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闫伟 乔庐东 +1 位作者 杜震 陈山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72-6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3例。年龄52~82岁,平均(65.6...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3例。年龄52~82岁,平均(65.6±12.3)岁。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均见膀胱内宽基底肿瘤,行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为尿路上皮癌。42例患者均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获得包括肿瘤、黏膜、固有层、肌层等层次的全层病理标本,以准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并进行病理分期。结果本组42例手术均1次顺利完成,2例术中发生轻度闭孔反射。共切除肿瘤65枚:侧壁36枚,后壁19枚,三角区10枚。肿瘤直径0.5~3.5 cm,平均(2.1±0.6) cm。术后病理层次清晰,病理分期分别为:Ta 期16枚,T1期49枚,其中T1 G3肿瘤32枚。随访2~11个月,平均6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病理分期进展者。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安全可靠,术后病理可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并进行病理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整块切除 双极等离子
原文传递
经尿道红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1
2
作者 岐宏政 陈刚 +1 位作者 汪自力 刘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8期1978-1980,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红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 目的探讨经尿道红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尿道红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分别为(22.6±3.6)min、(1.45±0.78)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分别为(30.5±7.5)min、(2.6±1.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7.8±3.2)ml,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6.7±3.1)ml,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率(93.3%vs.90.0%)、复发率(7.1%vs.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红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传统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操作过程中具有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可作为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经尿道红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跃曦 田凯 +3 位作者 王宜林 柳其中 姚大强 郭冠飞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 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 TUR(Re 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 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 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 TUR(Re 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了解TUR后肿瘤残留及Re TUR对肿瘤病理分期的重新评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5.3月,Re 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28.81%和53.97%,P<0.05)。Re TUR组患者中,23例(38.98%)发现有残余肿瘤,11例(18.64%)在首次TUR时肿瘤分期被低估。在发现残余肿瘤的患者中,有16例(69.95%)在原发部位。结论Re 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能有效发现首次TUR术后残余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肿瘤残余 分期 复发率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玉帛 刘振华 韩平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775-778,共4页
传统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重要诊疗手段,然而该术式在精确诊断及彻底切除肿瘤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已有研究证实,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或能克服上述缺陷,故本文将对近年来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研... 传统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重要诊疗手段,然而该术式在精确诊断及彻底切除肿瘤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已有研究证实,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或能克服上述缺陷,故本文将对近年来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激光
原文传递
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志华 叶云林 +3 位作者 卞军 赖德辉 郑伏甫 戴宇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方法检测13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方法检测13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况,所有膀胱癌患者术后均予表柔比星或沙培林膀胱灌注,详细记录肿瘤复发、进展的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PD-L1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不表达0(0/1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阳性率为56.5%(74/131),P=0.000。PD-L1的表达与病理分期相关,p Ta、p T1的PD-L1阳性率分别为35.1%(13/37)、60.6%(57/94),P=0.008。PD-L1阳性的患者肿瘤复发率和肿瘤进展率均高于PD-L1阴性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7.8%和12.3%,进展率分别为10.8%和3.5%(P<0.05);PD-L1阳性的患者术后灌注表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的疗效优于沙培林,复发率分别为28.8%和51.7%,进展率分别为6.5%和17.2%(P<0.05);而PD-L1阴性患者表柔比星和沙培林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复发率分别为9.6%和15.4%,进展率分别为3.2%和3.8%(P>0.05)。【结论】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根据PD-L1的表达情况选择术后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PD-L1 膀胱灌注治疗 肿瘤免疫逃逸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华 李松鸽 张刘彦 《癌症进展》 2022年第8期836-839,84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8例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尿道膀...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8例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1年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7天,两组患者SOD、GSH-Px、VEGF、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术前(P﹤0.01),MDA、IGFBP3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术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SOD、GSH-Px、IGFBP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DA、VEGF、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尿道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总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可明显改善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稳定氧化应激指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与开腹手术治疗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氧化应激 肿瘤相关因子
下载PDF
经尿道等离子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被引量:11
7
作者 杭永贵 唐庆生 +6 位作者 何斌 周晓畏 潘志华 倪浩东 奚鹏山 周训荣 于殿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环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5月42例直径<2 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随机分成2组各21例,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整块切除组)...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环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5月42例直径<2 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随机分成2组各21例,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整块切除组)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for bladder tumor,TURBT)(TURBT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但在术后复发率方面整块切除组优于TURBT组[4. 8%(1/21) vs. 33. 3%(7/21),log-rankχ~2=4. 670,P=0. 031]。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环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低,无膀胱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块切除 等离子环状电极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下载PDF
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8
作者 梁宇 沈群山 +2 位作者 张珺 孟杰 李海波 《安徽医学》 2019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研究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5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仅行TURB-t... 目的研究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5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仅行TURB-t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TURB-t术后且行二次电切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吉西他滨即刻灌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病灶残留、肿瘤的复发率及进展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首次TURB-t术后残留率为8.33%,观察组为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对照组患者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复发率为50.00%,观察组为1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8,P=0.014)。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肿瘤进展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结论二次电切能减少肿瘤病灶残留,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能够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二次电切 肿瘤复发 膀胱灌注 吉西他滨
下载PDF
剥脱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晓峰 张晓静 +2 位作者 杨华 张伟 王东文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剥脱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E-TURBT)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从2000年12月到2011年12月,11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由同一名泌尿外科医师采用E-TURBT治疗136次,术后随访(4.82±4.1)年,观察手术的... 目的探讨剥脱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E-TURBT)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从2000年12月到2011年12月,11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由同一名泌尿外科医师采用E-TURBT治疗136次,术后随访(4.82±4.1)年,观察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在114例患者中,第一次E-TURBT治疗后96例(84.21%)未复发,18例(15.79%)复发。复发的18例患者,行第二次E-TURBT治疗后13例(72.2%)未复发,5例(27.8%)第二次复发。第二次复发的5例患者2例(40%)行第三次E-TURBT治疗后未复发,另外2例(40%)患者在第三次复发时发现远处转移,仅有1例(20%)患者第三次复发后拒绝进一步治疗。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膀胱穿孔或中转开放手术,仅有2例患者临床分期升高(2/114,1.75%),111例患者无瘤生存,总有效率达97.37%(111/114)。结论 E-TURBT是TURBT改良的手术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切除肿瘤、避免肿瘤残余,降低复发率,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有效、安全、简捷、易操作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剥落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复发
原文传递
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二次电切的临床意义及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柏松 陈锦华 +3 位作者 陈剑晖 周凯 罗炜 郑松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MIBC)患者行二次电切手术的意义,以及影响肿瘤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20年3月接受二次电切的NMIBC患者10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术后初次复发时间,通过χ^(2)检验、Ridit...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MIBC)患者行二次电切手术的意义,以及影响肿瘤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20年3月接受二次电切的NMIBC患者10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术后初次复发时间,通过χ^(2)检验、Ridit分析、Log-rank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二次电切术后肿瘤残留阳性率为28.2%(29/103),其中Ta期阳性率为23.1%(6/26),T_(1)期为29.9%(23/77);单发肿瘤二次电切阳性率为30.2%(13/43),多发肿瘤为26.7%(16/60);2例初次电切为Ta期的病例,二次电切上升为T_(1)期。随访结束时,共有18例复发,其中3例进展为肌层浸润膀胱癌,已行根治手术。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多发是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二次电切有助于清除NMIBC患者初次电切术后的残留肿瘤,从而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进展;肿瘤多发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二次电切 肿瘤复发
下载PDF
经尿道激光剜除与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围手术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汉平 王涛 潘铁军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比较1470 nm激光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laser en-bloc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B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 目的比较1470 nm激光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laser en-bloc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B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围手术期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8-06月作者医院100例诊断为膀胱占位患者,行EBRBT或TURBT治疗,有80例确诊为尿路上皮癌,分为EBRBT组和TURBT组。EBRBT组40例中T1G1期有35例,T1G3期有5例,无原位癌(carcinoma insitu,CIS);TURBT组40例中T1G1期有34例,T1G3期有4例,Ta期2例。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卡氏行为状态评分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肿瘤大小、位置,手术时间,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RBT组和TURBT组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相比较,前者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1470 nm激光EBRBT同TURBT相比,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又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还能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穿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1470 nm激光 激光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原文传递
经尿道同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及前列腺增生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毅 胡华 +3 位作者 程蜀民 付炼 吴跃 刘超颖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2例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为研究组,18例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只行TURBT术为对照组,术后复查两年,观察...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2例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为研究组,18例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只行TURBT术为对照组,术后复查两年,观察对比两组复发率、前列腺部尿道肿瘤种植情况、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尿道狭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膀胱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部尿道均无肿瘤种植,研究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尿道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膀胱癌复发率,且不会造成前列腺部尿道肿瘤种植,对患者排尿情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膀胱癌 前列腺增生症 TURBT TURP
下载PDF
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辛锋 杨斌 +2 位作者 程伟 张明聪 刘久华 《癌症进展》 2017年第11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即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组... 目的探讨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即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即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组(44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除闭孔反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研究组患者的血清CRP及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复发率和平均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470 nm半导体激光联合膀胱灌注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70 nm半导体激光 膀胱灌注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下载PDF
经尿道单次与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健乐 张靖华 +2 位作者 王长安 杨青彦 王晓勃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8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单次与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6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单次电切手术,观察组在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目的探讨经尿道单次与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6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单次电切手术,观察组在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后4周行二次电切手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1.88%)(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34.38%)(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二次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有较好的疗效,能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经尿道电切手术 生活质量
下载PDF
P63、CK2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磊 李洋 于汝通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7期722-725,共4页
目的 探讨P63、CK2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中的表达及其与NMIBC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9例做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NMIBC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P63、CK2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中的表达及其与NMIBC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9例做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肿瘤分期和分级患者的P63、CK20阳性表达率。分析P63、CK20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和分级的相关性以及P63与CK20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P63阳性表达情况将其分为P63阳性组(56例)和P63阴性组(23例);根据患者的CK20阳性表达情况将其分为CK20阳性组(65例)和CK20阴性组(14例)。分析P63、CK20阳性表达情况与NMIBC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T1期患者的P63阳性表达率和CK20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Ta期患者(P<0.05)。高危患者的P63阳性表达率和CK20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低危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63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r=12.453,P<0.05;r=8.103,P<0.05);CK20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r=4.355,P<0.05;r=15.964,P<0.05);P63与CK20呈显著正相关(r=6.395,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63阳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P63阴性组(P<0.001);CK20阳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CK20阴性组(P<0.001)。结论 P63、CK20的阳性表达与NMIBC的分期、分级和复发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免疫组化 肿瘤分期 肿瘤分级 复发
下载PDF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建明 徐卫东 +1 位作者 罗玉根 董圳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108例,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24小时内检测病人中性粒细... 目的探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108例,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24小时内检测病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水平,并计算SIRI和PLR值,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复发结局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LR、SIRI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截止随访结束,10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中失访7例,随访率93.52%。复发16例,复发率15.84%,其余85例(84.16%)病人均未复发。复发组年龄、SIRI、PLR和肿瘤分期T1期、肿瘤多发、危险程度高危占比大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龄、肿瘤分期T1期、肿瘤多发、危险程度高危、SIRI和PLR值升高均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SIRI、PLR值单一及联合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748(95%CI:0.640~0.855)、0.790(95%CI:0.669~0.911)、0.819(95%CI:0.713~0.925)。结论SIRI、PLR可用于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病人术后复发的风险,且预测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下载PDF
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行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柳林 马鹏德 +3 位作者 芦才广 纪传彪 沙文 武新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11期2311-2317,共7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行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尿液肿瘤标志物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濮阳...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行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尿液肿瘤标志物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8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行相同的TURBT治疗,术后均即刻开始膀胱灌注化疗。试验组给予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首次膀胱灌注使用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30 mg^(+)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质量浓度为1 mg·mL^(−1)的溶液,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内,夹闭导尿管,保留1 h;第2次使用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内,夹闭导尿管,保留1 h;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对照组单用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每次用法用量同试验组。两组均规律膀胱灌注治疗,开始时每周1次,持续8周,随后每月1次,共计10次。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的追踪随访,比较两组肿瘤复发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测定两组患者尿液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检查血常规,计算外周血NLR;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尿液CYFRA21-1、CEA和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以试验组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外周血NLR和外周血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肿瘤标志物 T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作为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生物标志物的评估
18
作者 印胡滨 李庭浩 +3 位作者 陈俊睿 冯真维 苟欣 何卫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874,共6页
目的:探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作为生物学标志物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数据以及对应的临床信息... 目的:探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作为生物学标志物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数据以及对应的临床信息,分析原发性和复发性膀胱癌样本中ACTA2的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56例膀胱癌样本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tdROC)。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α-SMA作为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的可行性。结果:GSE13507、GSE120739和GSE128959数据集复发组中ACTA2的表达均高于原发组(P<0.05)。IHC结果显示,α-SMA蛋白定位在肿瘤间质,复发组中α-SMA阳性/强阳性占比56.52%,而在原发组中占比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SMA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病理分期、分级、肿瘤数量和大小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α-SMA高表达组患者术后RFS较低表达组患者明显缩短[风险比(hazard ratio,HR)=2.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6.30,P=0.016]。多变量Cox分析显示,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95%CI=1.02~5.97,P=0.045)。tdROC曲线提示α-SMA对复发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临床因素。结论:肿瘤间质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与膀胱癌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复发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沛昆 蔡令凯 +7 位作者 杨潇 曹强 吴启开 冯德翔 袁宝瑞 庄俊涛 李鹏超 吕强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2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及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0年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电切术后4~8周内行二次电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初次... 目的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及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0年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电切术后4~8周内行二次电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与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各因素对患者无复发生存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二次电切术后发现肿瘤残余13例(18.1%),中位随访时间32(6~79)个月。与非高级别肿瘤以及初次病理包含肌层的患者相比,高级别肿瘤(27.8%vs 8.3%)以及初次病理不包含肌层(35.0%vs 11.5%)的患者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比例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级别肿瘤(OR=7.71,95%CI:1.45~41.04,P=0.017)和初次病理不包含肌层(OR=5.34,95%CI:1.16~24.71,P=0.032)是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与肿瘤直径<3 cm以及二次电切术后灌注卡介苗的患者相比,肿瘤直径≥3 cm(65.4%vs 31.7%)以及二次电切术后不灌注卡介苗(51.8%vs 9.1%)的患者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比例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直径≥3 cm(HR=2.19,95%CI:1.06~4.45,P=0.035)是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6%、46.9%和46.9%。结论对于高级别、单次病理不含肌层的NMIBC患者需更加积极地进行二次电切。对于具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的二次电切术后的患者,尤其是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进行更加积极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其预后。二次电切术后的患者进行膀胱内卡介苗灌注治疗有降低肿瘤复发的可能,术后3年内应密切随访和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切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肿瘤残余 肿瘤复发
下载PDF
光动力治疗在非浸润性膀胱癌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盛文葳 宋晓东 +4 位作者 叶章群 杨为民 陈忠 袁晓奕 詹鹰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2年第9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治疗(PDT)在预防非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两代光敏剂之间作用的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1年4月确诊为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8例为试验组。其中A组47例采用血卟啉为光敏剂;B组91例采... 目的:探讨光动力治疗(PDT)在预防非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两代光敏剂之间作用的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1年4月确诊为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8例为试验组。其中A组47例采用血卟啉为光敏剂;B组91例采用5-盐酸氨基酮戊酸为光敏剂。另选106例常规治疗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TURBT术后24小时内行灌注治疗,试验组于术后1周内行PDT。其中A组在光敏剂给药(5mg/kg)36、60小时后行两次PDT,于初次给药72小时后再次静脉滴注光敏剂100mg,待12小时后行第三次PDT,每次20min;B组则在光敏剂给药2小时后行PDT一次,时间60min。两组均以波长630nm激光,能量功率约为50mW/cm2进行全膀胱内照射。出院后,患者均给予常规为期1年的膀胱灌注治疗。A组、B组及对照组平均随访21、23和18个月。结果:试验组肿瘤总体复发率为33.3%(46/138),A、B组复发率分别为31.9%(15/47)和34.1%(31/91)。试验组中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的进展率为10.9%(15/138),A、B组分别为10.6%(5/47)、11.0%(10/91)。对照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为49.1%(52/106)和24.5%(26/106)。经卡方检验,A、B组及试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PDT,对降低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和进展率有积极作用。但两代光敏剂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浸润性膀胱癌 光动力治疗 光敏剂 肿瘤复发率 肿瘤进展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