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说之本质缺陷及其克服——以侵权责任法第79条为线索 被引量:38
1
作者 袁中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161,共15页
通过解读侵权责任法第79条,不难发现受害人需要就加害人"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这一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这种不合理分配证明责任的原因,在于解释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用"规范说"理论。该理论在解释方... 通过解读侵权责任法第79条,不难发现受害人需要就加害人"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这一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这种不合理分配证明责任的原因,在于解释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用"规范说"理论。该理论在解释方法上以文义解释为主(偶尔采体系解释)。这一方法论上的局限引发了其他诸多问题,当被视为该理论的本质缺陷。当该理论被用于未考虑证明责任问题的实体法规范时,必然导致不合理的证明责任分配。对此的解决之道是,克服方法论上的局限,引入以规范目的为导向的体系解释方法,重新解读法条之间的意义关联,以确定法规范应然的"请求原因-抗辩-再抗辩"要件。这不仅有利于恰当解决证明责任问题,而且有助于证明责任理论的发展以及法解释学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致害 证明责任分配 规范说 修正规范说
原文传递
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运鸿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4,128,共10页
描写翻译研究自上世纪后半叶肇始,至今已历经不断的发展和嬗变。本文拟从描写翻译研究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沿着历史的纵轴,回顾图里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其后的补充与发展,清晰地呈现图里的翻译思想和核心理念。图里通过厘清翻译研究与其应... 描写翻译研究自上世纪后半叶肇始,至今已历经不断的发展和嬗变。本文拟从描写翻译研究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沿着历史的纵轴,回顾图里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其后的补充与发展,清晰地呈现图里的翻译思想和核心理念。图里通过厘清翻译研究与其应用分支的关系,从目标语取向出发,提出"假定的翻译"的概念,确立描写翻译研究的标杆地位,这对翻译研究迈向独立性和科学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图里的规范理论亦推动了社会学视角与翻译研究的融合,而其关于翻译法则的探寻则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写翻译研究 假定的翻译 规范理论 翻译法则
原文传递
证明责任“规范说”理论重述 被引量:31
3
作者 胡学军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6,共14页
证明责任理论包含三个层次的方法论,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裁判方法、证明责任分配方法及对这种分配规则的具体化与正当化方法。证明责任的实质是法律适用问题,而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基础性作业,对实定法规范解释方法的选择不构成规... 证明责任理论包含三个层次的方法论,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裁判方法、证明责任分配方法及对这种分配规则的具体化与正当化方法。证明责任的实质是法律适用问题,而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基础性作业,对实定法规范解释方法的选择不构成规范说的"本质缺陷"。《侵权责任法》第79条规定的动物致害案件可作为依"规范说"分配证明责任的一个适例而非反例。"规范说"与"修正规范说"存在着形式与实质的区别,但依两种理论分配证明责任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尊重实体法的立法宗旨与目的以分配证明责任是两种学说一贯坚持的核心思想,也是该派学说与其他竞争性学说的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规范说 修正规范说 法律解释 法律漏洞
原文传递
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 被引量:24
4
作者 欧阳本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以规范论为基础,以评价性概念为基石,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事实,价值评价的实证标准是罪状,实质标准是开放的,诸如新康德主义的超验理性、罗克辛的刑事政策以及雅各布斯的社会规范等。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以存在... 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以规范论为基础,以评价性概念为基石,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事实,价值评价的实证标准是罪状,实质标准是开放的,诸如新康德主义的超验理性、罗克辛的刑事政策以及雅各布斯的社会规范等。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以存在论为基础,以描述性概念为基石,评价对象与对象评价不分,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同一。存在论体系及其描述性概念严重限制了价值评价的功能,无法协调好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体系内评价与体系外评价、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的关系。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应该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体系 价值评价 存在论 规范论
原文传递
规范说与侵权责任法第79条的适用——与袁中华博士商榷 被引量:23
5
作者 吴泽勇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66,共18页
通过检索民事诉讼法学相关理论,考察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第78条、第79条的裁判文书,侵权责任法第79条不存在所谓的"证明责任问题",也不会因为该问题而被搁置。作为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通说的规范说,并不排斥文义解释之外的其他解... 通过检索民事诉讼法学相关理论,考察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第78条、第79条的裁判文书,侵权责任法第79条不存在所谓的"证明责任问题",也不会因为该问题而被搁置。作为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通说的规范说,并不排斥文义解释之外的其他解释方法。"请求原因、抗辩、再抗辩"的解释方法与规范说并不矛盾。侵权责任法第79条在司法适用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落空,但原因不是立法存在缺陷,也不是传统证明责任分配理论失灵,而是法官没有透过法条的文义和构造,发现正确的法条适用和证明责任分配方案。不是规范说出了问题,而是没有妥善运用规范说导致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规范说 侵权责任法第79条 文义解释 再抗辩
原文传递
基于暂态能量裕度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9
6
作者 卢锦玲 朱永利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103,共8页
电力系统暂态失稳是引发系统灾难性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暂态稳定角度分析系统的脆弱程度是不可或缺的。电力系统的脆弱水平往往受到天气条件、负荷水平、随机故障的影响,必须合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建立了计及气候因素的故障... 电力系统暂态失稳是引发系统灾难性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暂态稳定角度分析系统的脆弱程度是不可或缺的。电力系统的脆弱水平往往受到天气条件、负荷水平、随机故障的影响,必须合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建立了计及气候因素的故障概率模型,提出了从暂态能量裕度角度对电力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的思想。为避免严重程度高但发生概率小的事故被忽略掉,提出使用概率和能量裕度两个指标来评估系统的脆弱性。借助暂态能量函数定义了事故的能量裕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它能反映负荷水平的影响。利用各事故的脆弱性裕度指标还可以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借助概率理论和范数理论,利用各事故脆弱性的概率指标和能量裕度指标分别推导出计算整个系统综合脆弱性的概率指标和能量裕度指标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力系统脆弱性的评估算法。通过算例分析,本文建立的故障概率模型、提出的系统综合脆弱性指标体系以及评估算法是合理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能量裕度 电力系统脆弱性 天气条件 脆弱性指标 范数理论
下载PDF
描写翻译研究之后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运鸿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4,128,共8页
本文回顾描写翻译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和嬗变,探析其如何不断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促进自身发展,并催生崭新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趋势下,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大大拓宽,从单一的目标语取向到多维的社会学视角,从单纯关注... 本文回顾描写翻译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和嬗变,探析其如何不断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促进自身发展,并催生崭新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趋势下,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大大拓宽,从单一的目标语取向到多维的社会学视角,从单纯关注外在的规范研究,转向内外结合的惯习与规范、个体与社会的双向研究,此外,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工具越来越强大,大量对比平衡语料库的创建亦为实证客观地描写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写翻译研究 社会学转向 规范理论 惯习 翻译共性
原文传递
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段锦云 周冉 +2 位作者 陆文娟 李晶 朱宜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中有两个反应线索: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一)与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二),两个实验均采用2(调节取向:促进/防御)×2(建议策略:渴望/警惕)的混合设计。实验一、...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中有两个反应线索: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一)与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二),两个实验均采用2(调节取向:促进/防御)×2(建议策略:渴望/警惕)的混合设计。实验一、二的被试分别是81和79名在校大学生,年龄均在19~25岁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在言语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更高;在非言语性反应线索条件下,防御取向时,调节匹配时人们显著提高了建议的采纳程度,但促进取向条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促进取向下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对调节匹配具有干扰作用,这个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议采纳 调节匹配 言语性反应线索 非言语性反应线索 规范理论
下载PDF
Data processing of small samples based on grey distance information approach 被引量:14
9
作者 Ke Hongfa, Chen Yongguang & Liu Yi 1. Col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P. R. China 2. Unit 63880, Luoyang 471003,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7年第2期281-289,共9页
Data processing of small samples is an important and valuable research problem in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test.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and complex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small samples, it is di... Data processing of small samples is an important and valuable research problem in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test.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and complex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small samples, it is difficult to use the traditional probability theory to process the samples and assess the degree of uncertainty. Using the grey relational theory and the norm theory, the grey distance information approach, which is based on the grey distance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a sample and the average grey distance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the samples, 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e definitions of the grey distance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a sample and the average grey distance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the samples,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lgorithms,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lativ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algorithm of estimated valu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criteria of the samples and estimated results, are also proposed. Moreover, the information whitening ratio is introduced to select the weight algorithm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samples. Several example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example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which has no demand for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small samples,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processing Grey theory norm theory Small samples Uncertainty assessments Grey distance measure Information whitening ratio.
下载PDF
论证明责任作为民事裁判的基本方法——兼就“人狗猫大战”案裁判与杨立新教授商榷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学军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55,共15页
证明责任之所以成为"民事诉讼的脊梁",在于其作为民事案件基本裁判方法的功能。在传统司法三段论之外,现代证明责任上升为民事案件基本裁判方法是因"规范说"而兴起,并由"修正规范说"加以完成的。我国司... 证明责任之所以成为"民事诉讼的脊梁",在于其作为民事案件基本裁判方法的功能。在传统司法三段论之外,现代证明责任上升为民事案件基本裁判方法是因"规范说"而兴起,并由"修正规范说"加以完成的。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忽视证明责任的裁判方法论功能。仅在审判最后阶段案件事实落入真伪不明情形时利用证明责任分配来决定败诉结果的承担,实际上使证明责任沦为民事诉讼的"尾骨",是对其功能与意义的严重贬损。基于案件事实的二重性,事实问题的判断理论上存在"二阶结构"。证明责任是法律适用理论的一部分,而法律适用的核心是对案件事实作必要的判断,证明责任实质上是裁判规范的援引问题,即实体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裁判方法 规范说 修正规范说 动物致害侵权
原文传递
对法益批判立法功能的反思与确认 被引量:13
11
作者 夏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30,共13页
所谓“法益理论危机”不过是法益论与规范论之争的另一种延续。法益标签化的现象表明,刑法中的规范论从未真正退场,而是以变换概念的方式潜藏在法益论之中,并以法益论的名义传播“刑法是通过维护规范效力来实现法益保护”的规范论命题,... 所谓“法益理论危机”不过是法益论与规范论之争的另一种延续。法益标签化的现象表明,刑法中的规范论从未真正退场,而是以变换概念的方式潜藏在法益论之中,并以法益论的名义传播“刑法是通过维护规范效力来实现法益保护”的规范论命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法益论的语境下实现规范论的复兴。将对法益的保护代换为对规范效力的维护,并据此否定法益批判立法的功能,是对法益论的根本性误解。刑法中的法益具有批判立法的功能,它不仅在前实定法意义上为犯罪化立法的正当性判断提供指导,还在实定法意义上确定了可罚性的限定标准,并据以甄别行为之合法与不法。确立法益批判立法的功能,对于正确认识法益论和规范论的本质差异以及防止法益概念的标签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益论 规范论 标签化 批判立法功能
下载PDF
一种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华平 刘继承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1-533,共3页
应用转动规范理论建立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之间速度和加速度转换关系式。以此为基础导出多柔体系统的速度和加速度表达式 ,根据速度变分原理建立动力学方程。用本文方法 ,降低了计算机存储 ,最后给出一个数值算例。
关键词 规范理论 多体系统 动力学 建模
下载PDF
翻译研究: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邦株 林长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6-120,共5页
翻译中目的论和规范论本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派,有各自的翻译研究范式。这两种理论具有结合起来的可行性和运行方式,并可运用于对翻译实践中的策略性叛逆的解释。
关键词 目的论 规范论 策略性叛逆 结合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错误可避免性:可罚性本质与规范性判断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赫 《中外法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1-820,共20页
在刑法适用的层面,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关键在于该认识错误是否具有可避免性。错误可避免性判断是对行为人产生违法性认识错误进行刑法归责的教义学方案。该问题尚未在我国《刑法》中得以明文规定,但能够在可避免性的本质和可避免性的判断... 在刑法适用的层面,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关键在于该认识错误是否具有可避免性。错误可避免性判断是对行为人产生违法性认识错误进行刑法归责的教义学方案。该问题尚未在我国《刑法》中得以明文规定,但能够在可避免性的本质和可避免性的判断两个层面得到合理回应。在可避免性的本质层面,认识错误情形的可罚性基础不在于行为人的义务违反或管辖责任,而在于行为人未使用的不法洞察力。在可避免性的判断层面,认识错误所涉及刑法规范的公开性与明确性应当作为可避免性的规范前提,与错误可避免性的个体审查一并纳入到规范性判断的教义学框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错误 可避免性 规范理论 不法洞察力 管辖责任
原文传递
基于L2范数组合云的风电场短期风速–功率拟合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文颖 王方雨 +2 位作者 蔡万通 汪宁渤 拜润卿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29-1040,共12页
为解决大型风电场运行分散性引起的风速–功率拟合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2范数组合云的风电场短期风速–功率拟合方法。首先,针对不同风速下风电场功率概率密度曲线峰值特性不同问题,以其概率密度曲线峰值点为边界点,建立组合云... 为解决大型风电场运行分散性引起的风速–功率拟合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2范数组合云的风电场短期风速–功率拟合方法。首先,针对不同风速下风电场功率概率密度曲线峰值特性不同问题,以其概率密度曲线峰值点为边界点,建立组合云拟合模型;其次,为了避免样本峰值扰动引起的组合云模型拟合误差升高,基于L2范数理论对风电场特定风速下的功率离散点进行多项式拟合,以该多项式的峰值点作为边界,对上述组合云拟合模型进行修正;最后,采用贝叶斯法对上述组合云拟合模型参数进行计算。经仿真验证: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不规则单峰或多峰风速–功率概率分布,所提组合云拟合方法均能获得较高的拟合精度,拟合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功率 不确定性 范数理论 组合云拟合 贝叶斯估计
下载PDF
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运鸿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4期83-88,共6页
近些年来,中国翻译批评学者不断将各种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批评研究,但其中鲜有论及现代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追溯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发展之轨迹,从学科体系、研究理... 近些年来,中国翻译批评学者不断将各种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批评研究,但其中鲜有论及现代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追溯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发展之轨迹,从学科体系、研究理据、方法构建等角度切入,探寻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在翻译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期阐明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描写翻译研究 目标语取向 规范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电流向量l_(2)范数的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新判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廖小君 李龙源 +1 位作者 童晓阳 王晓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693-6703,共11页
为提升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区内故障的灵敏性和区外故障抗TA饱和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电流向量l_(2)范数的变压器比率制动差动保护新判据。首先,对变压器区内外故障时电流信号进行范数分析,利用范数边界变化特点,构建一种基于电流相量差的电... 为提升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区内故障的灵敏性和区外故障抗TA饱和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电流向量l_(2)范数的变压器比率制动差动保护新判据。首先,对变压器区内外故障时电流信号进行范数分析,利用范数边界变化特点,构建一种基于电流相量差的电流向量l_(2)范数的制动电流。其次,利用电流向量l_(1)范数和l_(∞)范数的边界约束关系对l_(2)范数制动电流进行优化。在保证区内故障灵敏度同时,进一步提升l_(2)范数比率制动差动保护的抗饱和能力。最后,经RTDS测试和工程实际案例,证明提出的新判据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强的抗TA饱和能力,综合性能显著优于当前工程广泛采用的电流模值和制动及最大值制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差动保护 比率制动特性 范数理论 电流互感器饱和
下载PDF
改进混合半云模型在不规则风速概率分布拟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绍南 陈碧云 +1 位作者 韦化 叶蕾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66,共7页
针对基于概率密度峰值法的混合半云模型存在的模型精度易受扰动风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范数理论的混合半云模型峰值求解方法。首先,由风速历史数据获得风速概率密度统计离散点;然后,采用范数理论选取风速概率密度离散点的拟合多... 针对基于概率密度峰值法的混合半云模型存在的模型精度易受扰动风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范数理论的混合半云模型峰值求解方法。首先,由风速历史数据获得风速概率密度统计离散点;然后,采用范数理论选取风速概率密度离散点的拟合多项式;最后,求取多项式的峰值点,并将其对应的风速值作为风速概率密度区域划分的边界,从而建立混合半云模型。结果表明:与基于概率密度峰值法的混合半云模型相比,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扰动风速对模型概率峰值选取的影响,模型拟合度保持在99%以上。所提方法提高了混合半云模型的鲁棒性和拟合精度,有效降低了"峰值偏离"对半云模型区域划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分布 概率密度 峰值法 混合半云模型 范数理论 拟合多项式
下载PDF
论风险社会的刑法归责原则——以缺陷产品责任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喻浩东 《比较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200,共16页
在风险社会的刑法治理中,构建一套沟通政策与体系的归责原则,对于具体归责机制的设计而言起到方向性的指引作用。通过对当下缺陷产品责任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的观察,可以发现预防导向的刑法体系为回应日益高涨的安全需求而对古典刑法原则... 在风险社会的刑法治理中,构建一套沟通政策与体系的归责原则,对于具体归责机制的设计而言起到方向性的指引作用。通过对当下缺陷产品责任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的观察,可以发现预防导向的刑法体系为回应日益高涨的安全需求而对古典刑法原则形成全面突破。由于这一刑事政策导向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具有现实基础,因此以安全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无可避免。但与此同时,需警惕预防刑法对公民自由可能造成的不当侵蚀,这使得以公平为原则的风险分配不可或缺。基于此,以规范论为根基的归责原则之构建应当兼具目的性和正当性的双重追求。其中,目的性追求为归责提供功利性的基础,应当通过抽象危险的犯罪化、过失归责的客观化和因果关系的规范化予以实现。正当性追求旨在控制目的性追求所内含的危险,所以,一方面应当从存在论根基上明确归责的事实性前提,另一方面则应当从外部批判、内部批判和后果考察三个维度对规范保护目的予以合理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预防刑法 刑事归责 产品责任 规范论
原文传递
刑法中“持有”行为性质的语言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现有刑法理论对"持有"的性质没有很好解决,状态说、状态行为说均不同程度地违反形式逻辑原则。对"持有"的性质,应在本体论与刑法规范论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认定,而不能混淆。"持有"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关键词 形式逻辑 本体论 规范论 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