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谐波减速器的非线性摩擦建模及补偿 被引量:25
1
作者 韩邦成 马纪军 李海涛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95-1103,共9页
针对带有谐波减速器的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中的非线性摩擦问题,提出了非线性摩擦建模及补偿方法。首先,根据框架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导出摩擦力矩与角加速度和电机电流的关系;然后,通过光电码盘测得的角位置计算角速率并设计估... 针对带有谐波减速器的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中的非线性摩擦问题,提出了非线性摩擦建模及补偿方法。首先,根据框架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导出摩擦力矩与角加速度和电机电流的关系;然后,通过光电码盘测得的角位置计算角速率并设计估计器来估计电机端和负载端的角加速度,利用采样电流和估计的角加速度计算摩擦力矩,建立库伦+粘滞+Stribeck摩擦模型;最后,设计基于摩擦模型的前馈补偿控制器抑制非线性摩擦以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PID控制方法相比,伺服系统加入基于摩擦模型的前馈补偿之后,角速率误差曲线峰峰值减小28.2%,角速率误差均方值减小25.7%;表明通过基于摩擦模型的前馈补偿可以有效抑制非线性摩擦引起的角速率误差,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力矩陀螺 谐波减速器 非线性摩擦 加速度估计 前馈
下载PDF
机电伺服系统非线性摩擦自适应补偿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瑞娟 梅志千 +1 位作者 李向国 王金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123-129,4,共7页
非线性摩擦是影响机电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低速、速度换向等情况下,它往往会造成系统的跟踪误差、极限环等不良反应。在分析摩擦形成机理与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LuGre摩擦模型,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设计了基于L... 非线性摩擦是影响机电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低速、速度换向等情况下,它往往会造成系统的跟踪误差、极限环等不良反应。在分析摩擦形成机理与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LuGre摩擦模型,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设计了基于LuGre模型的非线性摩擦自适应补偿算法,在线辨识出摩擦模型参数,构造一个双闭环状态观测器来估计摩擦状态变量,降低了由于非线性摩擦给机电伺服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摩擦 LuGre摩擦模型 李雅普诺夫 自适应摩擦补偿 参数辨识
下载PDF
非线性直流电机仿真模型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9
3
作者 丛爽 高雪鹏 魏衡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5-27,113,共4页
着重考虑直流电机运行在零速度附近所产生的非线性摩擦力的影响,在MATLAB环境下精确地建立起可用于仿真实验以及系统控制器设计的非线性直流电机的仿真模型系统。结合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并充分利用SIMULINK软件,在完成非线性系统建模... 着重考虑直流电机运行在零速度附近所产生的非线性摩擦力的影响,在MATLAB环境下精确地建立起可用于仿真实验以及系统控制器设计的非线性直流电机的仿真模型系统。结合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并充分利用SIMULINK软件,在完成非线性系统建模的同时,显示出其软件的强大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模型系统 直流电机 非线性模型 参数辨识
下载PDF
非线性摩擦干扰下的电动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书华 李华德 苏中 《信息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7-640,共4页
针对电动舵机非线性摩擦干扰和传统滑模变结构控制高频抖振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新型趋近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很好地消除非线性摩擦所引起的低速"爬行"和"平顶"现象,并能有效降低抖... 针对电动舵机非线性摩擦干扰和传统滑模变结构控制高频抖振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新型趋近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很好地消除非线性摩擦所引起的低速"爬行"和"平顶"现象,并能有效降低抖振,改善动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舵机 非线性摩擦 滑模控制 变结构控制
下载PDF
伺服系统线性特性和非线性摩擦的解耦辨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栋 陶涛 +1 位作者 梅雪松 张东升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2-788,共7页
针对伺服进给机构包含线性结构和非线性摩擦特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将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摩擦特性进行分步解耦辨识的方法。首先分别确定伺服系统的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将伺服系统结构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加非线性摩擦反馈的结构。为了消除... 针对伺服进给机构包含线性结构和非线性摩擦特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将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摩擦特性进行分步解耦辨识的方法。首先分别确定伺服系统的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将伺服系统结构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加非线性摩擦反馈的结构。为了消除非线性摩擦力对线性模型的影响,采用2路同向非过零速信号对系统激励,利用2组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差值作为线性参数的辨识数据对线性参数进行估计。获得线性模型后进一步利用系统稳态输出实现对非线性Coulomb摩擦幅值特性的估计。系统仿真和实验都证明了该辨识方法对提高伺服系统的辨识精度及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系统 系统辨识 解耦方法 线性特性 非线性摩擦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Fault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8
6
作者 YAO Qi XU Xiwei +2 位作者 XING Huilin XU Chong WANG Xiao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04-317,共14页
Littl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faul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Longriba fault using re-measured GPS data in 2003,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has bee... Littl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faul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Longriba fault using re-measured GPS data in 2003,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neglected fault. The local relief and transverse swath profile show that the Longriba fault is the boundary line that separates the high and flat tomography of the Tibet plateau from the high and precipitous tomography of Orogen. In addition, GPS data shows that the Longriba fault is the boundary line where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changed from eastward to southeastward. The GPS data shows that the Longriba fault is the boundary fault of the sub-blocks of the eastern Bayan Har block. We built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containing the Longriba fault and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across the Bayan Har block and the Sichuan Basin.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fault behavior and the block deformat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resistivity and low velocity layer acts as a detachment layer, which causes the overlying blocks to move southeastward. The detachment layer also control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eformation of the rigid Bayan Har block and leads to accumulation strain on the edge of the layer where the Longmenshan thrust is located. After a sufficient amount of strain has been accumulated on the Longmenshan fault, a large earthquake occurs, such as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rike slip activity of the Longriba fault, which is above the low resistivity and low velocity layer, partitions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s of the Bayan Har block and adjusts the direction of mo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from the eastward moving Ahba sub-block in the west to southeastward moving Longmenshan sub-block in the east. Four models with different depths to the Longriba fault were constructed: (1) a shallow fault with a depth of only 4 km, (2) a deeper fault that is half as d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an Har block Longmenshan thrust fault Longriba fault intracontinental fault nonlinear friction
下载PDF
水平井钻柱-井壁摩擦诱导黏滑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朱杰然 邹德永 +3 位作者 李光泉 杨宁宁 杨全进 林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36,共6页
水平井钻柱系统黏滑振动严重威胁井下钻柱及工具的安全性。为了揭示水平井钻柱系统与井壁非线性摩擦诱导钻柱系统黏滑振动机理,基于质量-弹簧-阻尼离散方法及Stribeck摩擦理论,建立了水平井全井钻柱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无钻压加载... 水平井钻柱系统黏滑振动严重威胁井下钻柱及工具的安全性。为了揭示水平井钻柱系统与井壁非线性摩擦诱导钻柱系统黏滑振动机理,基于质量-弹簧-阻尼离散方法及Stribeck摩擦理论,建立了水平井全井钻柱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无钻压加载条件下的水平井钻柱系统在不同井段和不同钻井工况参数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钻柱-井壁间的非线性摩擦会诱导钻柱发生周期性黏滑振动,且随着转盘扭矩的增大,直井段转速波动随之增大;造斜段管柱的扭转振动更加剧烈,且造斜段入口管柱的黏滑振动强度明显大于水平段管柱。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水平井钻井效率和降低作业风险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钻柱 黏滑振动 非线性摩擦 钻柱系统动力学 动力学响应
下载PDF
摩擦力作用下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勇 姜万录 郑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7,共8页
以电液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了非线性摩擦力对系统动态特征的影响规律.根据非线性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研究,指出非线性摩擦力作用可以用Van Der Pol方程描述.通过数值试验分析,揭示了系统... 以电液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了非线性摩擦力对系统动态特征的影响规律.根据非线性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研究,指出非线性摩擦力作用可以用Van Der Pol方程描述.通过数值试验分析,揭示了系统内在的分岔现象及典型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法对实测的电液伺服系统的动态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摩擦力引起的"极限环型振荡"现象.发现摩擦力的非线性作用会引起电液伺服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非线性振动,其对系统动态特征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系统建模与动态特性研究时应该将摩擦力的非线性作用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伺服系统 非线性摩擦力 极限环型振荡 分岔 混沌
下载PDF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转台伺服系统自适应摩擦补偿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郭远韬 闵斌 陈斌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6期65-69,共5页
为消除非线性摩擦对测试转台性能的影响,选用LuGre摩擦模型描述转台系统所受的非线性摩擦。根据转台直流电机系统数学描述,提出了非线性摩擦补偿方法。设计了双观测器结构估计LuGre模型中的不可测状态;考虑LuGre模型中3个参数的非一致... 为消除非线性摩擦对测试转台性能的影响,选用LuGre摩擦模型描述转台系统所受的非线性摩擦。根据转台直流电机系统数学描述,提出了非线性摩擦补偿方法。设计了双观测器结构估计LuGre模型中的不可测状态;考虑LuGre模型中3个参数的非一致性变化,设计了自适应摩擦补偿控制算法,在线估计摩擦模型中的参数,并对非线性摩擦进行补偿。用李雅普诺夫方法证明了采用自适应摩擦补偿方法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正弦波输入时,摩擦补偿后的位置跟踪误差(峰-峰值)较无摩擦补偿减小了1个量级,位置跟踪性能有较大改善,辨识出的摩擦模型参数能稳定收敛于真实值附近;三角波输入时,自适应控制的位置跟踪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转台 LuGre摩擦模型 非线性摩擦 不可测状态 双观测器结构 自适应摩擦补偿 稳定性 位置跟踪
下载PDF
基于CMAC的CMG框架伺服系统摩擦补偿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海涛 房建成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87-1891,共5页
为消除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CMG)框架伺服系统摩擦的影响,对陀螺框架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了摩擦力矩随陀螺输出力矩和框架角位置及角速度的关系,建立了框架系统的非线性摩擦力矩模型。针对此摩擦模型,采用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摩擦... 为消除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CMG)框架伺服系统摩擦的影响,对陀螺框架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了摩擦力矩随陀螺输出力矩和框架角位置及角速度的关系,建立了框架系统的非线性摩擦力矩模型。针对此摩擦模型,采用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摩擦补偿方式进行补偿。根据实际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的系统参数建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CMAC神经网络摩擦补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C 控制力矩陀螺 非线性摩擦 陀螺效应
下载PDF
柔性并联机器人非线性摩擦动力学建模与速度规划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磊 范梦然 +2 位作者 赵新华 周海波 栾倩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0-396,共7页
为了实现柔性并联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基于Hensens&Kostic理论,计入关节非线性摩擦力建立了Lagrange动力学误差模型,测试了补偿前后机器人的单点定位误差。基于机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约束条件,分析了S型和常用T型2种速度规划... 为了实现柔性并联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基于Hensens&Kostic理论,计入关节非线性摩擦力建立了Lagrange动力学误差模型,测试了补偿前后机器人的单点定位误差。基于机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约束条件,分析了S型和常用T型2种速度规划算法下机器人的位置误差和速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T型速度规划位置和速度跟踪最大误差为78.1μm和11.4 mm/s,而S型速度规划分别是37.8μm和3.72 mm/s,且2个终止点定位误差仅为8.1μm和8.9μm;速度性能方面,S型速度峰值误差变化最大仅为1.74 mm/s,远小于T型速度规划的6.88 mm/s。可见,在高速下S型速度规划算法保证了较高的位置跟踪精度尤其是定位精度,速度尖峰突变小且整体曲线相对平缓,大幅提高了速度跟踪精度和运动平稳性,更易于实现机器人高速、高精度平稳控制。实验测试了机器人连续运动下定点位置误差,仿真所得位置误差小于实测数据,存在100μm左右的误差,但所得结论一致,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器人 非线性摩擦 动力学 速度规划 误差
下载PDF
MSCMG框架伺服系统非线性摩擦力矩建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鹏 房建成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3-618,共6页
在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CMG)中,由于陀螺耦合力矩的影响,使得陀螺框架系统的摩擦力矩随着陀螺输出力矩和框架角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实现控制力矩陀螺输出力矩的高精度控制,需要对摩擦力矩进行精确建模。对控制力矩陀螺框架系统... 在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CMG)中,由于陀螺耦合力矩的影响,使得陀螺框架系统的摩擦力矩随着陀螺输出力矩和框架角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实现控制力矩陀螺输出力矩的高精度控制,需要对摩擦力矩进行精确建模。对控制力矩陀螺框架系统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分析了摩擦力矩随陀螺输出力矩和框架角位置的变化机理和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了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框架系统的非线性摩擦力矩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用实验数据对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了最优最小二乘辨识,并用所得到的模型进行实际数据分析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实际实验数据非常吻合,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 动力学模型 非线性摩擦 参数辨识
下载PDF
Model-based nonlinear control of hydraulic servo systems: Challenges,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5
13
作者 Jianyong YAO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79-210,共32页
Hydraulic servo syste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dustries, and usually acts as a core point in control and power transmission. Although linear theory-based control method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advanced cont... Hydraulic servo syste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dustries, and usually acts as a core point in control and power transmission. Although linear theory-based control method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advanced controller design methods for hydraulic servo system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is still an unending pursui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industry. Essential nonlinearity is a unique feature and makes model-based nonlinear control more attractive, due to benefit from prior knowledge of the servo valve controlled hydraulic system. In this paper, a discussion for challenges in model-based nonlinear con- trol, latest developments hydraulic servo systems are and brief perspectives of presented: Modelling uncer- tainty in hydraulic system is a major challenge, which includes parametric uncertainty and time-varying distur- bance; som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lso arise ad hoc difficulties such as nonlinear friction during low velocity tracking, severe disturbance, periodic disturbance, etc.; to handle various challenges, nonlinear solutions including parameter adaptation, nonlinear robust control, state and disturbance observation, backstepping design and so on, are proposed and integr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lots of applications reveal their powerful capability to solve pertinent problems; and at the end, some perspectives and associated research topics (measurement noise, constraints, inner valve dynamics, input nonlinearity, etc.) in nonlinear hydraulic servo control are briefly explor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servo system adaptive control robust control nonlinear friction disturbance compensation repetitive control noise alleviation constraint control
原文传递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摩擦补偿的鲁棒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刚 王永富 +1 位作者 柴天佑 张化锴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98-1306,共9页
针对不确定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摩擦力,由于其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传统基于摩擦模型的补偿控制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系统性能要求.本文提出基于自适应区间二型(Type-2)模糊逻辑系统对系统摩擦进行补偿建模,并在该摩擦补偿方法的基础上设计... 针对不确定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摩擦力,由于其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传统基于摩擦模型的补偿控制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系统性能要求.本文提出基于自适应区间二型(Type-2)模糊逻辑系统对系统摩擦进行补偿建模,并在该摩擦补偿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鲁棒自适应控制器,保证系统输出精度,且对摩擦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自适应性.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系统相对于传统一型模糊逻辑系统具有较强的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在本文中使用自适应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系统不断逼近摩擦力,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求出自适应律并证明系统跟踪误差的有界性.在不同摩擦环境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摩擦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摩擦 区间二型模糊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自适应性
下载PDF
坦克炮控伺服系统的滑模非线性摩擦补偿控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亮 马晓军 冯东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3-65,共3页
坦克炮控伺服系统存在低速摩擦,摩擦环节不但造成系统的稳态误差,而且导致极限环振荡、低速爬行等现象。提出基于Lyapunov稳定理论的滑模控制方法,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获得控制量,同时克服参数不确定性和补偿非线性摩擦力矩,从而保证... 坦克炮控伺服系统存在低速摩擦,摩擦环节不但造成系统的稳态误差,而且导致极限环振荡、低速爬行等现象。提出基于Lyapunov稳定理论的滑模控制方法,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获得控制量,同时克服参数不确定性和补偿非线性摩擦力矩,从而保证跟踪误差渐进收敛。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大大优于经典设计,为炮控伺服系统实际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克炮控系统 伺服系统 滑模控制 非线性摩擦 补偿
下载PDF
基于干扰抑制和非线性摩擦力补偿的速度环PI控制器抗饱和设计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慎航 王云宽 +3 位作者 胡建华 秦晓飞 郑军 刘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24-3230,共7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速度调节器积分饱和导致动态品质变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抗饱和(AW)设计方法。该AW方法首先把模型的不确定性视为系统的干扰;然后为了改善系统性能和提高抗干扰能力,在比例积分(PI)控制策略基础上,对速度环设计一种...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速度调节器积分饱和导致动态品质变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抗饱和(AW)设计方法。该AW方法首先把模型的不确定性视为系统的干扰;然后为了改善系统性能和提高抗干扰能力,在比例积分(PI)控制策略基础上,对速度环设计一种基于摩擦模型补偿和扰动观测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最后把PI控制器退饱和后从比例(P)模式重新进入PI模式的系统响应看作是带有初始值的系统响应,同时利用时域下的系统误差动态响应方程推导出系统无超调的误差和积分条件,当系统进入饱和时,系统以最大加速度运行,直到满足条件才重新进入PI模式,并给积分赋初始值。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确保退饱和系统的优良的动态性能和无超调运行。与现有条件积分方法及其改进的方法相比,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该新型AW设计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PMSM) 抗积分饱和 PI速度控制器 非线性摩擦力 干扰观测器 无超调
下载PDF
考虑摩擦特性的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自适应CMAC神经网络鲁棒控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尤鑫烨 陈力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197,共6页
讨论了关节摩擦力矩影响下,具有柔性铰关节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高斯基函数的小脑神经网络(CMAC)鲁棒控制器和摩擦力矩补偿器。用奇异摄动理论对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快慢变子系统分解,针对快变子系统,... 讨论了关节摩擦力矩影响下,具有柔性铰关节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高斯基函数的小脑神经网络(CMAC)鲁棒控制器和摩擦力矩补偿器。用奇异摄动理论对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快慢变子系统分解,针对快变子系统,设计力矩微分反馈控制器来抑制机械臂关节柔性引起的振动;对于慢变子系统,设计了基于自适应CMAC神经网络鲁棒控制器以实现系统参数不确定情况下的关节轨迹跟踪,并设计基于摩擦力上界的补偿器消除摩擦力矩影响。与传统的CMAC神经网络控制相比,该控制器能有效改善非线性关节摩擦引起的迟滞问题,具有快速准确跟踪期望轨迹的能力。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该控制器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器人 柔性关节 CMAC 非线性摩擦 鲁棒控制
下载PDF
基于改进Stribeck模型的伺服系统摩擦补偿研究
18
作者 齐智斌 郭联龙 +1 位作者 兰帅航 桑勇 《微电机》 2024年第8期20-25,42,共7页
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非线性摩擦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具有较强非线性的摩擦干扰严重影响系统的加载精度。针对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摩擦扰动问题,首先提出一种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加载系统摩擦特性进行描述;其次基于反步控制理论设计控... 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非线性摩擦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具有较强非线性的摩擦干扰严重影响系统的加载精度。针对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摩擦扰动问题,首先提出一种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加载系统摩擦特性进行描述;其次基于反步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抑制非线性摩擦扰动;最后针对摩擦模型参数易受系统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的问题,结合自适应控制对参数变化的摩擦干扰进一步抑制。根据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PID控制,采用自适应反步控制器的系统扭矩误差降低了80.2%,有效抑制了系统中的非线性摩擦扰动,提升了加载系统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加载系统 非线性摩擦 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 自适应反步控制
下载PDF
基于改进Dahl模型的进给伺服系统摩擦特性与补偿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洋 余晓流 谈莉斌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17,121,共5页
针对进给伺服系统存在非线性摩擦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改进的Dahl模型,该模型改善了Dahl模型的稳定性且能描述滞-滑现象。基于该模型建立了考虑摩擦的系统综合数学模型,分析了摩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同时,对系统采用固定摩擦补偿,并利用遗... 针对进给伺服系统存在非线性摩擦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改进的Dahl模型,该模型改善了Dahl模型的稳定性且能描述滞-滑现象。基于该模型建立了考虑摩擦的系统综合数学模型,分析了摩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同时,对系统采用固定摩擦补偿,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摩擦参数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改进的Dahl模型摩擦补偿有效地消除了系统因摩擦而产生的"死区"、"平顶"等不良现象,提高了系统的运动精度和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Dahl模型 进给伺服系统 非线性摩擦 摩擦补偿 参数辨识
下载PDF
基于摩擦补偿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模型辅助自抗扰控制
20
作者 王立新 王赫 +2 位作者 赵丁选 刘福才 贾拓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168,共12页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非链式积分器模型阻碍自抗扰控制器设计实施,非线性摩擦和测量噪声影响液压缸伺服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具有摩擦补偿功能的模型辅助自抗扰控制器,建立包含非线性库伦摩擦的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坐标转换,获得等效...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非链式积分器模型阻碍自抗扰控制器设计实施,非线性摩擦和测量噪声影响液压缸伺服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具有摩擦补偿功能的模型辅助自抗扰控制器,建立包含非线性库伦摩擦的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坐标转换,获得等效链式积分结构,阐明影响系统输出的总扰动,使自抗扰控制器可以顺利实施。通过试验辨识,获得系统参数估计值,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升摩擦模型精度,建立摩擦补偿通道,将预知模型信息融入扩张状态观测器,以达到减小观测器带宽、降低测量噪声敏感性的双重目的。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模型辅助扩张状态观测器和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伺服系统 自抗扰控制 非线性摩擦 模型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