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气管道氮气置换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谭力文 敬加强 +2 位作者 戴志向 吕郑 邵红梅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7年第3期25-28,共4页
针对新建或需要检修的天然气管道,介绍了其投产前用氮气置换空气的几种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与实施步骤,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从而得出各种方法的适用场合,同时,探讨并总结了氮气置换过程中注氮温度、注氮压力、注氮点、注氮量... 针对新建或需要检修的天然气管道,介绍了其投产前用氮气置换空气的几种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与实施步骤,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从而得出各种方法的适用场合,同时,探讨并总结了氮气置换过程中注氮温度、注氮压力、注氮点、注氮量、天然气推进速度等操作参数的确定方法,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确保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投产奠定了基础。针对置换工艺与操作参数最优化的确定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管道 氮气 置换 方法 注氮参数
下载PDF
大型天然气球罐的置换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清 高春梅 《煤气与热力》 2003年第6期327-330,共4页
通过对可燃气体成分及爆炸浓度的分析,分析了置换介质及其浓度、临界含氧量、临界甲烷含量,并对各种置换方式(如等压、升压等)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对置换过程中的压力、CH4及O2浓度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对氮气用量和置换时间进... 通过对可燃气体成分及爆炸浓度的分析,分析了置换介质及其浓度、临界含氧量、临界甲烷含量,并对各种置换方式(如等压、升压等)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对置换过程中的压力、CH4及O2浓度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对氮气用量和置换时间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计算方法;对充入氮气的速度及排放混合气体及其对储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球罐 燃气储存 置换 氮气 甲烷 酸性气体
下载PDF
天然气管道氮气隔离混气长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启玉 曹鑫鑫 +2 位作者 唐骏琪 许琛琛 兰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84-89,共6页
基于一维混合模型研究天然气管道投产过程中气体的混合规律,利用Taylor、Taylor-CW、G.R.I 3种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出气体扩散系数及投产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氮气混气段长度,分析了管道置换过程中影响混气长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管长、管径及... 基于一维混合模型研究天然气管道投产过程中气体的混合规律,利用Taylor、Taylor-CW、G.R.I 3种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出气体扩散系数及投产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氮气混气段长度,分析了管道置换过程中影响混气长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管长、管径及流速。由Taylor-CW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现场数据最为接近,用该方法验证国内3条已投产管道所得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9.7%、23.4%、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氮气隔离 混气长度 现场对比
下载PDF
LNG接收站储罐冷却过程中蒸发气体的零排放技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孔令海 黎文锋 +1 位作者 邓文源 童文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7,共7页
LNG接收站的大型储罐在投用前需要逐步冷却至-162℃,冷却前储罐内充满氮气,冷却过程中将产生大量高含氮气的蒸发气体(BOG),LNG接收站工艺系统无法对其回收利用,只能直接排放至火炬;同时LNG储罐冷却中后期产生BOG的流量极大,超出了接收站... LNG接收站的大型储罐在投用前需要逐步冷却至-162℃,冷却前储罐内充满氮气,冷却过程中将产生大量高含氮气的蒸发气体(BOG),LNG接收站工艺系统无法对其回收利用,只能直接排放至火炬;同时LNG储罐冷却中后期产生BOG的流量极大,超出了接收站BOG的回收处理能力,大量BOG被排放至火炬,造成大量浪费。为此,珠海LNG接收站通过调研国内已投用LNG储罐的冷却方式,并对其预冷过程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储罐冷却前下排式氮气置换法和"BOG+LNG"储罐冷却工艺,降低了LNG储罐冷却过程中BOG的氮气含量,提高了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效率,同时也降低了BOG的产生量,使之能更好地匹配于LNG接收站BOG的回收处理能力。现场实验结果表明:(1)下排式氮气置换法能够在LNG储罐冷却前将罐内氮气置换至合格要求;(2)"BOG+LNG"储罐冷却工艺能够有效降低LNG储罐冷却过程中BOG的产生量,使之不超过LNG接收站的回收处理能力,实现了LNG储罐冷却过程中BOG的零排放。该方法可作为LNG储罐投产试车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接收站 储罐 投产试车 氮气置换 预冷 BOG 零排放 仿真 置换
下载PDF
中俄东线大口径输气管道的投产气体运移规律及注氮量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叶恒 李光越 +2 位作者 刘钊 张博越 刘家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3-130,共8页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外径1 422 mm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在国内的首次应用,投产采用氮气作隔离、后续天然气置换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明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投产过程中各气体的运移规律以及确定合理的注氮量,采用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建...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外径1 422 mm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在国内的首次应用,投产采用氮气作隔离、后续天然气置换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明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投产过程中各气体的运移规律以及确定合理的注氮量,采用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外径1 422 mm管道的组分输运模型,进行了基于投产实测数据的模型可靠性验证,分析了不同管径、不同初始氮气封存管容比、不同置换速度条件下的气体运移规律,得到了理论最优注氮管容比值。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置换时,重力因素不可忽略,与小口径管道天然气沿着管道中心线"锥进"不同,中俄东线天然气沿着管段的顶部突进;②天然气置换速度是影响气体运移规律的主要因素,置换速度越快,纯氮气管容比值越大,最终将趋于一个极大值,投产时应适当提高天然气置换速度;③在氮气封存压力为0.02 MPa的条件下,5 m/s、7 m/s、9m/s、15 m/s、30 m/s的天然气置换速度对应的理论最优注氮管容比值分别为7.60%、5.00%、4.50%、4.00%、4.00%。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大口径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经济投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投产 重力 气体运移规律 注氮量优化 天然气置换速度 数值模拟 组分输运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