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东部山区11种温带树种粗木质残体分解与碳氮释放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利敏 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采用长期定位跟踪实测方法,比较分析了我国东北温带森林4个水热状况不同的立地条件(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硬阔叶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和林外空旷地)下11个温带树种粗木质残体(CWD)分解初期3年中的碳氮动态及其影... 采用长期定位跟踪实测方法,比较分析了我国东北温带森林4个水热状况不同的立地条件(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硬阔叶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和林外空旷地)下11个温带树种粗木质残体(CWD)分解初期3年中的碳氮动态及其影响因子。测定树种包括: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紫椴(Tilia amurensis)、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栎、色木槭(Acer mono)、春榆(Ulmus japonica)、红松、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结果表明:在分解过程中,所有树种CWD的碳浓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其干重、碳密度、氮浓度和氮密度均随分解进程不同程度地减小,碳氮比(C/N)则增大,而且树种间差异显著(p<0.001)。针叶树种的CWD分解速率显著地低于阔叶树种,其中白桦的3年CWD干重损失率(65%)约为兴安落叶松(22%)的3倍。径级大的CWD分解较慢。CWD分解与碳氮释放均与CWD的初始N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初始C/N呈负相关。4个立地条件下CWD的干重和碳氮含量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该研究指出,在分解初期的前3年中,CWD基本上是一个碳源和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碳氮比 倒木 氮密度
下载PDF
中国森林土壤氮储量估算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春娜 延晓冬 杨剑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2-575,579,共5页
通过对中国典型森林区域土壤剖面的统计计算,分别估算了中国森林土壤表层(0~20cm)和土壤层的平均氮密度和氮库贮量,得出中国森林土壤层的氮密度为34.64tN/hm2,氮库贮量为0.6499PgN;而土壤表层的氮密度为164.37tN/hm2,氮库贮量为2.6493... 通过对中国典型森林区域土壤剖面的统计计算,分别估算了中国森林土壤表层(0~20cm)和土壤层的平均氮密度和氮库贮量,得出中国森林土壤层的氮密度为34.64tN/hm2,氮库贮量为0.6499PgN;而土壤表层的氮密度为164.37tN/hm2,氮库贮量为2.6493P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氮密度 氮库
下载PDF
基于SOTER的河北省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1
3
作者 门明新 彭正萍 +1 位作者 刘云慧 宇振荣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9-473,共5页
本文在河北省土壤与地形体数据库基础上,计算了该省不同土壤组合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密度,应用GIS技术分析了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83kgm-3,平均氮密度为1070.96gm-3,C/N比... 本文在河北省土壤与地形体数据库基础上,计算了该省不同土壤组合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密度,应用GIS技术分析了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83kgm-3,平均氮密度为1070.96gm-3,C/N比为9.99;该省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同类型土壤组合的有机碳和氮密度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且其分布受气候、土壤特性、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特性以及人类干扰程度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SOTER 有机碳密度 氮密度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不同芦苇沼泽湿地土壤全氮季节动态变化和氮储量研究(简报) 被引量:21
4
作者 白军红 王庆改 +1 位作者 丁秋祎 高海峰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62-165,共4页
以向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封闭性湿地和开放性湿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氮储量。结果表明,封闭性湿地与开放性湿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过程既存在差异,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个典型区各层土壤中全氮含量均可采... 以向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封闭性湿地和开放性湿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氮储量。结果表明,封闭性湿地与开放性湿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过程既存在差异,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个典型区各层土壤中全氮含量均可采用四次多项式拟合进行动态模拟。封闭性湿地与开放性湿地土壤氮密度均由表层向下逐渐下降,二者1 m深的土壤氮密度分别为0.95和1.05 kg/m2,其中40 cm以上土层的贡献率均达到6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全氮 季节动态 氮密度
下载PDF
基于区域和亚类水平的中国水稻土氮储量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林金石 史学正 +3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赵永存 孙维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593,共8页
农田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国水稻土氮储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本研究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和1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在水稻土亚类和土壤大区水平上对中国水稻土氮密度... 农田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国水稻土氮储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本研究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和1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在水稻土亚类和土壤大区水平上对中国水稻土氮密度和氮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为12.4Mghm-2;中国水稻土氮储量为569Tg。不同亚类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以潜育型水稻土最高(19.7Mghm-2),漂洗型水稻土最低(8.71Mghm-2)。不同土壤分区氮密度最高的是西南区(17.4Mghm-2),最低则是南方区(11.5Mghm-2)。各亚类和区域间水稻土氮密度均有显著差异,但水稻土氮密度在各亚类间的变异大于各区域的差异,这表明水稻土地表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氮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较气候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亚类 土壤大区 氮储量 氮密度 空间分异
下载PDF
长白山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及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宋彦彦 史宝库 +6 位作者 张言 牛香 耿绍波 赵忠林 李英爱 汪兆洋 管清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97,105,共5页
基于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比较研究了长白山地区典型的8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是36.99-70.33、3.14-6.04 g·kg^-1,有... 基于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比较研究了长白山地区典型的8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是36.99-70.33、3.14-6.04 g·kg^-1,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最大的林型均是阔叶混交天然林。红松天然林土壤C/N值最大为15.56,其它C/N值变化范围为10.55-12.19。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随之递减,土壤密度随之递增。8种林型土壤碳密度是杨树天然林最大,为22.13 kg·m^-2,氮密度是落叶松人工林最大,为1.97 kg·m^-2;针阔混交人工林的碳密度和氮密度均为最小,分别是12.37、1.11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有机碳 全氮 碳密度 氮密度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长白山西部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宋彦彦 张言 +3 位作者 赵忠林 管清成 李英爱 徐丽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4,共6页
为准确估算长白山地区土壤C、N储量并为该地区森林碳汇经营提供部分理论依据,以长白山西部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混交天然林在3种林... 为准确估算长白山地区土壤C、N储量并为该地区森林碳汇经营提供部分理论依据,以长白山西部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混交天然林在3种林分类型中各项指标均值都最大,其中,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碳密度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18.61~30.75g·kg^(-1),碳密度均值范围16.28~27.64kg·m^(-2)。3种林分类型C/N值变化范围3.14~4.77。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递减,土壤容重递增。3种林型土壤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其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且各个林型有机碳密度和氮密度均以表土层最大,碳密度变化范围8.39~9.87kg·m^(-2),氮密度变化范围1.12~1.32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有机碳 全氮 碳密度 氮密度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盐生荒漠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组分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仰 龚雪伟 +3 位作者 吕光辉 张雪梅 蒋腊梅 郄亚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1-878,共8页
为了探讨盐生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组分特征,以新疆艾比湖流域盐生荒漠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各形态的氮素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长型盐生植... 为了探讨盐生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组分特征,以新疆艾比湖流域盐生荒漠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各形态的氮素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和C/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含水量与之相反。同一土层,土壤总氮、有机氮和氮密度呈现从乔木、灌木再到草本盐生植物群落逐渐增加的趋势。垂直分布方面,不同生长型盐生植物群落的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和氮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聚现象明显。除铵态氮以外,其他各种氮素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和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各形态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存在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有机氮与碱解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流域 盐生植物 硝态氮 铵态氮 氮密度 表聚现象
下载PDF
利用多角度光谱数据探测冬小麦氮素含量垂直分布方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杨绍源 黄文江 +4 位作者 梁栋 黄林生 杨贵军 张东彦 蔡淑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56-1960,共5页
作物氮素具有随植株高度层垂直分布的特性,快速、无损探测作物氮素垂直分布状况,对于指导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算法,运用多角度光谱数据估计冬小... 作物氮素具有随植株高度层垂直分布的特性,快速、无损探测作物氮素垂直分布状况,对于指导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算法,运用多角度光谱数据估计冬小麦氮素含量垂直分布的方法。分别选用前向和后向不同观测角度组合形成的光谱数据组建植被指数,建立不同高度层的叶片氮素含量探测模型,其中选用±50°和±60°的组合,建立了冬小麦上层叶位叶片氮密度反演模型;选用±30°和±40°的组合,建立了中层叶位叶片氮密度反演模型;选用±20°和±30°的组合,建立了下层叶位叶片氮密度反演模型。针对氮素反演容易受到作物背景(土壤、作物残渣)影响的问题,引入R700/R670比值,改进七种常见的植被指数,利用改进了的植被指数建立了冬小麦上层、中层、下层叶片氮密度垂直分布模型。建模实验结果改进了叶片氮密度上层、中层、下层垂直分布估算结果,验证实验选取建模实验中表现最好的三个植被指数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绿光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在反演上层、中层、下层叶片氮密度时效果最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可用于植被氮素含量的垂直分布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密度 冠层光谱 多角度 垂直分布 偏最小二乘
下载PDF
重庆市土壤氮库估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肖飞 何霄嘉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1年第4期535-542,共8页
土壤圈中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中氮密度、氮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重庆市土壤普查所涉及的1411个剖面资料,辅以重庆市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对... 土壤圈中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中氮密度、氮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重庆市土壤普查所涉及的1411个剖面资料,辅以重庆市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氮密度与氮储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壤氮密度分布不均,0—20cm与0—100cm深度土壤氮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26kg/m2和0.87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0—20cm与0—100cm深度土壤氮库分别为210.32×108kg和714.10×108kg.重庆市氮密度和氮储量的空间分布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而言,重庆市内东北和东南部区域的土壤氮密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密度 氮储量 重庆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郭旭东 胡军国 毛国冬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09,共8页
水稻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在小尺度区域中,碳密度空间分布上也会存在不小的差异,故本研究旨在区域尺度上分析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并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通过实测临安区水... 水稻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在小尺度区域中,碳密度空间分布上也会存在不小的差异,故本研究旨在区域尺度上分析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并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通过实测临安区水稻地上部分、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同时结合临安区地理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乡镇碳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差异性作具体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临安区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自相关性及聚集性,临安中部地区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值较低,西部地区水稻土壤碳密度值较高且呈聚集性,东部地区水稻作物碳密度值较高且呈聚集性。究其原因,在区域尺度上地形因素对水稻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有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中部地区的过度施氮肥导致土壤性质破坏,故土壤氮密度也是影响碳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指导当地水稻农业生产以及促进水稻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态系统 碳密度 空间自相关 地形因素 氮密度
下载PDF
高寒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邱巡巡 曹广超 +4 位作者 张卓 赵美亮 何启欣 程梦园 高斯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3-630,共8页
【目的】为探讨高寒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状况及差异特征。【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南坡选取样点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内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垂直分布特征沿海拔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研究区0~50 cm土层土壤... 【目的】为探讨高寒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状况及差异特征。【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南坡选取样点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内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垂直分布特征沿海拔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研究区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海拔2800 m处达到最大值10.18 kg m^(−2);全氮密度在海拔3000 m处达到最大值1.86 kg 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U”型曲线变化,全氮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0~50 cm土层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全氮密度在海拔≤3000 m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海拔3100 m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高度与全氮含量、全氮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层深度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海拔和土层是影响祁连山南坡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氮密度 农田生态系统 海拔梯度 祁连山南坡
原文传递
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土壤氮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素琪 王玉杰 +3 位作者 王云琦 张会兰 于雷 刘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3,共8页
于2012年4—10月逐月月末采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样地中不同深度(0-15、〉15-30、〉30-6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w(TN)、w(NH4+-N)和w(NO3--N),分析土壤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于2012年4—10月逐月月末采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样地中不同深度(0-15、〉15-30、〉30-6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w(TN)、w(NH4+-N)和w(NO3--N),分析土壤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一致,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并且w(NH4+-N)〉w(NO3--N);2不同林分0-60 cm土壤平均氮密度表现为毛竹林(1.037 kg/m2)〉针阔混交林(0.783 kg/m2)≈常绿阔叶林(0.778 kg/m2)〉针叶林(0.747 kg/m2);3不同林分土壤中w(TN)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不明显,而w(NH4+-N)和w(NO3--N)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4不同林分土壤中w(TN)、w(NH4+-N)和w(NO3--N)与容重、w(SOC)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而且与土壤其他养分含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林分类型 土壤氮素含量 氮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林火对尾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和C、N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宝平 何宗明 +2 位作者 胡欢甜 邱岭军 林宇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调查亚热带滨海地区尾巨桉人工林受林火干扰和未受干扰(CK)林分草本层物种重要值、生物量和C、N密度。结果表明:林火干扰和CK林分草本层物种数分别为5、3种,其中白茅重要值分别为73.70%、86.59%;林火干扰后尾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C... 调查亚热带滨海地区尾巨桉人工林受林火干扰和未受干扰(CK)林分草本层物种重要值、生物量和C、N密度。结果表明:林火干扰和CK林分草本层物种数分别为5、3种,其中白茅重要值分别为73.70%、86.59%;林火干扰后尾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C密度、N密度分别比CK提高11.18%、9.41%、10.37%,其中,白茅的C、N贡献率最高;2种林分草本层地上部分C贡献率均大于根系,N贡献率差异不大。综合来看,轻度林火干扰能够增加尾巨桉人工林草本层C、N储量,加速其自然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尾巨桉 草本层 C密度 N密度 滨海沙地
下载PDF
河南典型草地碳氮库构成对植物多样性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威 李琳 王艳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3-982,共10页
以河南4种典型草地类型(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与热性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结合RDA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整体上呈现出灌草丛... 以河南4种典型草地类型(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与热性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结合RDA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整体上呈现出灌草丛类草地大于草丛类草地;河南草地具有符合地域特征的植物功能群类型,C3植物比例均远大于C4植物,杂类草占64%~73%,有性兼无性繁殖方式的植物类型多达49%~56%;而生活型组成较为复杂,暖性草地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热性草地以一或两年生草本以及多年生草本为主; RDA分析结果显示,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密度、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草丛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灌草丛土壤碳氮密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即物种多样性及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的组成共同作用影响植被和土壤碳氮密度。总之,河南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是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和分布均匀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物种多样性 功能群 碳密度 氮密度 RDA分析
原文传递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春华 王宗明 +3 位作者 任春颖 宋开山 张柏 刘殿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1-639,共9页
利用第二次全国和县级土壤普查的382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和1∶50万数字化土壤图建立土壤剖面空间数据库,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土壤类型和土... 利用第二次全国和县级土壤普查的382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和1∶50万数字化土壤图建立土壤剖面空间数据库,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为(163.12±26.48)Tg和(9.53±1.75)Tg,土壤碳、氮储量主要集中在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等土类中.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别为5.51~25.25和0.37~0.80kg·m-2,土壤C/N值大致在7.90~12.67.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旱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9.07±2.44)kg·m-2;林地土壤的氮密度最高,为(0.82±0.25)kg·m-2;水田土壤的碳、氮密度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氮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氮储量 C/N 松嫩平原玉米带
原文传递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6-951,共6页
为揭示影响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密度的主要因子,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 为揭示影响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密度的主要因子,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黏粒含量)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SOC和TN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森林、草地、农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0~20 cm)SOC密度分别为4.77、6.79和2.90 kg.m-2,TN密度分别为0.41、0.69和0.30kg.m-2,3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SOC和TN密度差异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坡度、土壤pH值和黏粒含量是影响SOC密度的主要因子,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则是影响TN密度的主要因子;气候、地形、土壤理化性质等区域环境因子共同解释了SOC和TN密度变异性的63.6%和53.4%,而环境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和TN密度变异性的综合解释程度分别为67.6%和57.8%.土地利用对SOC和TN密度变异性的贡献相对于环境因子而言较小,因此,建立高空间分辨率的区域环境因子数据库将是精确估算区域土壤碳氮贮量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全氮密度 环境因子 土地利用方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福建省耕地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龙军 张黎明 +3 位作者 沈金泉 周碧青 毛艳玲 邢世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59-3969,共11页
准确估算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能为氮肥优化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以位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闽侯县、同安区、武平县和永定县1982年11087个样点及2008年1616个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尺度上推的方... 准确估算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能为氮肥优化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以位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闽侯县、同安区、武平县和永定县1982年11087个样点及2008年1616个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分析了1982—2008年福建省耕地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福建省耕地土壤氮素富集明显,全氮密度和储量分别上升了0.08 kg/m2和1.22 Tg,但不同土壤类型差异较大,紫色土土类、酸性紫色土亚类和猪肝土土属氮素富集最明显,全氮密度均上升了0.18 kg/m2;赤红壤土类、淹育水稻土亚类和赤土土属氮素损失最多,全氮密度均下降了0.10 kg/m2。水稻土土类、渗育水稻土亚类和黄泥田土属全氮储量增加最多,分别达1.24、0.80 Tg和0.71 Tg;赤红壤土类、赤红壤亚类和灰砂泥田土属下降最多,分别达0.13、0.13 Tg和0.08 Tg。因此,在今后的福建省耕地管理中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氮素富集程度合理指导施肥,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氮素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耕地 土壤类型 全氮密度 全氮储量
下载PDF
不同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和密度的差异 被引量:10
19
作者 全小龙 段中华 +3 位作者 乔有明 裴海昆 陈梦词 何桂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7-34,共8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和密度的差异,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soprime100对采自黄河源区不同高寒草甸覆被条件下0~30cm土壤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土壤δ13 C值介于-25.42‰^-24.2... 为了解不同类型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和密度的差异,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soprime100对采自黄河源区不同高寒草甸覆被条件下0~30cm土壤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土壤δ13 C值介于-25.42‰^-24.20‰之间,δ15 N值介于3.37‰~4.69‰之间,显著高于大气δ15 N值。δ13 C值和δ15 N值均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人工草地土壤δ13 C值显著低于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P<0.05),而δ15 N值显著高于轻度和重度退化草甸(P<0.05)。土壤碳氮比最小值为7.89,最大值为9.97,平均碳氮比为8.7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P<0.01),二者的回归方程为y=0.0963x+0.0336(R2=0.9619)。轻度退化草甸、严重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0~30cm土壤碳密度依次为7.14、6.67和6.46kg/m2;全氮密度依次为0.83、0.77和0.75kg/m2。植物吸收、生长有利于12 C和14 N的输出,而将较重的13 C和15 N留在了土壤中。人工草地植物生长势强,形成的地上生物量多,吸收了较多的土壤氮素14 N,导致土壤15 N升高。植被退化或种植人工草地均可导致土壤碳氮密度的显著降低,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草甸土壤 稳定同位素 碳氮密度
下载PDF
基于叶片及冠层叶绿素参数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晓宇 王纪华 +2 位作者 杨贵军 崔贝 常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17-1921,共5页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是衡量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实现小麦品质快速的预测预报对于粮食收购部门和加工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作物叶绿素/氮素速测仪SPAD及Multiplex 3,获取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及冠层叶绿素参数,从小麦个体及群...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是衡量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实现小麦品质快速的预测预报对于粮食收购部门和加工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作物叶绿素/氮素速测仪SPAD及Multiplex 3,获取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及冠层叶绿素参数,从小麦个体及群体参量两方面进行冬小麦收获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及蛋白产量的预测研究。试验于2012年4—6月在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至灌浆初期,小麦冠层氮素密度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优于叶片氮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灌浆中期两者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性差别不大;小麦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素含量相关性总体优于其与冠层氮素密度的相关性,而叶绿素荧光参数SFR_G,SFR_R与冠层氮素密度的相关性优于其与叶片氮素含量的相关性;叶片SPAD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在拔节期最弱,在灌浆中期最强,小麦冠层叶绿素荧光参数SFR_G,SFR_R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性在返青至拔节期不显著,但孕穗期开始显著相关,在灌浆中期相关性最强且明显优于同期叶片SPAD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与叶片SPAD值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显著相关,与SFR_G和SFR_R在小麦灌浆期显著相关;研究基于灌浆中期SPAD值及SFR_R值,构建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籽粒蛋白产量的预测模型,其中,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426和0.497,模型标准误差分别为0.060%和0.055%,籽粒蛋白产量预测模型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366和0.386,模型标准误差分别为125.367和123.454kg·ha-1。研究表明,利用叶片SPAD值及冠层叶绿素荧光信息,在小麦收获前进行品质的快速预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含量 冠层氮素密度 籽粒蛋白质含量 SPAD SF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