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深水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梦霜 邵磊 +3 位作者 庞雄 乔培军 向绪洪 赵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2-678,共7页
对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渐新世至中新世的物源发生较大变化。渐新世时期,白云深水区不同区域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表明沉积物物源不同。深水区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古珠江物源区,深水区东、西部沉积物中含... 对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渐新世至中新世的物源发生较大变化。渐新世时期,白云深水区不同区域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表明沉积物物源不同。深水区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古珠江物源区,深水区东、西部沉积物中含有较多中基性火山物质,南部则主要包含基性火山物质,说明当时南海北部地区构造活动较强,存在较多火山活动,火山活动由北向南基性成分增多。渐新世末的白云运动使南海北部深水区产生强烈持续沉降,造成陆架坡折带北移,白云深水区从渐新世浅海陆架环境演化为中新世陆坡深水环境,中新世期间沉积物主要来自深水区北部的珠江三角洲物源,深水区东部存在东沙隆起源区,而深水区南部沉积物在中新世仍受到基性火山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物源 南海北部 白云凹陷 沉积学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运聚规律与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家雄 马文宏 +1 位作者 祝有海 龚晓峰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烃类气和非烃气)及非常规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研究,对所发现的烃类天然气、CO2等非烃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进行了类型划分。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全区海底及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烃类气和非烃气)及非常规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研究,对所发现的烃类天然气、CO2等非烃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进行了类型划分。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全区海底及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积;成熟油型气(油田伴生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主要油气田分布区,其气源来自始新统中深湖相偏腐泥混合型烃源岩;成熟—高成熟及过熟煤型气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浅层和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及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陆架浅水区,气源主要来自渐新统煤系和中新统海相偏腐殖型烃源岩;深水油气分布于珠江口盆地南部及琼东南盆地南部等深水区,油气主要来自始新统中深湖相腐泥—腐殖混合型烃源岩、下渐新统煤系烃源岩和部分上渐新统偏腐殖型海相烃源岩。CO2等非烃气主要展布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和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深大断裂发育区,气源分别来自受泥底辟热流体活动影响强烈的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和深部火山幔源活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水区,其气源主要由深水区海底沉积物生物化学作用和深部成熟烃源岩所供给。因此,根据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气源构成特点及分布富集规律,可以优选有利天然气富集区带部署勘探,进而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烃类气成因 CO2及水合物成因 运聚分布特征 天然气勘探领域优选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区有柄蔓足类的生态特点 被引量:10
3
作者 严文侠 董钰 +3 位作者 梁冠和 王华接 严岩 严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23-430,共8页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7个海洋结构物进行调查,以了解有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个体大小。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有2科4属8种,它们分别是茗荷属的荷、鹅荷和印度荷;条荷属的细板条荷、条荷和百条荷;软荷属的太平...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7个海洋结构物进行调查,以了解有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个体大小。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有2科4属8种,它们分别是茗荷属的荷、鹅荷和印度荷;条荷属的细板条荷、条荷和百条荷;软荷属的太平洋软荷及异荷属的日本异荷。荷、鹅荷和细板条荷几乎分布在所有浮标站,其附着密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荷和鹅行可分别在0-80m和0-75m水层中分布,而细板条荷则从表层一直分布到150m深处。该类生物属外海性种类,只附着在漂浮或能移动的物体表面,而不栖息于固定式海洋结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有柄蔓足类 生态特点 蔓足亚纲
下载PDF
利用卫星遥感海面温度、高度联合反演南海北部三维温度场 被引量:4
4
作者 汤博 侯一筠 +1 位作者 殷玉齐 胡珀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0,共10页
利用历史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数据,通过严格筛选和插值,建立了南海北部的气候态垂向温度剖面。随后,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海面温度异常(SSTA)、海面高度异常(SSHA)联合扩展温度剖面的经验回归模型,并采用卫星遥感得到的SST和SSH... 利用历史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数据,通过严格筛选和插值,建立了南海北部的气候态垂向温度剖面。随后,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海面温度异常(SSTA)、海面高度异常(SSHA)联合扩展温度剖面的经验回归模型,并采用卫星遥感得到的SST和SSH数据扩展了南海北部的三维海洋温度场,其时间分辨率为天,空间分辨率为0.25°×0.25°。通过与观测数据的对比研究,扩展得到的温度场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南海北部温度剖面的结构特征,并且能有效地体现出一些中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研究反演得到的三维温度扩展场是较为可靠的,它可以作为海洋数值模型的初始场,实现现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互补,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南海北部温度场的三维结构及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和海面高度(SSH) 反演三维温度场
下载PDF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Shallow Ancient River Channels on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5
作者 Kou Yangqi and Du Deli 2nd Marin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arty, MGMR, Guangzhou, Guangdong Jiang M 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85-98,共14页
Quaternary buried ancient river channel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hallow-level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mainly of fluvial deposits compris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 Quaternary buried ancient river channel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hallow-level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mainly of fluvial deposits compris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plannar variation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such as incised valley fillings, deltaic foreset wedges and block slides of shelf-marginal fans reflect the pala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fall of the regional sea leve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gelogical data from boreholes,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ternary ancient river channels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the study area, studies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channels such as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seismic facies reflection indicator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and -body types, and discusses their formational setting and evolutionary model, with the main purpose to render a service to the hydrocarbon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marine engineering in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shallow-buried ancient channels low-stand system tract sea level change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的地壳性质
6
作者 刘建华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2期46-52,共7页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114°—118°E,17°—20°N)内的深海盆属洋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大洋玄武岩组成,地壳厚度有自东向西增厚的趋势;区内的大陆坡属拉张减薄的过渡壳,其前新...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114°—118°E,17°—20°N)内的深海盆属洋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大洋玄武岩组成,地壳厚度有自东向西增厚的趋势;区内的大陆坡属拉张减薄的过渡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组成。大陆坡西部有较多中、基性岩浆活动,故局部高磁异常较东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南海 大陆波 深海盆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4
7
作者 姚伯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6,共16页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44.9%之间,约为15~13。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存在,中部和西...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44.9%之间,约为15~13。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存在,中部和西部则零星出现;推测这种地壳层在新生代前的地壳中已存在,但厚度较薄,在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中,熔融的上地幔基性岩浆侵入到地壳底部,或进入下地壳,冷却后形成高速地壳层。陆缘地壳结构存在横向变化,反映了改造陆缘地壳结构的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强度之横向变化。还发现陆缘地壳结构和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它们可能是由不同陆块经碰撞、缝合而形成的,所以,香港—南澳断裂是一条古缝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高速地壳层 地壳减薄 南海 陆缘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相中生界发育的微体化石证据 被引量:53
8
作者 吴国瑄 王汝建 +1 位作者 郝沪军 邵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5,共7页
MZ-1-1钻井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揭示了中生界,获得了可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孢粉和放射虫化石。克拉梭粉(Classopollis)和桫椤孢(Cyathdites)含量占优势的化石组合被发现于井深2187-2388m井段,表明其属于中侏罗世;1725-1887m... MZ-1-1钻井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揭示了中生界,获得了可确定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孢粉和放射虫化石。克拉梭粉(Classopollis)和桫椤孢(Cyathdites)含量占优势的化石组合被发现于井深2187-2388m井段,表明其属于中侏罗世;1725-1887m层段的硅质岩包含以Caneta hsui、Loopus primitivus、Dibolachras sp.cf.D.apletopora等为代表分子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化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被首次揭露的前新生代地层中存在着海相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中侏罗世克拉梭粉和桫椤孢孢粉组合反映的是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植被,滨海沼泽环境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海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发生了海水由浅到深的重大变化,形成了深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微体化石 中生界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新进展与关键技术——以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带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绪深 杨计海 +5 位作者 范彩伟 邓勇 李辉 谭建财 李虎 刘爱群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1,共9页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在该地区已取得诸多高温超压勘探成果和气田发现,但是乐东斜坡带高温超压天然气的储集体预测和运移通道与盖层评价仍存在较大困难。“十三五”以来,综合地震、测井、录井...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在该地区已取得诸多高温超压勘探成果和气田发现,但是乐东斜坡带高温超压天然气的储集体预测和运移通道与盖层评价仍存在较大困难。“十三五”以来,综合地震、测井、录井、测试等资料,系统地开展了莺歌海盆地成盆构造与深水砂岩沉积过程的研究,建立了盆央海底扇和轴向水道等深水砂岩沉积模式和分布预测方法;通过运移通道和盖层评价等成藏条件的研究,建立了“早期走滑破裂+晚期超压活化”天然气富集新模式和基于水力破裂压力系数计算的不同成藏体系盖层定量评价方法;同时创新形成了两项勘探关键技术,即非欠压实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和中深层非亮点储层综合预测技术,解决了高温超压条件下的非欠压实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非亮点储层预测难题,促进了乐东斜坡带大中型气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高温超压 勘探新进展 关键技术 乐东斜坡带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力学特性试验及强度准则建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怀文 程远方 +1 位作者 李梦来 韩修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21,共7页
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但目前针对水合物储层的力学特性研究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储层强度判定准则。通过模拟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的地质条件,根据浅部地层特点制作黏土质粉砂岩水合物储层岩样... 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但目前针对水合物储层的力学特性研究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储层强度判定准则。通过模拟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的地质条件,根据浅部地层特点制作黏土质粉砂岩水合物储层岩样,进行了不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有效围压条件下的三轴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水合物储层的抗压峰值强度随水合物饱和度增加而增加,但水合物饱和度对岩样的刚度和泊松比影响不明显;水合物储层的抗压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效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而泊松比受有效围压影响没有明确的函数关系;黏土质粉砂岩水合物储层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的压密阶段和抗压峰值强度,弹性阶段较短,屈服阶段较长,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的黏土质粉砂岩水合物储层强度准则,可计算不同有效围压、水合物饱和度情况下的储层内聚力,进而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储层抗压强度,从而为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力学稳定对策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黏土质粉砂岩 三轴力学试验 力学特性 强度准则
下载PDF
Evidence for natural fire and climate history since 37 ka BP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湘君 李逊 陈怀成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5期487-493,共7页
The history of natural fire since 37 kaB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limate fo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revealed from the statistic study of charcoal particles and associated pollen data from deep s... The history of natural fire since 37 kaB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limate fo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revealed from the statistic study of charcoal particles and associated pollen data from deep sea core 17940 (20° 07’N, 117° 23’E, 1 727 m in water depth).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charcoal and the ratio of con centration between charcoal and terrestrial pollen 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olocene. This can be explained as the relatively high strength and frequency of natural fire during glaciation which is probably due to the drier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 substantial rising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charcoal particles probably suggests the local source area of the natural fires, i.e. the exposed continental shelf; moreo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rcoal concentration with different size and pollen percentage may elucidate different transport dynamics. During the glacial time, almost all the peak concentrations of small particles correspond with the peak pollen percentage ofArtemisia, an indicator of comparatively dry climate, while for large particles, their concentrations always lag behind small particles and thus change with pollen percentage of montane conifers implying relatively cold and humid climate. So, it is possible to assume that small particles reflect regional emissions under drier climate and were brought over by strengthened winter monsoon. When the climate became relatively humid,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carried the large particles accumulated on continental shelf before under arid condition to the studie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charcoal NATURAL fire.
原文传递
莺—琼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群及地层划分 被引量:11
12
作者 阮培华 万晓樵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4年第6期377-386,共10页
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体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 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体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虎男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4年第4期252-259,共8页
南海蕴藏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南海又是多灾害的海域,一些渐发型和突发型的地质灾害可能对油气勘探开发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就其中危害较大的活断层、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对钻井平台和输油(气)管线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初步探... 南海蕴藏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南海又是多灾害的海域,一些渐发型和突发型的地质灾害可能对油气勘探开发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就其中危害较大的活断层、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对钻井平台和输油(气)管线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初步探讨并提出防治对策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地质灾害 油气勘探开发 断裂系统
下载PDF
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蕴璞 林锦璇 +2 位作者 王翠霞 王思源 汪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6-52,共7页
本文将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分为4种类型。剖析了前2种类型在垂向上为开放系统,后2种在垂向上为封闭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软泥水均属软泥阶段的浅变质水。文内提出了全新世期间南海北部海岸线曾南移至距现代海岸线约24km处,比现... 本文将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分为4种类型。剖析了前2种类型在垂向上为开放系统,后2种在垂向上为封闭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软泥水均属软泥阶段的浅变质水。文内提出了全新世期间南海北部海岸线曾南移至距现代海岸线约24km处,比现代海平面下降13m。并发现软泥水比太平洋中部的软泥水的Mn浓度高出1—2个数量级,揭示了利于Mn结核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 形成机制 软泥水 海水 化学
下载PDF
潮汕坳陷地壳结构探测初步成果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嘹亮 张志荣 +1 位作者 阎贫 罗文造 《南海地质研究》 2003年第1期62-67,共6页
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系统与海底地震仪同步联合作业技术,在潮汕坳陷采集了228km多道反射地震资料和5个海底地震仪(OBS)站位的地震数据。多道地震剖面显示,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的沉积盖层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初步分析认为,上构造... 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系统与海底地震仪同步联合作业技术,在潮汕坳陷采集了228km多道反射地震资料和5个海底地震仪(OBS)站位的地震数据。多道地震剖面显示,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的沉积盖层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初步分析认为,上构造层为新近系-第四系,中构造层为下白垩统,下构造层为上三叠统到下侏罗统。OBS记录到了包括莫霍面在内的地震波,可以识别地壳内沉积层、上地壳层、下地壳层等多个层位的折射波地震相。莫霍面深度自北往南减小,在200m水深线附近为27km,至2000m水深线附近为14km。多道地震记录与海底地震仪记录相结合,可以控制从海底到莫霍面的地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潮汕坳陷 长排列 大容量震源 海底地震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