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MRI筛选的轻中度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6~72 h的,完善MRI检查,非大动脉闭塞,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轻中度...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MRI筛选的轻中度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6~72 h的,完善MRI检查,非大动脉闭塞,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头颅MRI和MRA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和大血管闭塞。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连续静脉输注72 h(0.4μg·kg^(-1)·min^(-1)维持30 mi n,续以0.1μg·kg^(-1)·min^(-1)泵入维持72 h),结束前4 h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后续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日)和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至21 d,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日)或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持续69 d。对照组不用替罗非班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同试验组。其他治疗包括口服他汀药物等标准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是72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次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72 h、14 d 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以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59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率均为0。试验组治疗后72 h NIHSS[5.00(3.75~7.00)分vs.6.00(5.00~8.00)分,P=0.042]和14 d NIHSS[3.00(2.00~5.25)分vs.4.00(3.00~7.00)分,P=0.011]均低于对照组。90 d时,试验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6.7%vs.41.4%,P=0.04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是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在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在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治疗1周后取静脉血,应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途径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血小板抑制率变化情况,对出院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卒中复发、出血等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双抗者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分别高于单抗者(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mRS评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良好功能结局者达93.62%(44/47),多于对照组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卒中复发率(4.26%)和出血事件发生率(2.13%)均分别低于对照组(20.00%和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应用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以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卒中复发率和出血风险,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非心源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非心源性PIS患者80例,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研究组先接受替罗非班治疗3 d后序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照组仅接受DAPT,比较两组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90 d良好预后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同病因亚型治疗90d良好预后率。结果:两组进展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90 d良好预后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LAA亚组、其他/不明病因亚组90 d良好预后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SAO亚组良好预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单独DAPT,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非心源性PIS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尤其在SOA亚组中疗效更好,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对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323例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相关药物使用史、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进行分组:≤10.0×109/L、(10.1~11.0)×109/L、(11.1~12.0)×109/L、≥12.1×109/L;按照NLR进行分组:<3.6、3.6~6.5、>6.5;按照LMR进行分组:<2.97、2.97~4.83、>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LR和LMR对预后的预测能力,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按照MRS评分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213例,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110例,MRS评分为3~6)。预后不良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LR、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基线NHISS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住院时间也显著延长(P<0.05),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LMR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1 vs(10.1~11.0)×109·L-1:比值比为1.788,95%置信区间为1.119~2.854,P=0.015]、NLR(比值比为1.275,95%置信区间为1.031~1.576,P=0.025)、LMR(<2.97 vs 2.97~4.83:比值比为0.277,95%置信区间为0.072~0.814,P=0.013)、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值比为2.389,95%置信区间为1.194~4.799,P=0.014)和�
文摘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MRI筛选的轻中度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6~72 h的,完善MRI检查,非大动脉闭塞,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头颅MRI和MRA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和大血管闭塞。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连续静脉输注72 h(0.4μg·kg^(-1)·min^(-1)维持30 mi n,续以0.1μg·kg^(-1)·min^(-1)泵入维持72 h),结束前4 h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后续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日)和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至21 d,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日)或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持续69 d。对照组不用替罗非班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同试验组。其他治疗包括口服他汀药物等标准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是72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次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72 h、14 d 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以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59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率均为0。试验组治疗后72 h NIHSS[5.00(3.75~7.00)分vs.6.00(5.00~8.00)分,P=0.042]和14 d NIHSS[3.00(2.00~5.25)分vs.4.00(3.00~7.00)分,P=0.011]均低于对照组。90 d时,试验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6.7%vs.41.4%,P=0.04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是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预后。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在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治疗1周后取静脉血,应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途径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血小板抑制率变化情况,对出院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卒中复发、出血等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双抗者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分别高于单抗者(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mRS评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良好功能结局者达93.62%(44/47),多于对照组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卒中复发率(4.26%)和出血事件发生率(2.13%)均分别低于对照组(20.00%和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应用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以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卒中复发率和出血风险,改善患者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