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断层两盘的瓦斯突出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成因浅析 被引量:62
1
作者 刘咸卫 曹运兴 +1 位作者 刘瑞 何定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煤与瓦斯突出是采煤生产中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 ,它主要发生在地质构造破坏带 .对正断层两盘瓦斯突出发生的规律研究表明 ,突出主要发生在正断层的上盘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突出煤体主要分布于正断层的下降盘 .断层构造、构造煤分... 煤与瓦斯突出是采煤生产中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 ,它主要发生在地质构造破坏带 .对正断层两盘瓦斯突出发生的规律研究表明 ,突出主要发生在正断层的上盘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突出煤体主要分布于正断层的下降盘 .断层构造、构造煤分布及其与瓦斯突出的这种相互控制作用是地史上和现今构造应力场长期作用的结构 .这一规律性认识对于揭示瓦斯突出的发生机理和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讨论正断层两盘突出煤体的分布规律对于构造地质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煤突出 瓦斯突出 构造煤 力学解析 地质 成因
下载PDF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8
2
作者 朱光 朴学峰 +3 位作者 张力 张必龙 陈印 胡召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沉积格局 正断层 应力场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正断层活动对公路山岭隧道工程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熊炜 范文 +2 位作者 彭建兵 邓龙胜 闫芙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845-2852,共8页
根据渭河盆地正断层的结构特征及活动形式,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正断层环境下公路山岭隧道衬砌的受力变形,针对断层错动量、断层倾角、隧道埋深以及隧道与断层的交角4个主要因素分别进行组合计算,并由此归纳出衬砌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4... 根据渭河盆地正断层的结构特征及活动形式,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正断层环境下公路山岭隧道衬砌的受力变形,针对断层错动量、断层倾角、隧道埋深以及隧道与断层的交角4个主要因素分别进行组合计算,并由此归纳出衬砌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衬砌受力变形影响的敏感性依次减弱,在断层裂缝两侧各40m的范围内是受力变形的集中位置,且当断层倾角小于50°时衬砌的受力类似于一端固定的悬臂梁。通过对衬砌的相对沉降量、纵向应力及剪应力的分析计算,将衬砌的主要破坏模式分为3类:在大纵向应力作用下,以拉张破坏为主、挤压破坏为辅的拉张-挤压型破坏,在大剪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直接剪断型破坏,以及拉张-挤压与剪切结合的破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山岭隧道 正断层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下载PDF
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 被引量:47
4
作者 高祥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5-364,共10页
渤海中部的郯庐断裂带在平面上表现为不连续的几条北北东走向断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钻探资料显示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巨大差异,表明新近纪以来它们是在沉降运动背景下活动的具有大幅度倾滑位移的正断层,构成渤海盆地内凹陷与凸起的边界... 渤海中部的郯庐断裂带在平面上表现为不连续的几条北北东走向断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钻探资料显示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巨大差异,表明新近纪以来它们是在沉降运动背景下活动的具有大幅度倾滑位移的正断层,构成渤海盆地内凹陷与凸起的边界。这些断层在剖面上有一定弯曲和倾斜,向下延伸深度不超过10-12km。在此深度以上的地壳浅部,没有水平方向位移以及其它直接变形证据表明郯庐断裂带有走滑运动分量。从地震机制解得到的走滑断层运动反映渤海地区地壳深部的变形及相应的构造应力状态,与浅部残留的伸展构造应力同时存在。根据断裂力学分析,认为中新世末以来渤海浅层新近系内出现的大量近东西向小断裂可能是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与郯庐断裂带或其它基底老断裂没有继承性或派生的成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新生断裂 正断层 渤海中部
下载PDF
60°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对山岭隧道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刘学增 王煦霖 林亮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通过1∶50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60°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下,与之正交的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破坏过程,并布置传感器监测了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地层压力、隧道轴向的应变和隧道环向的应变。试验结果表明,地层的永久变形和地层-结构的相互作... 通过1∶50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60°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下,与之正交的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破坏过程,并布置传感器监测了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地层压力、隧道轴向的应变和隧道环向的应变。试验结果表明,地层的永久变形和地层-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围岩压力在剪切带附近发生显著变化,上盘和剪切带范围内拱顶压力显著增大,下盘拱顶压力次之,上盘和剪切带隧道底部压力减小,下盘底部压力显著增大,隧道与下部围岩可能局部脱空以适应断层的剪切位移;上盘和剪切带范围内纵向弯矩为正,下盘范围内为负,隧道偏心受压;以原型混凝土压坏来判定衬砌破坏,初步确定原型结构破坏所容许的最大断层位移D=0.3m,理论上该值略偏大;隧道衬砌破坏区域,在剪切带和下盘范围分别为0.75和1.5倍隧道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公路隧道 黏滑错动 模型试验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正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4 位作者 李鉴林 代博洋 周青云 朱家龙 罗宗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9-586,717,共8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在第四纪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运动性质以正断层作用为主。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对巍山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受其影响盆地内阶地不对...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在第四纪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运动性质以正断层作用为主。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对巍山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受其影响盆地内阶地不对称发育。箐门口、佛堂村、洗澡塘探槽揭示该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堆积,被错最新地层14C年龄(15 430±60)a B.P.,OSL年龄为(11.6±1.6)ka,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在晚更新世末期。洗澡塘村断层地貌清晰,西河Ⅱ级阶地上发育高2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阶地断层陡坎高度和阶地面形成年龄估算,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段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8~0.32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 巍山盆地 正断层 晚更新世 垂直滑动速率
下载PDF
松辽盆地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功成 朱德丰 周章保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0,共5页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经历了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反转期演化阶段。裂谷期盆地在单剪伸展作用下形成,主要断裂大多向东倾,基本结构单元为半地堑和半地垒,下地壳存在向东缓倾的拆离带。后裂谷期热沉降起主导作用,伴以弱伸展,形成同沉积型...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经历了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反转期演化阶段。裂谷期盆地在单剪伸展作用下形成,主要断裂大多向东倾,基本结构单元为半地堑和半地垒,下地壳存在向东缓倾的拆离带。后裂谷期热沉降起主导作用,伴以弱伸展,形成同沉积型正断裂。反转期在北西向压扭力作用下,前期正断裂反倾向运动,形成正反转构造带。裂谷期的深断陷和反转期的背斜带是油气生成、聚集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角度断层 正断层 同生构造 背斜圈闭 松辽盆地
下载PDF
75°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对公路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学增 王煦霖 林亮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14-1720,共7页
通过1∶50室内模型试验,开展75°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影响下隧道的受力变形机制研究,并监测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地层压力、隧道轴向和环向应变。结果表明,地层的永久变形和地层–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围岩压力在剪切带附近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1∶50室内模型试验,开展75°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影响下隧道的受力变形机制研究,并监测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地层压力、隧道轴向和环向应变。结果表明,地层的永久变形和地层–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围岩压力在剪切带附近发生显著变化,上盘范围内拱顶压力显著增大,下盘拱顶压力次之,上盘隧道底部压力减小,下盘底部压力显著增大,隧道与下部围岩可能局部脱空以适应断层的剪切位移;上盘范围内为正,下盘范围内纵向弯矩为负;以原型混凝土压坏来判定衬砌破坏,初步确定原型结构破坏所容许的最大断层位移D=1.25 m,理论上该值略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正断层 黏滑错动 模型试验
下载PDF
45°倾角正断层粘滑错动对隧道影响试验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刘学增 王煦霖 林亮伦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0,共7页
通过1∶50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45°倾角正断层粘滑错动下,与之正交的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破坏过程,并布置传感器监测了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围岩压力、隧道轴向的应变和隧道环向的应变.结果表明,围岩压力在剪切带附近发生显著变化,上盘... 通过1∶50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45°倾角正断层粘滑错动下,与之正交的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破坏过程,并布置传感器监测了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围岩压力、隧道轴向的应变和隧道环向的应变.结果表明,围岩压力在剪切带附近发生显著变化,上盘和剪切带范围内拱顶压力显著增大,下盘拱顶压力次之,上盘和剪切带隧道底部压力减小,下盘底部压力显著增大,隧道与下部围岩可能局部脱空以适应断层的剪切位移;上盘和剪切带范围内隧道纵向弯矩为正,下盘范围内为负,隧道偏心受压;以原型混凝土压坏来判定衬砌破坏,初步确定原型结构破坏所容许的最大断层位移D=0.7m,理论上该值略偏大;隧道衬砌破坏区域长度,在剪切带和下盘范围分别为1.7和2.8倍隧道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正断层 粘滑错动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3)——正断层破裂特征、环境影响与古地震识别 被引量:29
10
作者 冉勇康 李彦宝 +2 位作者 杜鹏 陈立春 王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7-301,共15页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在中国开展正断层古地震研究,需注意的技术要点:1)因地制宜地选择探槽开挖位置。宜选择断层错动面简单、单次位移量不太大、外力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相对平衡、堆积物粒度中细、能取到测年样品的地段开挖探槽;应尽量避免在断错地层以黄土、次生黄土或块状亚砂土等为主的地区,若避不开这类地点,可考虑小冲沟附近,有少量上游不同成分堆积物的地点开挖探槽。2)精细的探槽记录与分析。对于黄土等块状堆积,要特别注意颜色、粒度、排列方向的细微变化可能暗示着接触界线;识别崩积楔等的要素是崩塌相中杂乱结构和团块状物质,冲刷相上部发育的土壤层;对于坎前堆积物主要为黄土或次生黄土等不易分辨的物质时,细致辨别堆积单元的颜色、粒度、非黄土类物质和钙富集程度等。3)综合的识别技术与检验方法。"逐次限定"方法、"位移量限定法"和"多探槽校验法",断错事件的重建等,有助于判断所确定的古地震是否真实和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环境影响 古地震识别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大断面矩形巷道采动条件下过断层组破碎带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宋卫华 史苗壮 +1 位作者 赵春阳 邸春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为了使长平矿4310工作面矩形巷道在动载荷影响下能够安全快速的通过断层组破碎带,以及保持后期回采过程中巷道的稳定,在对断层受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工作面回采中的矿山压力与正断层上盘正应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岩体超低摩擦效应理论... 为了使长平矿4310工作面矩形巷道在动载荷影响下能够安全快速的通过断层组破碎带,以及保持后期回采过程中巷道的稳定,在对断层受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工作面回采中的矿山压力与正断层上盘正应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岩体超低摩擦效应理论和动载应力波理论研究了动载荷对断层破碎带的影响,并提出了巷道过断层的相应安全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上盘作用于下盘的正应力与回采产生的矿山压力相互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导致破碎带多次扩展,动载荷使破碎带岩体失稳且造成塑性区损伤破坏;在断层破碎带采用超前预注浆改善岩性后,巷道以挖底的形式穿过正断层破碎带,使较低的应力作用于破碎围岩且使巷道穿过较小破碎带;加强支护以主被动联合支护为核心,在注浆加锚网带支护的基础上,施以合理的金属支架缓冲载荷、提高围岩强度;其底抽三巷3个断层加强支护范围分别为40、40、50 m,回采巷道见破碎发育支护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矿山压力 联合支护 断层破碎带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多段同震破裂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文巧 陈杰 +4 位作者 袁兆德 黄明达 李涛 余松 杨晓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0-276,共17页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通过野外地质地貌填图与差分GPS测量,初步获得了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破裂类型、位移及分布等基本参数,据此估算了可能的地震震级,讨论了其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模型。塔什库...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通过野外地质地貌填图与差分GPS测量,初步获得了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破裂类型、位移及分布等基本参数,据此估算了可能的地震震级,讨论了其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模型。塔什库尔干地震使得慕士塔格正断层南段的部分和整个塔合曼正断层发生破裂,形成了长约27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总体走向NNE,由北部的N25°W向南转至N25°E。地表由正向或反向正断层陡坎组成,在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地垒和阶梯状等构造组合;在平面上表现为单条雁列型、平行型、收敛(或汇聚)型、"井"字型等。地表破裂带以纯倾滑为主,基本无走滑量,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地表破裂带一般宽30~60m,最大可达825m;单条陡坎垂直位移(4.2±0.2)m,最大同震垂直位移6.8m。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由北向南由3条独立的次级破裂段组成。估算其地质矩震级为7.0~7.3级。该断层以东的小盆地内发现了同震感应地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什库尔干地震 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 破裂分段 发震构造 帕米尔高原
下载PDF
正断层黏滑错动对地铁隧道结构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孙飞 张志强 易志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37-3044,3053,共9页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区间隧道穿越九家湾断层为工程依托,开展地铁隧道分段式衬砌结构穿越倾角60°正断层的大型剪切错动模型试验,对断层错动模拟过程中的隧道结构变形、应变分布特征、围岩压力、开裂形态等关键力学特征...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区间隧道穿越九家湾断层为工程依托,开展地铁隧道分段式衬砌结构穿越倾角60°正断层的大型剪切错动模型试验,对断层错动模拟过程中的隧道结构变形、应变分布特征、围岩压力、开裂形态等关键力学特征进行监测分析,获得了正断层黏滑错动下的隧道结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正断层黏滑错动影响下,断层面处的隧道拱脚处于压剪状态,断层面附近的上盘仰拱及下盘拱顶处于纵断面内的受拉状态,断层面两侧较大范围内的隧道仰拱内侧及墙脚外侧处于横断面内的大偏心受力状态;(2)断层错动后,隧道开裂破坏形态主要包括斜裂缝、纵向裂缝及环向裂缝;(3)正断层黏滑错动达到7.0cm(相当于实际错动量1.75m)后,上盘隧道结构的破坏范围为4.2D(D为隧道跨度),下盘破坏范围为2.4D,上盘破坏范围明显大于下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黏滑错动 地铁隧道 模型试验 破坏范围
下载PDF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刁桂苓 张四昌 +3 位作者 孙佩卿 张跃刚 高景春 毛国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7-502,共6页
分析了震动京津的文安地震的特点:余震微小,最大仅1.5级,属于孤立型地震;震区烈度偏低、有感范围大;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相差10余公里;震源较深;具有较大的正断层错动分量。对此作出初步解释,并认为可能是岩石圈减薄的新证据。
关键词 文安地震 孤立型地震 正断层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酒泉早白垩世盆地群构造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奋其 王成善 王崇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本文对酒泉盆地群充填物、早白垩世火山岩、早白垩世原型盆地构造样式和新生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查明酒泉原型盆地群的成因。初步认为,酒泉盆地群是早白垩世陆内热事件的表部响应,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裂谷盆地。在新生代,由... 本文对酒泉盆地群充填物、早白垩世火山岩、早白垩世原型盆地构造样式和新生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查明酒泉原型盆地群的成因。初步认为,酒泉盆地群是早白垩世陆内热事件的表部响应,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裂谷盆地。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北祁连山前展式北向推覆作用可能使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群的南部地区转换为山脉,现今的盆地边界被掩覆在北祁连山之下;同时,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还造成控制酒泉盆地群内部次级构造单元沉积体系的近南北向和北东向正断层转换为逆冲断层,盆地发生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裂谷 早白垩世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华北地区震源断层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四昌 赵军 刁桂苓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0,共10页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震源断层与G界面之上的铲形正断层构成不连接的两套断裂系统,它们之间存在有对应和无对应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 断层 断裂构造 构造应力场 华北地区
下载PDF
陆内裂陷盆地的复式断陷结构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海-塔盆地早白垩世盆地为例 被引量:26
17
作者 蒙启安 朱德丰 +1 位作者 陈均亮 漆家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5,共10页
陆内裂陷盆地通常发育大量地堑、半地堑,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受盆地内部地堑、半地堑的叠加与复合方式的影响。文中将由多条断层、不同期次的断层共同控制的断陷称为"复式断陷"。依据同一时期断陷复合构成的盆地结构可以将复... 陆内裂陷盆地通常发育大量地堑、半地堑,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受盆地内部地堑、半地堑的叠加与复合方式的影响。文中将由多条断层、不同期次的断层共同控制的断陷称为"复式断陷"。依据同一时期断陷复合构成的盆地结构可以将复式断陷划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斜列式和交织式等4种复合型式,依据不同时期断陷叠加构成的盆地样式可以划分为继承型、利用型、新生型3种叠加类型。海-塔盆地在早白垩世最初是发育大量相对分隔的小型地堑、半地堑,随着地壳渐进的伸展构造变形,多个同期小型半地堑复合在一起形成相对大的断陷(相当于铜钵庙组沉积期)。在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南屯组沉积期),新发育的断陷叠置在早先发育的断陷之上,最终形成了盆地中的17个区域规模的复式断陷。海-塔盆地早白垩世的断陷复合和叠加过程直接影响沉积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并联式、交织式复合和继承型、利用型叠合形成的复式断陷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断陷复合过程中的构造变换带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及相关构造带有利于形成含油气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复式断陷 裂陷盆地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下载PDF
伸展作用序列及其深部背景:以晚中生代以来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5 位作者 杨长春 时秀朋 胡秋媛 赵利 孙钰皓 刘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5-273,共19页
露头区野外地质调查、隐伏区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表明,晚中生代—新生代鲁西隆起区和济阳坳陷区正断层发育,包括陡倾斜的控凹边界断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两类,两者构成伸展滑脱半地堑,且滑脱构造在隆起北部和坳陷南部最发育。K-Ar和F... 露头区野外地质调查、隐伏区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表明,晚中生代—新生代鲁西隆起区和济阳坳陷区正断层发育,包括陡倾斜的控凹边界断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两类,两者构成伸展滑脱半地堑,且滑脱构造在隆起北部和坳陷南部最发育。K-Ar和FT测年结果指示伸展断层的发育时间为176~103 Ma、67~49Ma和42~25Ma 3个时期。隆起区、坳陷区陡断层分别在中地壳22km和15km左右变平,成为拆离滑脱断层。构造物理模拟表明,在伸展+塑性物质上涌机制下隆起区和坳陷区正断层均具有由南向北的发育极性,大致对应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渐新世3个发育阶段,且伴随控凹断层发育的同时,断块掀斜引起滑脱断层同步发育。层析成像表明中生代早期扬子板块沿作为转换断层的郯庐断裂以近EW向与华北板块俯冲的残留体可能导致晚中生代地幔物质上涌,新生代地幔上涌则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及印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研究区正断层受控于地幔物质上涌+伸展作用,以齐河—广饶断层为界呈前展式分别由南向北发育,并控制着坳陷区油气的形成、运聚和分布向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作用序列 正断层 滑脱断层 晚中生代—新生代 山东省西部
下载PDF
伸展边界方向对伸展盆地正断层走向的影响——来自平面砂箱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建勋 漆家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1-497,共7页
五种不同边界几何条件的平面砂箱实验模型表明 ,一个方向的伸展变形可因伸展边界方向的变化形成不同走向的正断层 ,伸展裂陷盆地中不同走向的正断层并非一定代表不同方向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或多期构造变形的结果。伸展裂陷盆地正断层走... 五种不同边界几何条件的平面砂箱实验模型表明 ,一个方向的伸展变形可因伸展边界方向的变化形成不同走向的正断层 ,伸展裂陷盆地中不同走向的正断层并非一定代表不同方向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或多期构造变形的结果。伸展裂陷盆地正断层走向受伸展边界走向和构造伸展的方向共同控制 ,伸展边界的控制力随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伸展边界附近的断层走向主要受伸展边界方向控制 ,大致反映伸展边界方向。盆地内部断层走向主要受构造伸展方向控制 (趋向于垂直构造伸展方向 ) ,主要反映构造伸展方向。盆地伸展边界方向的变化可以引起伸展裂陷盆地内部断层走向的转向。因铲式正断层上盘滚动变形产生的正断层 ,其走向平行于铲式边界断层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正断层 物理模拟 砂箱实验 伸展方向
下载PDF
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4
20
作者 董进 张世红 姜勇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75-584,共10页
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是近年来研究正断层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将断层的研究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研究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对于研究正断层演化、盆地演化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了影响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 :断层端... 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是近年来研究正断层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将断层的研究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研究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对于研究正断层演化、盆地演化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了影响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 :断层端的脆韧性变形、围岩强度、远程应力以及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等。根据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发育阶段 ,可将断层的位移模式分为 3个类型 :(1)对称的椭圆状或钟状代表简单的单条断层 ;(2 )不对称的似椭圆状或钟状代表断层间的相互作用 ;(3)不规则的锯齿状代表由多条断层连接而成的断层。介绍了伴随正断层发育的传递斜坡、盆内高地等构造单元以及断层位移距离剖面的测量制作方法。测量时应注意恢复其剥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位移模式 传递斜坡 盆内高地 断层连接 重叠断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