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对“活劳动”范畴之反思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静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0-48,共9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力量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生产形式、劳动范式、资本形态以及组织管理方式均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全新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向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 21世纪以来,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力量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生产形式、劳动范式、资本形态以及组织管理方式均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全新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向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可变资本在当代生产过程中不断减少这一现实,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问题、资本的有机构成问题等经典理论都亟需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厘清。后福特制时代的生产特征意味着物质生产劳动与情感、合作、信息交流等非物质性要素的融合愈加紧密,机器与劳动者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新的科技元素和生产特征中也开始走向人机结合,因此,对活劳动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范畴的理解也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立场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进行拓宽,将全新的智能化时代的劳动特性融入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劳动 后福特制 智能化生产 非物质劳动
原文传递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人类劳动形态变迁 被引量:12
2
作者 郜清攀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63,共11页
劳动作为人特有的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原生动力。随着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劳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劳动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劳动工具的"人格化"、... 劳动作为人特有的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原生动力。随着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劳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劳动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劳动工具的"人格化"、劳动过程的"无人化"、劳动场域的"多维化"以及劳动分工的"去边界化"。人类劳动形态从过去的强迫性劳动转向志趣性劳动,从重复性劳动转向创造性劳动,从专业化劳动转向兼业化劳动,从生存性劳动转向体验性劳动,从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这一变革进一步推动人机交互在劳动分工协作网络中的作用更为凸显,基于志趣的小众化研发型劳动组织成为主流以及劳动与闲暇从对立走向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 劳动形态 体验性劳动 非物质劳动 闲暇
原文传递
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荣跃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9-131,共13页
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文化的非物质本质决定了文化生产所创造、传播和实现的价值是一个客观化过程。这一过程受时空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文化生产的经济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文化生产的这一价值特征是... 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文化的非物质本质决定了文化生产所创造、传播和实现的价值是一个客观化过程。这一过程受时空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文化生产的经济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文化生产的这一价值特征是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在生产性文化生产中,资本只能控制传播环节。文化生产的价值不稳定性既带来风险,也为超额利润创造了更大空间,因而是资本生产条件下生产性文化生产持续扩张的重要动力。新增长理论虽然确认了知识、技术作为非物质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却混淆了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因而,没有真正从理论上解决文化生产中价值是如何创造的这一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产 非物质劳动 价值过程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的四维解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自永 吴宏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118-124,共7页
劳动是人的本质确证,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解放与作为技术发展产物的人工智能的相遇具有逻辑必然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具有解放和异化的双重路向。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多维度视角进行探析,即劳动时间与闲... 劳动是人的本质确证,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解放与作为技术发展产物的人工智能的相遇具有逻辑必然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具有解放和异化的双重路向。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多维度视角进行探析,即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的时间之维、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空间之维、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形态之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技术之维。这四重维度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和张力,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变化发展,但仍未超脱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问题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人工智能 闲暇时间 信息空间 非物质劳动 价值理性
下载PDF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概念的变革
5
作者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2,共14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形式。在智能劳动时代,非物质劳动取代物质生产劳动的主导地位,“教劳结合”主要发展为信息化教育、交往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形式和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内部结合”“多元结合”“交互融合”,也就是“教劳深度融合”,产生劳动教育的“非物质劳动教育”、智能教育转向。“教劳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为实现生产力巨大发展、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创造主客观条件,实现劳动主体的自我增值和经济、社会、教育创新;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自由的统一,呈现个人自由、个性主体和公共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劳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的永恒意义在于:劳育融合、劳动育人;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生产劳动 劳动教育 非物质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图景描绘与幻象揭示——从阿尔都塞、列斐伏尔到奈格里
6
作者 卢斌典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五月风暴”后,资本主义的幸存问题引发了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以及奈格里的重视。他们从各种角度对生产关系再生产进行描绘和揭示。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宏观和微观两种机制把握,指出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同时建构了一个伪... “五月风暴”后,资本主义的幸存问题引发了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以及奈格里的重视。他们从各种角度对生产关系再生产进行描绘和揭示。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宏观和微观两种机制把握,指出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同时建构了一个伪主体。列斐伏尔创造性地区分了生产的关系和关系的生产,从日常生活、空间和都市等层面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奈格里认为以往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已经过时,他从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经济以及帝国的再生产等角度解析新的再生产机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但是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力度,诉诸哲学批判和审美救赎,陷入一种乌托邦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产 意识形态 非物质劳动 空间生产 生命政治
下载PDF
非物质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下劳动新形态探究
7
作者 李昕昌 王雨澜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2-38,共7页
非物质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劳动新样态。数字技术的介入重构了劳动过程,也使得非物质劳动呈现出幽灵化的特性——不仅劳动本身变得难以界定和捕捉,劳动背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资本对劳动的异化和剥削也被遮蔽。奈格里和哈特... 非物质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劳动新样态。数字技术的介入重构了劳动过程,也使得非物质劳动呈现出幽灵化的特性——不仅劳动本身变得难以界定和捕捉,劳动背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资本对劳动的异化和剥削也被遮蔽。奈格里和哈特在生命政治框架下提出非物质劳动的理论,发掘了非物质劳动的主体性力量和解放潜力。但实际上,非物质劳动并没能跳脱出资本逻辑,以平等和自由的假象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我们必须重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坚持唯物史观,才能更准确把握非物质性劳动并挖掘人类解放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劳动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劳动 精神生产 异化
下载PDF
人力资本理论批判与劳动者主体性的当代反思--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看 被引量:2
8
作者 袁立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共7页
20世纪由舒尔茨开创的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新自由主义风格,即通过把经济学延展为社会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资本逻辑普遍化。这一理论认为,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被视为一种抽象化的被动因素,而“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把人包括进... 20世纪由舒尔茨开创的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新自由主义风格,即通过把经济学延展为社会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资本逻辑普遍化。这一理论认为,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被视为一种抽象化的被动因素,而“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把人包括进来,也就是基于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者主体性以实现经济增值。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的重新主体化,造成了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幻象。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中,人力资本理论并未超越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困囿于资本主义内的任何劳动主体性建构都是伪主体。但由于后福特制生产的非物质化、智能化转向,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解放的潜能,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大工业所造成的劳动趋势具有相通之处,成为在当代语境下继续思考劳动解放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 劳动者主体性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后现代条件下的非物质劳动的存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美萍 陈安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30-33,共4页
非物质劳动一直以来就存在,后现代条件下它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 非物质劳动一直以来就存在,后现代条件下它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劳动的追踪以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阐述,让读者对非物质劳动有个本质上的了解,它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能反映现代生产的新内涵,非物质劳动是对于社会生产的新解释,它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非物质劳动 生产性 生活性
下载PDF
围绕帝国的争论——近年来《帝国》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9,共5页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激进政治学的代表,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在世纪之交发表的《帝国》一书,表达了对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秩序的新思考,在国内外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激进政治学的代表,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在世纪之交发表的《帝国》一书,表达了对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秩序的新思考,在国内外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是《帝国》一书的核心范畴和近年来围绕帝国而起的主要争论之点。《帝国》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开启的社会革命宏大叙事的尝试,并非是完满无缺的,因此针对《帝国》的批评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生命政治 非物质劳动 大众
下载PDF
Reflection on Labor Problem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11
作者 WANG Zhuolun ZHU Chuny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1年第8期642-647,共6页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new forms of digital capital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 have emerged under the manip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apital.Digital capital is composed of intangible and i...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new forms of digital capital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 have emerged under the manip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apital.Digital capital is composed of intangible and intangible products in labor.It is like traditional capital,which completes capital accumulation from the exploitation of surplus value,that is,data and information begin to operate as a new capital.With the renewal of technology,the form of labor has evolved from material labor to non-material labor and then into digital labor.Digital technology is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which leads to transn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However,alien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ways exist in digital labor.According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abor,the time and place of exploitation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and the time boundary between rest and labor has also become blurred.The scope of exploitation coverage is further expa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material digital labor labor alienation
下载PDF
《帝国》:后现代革命的宏大叙事 被引量:11
12
作者 汪行福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年第1期333-366,429,共35页
哈特和奈格里《帝国》的发展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左派思想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试图重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方法,从资本主义当代发展过程本身寻找超越资本主义的因素。本文认为,《帝国》是一个后现代革命的宏大... 哈特和奈格里《帝国》的发展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左派思想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试图重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方法,从资本主义当代发展过程本身寻找超越资本主义的因素。本文认为,《帝国》是一个后现代革命的宏大叙事,它结合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政治学二个传统。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本文主要讨论了《帝国》中最重要的四个基本概念:作为全球政治秩序的帝国概念,作为新的理论分析范式的生命政治学概念,对资本主义发展最新阶段概括的控制社会概念,以及孕育新的解放可能性的非物质劳动概念。在论文的最后,作者对《帝国》的局限性做了批判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生命政治学 控制社会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论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创造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瑞滨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113,共4页
当今学术界部分学者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把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看作是价值的来源,这导致了对剩余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本文通过对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各种非生产劳动特点的分析,揭示了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 当今学术界部分学者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把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看作是价值的来源,这导致了对剩余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本文通过对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各种非生产劳动特点的分析,揭示了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物质生产劳动 非物质生产劳动
下载PDF
平台资本主义对非物质劳动的剥削机制探析——以网络游戏平台为叙事始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黎华楠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7-55,共9页
平台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与技术相耦合所衍生的新发展模式,在游戏产业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为对人的非物质劳动进行闭环式剥削。以网络游戏平台为分析的逻辑始点,可发现形成这种剥削机制的根源在于,游戏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其并非由劳... 平台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与技术相耦合所衍生的新发展模式,在游戏产业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为对人的非物质劳动进行闭环式剥削。以网络游戏平台为分析的逻辑始点,可发现形成这种剥削机制的根源在于,游戏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其并非由劳动者掌控,而是由资本支配与垄断。网络游戏平台先是控制了作为玩劳工的玩家生产游戏数据的时间成本,然后依托视频直播平台构成对其非物质劳动进行剥削的再生产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消费平台形成剥削玩劳工非物质劳动的交往环节。由此,网络游戏平台在对玩劳工的闭环式劳动剥削中完成了游戏资本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资本主义 网络游戏平台 非物质劳动 数据 时间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对工人的抽象统治——主体性哲学的三重批判维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9,共12页
反思机器替代人类体能与人类智能引起的工人阶级传统社会地位深刻变革的主体性困境,必须超越"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或"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的"技术威胁论"的非历史性价值立场。从人... 反思机器替代人类体能与人类智能引起的工人阶级传统社会地位深刻变革的主体性困境,必须超越"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或"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的"技术威胁论"的非历史性价值立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关系的三重基本向度出发,自然科学技术分别推动建构并异化反噬了三种不同的现代性主体:认知主体、权利主体和欲望主体。首先,作为工人理性认识进而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资料,机器在信息时代的"去技能化"加速催生模糊生产同生活之间界限的"非物质劳动"新型协作形态。资本则越来越成为自主吸纳智力资源来全面筹划制造剩余价值的生命权力。其次,以技术合理性特别是算法治理为重要统治方式的资产阶级将应当享有生命、财产、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解放权利成果的无产阶级管控成隐匿维护当前极权主义等级结构的"无用阶级"。最后,消费领域景观符号通过大众媒介捕捉操控的数字化虚拟需要,又在休闲时间内填充劳动者自由解放的意识形态幻象。这样,机器体系的资本化应用最终产生了对工人活动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到精神的整体规训。而立足于马克思澄清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的唯物史观,新时代亟须重构历史主体位置的"卢德分子"的革命任务就有赖于打破资本主义对人工智能的垄断占有,使其自觉转变为走向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指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资本化 人工智能 非物质劳动 无用阶级 符号消费
下载PDF
论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主权理论”
16
作者 杨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12,共4页
在现代性演变为后现代性的理论语境中,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认为,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主权,以一种去中心化、去领土化的权力中心支撑起生产与市场全球化之网,而使得帝国主权能够在全球得以布展的基础则来源于非... 在现代性演变为后现代性的理论语境中,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认为,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主权,以一种去中心化、去领土化的权力中心支撑起生产与市场全球化之网,而使得帝国主权能够在全球得以布展的基础则来源于非物质劳动,从非物质劳动当中孕育出的帝国主权在全球实施着生命政治统治。文章在阐释“帝国主权”及其布展的同时,探讨帝国时代是否真的到来和帝国主权形式被误判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奈格里和哈特所提出的帝国主权理论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主权 奈格里和哈特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