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线致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唐洪波(综述) 梁俊琴(审校)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年第10期940-944,共5页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占全世界每年诊断的所有恶性肿瘤的1/3。最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虽然这些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很低,但较高的发病率下仍有相当多患者死于这类肿瘤,对公...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占全世界每年诊断的所有恶性肿瘤的1/3。最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虽然这些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很低,但较高的发病率下仍有相当多患者死于这类肿瘤,对公共健康和医疗保健成本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危险因素涉及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病机制,包括紫外线辐射、遗传和分子改变、免疫抑制等,其中紫外线辐射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讨论重点关注紫外线,并详细分析了紫外线致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作用机制。尽管尚未完全了解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病机制,但紫外线是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已知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采取防晒措施可有效预防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紫外线致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通过预防措施和策略(包括个人行为改变和公共教育计划),降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作用机制 防晒措施
原文传递
光动力联合冷冻治疗中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一项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兰 乔莉 +6 位作者 王亮琪 张静 许美凤 任建文 张燕飞 安金刚 李政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0-383,共4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冷冻治疗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该院皮肤科门诊75例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中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Ⅰ...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冷冻治疗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该院皮肤科门诊75例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中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Ⅰ(25例)予冷冻治疗2周后行ALA-PDT治疗;治疗组Ⅱ(25例)冷冻后立即予ALA-PDT治疗;对照组(25例)仅单纯予ALA-PDT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3组的疗效、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Ⅰ及治疗组Ⅱ临床皮损完全清除率、首次治疗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所需平均治疗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Ⅱ疼痛评分稍高于治疗组Ⅰ(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LA-PDT联合冷冻治疗中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可能为不适宜手术切除且有强烈的治疗愿望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 癌前病变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冷冻治疗
下载PDF
GLUD1 在恶性黑色素瘤及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刘婉雯 郭美亮 +1 位作者 庄昊俊 邓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比较谷氨酸脱氢酶1(GLUD1)在正常皮肤、光线性角化病(AK)、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基底细胞癌(BCC)、皮内痣及恶性黑色素瘤(M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ABC法)检测30例AK、30例... 目的比较谷氨酸脱氢酶1(GLUD1)在正常皮肤、光线性角化病(AK)、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基底细胞癌(BCC)、皮内痣及恶性黑色素瘤(M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ABC法)检测30例AK、30例BCC、30例cSCC与3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LUD1的表达情况;采用相同方法比较30例皮内痣与30例MM组织标本中GLUD1的表达差异。结果GLUD1在cSCC组、BCC组和AK组中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0.73±3.50)%、(33.11±2.90)%和(29.68±4.08)%,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16.37±2.14)%,其中cSCC组中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AK组及BCC组。GLUD1在MM组中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皮内痣组[(48.43±4.66)%比(19.64±2.45)%]。GLUD1在正常皮肤、AK、BCC和cSCC组织中染色强阳性率分别为0.00%(0/30)、13.33%(4/30)、3.33%(1/30)和26.67%(8/30),cSCC组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D1在皮内痣组和MM组的染色强阳性率分别为0.00%(0/30)和50.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UD1的高表达可能与AK、BCC、cSCC和MM的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脱氢酶1 恶性黑色素瘤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下载PDF
瑞典双生子人群2型糖尿病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汪煜 杨蓉蓉 +5 位作者 包翠萍 徐会 宋瑞雪 齐秀英 PEDERSEN Nancy L 徐卫历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NMSC)的关系,以及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该关联中的作用,为预防NMS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1998-2002年,对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中1958年及以前出生的41115名未患癌...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NMSC)的关系,以及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该关联中的作用,为预防NMS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1998-2002年,对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中1958年及以前出生的41115名未患癌症者进行基线调查,通过电话访问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人体测量指标以及疾病史(糖尿病史和糖尿病用药史)等信息,通过瑞典住院患者登记系统、药物使用登记系统和癌症登记系统随访收集从基线调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NMSC等疾病的发病信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tata13.0软件进行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NMSC2372例(7.04%),NMSC组和非癌症组(31332例)平均年龄、体质指数(BMI)、受教育程度、双生子类型、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和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述NMSC患者为病例组,非癌症者为对照组(非匹配设计),多因素GEE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是NMSC的保护因素,有统计学意义(OR=0.740,95%CI:0.642~0.853,P<0.05)。然而,以双生子对子中患NMSC者为病例,另一非癌症的双生子为对照(配对设计),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NMSC的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OR=0.914,95%CI:0.632~1.323,P>0.05)。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OR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805,95%CI:0.656~0.989,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能降低NMSC的发病风险,但该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双生子研究
原文传递
浅层X线在皮肤科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周萌 赵莲英 +1 位作者 于海洋 苗国英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71-175,共5页
浅层X线疗法(superficial X-ray therapy,SXRT)是一种软X线,有穿透深度浅、能量低、安全性高的特点。SXRT在皮肤科广泛应用于瘢痕疙瘩、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病毒疣、婴幼儿血管瘤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SXRT治疗皮肤病的相... 浅层X线疗法(superficial X-ray therapy,SXRT)是一种软X线,有穿透深度浅、能量低、安全性高的特点。SXRT在皮肤科广泛应用于瘢痕疙瘩、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病毒疣、婴幼儿血管瘤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SXRT治疗皮肤病的相关文献,就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X线疗法 瘢痕疙瘩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病毒疣 婴幼儿血管瘤
原文传递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术后个体化放疗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徐健 蔡梅 《皮肤病与性病》 2024年第1期31-35,39,共6页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等。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好发于面部,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会导致组织缺损,破坏面部器官功能和美观。手术后联合辅助性放射治疗可以提...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等。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好发于面部,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会导致组织缺损,破坏面部器官功能和美观。手术后联合辅助性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术后美容效果,同时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目前应用于皮肤肿瘤的放射治疗设备种类繁多,其中,新型直线加速器可以实现对辐照剂量的精确控制,针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定向辐照,在保证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文旨在介绍新型直线加速器在NMSC术后放疗的优势,综述不同类型皮肤非黑色素瘤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术后放疗 直线加速器
下载PDF
ALA-PDT联合冷冻治疗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和荣 蒋亚辉 邓勇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0年第3期406-409,共4页
目的分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冷冻治疗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及满意度,为治疗该病症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 目的分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冷冻治疗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及满意度,为治疗该病症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00例,依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仅给予ALA-PDT治疗,观察组则行ALA-PDT配合冷冻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2组近期疗效、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治疗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观察组的近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00%vs 74.00%,P<0.05);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00%vs 80.0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vs 28.00%,P<0.05);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0.52±10.13)vs(59.42±8.17),P<0.05]。结论 ALA-PDT联合冷冻治疗老年头面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及癌前病变,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头面部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 癌前病变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冷冻
下载PDF
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鼻及鼻周Mohs显微外科手术后较大缺损11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魏凤 张晓光 +4 位作者 韩文瑞 荣蓉 王丽娟 赵伊珂 李艳玲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鼻及鼻周非黑素瘤皮肤癌Mohs显微外科手术后较大缺损的效果及优势。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行Mohs显微外科切除术后应用局部皮瓣联合修复的11例鼻及鼻周非黑素瘤皮肤...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鼻及鼻周非黑素瘤皮肤癌Mohs显微外科手术后较大缺损的效果及优势。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行Mohs显微外科切除术后应用局部皮瓣联合修复的11例鼻及鼻周非黑素瘤皮肤癌患者。根据术后缺损部位及大小,遵循鼻亚单位美学原则设计皮瓣进行修复,对于直接缝合或单个局部皮瓣无法覆盖的较大缺损,联合应用风筝皮瓣、改良菱形皮瓣、鼻唇沟皮瓣、双叶皮瓣等局部皮瓣中2~3种皮瓣修复创面。结果11例患者中,基底细胞癌10例,鳞状细胞癌1例,缺损面积2.0 cm×2.3 cm~2.7 cm×3.6 cm。经Mohs显微外科手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后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出现血运障碍,修复皮瓣质地、颜色、轮廓等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缺损未见明显瘢痕。术后随访4~32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对外观满意。结论联合应用2~3种皮瓣修复鼻及鼻周非黑素瘤皮肤癌Mohs手术后的较大缺损,可保持鼻及鼻周正常形态结构和美学效果,达到满意的美容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肤肿瘤 Mohs外科手术 局部皮瓣 非黑素瘤皮肤癌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面部非黑色素皮肤癌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媛媛 王强 池丽俏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手术治疗面部非黑色素皮肤癌(NM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78例NM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手术治疗面部非黑色素皮肤癌(NM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78例NM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联合组,每组39例。手术组给予手术治疗,联合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A-PD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结果两组患者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PFS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手术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低于术前,且联合组血清TGF-β1和IL-1β均低于本组术前和同期手术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高于本组术前和同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IL-1β水平和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A-PDT联合手术治疗具有协同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激活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和调节免疫活性可能是其协同作用的重要机制,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手术治疗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嘉辉 毕良佳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1-74,共4页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最高的是基底细胞癌,其次为易发生转移的鳞状细胞癌。光动力疗法应用于人类肿瘤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局部用药并保护治疗区域...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最高的是基底细胞癌,其次为易发生转移的鳞状细胞癌。光动力疗法应用于人类肿瘤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局部用药并保护治疗区域的美观性。在很多临床病例研究中,光动力疗法显示了其对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光动力疗法治疗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趋化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1
作者 韦家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研究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C趋化因子配体5(CCL5)、CXC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XC趋化因子配体1(XCL1)及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 目的研究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C趋化因子配体5(CCL5)、CXC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XC趋化因子配体1(XCL1)及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例NMS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21例良性皮肤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CL5、CXCL13、XCL1及CX3CL1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NMSC发生及肿瘤类型、分期、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CL5、CXCL13、XCL1及CX3C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肿瘤组织CCL5、CXCL13、XCL1及CX3C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_(3)期患者血清CCL5与XC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_(2)期与T_(1)期患者,T_(2)期患者CXCL1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_(1)期患者,发生转移者血清CCL5与XC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MSC患者肿瘤组织中CCL5与CX3CL1的阳性表达率与NMSC临床分期、转移相关,T_(3)期患者肿瘤组织CCL5与CX3C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_(1)期患者,发生转移者肿瘤组织CCL5与CX3C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趋化因子CCL5与CX3CL1表达的升高与NMSC的发生、进展与转移有关,可能在促进NMS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作为NMSC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外周血 肿瘤组织 趋化因子
下载PDF
健康教育路径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杨洪兵 王小兵 +2 位作者 万学峰 吴小花 成传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8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收治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160例,其中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收治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160例,其中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患者各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BCC对照组、BCC干预组、SCC对照组、SCC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宣教,比较四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知识得分、焦虑抑郁情况和住院满意度。结果BCC干预组、SCC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知识得分、焦虑和抑郁评分、住院满意度均显著高于BCC对照组、SCC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的使用有利于BCC、SCC患者掌握围手术期知识,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住院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路径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围手术期
下载PDF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甘蕾萌 谭修竹 +3 位作者 骆沁 唐玺 姚可茹 尹心红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患者的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行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5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NMSC患者术前疾病不... 目的探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患者的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行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5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NMSC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NMSC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MUIS-A)总分为(89.89±7.41)分,焦虑总分为(56.66±9.12)分,术前MUIS-A评分与焦虑成正相关(r=0.375,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既往皮肤癌手术史、有无焦虑患者的术前MUI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β=-3.253,OR=0.039,95%CI=-5.045~-1.460)、既往皮肤癌手术史(β=-4.896,OR=0.007,95%CI=-8.023~-1.769)是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保护因素(P<0.05),文化程度低(β=6.532,OR=6.842,95%CI=3.459~9.605)、焦虑(β=0.113,OR=1.120,95%CI=0.010~0.216)是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MSC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实施针对性的术前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术前疾病不确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术前 疾病不确定感 焦虑
下载PDF
局部皮瓣修复鼻部非黑素瘤皮肤癌切除后缺损
14
作者 赵文斌 丛琳 +5 位作者 张琼予 李家奇 郭晴 赵悦 谢兵 郭媛媛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6期764-769,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局部皮瓣一期修复鼻部非黑素瘤皮肤癌切除后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鼻部非黑素瘤皮肤癌患者67例。其中基底细胞癌(BCC)58例,鳞状细胞癌(cSCC)9例,所有患者病变局限且未发现转移证据。手术切除肿瘤... 目的探讨应用局部皮瓣一期修复鼻部非黑素瘤皮肤癌切除后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鼻部非黑素瘤皮肤癌患者67例。其中基底细胞癌(BCC)58例,鳞状细胞癌(cSCC)9例,所有患者病变局限且未发现转移证据。手术切除肿瘤后根据缺损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周围皮肤情况,遵循鼻亚单位分区及美学原则,设计局部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皮瓣大小为1.5 cm×1.5 cm~3.5 cm×4.0 cm,其中菱形皮瓣19例,鼻唇沟皮瓣15例,双叶皮瓣12例,V-Y皮瓣11例,眉间皮瓣10例。结果67例患者中,60例皮瓣创面一期愈合,7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缺血性),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一期愈合。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肿瘤无复发。鼻部外形轮廓良好,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质地匹配良好,瘢痕不明显。结论鼻部非黑素瘤皮肤癌切除后,遵循鼻美学亚单位原则,根据缺损创面的大小、位置、形状及周围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局部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取得较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部 非黑素瘤皮肤癌 外科修复手术 局部皮瓣
下载PDF
First in Man Topical Treatment of Melanoma with Solasodine Glycosides in a Formulation Curaderm: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5
作者 B. E. Cham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20年第10期617-630,共14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topical anticancer cream Curaderm in the treatment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Curaderm contains the natural glycoalkaloid solamargine in the form of BEC, which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 novel antineoplastic agent. BEC is the initials of the inventor of the described technology. It is known that BEC expresses anti-melanoma properties in cell culture and animals. Because of potential metastasis, clinical work with BEC on melanoma was stalled. However,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BEC has anti-metastatic properties and this, together with currently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 of anti-cancer actions of BEC</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has led to the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ho refused to have surgery for her clinically diagnosed stage II melanoma.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reatment: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67-year woman had a birthmark that developed into a clinically diagnosed stage II melanoma and was treated with topical application of Curaderm twice daily for 7 week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pattern of response of the melanoma to Curaderm therapy wa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when basal cell carcinoma is treated with Curaderm. The melanoma responded rapidly to the treatment and in 7 weeks the lesion was removed with no demonstrable side effects. The cosmetic end result was very acceptable.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clinical resolution of the melanoma with Curaderm pharmacotherapy conforms to the cell culture and animal ob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noma Curaderm BEC SOLAMARGINE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METASTASIS
下载PDF
皮肤影像学检查在常见非黑素皮肤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战胜霞(综述) 万学峰(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193-196,共4页
目前常见非黑素皮肤癌(Non-melanotic skin cancer,NMSC)的首选治疗是手术切除,精准确定肿瘤边界对于彻底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皮肤功能及美容至关重要。随着对NMSC术前边界无创检测方法研究的逐渐深入,皮肤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 目前常见非黑素皮肤癌(Non-melanotic skin cancer,NMSC)的首选治疗是手术切除,精准确定肿瘤边界对于彻底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皮肤功能及美容至关重要。随着对NMSC术前边界无创检测方法研究的逐渐深入,皮肤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皮肤镜、皮肤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术者评估手术切缘提供依据。但上述无创检测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可通过联合应用实现手术精准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文就国内外皮肤影像学检查在确定肿瘤边界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素皮肤癌 高频超声 皮肤镜 皮肤CT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下载PDF
光动力联合冷冻对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清 张晨霞 陈秀荣 《癌症进展》 2020年第7期711-713,743,共4页
目的探究光动力联合冷冻对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NMS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96例NMSC患者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研究组采用ALA-PDT联合冷冻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光动力联合冷冻对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NMS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96例NMSC患者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研究组采用ALA-PDT联合冷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外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外观满意度、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时间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联合冷冻治疗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皮损外观的恢复,患者的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较长,可为不适宜行手术治疗的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冷冻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光动力和冷冻治疗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敏 吴维福 闫晓涵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冷冻治疗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NMS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间锦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NMS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光动力治疗,研究组患者以光动力+冷... 目的探讨光动力+冷冻治疗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NMS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间锦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NMS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光动力治疗,研究组患者以光动力+冷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不良反应和外观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为95.1%,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光动力+冷冻治疗NMSC患者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外观满意度较高,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 冷冻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 视觉模拟评分
原文传递
基于FAERS的氢氯噻嗪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事件数据挖掘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韵西 张恩娟 《中国药业》 CAS 2021年第4期81-84,共4页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氢氯噻嗪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下载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年至2018年共60个季度的数据,经过MedEx药品名称标准、MedDRA不良事件系统分类等数据清洗后,提取氢氯噻嗪不良事件数据,采用...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氢氯噻嗪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下载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年至2018年共60个季度的数据,经过MedEx药品名称标准、MedDRA不良事件系统分类等数据清洗后,提取氢氯噻嗪不良事件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信号检测。结果共提取到氢氯噻嗪不良事件报告记录139002条,氢氯噻嗪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事件报告509条(0.37%),其中,基底细胞癌的ROR=2.24,PRR=2.24;皮肤癌的ROR=2.05,PRR=2.05;鲍温病的ROR=2.24,PRR=2.24;角化棘皮瘤的ROR=3.34,PRR=3.34;皮肤原位癌的ROR=3.11,PRR=3.11。结论应重视氢氯噻嗪潜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风险,长期使用该药的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氯噻嗪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不良事件 数据挖掘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及受体在非黑素性皮肤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华 何荣国 +5 位作者 武钦学 邬运学 张燕妮 黄葵 韦拔雄 廖红兴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受体P75在非黑素性皮肤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15例鳞状细胞癌(SCC)、12例基底细胞癌(BCC)、13例正常上皮(NS)中NGF及受体P75 mRNA进行了检测。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NGF mRNA在基底...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受体P75在非黑素性皮肤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15例鳞状细胞癌(SCC)、12例基底细胞癌(BCC)、13例正常上皮(NS)中NGF及受体P75 mRNA进行了检测。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NGF mRNA在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t=30.06,P<0.01),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t=19.62,P<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与基底细胞癌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6,P<0.01)。P75mRNA在皮肤正常组、基底细胞癌组、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组与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鳞状细胞癌组与正常皮肤组(t=42.69,P<0.01),基底细胞癌组与正常皮肤组(t=30.37,P<0.05),鳞状细胞癌组与基底细胞癌组(t=18.49,P<0.05)。结论:NGF及受体P75可能在非黑素性皮肤癌发生及浸润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黑素性皮肤癌 神经生长因子 P75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