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北部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与成矿效应 被引量:57
1
作者 张晓晖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9-1341,共13页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事件。这些物质记录无疑是研究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物质交换、大陆地壳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绝佳窗口。本文在系统总结最近几年积累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以一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纲领,表征这些古生代岩浆作用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揭示其所记录的华北北部大陆地壳的多阶段增生与再造演化机制,并初步探讨了有利地球动力学过程制约下的岩浆行为引起的成矿物质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岩浆作用 大陆地壳增生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岩石学 被引量:22
2
作者 秦婧 钟宁宁 +2 位作者 齐雯 张彦起 罗情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华北北部蓟县系洪水庄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地层,其有机碳含量高值可达13%~20%。其岩性旋回特征表明,洪水庄组页岩形成时期水体滞留,水平循环较弱;同时,有机碳、硫含量特征表明,洪水庄组为好的烃源岩... 华北北部蓟县系洪水庄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地层,其有机碳含量高值可达13%~20%。其岩性旋回特征表明,洪水庄组页岩形成时期水体滞留,水平循环较弱;同时,有机碳、硫含量特征表明,洪水庄组为好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量。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新元古界生物类型单一,洪水庄组有机显微组分构成简单,以大量藻类体和腐泥质碎屑为主,藻类体数量上的爆发为富有机质沉积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页岩中类镜质体的发现验证了类镜质组属菌藻类成因的观点,这对于寻找前泥盆纪海相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页岩裂隙中含大量油珠,表明洪水庄组菌藻类生源的有机质经历了有效的生、排烃过程。形成于14亿年前的洪水庄组应为迄今为止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并经历有效排烃的富有机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类镜质组 海相镜质组 显微组分 洪水庄组 中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trol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被引量:11
3
作者 BAO Zhidong1,2, CHEN Jianfa1, ZHANG Shuichang3, ZHAO Hongwen1, ZHANG Qinghai1 & LI Yan1 1.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00, China 2. Key Lab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2200, China 3. Petroleum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2期133-140,共8页
Problem on development control of marine source bed hold in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progression.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Tieling Formation and Xiamaling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are impor... Problem on development control of marine source bed hold in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progression.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Tieling Formation and Xiamaling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are important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 control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sedimentology (sequence stratigraphy), palaeoecology,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their development pattern is discussed. All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control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include a favorite palaeogeographic location, exceeding propa-gation of biomes in low and middle latitudes, anoxic environments, enrichment of phosphorus element and the adsorption of clay minerals during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a-rine carbon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source be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ontrol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northern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7
4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25-28,共4页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克拉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巨厚岩石圈的丢失和岩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且还对地壳表层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侏罗—白垩过渡期 陆相红层 盆地 构造属性
下载PDF
阿拉善-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制约
5
作者 曾浩 宋东方 +1 位作者 肖文交 李普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90,共25页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保存了丰富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记录,为理解古亚洲洋从俯冲至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文对位于内蒙古西部的甘其毛都地区的4个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保存了丰富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记录,为理解古亚洲洋从俯冲至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文对位于内蒙古西部的甘其毛都地区的4个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二叠世(283±3Ma、273±5Ma、272±5Ma)和中三叠世(238±3Ma)。早二叠世岩体以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为主,富集轻稀土与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Hf同位素显著亏损(-4.0~+15.6)。它们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经分离结晶演化而成。中三叠世侵入体为花岗闪长岩,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锆石ε_(Hf)(t)值均为正值(+5.0~+8.5),可能代表了碰撞造山阶段新生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地球化学特征,以限定其构造背景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石炭纪时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至阿拉善-华北克拉通之下并不断向北后撤;至早二叠世,俯冲板片转变为前进式俯冲,整体处于挤压环境,发育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弧背前陆盆地;早-中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阿拉善-华北克拉通沿索伦缝合带与北侧的中亚弧增生体系发生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华北北缘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古亚洲洋 俯冲-闭合
华北北部跨断层形变特征与地震预测效能回溯性分析
6
作者 李惠玲 曹建玲 +2 位作者 洪敏 张晶 李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0-1249,共10页
基于华北北部区域跨断层水准和基线观测资料,利用前兆异常定量识别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技术,结合区域历史震例(M≥5.0),开展跨断层垂直及水平变形前兆特征研究。根据垂直、水平形变速率合成结果,利用R值评分标准,采用速率差分方法对统计... 基于华北北部区域跨断层水准和基线观测资料,利用前兆异常定量识别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技术,结合区域历史震例(M≥5.0),开展跨断层垂直及水平变形前兆特征研究。根据垂直、水平形变速率合成结果,利用R值评分标准,采用速率差分方法对统计检验和分步检验结果进行地震预测效能回溯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北部,特别是首都圈及山西北部地区,断层运动在多次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速率变化特征。从预报效能来看,12个月窗长速率差分策略显示的预报效能较好,对潜在地震危险性判定具有更强的指示意义。在大同6.1级和张北6.2级地震前,至少出现17项通过预测效能检验的跨断层异常,异常集中分布在距离震中100~300 km范围,且多为持续超过1 a的趋势异常。大同6.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山西北部跨断层水准异常以逆断变化为主,区域断层变形表现出协同增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跨断层形变 预测效能
下载PDF
华北北部夏玉米适期早播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任三学 周广胜 +2 位作者 赵花荣 田晓丽 耿金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3,共13页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了夏玉米同一品种播期调整的大田试验,监测其生育期变化、植株干物质累积、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以及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等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播期提前,苗期、穗期及全生育期延长,尤其有效灌浆持续日数随播期提前而延长,播期每提前10 d有效灌浆持续日数延长4.7 d,播期提前10 d平均灌浆速率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4.04%,籽粒灌浆、累积增加,百粒质量提高5.459 g。夏玉米穗粒数、穗粒质量、百粒质量等主要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播期提前而递增,在6月8日—7月8日试验期理论产量随播期每提前10 d增产速率为1395.4 kg/hm ^(2)。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播期每提前10 d提高0.764μmol/(m 2·s),播期提前10 d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Pn提高7.31%。光合速率提高使得干物质生产、积累及向籽粒转运量增加,穗粒质量、百粒质量分别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24.01%,18.00%。播期提前,株高低,茎秆粗壮,抗倒伏,个体绿叶面积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高,播期每提前10 d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率:籽粒质量递增率2.26%,植株营养器官—果穗籽粒间干物质的源—库分配关系改变,穗粒质量、百粒质量提高和籽粒增产。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合理调配茬口,夏玉米适期早播,延长生育期和籽粒灌浆时间,可有效提高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华北北部 播种期 生长特征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油显示岩心样品Slice实验研究及其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罗情勇 钟宁宁 李可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8,共7页
钻井、采样、储存和实验过程中对岩石样品所产生的污染,会影响生物标志物信息的真实性,尤其对于前寒武纪的样品而言,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错误解释。通过对中元古界洪水庄组含油显示样品的"剥洋葱式"切片... 钻井、采样、储存和实验过程中对岩石样品所产生的污染,会影响生物标志物信息的真实性,尤其对于前寒武纪的样品而言,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错误解释。通过对中元古界洪水庄组含油显示样品的"剥洋葱式"切片(Slice)实验,分析了污染对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在不同"洋葱片"样品之间差异较大,而芳烃生物标志物的差异较小;除个别参数外,大部分生物标志物参数在内外切片样品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在内切片中没有检测到甾烷,因此,中元古界洪水庄组中甾烷的存在与否有待进一步验证。切除样品外皮后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能更好的避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切片实验 油显示样品 生物标志物 洪水庄组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提高造林工程质量的技术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德军 王进祥 +1 位作者 张红星 毕泉鑫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第1期75-77,共3页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做好造林工作对恢复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我国华北北部地区巴林左旗造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从而...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做好造林工作对恢复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我国华北北部地区巴林左旗造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提升造林工程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工程 技术因素 解决措施 华北北部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进 罗情勇 +4 位作者 钟宁宁 方子龙 段金材 张无忌 崔雅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8-1230,共13页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烃源岩之一,生源简单,有机质丰度高且成熟度低,但目前仍缺少对其显微组分面貌和成因的详细研究。通过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的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烃源岩之一,生源简单,有机质丰度高且成熟度低,但目前仍缺少对其显微组分面貌和成因的详细研究。通过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的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组成较复杂,包括沥青质体、层状藻类体、类镜质组颗粒、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铀钍矿。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类镜质组颗粒、沥青质体和层状藻类体存在光性过渡变化,它们的随机反射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荧光逐渐增强。这种光性的过渡变化与它们的成因紧密相关。随着缺氧微生物降解作用的逐渐增强,层状藻类体会逐步降解形成沥青质体和类镜质组颗粒。有机质遭受放射性矿物颗粒的离子辐射聚合作用后形成沥青铀钍矿,其中放射性矿物颗粒主要为独居石和钍石。放射性矿物颗粒的热辐射对有机质成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成因 海相烃源岩 页岩 下马岭组 中元古界 华北北部
下载PDF
渤海地区新构造格局 被引量:43
11
作者 徐杰 周本刚 +4 位作者 计凤桔 高祥林 吕悦军 王明明 陈国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2-449,共8页
根据新近系—第四系盖层断裂发育的最新资料,按成因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断裂分为继承活动断裂和新生断裂两种类型;依走向又可分成北东—北东东、北西、北东(偏北)、近东西和北北东向5组,其中继承活动的北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和北东(偏北... 根据新近系—第四系盖层断裂发育的最新资料,按成因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断裂分为继承活动断裂和新生断裂两种类型;依走向又可分成北东—北东东、北西、北东(偏北)、近东西和北北东向5组,其中继承活动的北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和北东(偏北)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以及新生的北东向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是区内主干构造。在新构造应力场中,庙西北—黄河口和北京—蓬莱断裂带是一对共轭活动的构造带,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为右旋逆平移活动断裂带。这3条活动断裂带将渤海地区分成渤东南、渤西南、渤西北和渤东北4个活动块体,展现出新的构造格局,而与古近纪伸展拉分的盆地构造格局明显有异。其原因是构造发育的动力条件和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构造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影响了渤海地区的油气成藏和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北华北盆地 伸展拉分构造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格局
下载PDF
东北地区至华北北缘地壳结构的区域差异: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的联合约束 被引量:22
12
作者 危自根 陈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01-3614,共14页
本文通过对分布相对均匀的127个固定台站下方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并结合前人对97个线性密集流动台站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东北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厚度(H)与平均波速比(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总体较薄,波速比变化复杂,地壳密... 本文通过对分布相对均匀的127个固定台站下方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并结合前人对97个线性密集流动台站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东北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厚度(H)与平均波速比(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总体较薄,波速比变化复杂,地壳密度横向变化大,暗示着地壳在中—新生代经历了显著的不均匀破坏与改造.东北和华北北缘都存在明显的东西向差异.东北地区西侧兴蒙造山带地壳大致随着海拔增高逐渐增厚,H和κ分别主要在31~39km和1.71~1.83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35km和~1.77;东侧吉黑褶皱带地壳厚度与海拔不成镜像关系,H和κ集中在28~37km和1.72~1.89范围,平均值分别为~33km和~1.79.华北北缘西侧燕山带地壳由东往西逐渐增厚,H和κ主要在28~40km和1.70~1.91范围内变化,平均值分别为~34km和~1.79.东侧辽东台隆地壳表现为中间厚四周薄,H和κ集中在29~35km和1.71~1.83范围,平均值分别为~32km和~1.77.东北地区吉黑褶皱带相对薄的H和变化范围大的κ表明,该区域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地壳结构复杂性和紧邻太平洋板块前缘从而在中新生代遭受到了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更为强烈的地壳减薄与改造.华北北缘燕山带H和κ复杂的变化特征表明,该地区可能受到中亚造山带增生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共同影响,从而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地壳改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华北北缘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古大洋闭合时间的限定--来自四子王旗西后壕子同碰撞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21
13
作者 孟庆鹏 贺元凯 +4 位作者 张文 吴泰然 郑荣国 徐操 张昭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49-1759,共11页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四子王旗北部的西后壕子花岗岩体的CamecaIMS-1280-SIMS锆石U—Pb年龄为266Ma±2Ma。该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以出现大量颗粒较大的白云母为特征,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75.21%-76.69%),A/CNK值多大于1...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四子王旗北部的西后壕子花岗岩体的CamecaIMS-1280-SIMS锆石U—Pb年龄为266Ma±2Ma。该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以出现大量颗粒较大的白云母为特征,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75.21%-76.69%),A/CNK值多大于1.1,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的含量也都高于1%。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解上,Eu具有强烈的负异常(δEu=0.03~0.11),REE呈现出明显的M型四分组效应,部分微量元素也表现出non-CHARAC的性质。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配分图上,元素Ba、Nb、sr和Ti相对亏损,Cs、Rb、Th和Pb相对富集。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以上特征,西后壕子岩体应为强过铝质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形成于二叠纪晚期的陆一陆碰撞环境中。270-260Ma期间,四子王旗地区发育EW向的碰撞花岗岩带,限定华北板块与南蒙古微大陆沿索伦缝合带的闭合时间为二叠纪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花岗岩 二叠纪晚期 碰撞花岗岩带 四子王旗 华北板块北缘 SIMS锆石U—Pb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部奥陶纪露头层序地层 被引量:10
14
作者 田树刚 章雨旭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7-97,共11页
本项研究以河北唐山、北京西山和河北曲阳剖面为重点,首次动用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华北地台北部奥陶纪露头层序地层进行综合研究。完善了研究程序,建立了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标准和区内相分布格架。研究中将副层序直接用于野外分层;将副... 本项研究以河北唐山、北京西山和河北曲阳剖面为重点,首次动用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华北地台北部奥陶纪露头层序地层进行综合研究。完善了研究程序,建立了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标准和区内相分布格架。研究中将副层序直接用于野外分层;将副层序归纳为代表6种沉积相的21个模型;识别了三类层序界面,即SB1面、间断型SB2面和相转换型SB2面;进行地层多级沉积旋回或分,包括2个二级旋回,6-7个三级旋回(每个旋回时限约67Ma),22—26个四级旋回(每个旋回时限约15—18Ma)及155—185个五级旋回(每个旋回时限约021-026Ma);取得多项系统成果。区域相分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区内奥陶纪台地环境的演变分为3个阶段:藻礁缓坡-台盆阶段,潮滩缓坡-台盆阶段和泻湖潮滩-缓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层序地层学 奥陶纪 华北地台 地层学
下载PDF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旗 王焰 +3 位作者 金惟俊 王元龙 李承东 熊小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91-1403,共13页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②喜...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②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③广西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④浙闽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和⑤南岭型花岗岩(Sr<100×10-6,Yb>2×10-6)。其中除了广西型的含义不清楚以外,其他4类花岗岩的差别可能与其形成的深度有关。埃达克岩与残留相榴辉岩平衡,压力通常大于1.5GPa,相应的地壳厚度超过50km。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高压麻粒岩平衡,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是主要的残留相,压力通常在0.8~1.5GPa之间,相应的地壳厚度在40~50km之间。浙闽型花岗岩与角闪岩相(斜长石+角闪石)平衡,压力小于0.8GPa,相当于正常地壳的厚度(30~40km)。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相当于正常或更薄的地壳厚度(30km或更小)。按照上述标志,根据现有的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资料,在华北北部识别出一个东西向延伸的早中生代的山脉(三叠纪—早侏罗世),称为华北北部山脉。推测该山脉东西长约3000km,南北宽200~500km,高度3000~5000m。山脉大约在早、中三叠世时开始抬升,至晚三叠世达到顶峰,于早侏罗世后垮塌消失,指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地块碰撞导致的一次强烈的挤压构造和快速的抬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山脉 花岗岩 早中生代 埃达克岩 喜马拉雅型 浙闽型 南岭型
下载PDF
内蒙古镶黄旗哈达庙金矿杂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郝百武 蒋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0-762,共13页
在中亚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北缘,识别出一套原认为是燕山期的晚古生代哈达庙石英闪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2.9±2.4Ma(MSWD=2.0)。哈达庙石英闪长岩及其相伴出露的哈达庙含金花岗斑岩,都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性质,∑... 在中亚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北缘,识别出一套原认为是燕山期的晚古生代哈达庙石英闪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2.9±2.4Ma(MSWD=2.0)。哈达庙石英闪长岩及其相伴出露的哈达庙含金花岗斑岩,都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性质,∑REE较低,LREE富集明显,具有中等到弱的铕负异常,与原始地幔相比,都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Th、Zr、Hf,轻稀土元素(LREE)La、Ce,相对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P富集的消减带组分(SZC)特性,并且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的特征。从石英闪长岩到含Au花岗斑岩,具有板块碰撞前到同碰撞的岩石特征;通过Sr、Nd、Pb同位素分析,认为哈达庙金矿杂岩主要来源于壳、幔混源,具有新生下地壳(古岛弧带)的特征;石英闪长岩的先期熔出为贫硫化物斑岩型金矿成矿元素在花岗斑岩体内的富集创造了条件;哈达庙含金花岗斑岩异常富集易熔流体相元素(Rb、Ba、Th、U、K)可能是成矿岩体与非成矿岩体的鉴别标志。本文为在中亚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北缘寻找与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碰撞有关金矿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达庙金矿杂岩体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形成机制 华北地台北缘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中北部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肖飞 汪建国 +7 位作者 吴和源 王培玺 赵宗举 田建章 姜在兴 宋春刚 田然 郭增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4-1157,1167,共15页
华北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深部油气勘探目标,加强寒武系层序格架及其充填样式的研究对于指导潜山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系统分析典型露头剖面岩性和沉积序列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典型... 华北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深部油气勘探目标,加强寒武系层序格架及其充填样式的研究对于指导潜山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系统分析典型露头剖面岩性和沉积序列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典型钻井、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共识别出3种层序边界类型,即暴露成因的I型和II型层序边界以及淹没不整合型(III型)层序边界;将华北地区中北部寒武系划分为7个可区域性对比的三级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利用碳酸盐岩全岩碳同位素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良好表征性,与露头沉积微相分析得到的相对水深变化规律进行对比,探讨了三级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认为在古气候和沉积充填速率影响不大的背景下,下寒武统CSQ1层序(相当于府君山组或昌平组)、CSQ2层序(相当于馒头组)和上寒武统CSQ5层序(相当于崮山组)的发育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板块内差异沉降等构造背景综合控制,特别是CSQ5层序属于典型的淹没不整合型三级层序;CSQ3层序(相当于毛庄组)、CSQ4层序(相当于徐庄组及张夏组)、CSQ6层序(相当于长山组)和CSQ7层序(相当于凤山组)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碳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碳酸盐岩 寒武系 华北地区中北部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勃隆克A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春麟 王宗秀 陶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50,共11页
内蒙古翁牛特旗勃隆克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侵位于上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中。详细的岩相学研究显示,勃隆克花岗岩具有粒状结构、蠕虫结构和文像结构,块状构造,部分斜长石已绢云母化、泥化。对勃隆克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 内蒙古翁牛特旗勃隆克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侵位于上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中。详细的岩相学研究显示,勃隆克花岗岩具有粒状结构、蠕虫结构和文像结构,块状构造,部分斜长石已绢云母化、泥化。对勃隆克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134.0±1.8Ma和134.9±4.1Ma的侵位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有较高的SO2(74.1%~75.6%)、Na2O+K2O(8.98%~9.2%)、Rb(210×10-6~225×10-6)含量和10000×Ga/Al(2.69~2.80)、Rb/Sr(5.8~18.9)值,具有较低的CaO、MgO、Ba和Sr含量。铝饱和指数A/CNK=0.99~1.03,属于偏铝质或过铝质A型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显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负Eu异常明显;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Ba、Sr、Nb、Ta、P、T强烈亏损,富集Rb、Th、K、Hf等元素,与华北板块北缘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类似。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勃隆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晚中生代,华北板块北缘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地壳从挤压体制转为岩石圈减薄和地壳伸展体制,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上覆地壳长英质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勃隆克A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华北板块北缘
下载PDF
冀北梁头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19
作者 王金芳 刘辰雨 +4 位作者 陆泽芊 李康硕 宋宇桐 李英杰 陈公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7-1511,共15页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5±2.6 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70.27%~73.89%),Na_(2)O(4.2%~4.55%),K_(2)O(3.87%~4.64%),Sr(417×10^(-6)~827×10^(-6))含量,较低的Yb(0.286×10^(-6)~0.518×10^(-6)),Y(2.74×10^(-6)~6.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15.6~67.3),具有弱的正Eu异常。该岩石显示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_(Hf)(t)值为-17.50~-11.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239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5±2.6 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陆缘弧环境 晚二叠世 古亚洲洋闭合 华北板块北缘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幔交代作用与早二叠世超镁铁质岩成因
20
作者 王志伟 孙瑜欣 +5 位作者 朱泰昌 徐引 刘剑波 张立剑 李灿清 耿晓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7-1404,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北部高寺台晚古生代环状杂岩体是一套富单斜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研究华北北部地幔碳酸盐化熔体交代作用的理想对象,同时也是华北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与深部碳循环联系的纽带。作者在岩体西部边缘识别出一套早二叠世早... 华北克拉通北部高寺台晚古生代环状杂岩体是一套富单斜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研究华北北部地幔碳酸盐化熔体交代作用的理想对象,同时也是华北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与深部碳循环联系的纽带。作者在岩体西部边缘识别出一套早二叠世早期富铁角闪单斜辉石岩,形成时代为297.8±3.4Ma。结合岩体东部辉石岩早泥盆世和早石炭世的成岩年龄,表明高寺台超镁铁质杂岩体可能是晚古生代多期岩浆侵位的产物。其次,高寺台环状超镁铁质杂岩体缺少大面积辉长岩和闪长岩、硫化物和Cu-Ni-PGE矿化,单斜辉石成分具有裂谷带堆晶岩矿物特征,角闪石也具有相对低的结晶温度(933~947℃)和压力(287~323MPa)及水含量(4.06%~5.10%),而且区域上尚未发现同期环状杂岩体和蛇绿岩,与岛弧拼贴到陆块后沿俯冲带延伸数万米侵位的阿拉斯加型环状杂岩体明显不同。另外,前人的研究显示,与铬铁矿中富镁单斜辉石包裹体平衡的苦橄质母岩浆显示出OIB的特征,具有强烈的重稀土分馏、富Nb和高Nb/La,异常高的Ca/Al和(La/Yb)N,低的Ti/Eu、Zr/Sm和Hf/Sm,这些特征都表明苦橄质母岩浆起源于石榴石相软流圈地幔,且源区遭受过显著的碳酸盐熔体交代。单斜辉石岩中单斜辉石及角闪石成分及其平衡岩浆成分记录了母岩浆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后的岩浆演化过程,也显示出比母岩浆弱的源区碳酸盐熔体交代印记。此外,岩浆房在地壳浅部经历了多期深部岩浆补给和富铁熔体贯入,同时带来热量和挥发分,触发晶粥体活化,促进了岩浆的上升运移。高寺台环状超镁铁质杂岩体具有板内成因特征,可能是陆内岩石圈伸展的产物。华北克拉通北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三个岩浆事件峰期很好地对应着全球三次升温和CO_(2)回升事件,岩石圈伸展能有效促进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及起源于碳酸盐化地幔的基性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高寺台 华北克拉通北部 早二叠世 阿拉斯加型岩体 单斜辉石岩 地幔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