG),还存在少量的AK8、Marine Benthic Group A和Terrestrial Hot Spring Crenarchaeota Group(THSCG)等。在潜在水合物区沉积物中还发现了甲烷代谢相关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类群,主要为ANME-1、ANME-2ab和ANME-2c等。甲烷代谢古菌的分布特征也从甲烷代谢保守功能基因mcr A(Methyl coenzyme-Mreductase A)的扩增中得到了验证。利用定量PCR对南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古菌的16SrRNA基因和mcrA基因进行了定量,发现细菌16SrRNA基因拷贝数为10~5-10~7 copies/g(湿重),古菌16SrRNA基因拷贝数为10~5-10~6 copies/g(湿重),潜在水合物区mcrA基因拷贝数为10~3-10~5 copies/g(湿重)。【结论】揭示了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古菌种类多样且丰度较高,同时发现冷泉特征古菌群落,为深入认识和理解南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丰度和古菌多样性,以及解析古菌地球化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 沉积物 古菌多样性 厌氧甲烷古菌 深古菌门 mcrA基因
原文传递
4-甲基甾烷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昝灵 张枝焕 +4 位作者 王顺华 邢辉 李文浩 刘祎楠 席伟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0-778,共9页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甲基甾烷的分布特征来进行油源对比,为类似地区的油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渤南洼陷发育Es4s和Es3x两套主力烃源岩,中部次洼、西部次洼和渤南深洼Es3x烃源岩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4.51、2.79、1.27,是由于烃源岩中沟鞭藻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不同所造成。不同地区原油C20、C21、C23三环萜烷和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等特征非常相似,成熟度相当,中、西、东三个地区原油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2.89,2.39和2.06,区别明显,各个地区4-甲基甾烷的构型也不同。对比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Es4s和Es3x油气均为近源成藏,主要来源于其临近次洼的Es3x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基甾烷 渤南洼陷 北部陡坡带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分析
下载PDF
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以百色盆地北部陡坡带实际应用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仲远 刘胜 郭勇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3期294-298,共5页
广西百色盆地地下构造十分复杂,其北部地层高陡,断裂异常发育。以往的勘探,一是受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观测系统CDP网格过大,排列长度较短;二是没有针对盆地中油气最富集的目标区(北部陡坡带) 进行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致使地震... 广西百色盆地地下构造十分复杂,其北部地层高陡,断裂异常发育。以往的勘探,一是受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观测系统CDP网格过大,排列长度较短;二是没有针对盆地中油气最富集的目标区(北部陡坡带) 进行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致使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不明显,断点不清晰,构造难以准确落实。为查明百色盆地3条主控断层的产状、性质和展布情况,落实北部陡坡带的盆地边界地层接触关系,针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 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首先,对以往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了设计思路,并利用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对目标区北部陡坡带进行了正演模拟,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资料的品质以及满足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最后,针对该区的复杂构造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在北部陡坡带,利用基于目标的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得到了较大改善,品质较好,可用于精细构造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盆地 北部陡坡带 复杂构造 波动方程正演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目标设计
下载PDF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家震 马士忠 +2 位作者 王新峰 毕彩芹 曹淑敏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受埕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长期不均衡活动的影响,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13个下古生界滑脱潜山,具有形成潜山风化壳油藏与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条件,但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通过区域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油气特征研究,认为车镇凹陷北部... 受埕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长期不均衡活动的影响,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13个下古生界滑脱潜山,具有形成潜山风化壳油藏与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条件,但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通过区域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油气特征研究,认为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的油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生油洼陷烃源岩的最大埋深控制油藏的含油底界,埕南派生断层控制油藏的平面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油藏的垂向分布与富集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镇凹陷 北部陡坡带 下古生界 埕南派生断层 非均质储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