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pproach to a non-contact vital sign monitoring using dual-frequency microwave radars for elderly care 被引量:3
1
作者 Satoshi Suzuki Takemi Matsui +2 位作者 Masayuki Kagawa Takafumi Asao Kentaro Kotani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7期704-711,共8页
This study aimed to produce a prototype system for non-contact vital sign monitoring of the elderly using microwave radar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ducing the burdens on monitored individuals and nursing caregivers. In ... This study aimed to produce a prototype system for non-contact vital sign monitoring of the elderly using microwave radar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ducing the burdens on monitored individuals and nursing caregivers. In addition, we tested the ability of the proposed prototype system to measure the respiratory and heart rates of the elderly in a nursing home and discussed the systems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by examining results of real-time monitoring. The prototype system consisted of two 24-GHz microwave radar antennas and an analysis system. The antennas were positioned below a mattress to monitor motion on the body surface for measuring cardiac and respiratory rates from the dorsal side of the subjects (23.3 ± 1.2 years) who would be lying on the mattress. The heart rates determined by the prototype system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ose measured by electrocardiography (r = 0.92). Similarly, the respiratory rates determined by the prototyp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respiration curves (r = 0.94). Next,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totype system with 7 elderly patients (93.3 ± 10.56 years) at a nursing home. The proposed system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tool for monitoring the vital signs of the elderly in a way that alleviates the need to attach electrodes overnight to confirm patient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ontact sensing VITAL SIGNS Microwave Radar ELDERLY CARE
下载PDF
WiFense:从衍射模型到边界监控
2
作者 刘兆鹏 李晟洁 +2 位作者 张越 曾有为 张大庆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5-1533,共19页
近年来,随着普适计算概念的深入人心,智能感知技术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且基于WiFi的非接触式感知因其优秀的普适性、低廉的部署成本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青睐.典型的WiFi非接触式感知工作有手势识别、呼... 近年来,随着普适计算概念的深入人心,智能感知技术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且基于WiFi的非接触式感知因其优秀的普适性、低廉的部署成本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青睐.典型的WiFi非接触式感知工作有手势识别、呼吸检测、入侵检测、行为识别等,这些工作若实际部署,需首先避免其他无关区域中无关行为的干扰,因此需要判断目标是否进入到特定的感知区域中.这意味着系统应具备精准判断目标在界线哪一侧的能力,然而现有工作未能找到一个可以对某个自由设定的边界进行精确监控的方法,这阻碍了WiFi感知应用的实际落地.基于这一关键问题,从电磁波衍射的物理本质出发,结合菲涅尔衍射模型(Fresnel diffraction model),找到一种目标穿越link(收发设备天线的连线)时的信号特征(Rayleigh distribution in Fresnel diffraction model,RFD),并揭示该信号特征与人体活动之间的数学关系;之后以link作为边界,结合天线间距带来的波形时延以及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在link被遮挡时的特征,通过越线检测实现对边界的监控.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两个实际应用,即入侵检测系统和居家状态监测系统,前者的精确率超过89%、召回率超过91%,后者的准确率超过89%.在验证所提边界监控算法的可用性和鲁棒性的同时,也展示了所提方法与其他WiFi感知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为WiFi感知技术的实际部署提供了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感知 WIFI 信道状态信息(CSI) link穿越检测 边界监控
下载PDF
LiDAR非接触测量技术在钢结构轴压稳定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香 戴靠山 +1 位作者 陈义 王伟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4-180,共7页
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非接触测量技术,在实验室试验和结构现场实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利用一套高精度LiDAR系统,基于坐标转换以及点云去噪、拟合技术,获得了钢结构轴压稳定试验中构件变形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力学分析进... 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非接触测量技术,在实验室试验和结构现场实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利用一套高精度LiDAR系统,基于坐标转换以及点云去噪、拟合技术,获得了钢结构轴压稳定试验中构件变形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力学分析进一步反演了构件应变分布和试验施加的外荷载。试验同时采用常规的位移计、应变片、荷重传感器测量了构件变形、应变、力,与LiDAR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基于激光扫描的测量技术可以实现结构构件变形、应变的整体测量,相对于传统单点测量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非接触测量 曲线拟合 轴压试验 变形 应变
下载PDF
基于纳米森林的电容式湿度传感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贵东 石梦 +2 位作者 毛海央 熊继军 陈大鹏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2-467,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森林的电容式湿度传感器。该湿度传感器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的纳米森林作为湿度敏感层,湿度敏感范围为30%RH^90%RH,且在大于60%RH的湿度范围内灵敏度达到1.87 pF/%RH,同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3.2 s和6 s。当传感... 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森林的电容式湿度传感器。该湿度传感器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的纳米森林作为湿度敏感层,湿度敏感范围为30%RH^90%RH,且在大于60%RH的湿度范围内灵敏度达到1.87 pF/%RH,同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3.2 s和6 s。当传感器置于湿度环境中时,吸收在纳米森林表面并凝结在表面孔隙中的水分子导致纳米森林介电常数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电容值的改变。通过与聚酰亚胺湿度传感器对比,证明基于纳米森林结构的湿度传感器具有更加优异的湿敏性能。此外,该传感器还可作为湿度触发的非接触式开关,有望应用于电梯按键等公共设备上,用于抑制细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传感器 纳米森林 聚酰亚胺 等离子体 非接触式传感
下载PDF
一种非接触式光学微腔液压测量系统
5
作者 魏鹤鸣 侯林嵩 +2 位作者 丁武成 殷瑞雪 任冬妮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满足在狭小腔室中测量液体压强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法布里珀罗微腔液压测量系统,其中,光学微腔采用双光子三维打印技术制备,膜结构尺寸仅为350μm,设计的膜厚分别为4μm和6μm。系统主要采用嵌入式设计与衍射光栅光谱模块互... 为满足在狭小腔室中测量液体压强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法布里珀罗微腔液压测量系统,其中,光学微腔采用双光子三维打印技术制备,膜结构尺寸仅为350μm,设计的膜厚分别为4μm和6μm。系统主要采用嵌入式设计与衍射光栅光谱模块互联,实时采集光学微腔干涉光谱信号,实现了高精度光谱动态解调。实验结果表明,室温(25℃)下,4μm膜厚的微腔液压灵敏度高达398 pm/kPa,系统分辨率可达35.5 Pa,重复性较好,有望用于生物医学眼压等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腔压力传感 双光子三维打印技术 非接触式光学传感 液体压强测量系统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红外传感的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监测
6
作者 詹陶 赵泽鑫 +2 位作者 程明亮 刘世力 曹亮 《通信电源技术》 2023年第4期34-36,共3页
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信息较为复杂,温度监测准确性较差,为此提出了基于非接触红外传感器研究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监测方法。采用DS18B20型红外测温传感器采集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信息,设计了非接触红外传感终端结构。计算高压电缆初... 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信息较为复杂,温度监测准确性较差,为此提出了基于非接触红外传感器研究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监测方法。采用DS18B20型红外测温传感器采集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信息,设计了非接触红外传感终端结构。计算高压电缆初步探测波长,构建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模型,判断电缆接头温度是否正常。依据构建的预警模型,实现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监测到的高压电缆接头表面温度与实际值最大误差为0.2℃,能够有效保障高压电缆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红外传感 高压电缆 电缆接头 表面温度监测
下载PDF
非接触式交流电压探头设计与电压测量方法
7
作者 李嘉贤 刘灏 +1 位作者 付宇 毕天姝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29,共10页
实时、准确的电压量测数据是构建透明电网的基础,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具备安全、便捷、成本低的优点,成为了广泛布点的现实基础。设计了基于电容耦合原理的柔性电压探头,分析了探头接入采样电路后的分压情况,提出了利用双探头差异输出逆向... 实时、准确的电压量测数据是构建透明电网的基础,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具备安全、便捷、成本低的优点,成为了广泛布点的现实基础。设计了基于电容耦合原理的柔性电压探头,分析了探头接入采样电路后的分压情况,提出了利用双探头差异输出逆向求解待测电压的方法。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不破坏导线绝缘层的情况下实现电压测量。在实验室环境中,稳态工频电压幅值测量误差小于2%,相角测量误差小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电压传感 电容式电压探头 绝缘导线电压测量 同步相量测量
下载PDF
浅谈非接触式感温电缆和图像感烟技术在综合管廊的应用
8
作者 龚凯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第4期119-120,122,共3页
文章针对综合管廊现有火灾探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非接触式感温电缆和智能图像火灾探测器组合的探测方式,并通过模拟火灾试验,分析两者组合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综合管廊 非接触式感温 智能图像感烟 火灾探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