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煤矿奥灰突水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胡中信 许进鹏 郑世书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10期34-36,45,共4页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是华北地区各矿区煤层开采的重要水害,通过对奥灰突水及相关的案例分析,认为奥灰突水多发生在区域降水量大于700mm的矿区;导水断层和陷落柱是造成突水的主要通道;奥灰水也可以通过补给薄层灰岩而进入矿井;不同层段的奥...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是华北地区各矿区煤层开采的重要水害,通过对奥灰突水及相关的案例分析,认为奥灰突水多发生在区域降水量大于700mm的矿区;导水断层和陷落柱是造成突水的主要通道;奥灰水也可以通过补给薄层灰岩而进入矿井;不同层段的奥灰岩,其富水性不同,奥灰岩顶界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针对华北地区煤矿奥灰突水特点,提出其防范对策应是加强不同层位的水文地质探查,重点防范集中导水通道突水,并进行中间层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灰突水 导水断层 陷落柱 富水性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利用GPS复测结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 被引量:33
2
作者 杨国华 韩月萍 张凤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华北地区 1 992 ,1 995和 1 996年所施测的高精度 GPS结果 ,对华北地区内部同期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单元进行辨别 ,确定了 4个有明显差异运动的活动单元和 1个过渡带 ,它们分别是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燕山单元、晋冀鲁单元、胶辽鲁... 利用华北地区 1 992 ,1 995和 1 996年所施测的高精度 GPS结果 ,对华北地区内部同期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单元进行辨别 ,确定了 4个有明显差异运动的活动单元和 1个过渡带 ,它们分别是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燕山单元、晋冀鲁单元、胶辽鲁单元和燕—冀过渡带 ;并给出了这一时期相邻单元间的相对运动 ,具体为 :1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与燕山单元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压缩运动 (量值为 0 .4± 1 .3 mm/a) ;2晋冀鲁单元背离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向东偏南40°的方向运动 ,量值为 4.4± 1 .0 mm/a;3相对于燕—冀差异运动转换带 ,燕山单元向西偏北 38°方向运动 ,量值为 2 .4± 1 .3mm/a,晋冀鲁单元向东偏南 35°方向运动 ,量值为 2 .3±0 .9mm/a;4晋冀鲁单元相对于燕山单元向东偏南 37°方向呈张拉型左旋运动 ,量值为 4.7± 1 .4mm/a;5位于晋冀鲁断块南部郯庐带附近的局部地区有偏离晋冀鲁单元的运动 ,方向为南偏西 1 4°,量值为 1 .5± 1 .1 mm/a;6相对于晋冀鲁单元 ,胶辽鲁单元有顺时针运动的趋势。其与燕山单元为邻的北端表现为张拉型右旋运动 ,南端则表现压性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给出的误差是根据单元内各点位移间的离散性得到的 ,并不是由观测点位移误差计算求得的 .分析结果还表明 :1山西带和燕—冀过渡带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华北地区 水平运动 变形机制 地震活动性 地壳运动
下载PDF
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雅芳 郭英 +2 位作者 沈彦俊 齐永青 罗建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农田需水研究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定量估算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本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影像提取了2002年和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类型及... 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农田需水研究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定量估算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本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影像提取了2002年和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类型及其种植面积,同时基于作物系数法计算了华北平原7种主要作物需水量,分析了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作物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2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60.7万hm^2。其中,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的作物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43.18万hm^2)、棉花(-32.43万hm^2)、水稻(-9.3万hm^2)和春玉米(-4.9万hm^2),种植面积增加的作物主要是林果(+16.61万hm^2)和蔬菜(+12.6万hm^2)。2002-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的总需水量从742.7亿m^3下降至695.5亿m^3,共下降6.37%。其中,需水量减少的作物类型为冬小麦-夏玉米(-35.41亿m^3)、棉花(-24.31亿m^3)、水稻(-7.48亿m^3)和春玉米(-2.1亿m^3),需水量增加的为林果(+11.24亿m^3)和蔬菜(+10.71亿m^3)。从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仅在河北平原、鲁西北以及滨海平原靠近城市周边的区域呈增加趋势,其中滨海平原需水增加量最大。华北平原由于作物种植面积减小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达44.7亿m^3;由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为2.5亿m^3。种植规模的减小是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遥感提取 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 作物需水量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桑干地区高压麻粒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含义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华锋 翟明国 彭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为了揭示华北克拉通桑干地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变质峰期时限,对选自该区的两个高压麻粒岩样品(DST02,XYS01)进行了锆石SHRIMPU-Pb测年。锆石样品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为球形和无内部结构,Th/U比值变化为0.01~0.93。这些特征表... 为了揭示华北克拉通桑干地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变质峰期时限,对选自该区的两个高压麻粒岩样品(DST02,XYS01)进行了锆石SHRIMPU-Pb测年。锆石样品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为球形和无内部结构,Th/U比值变化为0.01~0.93。这些特征表明两样品的锆石应属于变质成因锆石。两样品的SHRIMP测年结果分别给出(1792±12)Ma和(1891±46)Ma。根据前人的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未变质强过铝花岗岩中获得的1900~1850Ma的锆石U-Pb年龄(郭敬辉等,2002)结果来看,本区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时代不会晚于此。因此本文获得的1850-1800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应代表退变年龄。而(1891±46)Ma的年龄限定了峰期高压变质年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桑干地区 古元古代 高压麻粒岩 U-PB年龄
下载PDF
辽北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基底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5
作者 万渝生 宋彪 +1 位作者 耿元生 刘敦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 ,辽北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基底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 ,不存在广泛分布的中太古代地质体。表壳岩系以不同规模分布于 TTG花岗质岩石中 ,主要由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及少量片麻岩组成。本文对该区新太古代表... 最近的研究表明 ,辽北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基底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 ,不存在广泛分布的中太古代地质体。表壳岩系以不同规模分布于 TTG花岗质岩石中 ,主要由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及少量片麻岩组成。本文对该区新太古代表壳岩系和 TTG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小莱河斜长角闪岩具近于平坦型的稀土模式 [(L a/ Yb) n=1 .0 ],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存在 3种类型角闪变粒岩。类型 1角闪变粒岩具平坦型稀土模式 [(L a/ Yb) n=1 .1~ 2 .9],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其特征与共生的斜长角闪岩十分相似。类型 2角闪变粒岩常量元素组成与类型 1角闪变粒岩类似 ,但轻稀土富集 [(L a/ Yb) n=1 1 .4~ 2 0 .2 ],与之存在较明显区别。类型 3角闪变粒岩轻重稀土强烈分离 [(L a/ Yb) n=4 1 .8]。黑云变粒岩稀土模式和微量元素组成与类型 2角闪变粒岩相似 ,但显示出更为富集的组成特征。 TTG花岗质岩石构成辽北太古宙基底的主体。它们轻重稀土强烈分离 [(L a/ Yb) n=2 5 .8~1 94 .4 ],无明显负铕异常 (Eu/ Eu* =0 .75~ 1 .35 )。研究表明 ,辽北地区太古宙基底表壳岩系变质原岩主体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相应火山碎屑沉积岩 ,表壳岩系和 TTG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汇聚的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成特征 清原地区 太古宙 基底 地质意义 抚顺 花岗质岩石 斜长角闪岩 火山碎屑沉积岩 黑云变粒岩 表壳岩系 新太古代 地球化学研究 微量元素组成 元素富集 拉斑玄武岩 华北克拉通 中太古代 稀土富集 辽北地区 岛弧环境
下载PDF
用GPS测量结果研究华北现今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静华 李延兴 +1 位作者 郭良迁 张中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40-46,共7页
用华北及邻区近十多年GPS测量结果和欧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研究华北地区的水平形变场和局部水平形变场 ,发现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运动 ,且运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逐渐旋转 ,从西向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鄂尔多斯、华北... 用华北及邻区近十多年GPS测量结果和欧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研究华北地区的水平形变场和局部水平形变场 ,发现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运动 ,且运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逐渐旋转 ,从西向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 黄海地块的运动速率分别为 4 .8mm/a、5 .0mm/a、5 .2mm/a ,运动方向分别为SE5 0°、4 0°、35°。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 黄海地块的局部形变方向分别为SE方向、SSE方向和SSW方向 ,而华北局部形变场的形变速率大约为水平形变场的 5 0 %。应用地块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计算了华北主要断裂带两侧的相对运动和各地块内部的主应变场。华北EW向和NWW向断裂基本上为左旋走滑型 ,滑动速率从东向西逐渐减小 ;NNE向和NE向断裂基本上为右旋走滑型 ,从北向南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华北地区应变场的基本格架是NEE SWW方向压缩与NNW SSE方向扩张 ,主压应变率从西向东逐渐增大而主张应变率从西向东逐渐减小。根据全区水平形变场与应变场的基本特征推测 ,华北地区构造运动与形变的主要驱动力为 :青藏高原NE方向的推挤力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对华北地壳产生的西向推挤力 ,以及地壳上隆所产生的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构造形变 应变场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挤出及其对中国东部裂陷盆地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岳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69,共8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走滑 -冲断变形系统的运动学和年代学分析以及华北地区新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 3阶段向东构造挤出的运动学模式 ,论述了每一个挤出阶段构造形变图像和块体运动方式 ,讨论了构造挤出对中国... 基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走滑 -冲断变形系统的运动学和年代学分析以及华北地区新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 3阶段向东构造挤出的运动学模式 ,论述了每一个挤出阶段构造形变图像和块体运动方式 ,讨论了构造挤出对中国东部裂陷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阶段构造挤出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的 12~5Ma期间 ,最显著的构造形变特征是鲜水河断裂带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和川滇地块向东挤出。这期构造挤出使整个华南地块发生逆时针旋转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产生右旋拉伸剪切应力场 ,引起珠江口盆地近东西向伸展断裂系统的复活。第二阶段构造挤出发生在上新世 -早更新世的青藏运动时期 (约 4~ 0 8Ma) ,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特征包括昆仑 -秦岭断裂系和海原断裂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华北地区次级地块的逆时针旋转、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的引张变形、大渤海湾盆地内部北北东向断裂右旋剪切活动和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等。这期构造挤出使华南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第三阶段挤出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以来 ,川滇地块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带发生顺时针涡轮状旋转 ;岷山 -龙门山构造带以走滑运动为主 ,地壳缩短作用较弱 ;华南地块向东挤出作用减弱。新生代这 3期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构造 青藏高原 华南地块 华北地区 郯庐断裂 晚新生代 晚期油气成藏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华北平原农作物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红营 潘学鹏 +3 位作者 罗建美 罗仲朋 常春平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9-1209,共11页
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年时空变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也是开展农业减灾、地下水保护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过程,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 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年时空变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也是开展农业减灾、地下水保护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过程,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分析了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取精度较高,结果可靠;2冬小麦?夏玉米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前平原、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引黄河灌区,单季玉米在河北平原北部分布最广,水稻集中分布于天津、河北唐山地区和黄河沿岸,蔬菜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林果分散分布于几个产果区和京津周边地区,棉花主要集中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区。3华北平原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林果和蔬菜)则显著增加,其中林果、蔬菜和水稻的面积变化率较大,分别为56.45%、35.76%和23.16%,蔬菜和水稻的位置转移明显。4景观格局AWMPFD和SHEI指数值表明,河北平原以南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规模化程度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豫北以北地区由于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区域作物种植多样化指数增加。该结果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遥感提取 农作物 种植面积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22
9
作者 程日辉 王璞珺 +4 位作者 刘万洙 唐华风 白云风 孔庆莹 宋维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反映出巨大的沉积环境改变和气候变迁 ,即从海相环境过渡为海陆交互环境 ,进而转变为陆相环境 ;从热带气候过渡为副热带干旱气候 ,进而转化为温暖潮湿气候。相应的层序类型也由Ⅱ型碎屑岩与碳酸盐混合...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反映出巨大的沉积环境改变和气候变迁 ,即从海相环境过渡为海陆交互环境 ,进而转变为陆相环境 ;从热带气候过渡为副热带干旱气候 ,进而转化为温暖潮湿气候。相应的层序类型也由Ⅱ型碎屑岩与碳酸盐混合层序、Ⅰ型台地碳酸盐层序、Ⅰ型碳酸盐潮坪—泻湖层序转变为Ⅱ型海陆过渡湖泊层序和陆相湖沼层序。各种类型层序的发育、分布和保存揭示了背景的构造控制作用与改变。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是地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 ,但在碰撞时间上存在着争议。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类型转化及其反映出的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不一致性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快碰撞的响应。碰撞作用开始于中三叠世 ,下扬子区大规模海退比全球性海退提前约 2 2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扬子板块 下扬子区 三叠纪 层序 响应
下载PDF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锆石U-Pb年龄及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演化 被引量:25
10
作者 时毓 于津海 +3 位作者 杨启军 刘希军 冯佐海 朱昱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18-229,共12页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9),有明显的 Eu负异常(0.43)。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2.47 Ga)。锆石 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N(^176 Hf)/N(^177 Hf)值变化范围很小,为0.281284~0.281328,εHf(t)值均为正值(0.93~5.18);二阶段 Hf模式年龄为2.70~2.89 Ga,新生地壳(现代岛弧火山)Hf模式年龄为2.54~2.73 Ga,接近于锆石结晶年龄(2.47 Ga),指示华北克拉通南缘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太古代早期(2.7~2.9 Ga)、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2~2.5 Ga)和古元古代中期(1.8~2.1 Ga)有3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新太古代早期及晚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εHf(t)>0),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中期的岩浆活动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同时还伴随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和改造(εHf(t)>0或εHf(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太古代 地壳演化 太华群 华北克拉通 小秦岭地区
下载PDF
华北地区块体及其边界的相对运动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跃刚 胡新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0,共4页
将华北地区各块体视为刚体,它们分别是阴山 燕山、鄂尔多斯、山西、太行、冀鲁和胶辽6个块体,将各 断块上由GPS空间大地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的点位速度进行平均作为块体总体平动运动速度,讨论了华北地区各 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华北地区... 将华北地区各块体视为刚体,它们分别是阴山 燕山、鄂尔多斯、山西、太行、冀鲁和胶辽6个块体,将各 断块上由GPS空间大地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的点位速度进行平均作为块体总体平动运动速度,讨论了华北地区各 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华北地区各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总体量级不大,一般在4mm/a以内。阴山 燕山块体与其它块 体间存在近东西向的走滑运动,与其它块体间的相对运动主要表现为边界间的张性和压性。GPS观测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各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存在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阴山 空间大地测量 走滑运动 GPS观测 燕山 区块 断块 边界 鄂尔多斯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婷 吴建平 +2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吕作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1-454,共14页
利用华北地区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记录资料,采用近震和远震联合成像方法,得到了水平分辨率0.5°×0.5°、深至600km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基本一致,燕山—太行山山脉均呈现高速异常,... 利用华北地区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记录资料,采用近震和远震联合成像方法,得到了水平分辨率0.5°×0.5°、深至600km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基本一致,燕山—太行山山脉均呈现高速异常,延庆—怀来盆地、大同盆地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北盆地内部的拗陷和隆起分别呈现低速和高速.唐山地区中地壳、山西裂陷盆地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分别与流体和热物质作用有关,有利于形成孕育强震的地质构造环境.90km的速度结构图像依然与地表的构造特征有较大的相关性,可能说明深部结构对地表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燕山隆起区岩石圈的厚度可达120~150km左右,华北盆地的岩石圈厚度可能在80km左右,太行山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介于两者之间.山西裂陷盆地上地幔低速层较厚,反映了该区不稳定的构造环境造成了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华北盆地下方220~320km出现的高速异常体,可能揭示了华北盆地上地幔仍然存在拆沉后残留的难熔、高密度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研究区东部地幔转换带呈低速异常,推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该区下方地幔转换带前缘120°E左右的俯冲板块相变脱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S波速度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的水平形变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国华 韩月萍 +1 位作者 王敏 马庆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42-49,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复测资料 ,对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疆和华北 4个主要地震活动区水平形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川滇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9.7± 0 .8(应变率单位均为10 -8/a) ,最小主应变率 -...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复测资料 ,对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疆和华北 4个主要地震活动区水平形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川滇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9.7± 0 .8(应变率单位均为10 -8/a) ,最小主应变率 - 10 .7± 1.8,最大剪切应变率 2 0 .3± 1.7,面应变率 - 1.0± 1.9;最大主应变方向 33°。②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8.0± 0 .6 ,最小主应变率 - 15 .1± 1.1,最大剪切应变率 2 3.1±1.2 ,面应变率 - 7.1± 1.2 ;最大主应变方向 14 0°。③新疆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2 .4± 0 .8,最小主应变率 - 9.1± 0 .8,最大剪切应变率 11.5± 1.1,面应变率 - 6 .7± 1.1;最大主应变方向 10 8°。④华北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2 .7± 0 .3,最小主应变率 - 1.4± 0 .3,最大剪切应变率 4 .2± 0 .4 ,面应变率 1.3± 0 .4 ;最大主应变方向 173°。⑤每个地区内部既包含上述的整体变形 ,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 ,川滇地区最突出 ;青藏高原东北缘和新疆地区最为有序 ,华北地区相对比较零乱。文中还给出了这 4个地区的应变和水平运动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活动区 水平形变 川滇地区 青藏高原东北缘 新疆地区 华北地区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GPS复测资料
下载PDF
华北陆块新区新层页岩气潜在勘探新领域——南华北下寒武统马店组烃源岩及其含气系统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陶士振 刘德良 +10 位作者 李昌伟 曹高社 李振生 胡素云 秦胜飞 高晓辉 刘全有 邓国荣 吴向华 李广志 胡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67-1780,共14页
南华北陆块居于兰考—砀山果园场—台儿庄断裂以南至大别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北部,广泛分布晚震旦世末至早寒武世马店期地层,系一套连续完整的海相自然岩石组合,为海侵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一段为灰黑色砂质页岩;二段为黑灰... 南华北陆块居于兰考—砀山果园场—台儿庄断裂以南至大别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北部,广泛分布晚震旦世末至早寒武世马店期地层,系一套连续完整的海相自然岩石组合,为海侵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一段为灰黑色砂质页岩;二段为黑灰色含磷砾岩;三段为黑色富磷含金属元素页岩;四段为灰色砂灰岩。马店组有机质属Ⅰ型;有机碳含量为0.68%-26.39%,为好—特好烃源岩;RO值为2%-5%,多为2%-3.5%,尚处于生气高峰期。这里存在第三岩性段干酪根热降解、原油热裂解形成热解、裂解成因页岩气和第二岩性段特别是第四岩性段及其上覆猴家山组形成常规圈闭气藏的现实可能性,即具有烃源岩内非常规页岩气和源外砂灰岩气藏2套含气系统。研究区内存在二次成藏,虽然能够受到多层顺层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纳米级颗粒涂抹的良好保护,但也往往遭到晚期脆性剪切带的条块分割。研究成果及认识对拓展页岩气勘探新区新领域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下寒武统 马店组 页岩气 气聚集区
原文传递
大规模GPS揭示的华北地区现今垂直运动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斌 聂兆生 +4 位作者 黄勇 王伟 张彩红 谭凯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39,共5页
对华北地区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GPS流动站、连续站观测资料采用最新的数据处理策略进行统一处理,获得364个测站的有效垂直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该区域垂直形变有升有降,总体上与地貌相关:山西高原、燕山及苏鲁带以隆升为主,而华北平原... 对华北地区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GPS流动站、连续站观测资料采用最新的数据处理策略进行统一处理,获得364个测站的有效垂直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该区域垂直形变有升有降,总体上与地貌相关:山西高原、燕山及苏鲁带以隆升为主,而华北平原由于开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下沉。通过对垂直运动场进行区域平均分析,得到山西高原平均上升速率为1.8 mm/a,苏鲁造山带及燕山地区上升速率不显著。华北平原的垂直运动主要以沉陷为主,最大下沉速率达144.0 mm/a,平均为40.0 mm/a。大规模GPS垂直运动特征显示,华北地区现今垂直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继承,并叠加有人为造成的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资料 垂直运动速率 区域平均 华北地区 地面沉降
下载PDF
北方地区小麦蚜虫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纯枝 霍治国 +3 位作者 张蕾 郭安红 黄冲 陆明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根据1958-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分省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资料、1958-2015年601个气象站点相应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结... 根据1958-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分省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资料、1958-2015年601个气象站点相应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结合小麦蚜虫适宜生理气象指标和华北、黄淮小麦生育期规律,筛选影响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构建分区域的小麦蚜虫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以反映气象条件对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筛选出影响华北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8个关键气象因子,影响黄淮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6个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华北、黄淮模型回代检验等级准确率分别为91.2%,93.1%,2016-2018年3年外推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利用黄淮模型反演苏皖两省2016-2018年小麦蚜虫发生等级、异地检验3年预报效果均较理想。模型适用于从气象角度对华北、黄淮及江淮地区小麦蚜虫发生等级进行监测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黄淮 小麦蚜虫 归一化 气象适宜度 预报模型
下载PDF
用速度场得到的华北地区活动块体及变形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立人 杨国华 王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81,共10页
利用1992~2001年华北地区多次GPS测量得到的该地区144个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和它们的误差估计,研究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确定了华北现今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整体变形、局部变形和边界带的活动强度和方式,并据此估计了强震危险性.在研究... 利用1992~2001年华北地区多次GPS测量得到的该地区144个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和它们的误差估计,研究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确定了华北现今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整体变形、局部变形和边界带的活动强度和方式,并据此估计了强震危险性.在研究中水平位移观测值被分解成3部分位移的叠加,即第一部分是整个华北地区跟随欧亚板块的运动,这一部分可由NUVAL-IA模型确定;第二部分是研究区内各次级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它可以由本文推广的QUAD方法所确定一组点的位移观测值确定;第三部分是次级块体内的局部变形和误差,这一部分的变形可以用块体的非均匀应变来描述.文中详细介绍了方法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场 华北地区 活动块体 GPS测量 地壳运动 地震危险性 地壳变形
下载PDF
应用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华北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强 王椿镛 +4 位作者 刘瑞丰 王溪莉 陈光英 陈光 李桂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年第5期88-97,共10页
利用华北地区169 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984~1995 年的1 696 个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重建了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图像。不同深度的速度图像表明: 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 上地壳的速度分布与地表已知构造特... 利用华北地区169 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984~1995 年的1 696 个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重建了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图像。不同深度的速度图像表明: 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 上地壳的速度分布与地表已知构造特征相联系;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切割到地壳底部的深断裂带; 25 km 深度普遍存在速度间断面; 地壳底部起伏明显; 强震孕育发生与其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和上地幔的隆起或凹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层析成像 速度图像 强震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南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格局及其构造转折过程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忠 董仁国 郑建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7-242,共16页
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以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以陆内伸展、岩... 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以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以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为主,显示晚侏罗世明显的构造转折,并且地壳浅部的构造体制转变均滞后于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的变化。然而,两侧盆地演化也有明显差别:①北缘燕辽地区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发育了多层系的从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而南缘合肥盆地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出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深部构造过程和源区特征;②北缘的岩石圈减薄可能始于约163Ma,南缘明显的岩石圈减薄则始于约149Ma,而反映在盆地构造与充填尺度上的伸展作用分别对应于大约145Ma和132Ma;③晚侏罗世构造转折期,北缘燕辽地区粗碎屑沉积以河流体系为主,反映盆山地势高差较小;而南缘该期发育冲积扇体系,盆山地势高差较大;④北缘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复杂,而南缘总体呈现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显然,大别山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强烈的隆升和剥露对南缘盆地演化具有极大的主导和制约作用,而北缘则显示出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伴有区域性的陆内挤压推覆(转折前)和张裂-伸展(转折后)交替的特点。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构造转折的时限北缘较南缘早,说明诱发这一转折事件的区域构造动力可能首先与华北北部壳幔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燕辽地区 合肥盆地 火山-沉积充填 中生代构造转折
下载PDF
华北平原耕作区鸟类生存制约因子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范喜顺 胡德夫 +2 位作者 陈合志 苏鑫 王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7-502,共6页
通过对华北平原耕作区不同植被类型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制约鸟类生存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大面积种植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华北平原农耕区,杨树幼树林木树高、胸径、郁闭度等林分因子均小于杨树老林林地,可作为鸟类食源的... 通过对华北平原耕作区不同植被类型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制约鸟类生存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大面积种植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华北平原农耕区,杨树幼树林木树高、胸径、郁闭度等林分因子均小于杨树老林林地,可作为鸟类食源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鸟类营巢巢址受到一定限制。同时由于林地多为纯林、树种组成单一、灌木及草本植物缺失,导致鸟类在食物、营巢空间上竞争较为激烈。通过种植混交林、改造纯林、乔灌草适宜搭配等营林措施,增加植被空间异质性;另外,减少人为干扰,如化学农药的使用、盗伐林木等,均可增加耕作区鸟类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耕作区 鸟类群落 林分 制约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