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北部新林地区大乌苏混杂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玉 孙加鹏 +4 位作者 王献忠 张文强 杨华本 梁中恺 徐立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3-1405,共23页
新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处在塔源—新林—喜桂图断裂之上,西侧为额尔古纳地块,东侧为兴安地块。前人研究认为本区的"倭勒根群"为有序地层,通过野外观察及综合分析,认为本区地层是经历了多期次的变质变形作用,由多个构造岩... 新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处在塔源—新林—喜桂图断裂之上,西侧为额尔古纳地块,东侧为兴安地块。前人研究认为本区的"倭勒根群"为有序地层,通过野外观察及综合分析,认为本区地层是经历了多期次的变质变形作用,由多个构造岩块堆叠和拼贴起来的非史密斯地层单位。对新林地区大乌苏混杂岩的基质及岩块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试结果显示,岩块中细碧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477.3±2.7)Ma,基质中变质石英砂岩的最小峰值年龄为468 Ma,限定其沉积时间为早奥陶世。而本地区二长花岗岩测年的结果为300 Ma,综合文献资料并结合本区构造特点,认为大乌苏混杂岩实际上是一套时间跨距从早奥陶世到晚石炭世的非史密斯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上,蛇绿岩残片低Si O2,属钙碱性或拉斑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Eu无异常或弱正异常,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富集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可以推测在兴隆—呼玛弧后盆地进一步拉伸过程中,本区形成具有洋壳性质的大洋,同时在岛弧上形成细碧-角斑岩及中基性火山岩,在弧前形成砂泥质浊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新林地区 大乌苏混杂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弧前环境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乔木树种叶片-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景继鑫 陈灿阳 +1 位作者 满秀玲 韩昭郅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群落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乔... 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群落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乔木叶片C∶N范围为25.66~47.92,C∶P范围为323.83~603.86,N∶P为10.21~20.59,兴安落叶松叶片C∶P和N∶P均最低,樟子松叶片C∶N和C∶P均最高,白桦C∶N最低,山杨N∶P最高;4种乔木叶片C∶N和C∶P都高于全球植物平均水平,表明这些乔木叶片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同时山杨叶片N∶P>20,其生长主要受P素限制;不同的群落土壤C∶N为13.89~18.46,C∶P为35.43~77.19,N∶P为1.96~5.26,山杨林C∶P和N∶P均为最高,而C∶N最低。白桦林C∶N最高,N∶P最低。樟子松林C∶P最低。冗余分析结果显示,4种乔木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对乔木固碳及氮磷吸收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我国寒温带4种乔木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但山杨生长受到P的限制,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 叶片
下载PDF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和白桦生长季水分利用特征
3
作者 葛照欣 蔡体久 +3 位作者 段北星 徐志鹏 郎明翰 满秀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142-10155,共14页
植物水分利用在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及其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下寒温带森林水分胁迫逐渐加剧,对其典型树种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以大兴安岭北部典型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植物水分利用在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及其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下寒温带森林水分胁迫逐渐加剧,对其典型树种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以大兴安岭北部典型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L)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B)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降雨、木质部水和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值(δD和δ18O),揭示不同水源δD和δ18O值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及树干边材液流通量,分析不同水源对2树种的利用率和利用量,揭示生长季兴安落叶松和白桦生长季水分利用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大气降雨和土壤水同位素均受蒸发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馏,且土壤水同位素分馏程度存在树种间的差异,兴安落叶松分馏程度大于白桦。(2)降雨和蒸发对2个林分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值在上层土壤(0—10cm)影响强烈,而对中下层影响较小,且各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值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3)在5月和9月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主要利用上层土壤水分,对上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分别为64.7%、61.3%(L);61.5%、66.0%(B),日均利用量分别为2.00kg/d、1.10kg/d(L);6.74kg/d、2.75kg/d(B)。在6—8月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主要利用下层(20—40cm)土壤水分,对下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分别为44.5%、48.1%、70.3%(L);49.3%、63.6%、74.7%(B),日均利用量分别为2.58kg/d、2.76kg/d、3.89kg/d(L);12.69kg/d、14.77kg/d、14.19kg/d(B)。生长季两树种表现出相似的水分来源,但对各土层土壤水的利用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6—8月白桦对下层土壤水的利用率显著大于兴安落叶松。这些发现说明在未来水分胁迫加剧的情况下,兴安落叶松比白桦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兴安落叶松 白桦 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特征
下载PDF
蒙古—鄂霍次克洋早侏罗世构造演化:来自大兴安岭北段新立屯地区花岗岩的证据
4
作者 张国宾 孔金贵 +3 位作者 吴子杰 冯玥 何云龙 陈兴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418,共15页
大兴安岭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其发育,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北段新立屯地区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比了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锆石LA-... 大兴安岭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其发育,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北段新立屯地区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比了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87.2±2.3)Ma和(192.4±1.6)Ma,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新立屯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富硅、高碱、富钾、贫镁、低磷、低钛和较低的TFeO/MgO比值等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Ti元素,负铕异常不明显,P_(2)O_(5)和Al_(2)O_(3)含量随SiO_(2)的增加而降低,显示出中等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研究区早侏罗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火山弧花岗岩构造背景,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向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Ⅰ型花岗岩 早侏罗世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次克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