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的抑或非生态的?——从哈克贝利·费恩的自然观说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龙海 王增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针对批评界对哈克贝利·费恩是"生态小英雄"的定位,本文提出质疑,认为单从哈克的自然观来看,哈克性格的生态性还值得商榷。通过分析哈克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然审美,哈克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实用主义践行,指出... 针对批评界对哈克贝利·费恩是"生态小英雄"的定位,本文提出质疑,认为单从哈克的自然观来看,哈克性格的生态性还值得商榷。通过分析哈克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然审美,哈克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实用主义践行,指出哈克的自然观具有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是非生态的。哈克的自然观深受美国19世纪的流行观念和马克·吐温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并不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自然观 非生态 马克·吐温
下载PDF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Non-ecological Economic Qual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被引量:1
2
作者 Shengwang ZHANG Lingxia GUO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6期16-23,共8页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created huge material wealth for human society,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from it have made human civilization fall into th...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created huge material wealth for human society,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from it have made human civilization fall into the dispersion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mode has obvious non-ecological economic qualities,which are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kind,the emergence of cracks of metabolism between nature and mankind,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and the functioning of one-way linear non-circular economy.Under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n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As a result,the predicament of onc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gradually dispersed and human civilization enters a beautiful new era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natur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non-ecological economic qualities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下载PDF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s in Different Tea Garden Types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3
作者 徐萍 杨丽韫 +1 位作者 刘某承 彭飞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4年第4期356-363,共8页
Anxi is the largest producing area of Tie Guanyin tea in China.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ie Guanyin tea in Anxi” was selected as “Nationa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in 2014. Tea gar... Anxi is the largest producing area of Tie Guanyin tea in China.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ie Guanyin tea in Anxi” was selected as “Nationa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in 2014. Tea gardens in this region are organic, ecological or non-ecological. After sampling the soil in these three kinds of tea gardens, we compared soil properties and nutrient content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us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es. Our aim was to provide a scientiif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a plantations. We measured and analyzed soil in two organic, three ecological and one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s at depths of 0–10 cm and 10–20 cm in Anxi County. According to Duncan multiple comparisons and t tests, soil nutrients differed between organic and ecological or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s at 0–10 cm.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differed between organic and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soils at 10–20 cm. In organic tea gardens, soil bulk density, porosity, relative water content,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advantageous for tea tree growth. In ecological tea gardens, the indicators were appropriate and relatively advantageous for tea tree growth at a soil depth of 0–10 cm. For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the nutrients were at a compact level and negatively affect tea growth.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oil properties and nutrient content in organic and ecological tea gardens are superior to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tea gardens is the most suitable strategy for the growth of tea t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tea garden ecological tea garden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soil properties soil nutrient content Tie Guanyin tea ANXI China-NIAHS
原文传递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s Non-ecological Appearance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4
作者 Shengwang ZH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0年第6期17-22,30,共7页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but it is dispelled by the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it has brought about.Thus,the prosperous industrial civilizati...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but it is dispelled by the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it has brought about.Thus,the prosperous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cannot develop sustainably because of the loss of the solid natural ecological found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its whole process shows obvious non-ecological appearances,which are the sharpness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the predatoriness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These non-ecological appearances reflect the objective factual state of separation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Only by transforming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human civilization evolve sustain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non-ecological appearances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下载PDF
中国神话中的非生态思想
5
作者 姜渭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7-20,共4页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神话 非生态 人类中心主义 征服自然
下载PDF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自然话语的非生态特征阐释
6
作者 徐海静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2期243-244,257,共3页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它的出现是语言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其应用价值的不断完善的结果。人类语言具有生态特征和非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态意识。透过语言的表象看到语言的本质能否解决人...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它的出现是语言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其应用价值的不断完善的结果。人类语言具有生态特征和非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态意识。透过语言的表象看到语言的本质能否解决人类社会当下的生态危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自然话语中的非生态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威胁了整个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些非生态特征的研究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自然话语 非生态
下载PDF
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 被引量:34
7
作者 余嘉云 顾建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3-86,共4页
生态化教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和方法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实践。生态化教学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教学研究转向,是对现实的非生态教学现状的回应。生态化教... 生态化教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和方法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实践。生态化教学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教学研究转向,是对现实的非生态教学现状的回应。生态化教学致力于和谐、身心健康的生态人的培养,采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理念,生态化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和自组织的运行着的,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非生态教学现状 生态化教学
下载PDF
旅游者自主性非生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国栋 李祝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在国内外的旅游过程中,我国旅游者往往有较多不道德、低素质行为发生,不仅损害了景区和其他旅游者的利益,也抹黑了我国形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旅游者自主性的非生态行为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利用心理学与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分... 在国内外的旅游过程中,我国旅游者往往有较多不道德、低素质行为发生,不仅损害了景区和其他旅游者的利益,也抹黑了我国形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旅游者自主性的非生态行为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利用心理学与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旅游者做出此类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而结合游客管理的知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非生态行为 旅游者 治理对策
下载PDF
生态旅游者的非生态旅游行为的深层成因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冯春艳 杨萍 《昆明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31-34,71,共5页
文章在界定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者非生态旅游行为的概念,通过对比生态旅游者的非生态旅游行为与理想的生态旅游行为的差异,分析了非生态旅游行为产生的心理结构、行为意识和价值取向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文章在界定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者非生态旅游行为的概念,通过对比生态旅游者的非生态旅游行为与理想的生态旅游行为的差异,分析了非生态旅游行为产生的心理结构、行为意识和价值取向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生态旅游者行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者 非生态旅游行为 心理结构 行为意识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 被引量:10
10
作者 罗涛 刘江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通过概述德国景观保护运动的历史由来以及相关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介绍景观美学资源保护在德国现代景观保护及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作者以对景观美学理论及方法的讨论为出发点,全面介绍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的主要分支,进... 本文通过概述德国景观保护运动的历史由来以及相关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介绍景观美学资源保护在德国现代景观保护及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作者以对景观美学理论及方法的讨论为出发点,全面介绍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的主要分支,进而提出作者对景观美学资源评价基础理论问题的见解。在系统描述德国景观美学研究领域主要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由分析其基本理论假设入手,举例剖析其在实践应用中的得失,并重点探讨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提出的景观美学资源度量指标的含义和合理性。最后结合我国景观美学资源保护的现状,提出我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美学资源 景观非生态功能 评价技术 德国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谊 陈存根 +1 位作者 朱耀勋 马秀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9-92,共4页
运用特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 ,建立了陕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基层因子评估标准 ,并运用该模型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对其不同地域系统的 1 3个生态旅游景区 (点 )进行了评分 ,从而明确陕北生态旅游开发的等级系统 ,旨在指导其... 运用特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 ,建立了陕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基层因子评估标准 ,并运用该模型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对其不同地域系统的 1 3个生态旅游景区 (点 )进行了评分 ,从而明确陕北生态旅游开发的等级系统 ,旨在指导其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战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 陕北地区 生态旅游资源 综合评价模型 基层因子评估标准
下载PDF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涛 王海 +2 位作者 邱全毅 刘江 杨职优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20-1327,共8页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环评 景观非生态功能 评价技术 指标体系 视域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安溪县生态茶园与非生态茶园生态效益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丽韫 彭飞 +2 位作者 熊鹏飞 刘某承 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国最大的铁观音主产区,其种植模式主要分为生态茶园和非生态茶园两类。文章通过对生态茶园和非生态茶园在局地小气候、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与非生态茶园相比,生态... 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国最大的铁观音主产区,其种植模式主要分为生态茶园和非生态茶园两类。文章通过对生态茶园和非生态茶园在局地小气候、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与非生态茶园相比,生态茶园更适宜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 生态茶园 生态效益
下载PDF
生态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旭国 闫慧霞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71-75,108,共6页
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 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写作 非生态写作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兼析陕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谊 张晓慧 苟小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发展旅游业对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目前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发展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陕北为例 ,提出了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进行旅游规划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 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 旅游发展规划 陕北地区 管理 旅游业 旅游形象定位 约束机制
下载PDF
作物种质资源的非生态性偏差和人类行为下的种质生态伦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为 丁广洲 梁学庆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9-231,共3页
作物的生产是以利用自然生态能量为前提的物质生产,任何作物种质资源都要回归自然生态系统才能进行能量截获和物质合成,因此,作物种质的“运筹”需要接受种质生态伦理的约束。种质生态伦理是指种质资源对其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所产生作... 作物的生产是以利用自然生态能量为前提的物质生产,任何作物种质资源都要回归自然生态系统才能进行能量截获和物质合成,因此,作物种质的“运筹”需要接受种质生态伦理的约束。种质生态伦理是指种质资源对其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所产生作用的伦理性约束,是种质资源作为非单一属性自然资源秉承自然法则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本文阐述了作物种质资源的非生态性偏差并对非生态性偏差进行了生态学分析,提出了“种质运筹”的概念,并论述了种质生态伦理约束的理论内核,从种质生态伦理角度诠释了种质运筹的伦理生态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非生态性偏差 种质生态伦理
下载PDF
“生态-人文-政治”互嵌:乡村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的现代化转型
17
作者 林莉 孙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5,共10页
乡村社会是集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与政治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呈现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的负面效应。从自然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反思乡村生态空间生产二重化、平庸化与行政化的现实困境,挖掘异化现象背... 乡村社会是集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与政治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呈现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的负面效应。从自然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反思乡村生态空间生产二重化、平庸化与行政化的现实困境,挖掘异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机理,即由工具理性过剩、个体主体性异化、结构功能僵化等经典现代化理论逻辑偏差所引发的“人—自然”二元对立、“物质—精神”两难悖论及“行政—社会”嵌入困境。基于“生态—人文—政治”互嵌式治理框架,通过生态价值理性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及乡村自治的重塑,来优化乡村生态治理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发展的乡村空间生产生态化、治理现代化方案。激发我国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具有本土特色与中华文明智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非生态化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下载PDF
生态旅游“非生态”异化现象与生态管治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2期11-16,共6页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是在先天发育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偏离了生态旅游的轨道,出现了一些"非生态"异化现象。本文分析生态旅游四大行为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政府及当地社区居民引...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是在先天发育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偏离了生态旅游的轨道,出现了一些"非生态"异化现象。本文分析生态旅游四大行为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政府及当地社区居民引发的"非生态"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旅游实践中的生态管治体系的概念及内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管治体系应由教育体系、发展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四大部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非生态"异化现象 生态管治系统
下载PDF
社会生态:教育科学的历史偏离、复位与超越 被引量:3
19
作者 傅松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非生态性生存的社会现实给以往各种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打上程度不同的非生态性偏离的基本特征与烙印,这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存在和表现尤为典型和突出,引致人类的文明生存出现日益严重的非生态性危机。在今日高科技的加速发展越来越要求、... 非生态性生存的社会现实给以往各种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打上程度不同的非生态性偏离的基本特征与烙印,这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存在和表现尤为典型和突出,引致人类的文明生存出现日益严重的非生态性危机。在今日高科技的加速发展越来越要求、引领和推进全球社会生态化趋势日益凸现和强劲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社会学理应充分彰显和发挥自身作为教育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理论生态体系"拱顶"领域与学科的生位、特点、优势及职能,在回归人类社会生态性原质原貌的同时和基础上,把教育社会生态作为自己的历史原型、逻辑元点、结构框架、理念公理等方面的通用范式,整合、淬化和催生出真实完整地反映与推进人类生态性文明生存的教育科学乃至有机融合自然、社会、人文领域的综合社会科学生态体系,先行启动和实现全球社会生态化时代的生态范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 双重性依附 非生态性偏离 全球生态化 教育社会生态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困境与反思:对工业文明非生态观念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胜旺 丁为民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9-194,共6页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招致的生态危机已经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文明所遵从的经济发展观、自然无价论、科技万能论和消费主义观等非生态观念,是人类陷入生态困境的思想...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招致的生态危机已经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文明所遵从的经济发展观、自然无价论、科技万能论和消费主义观等非生态观念,是人类陷入生态困境的思想根源。在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只有实现非生态观念向生态观念的转变,才能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从而使得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明 非生态观念 转变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