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孟维伟 王东 于振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7,共8页
在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分别设置N 0、96、168、240、276kg/hm25个施氮量处理和0、96、168、240 kg/hm2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两年度... 在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分别设置N 0、96、168、240、276kg/hm25个施氮量处理和0、96、168、240 kg/hm2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两年度的试验结果均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公顷穗数、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著升高;继续增加施氮量子粒产量显著降低,公顷穗数、穗粒数、蛋白质产量降低或无显著差异。其中2004~2005年生长季,在0~168 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开花21d后的旗叶內肽酶(EP)活性、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子粒醇溶蛋白含量、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含量、HMW-GS/LMW-GS比值、子粒蛋白质含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子粒产量均显著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继续增加施氮量至240 kg/hm2,GS活性无显著变化,但开花21 d后的EP活性、ω-醇溶蛋白、α-醇溶蛋白、HMW-GS、LMW-GS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仍显著提高,面团稳定时间继续延长,子粒产量显著降低。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提高开花后旗叶GS活性和灌浆后期旗叶EP活性,有利于HMW-GS和LMW-GS的积累及HMW-GS/LMW-GS比值的提高。适量施氮不仅提高了子粒灌浆所需氮源的供给能力,而且显著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扩大了单位面积库容,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氮素和光合产物在子粒中的贮存,这是适量施氮实现子粒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的生理原因。本试验条件下高产优质高效的施氮量为168~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蛋白质品质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陈星 李亚娟 +3 位作者 刘丽 方素萍 方萍 林咸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90,共8页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 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 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淹水处理下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控水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趋势明显;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学利用率均表现为随施氮量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减氮25%处理(N 157.5 kg/hm2)与常规施氮量处理(N 210.0 kg/hm2)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综合分析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在8个供试处理中,淹水灌溉模式并减氮25%的处理为值得推荐的稳产高效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供氮水平 铵态氮 硝态氮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吸收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宋桂云 徐正进 +3 位作者 贺梅 张喜娟 陈温福 张文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8,共5页
选用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传统品种辽粳294为试材,比较氮肥对两品种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高时,沈农265氮素农学效率、生理效率等指标高于辽粳294,氮肥用量低时则相反,说明高氮肥条件有利于沈农265潜力的发挥;... 选用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传统品种辽粳294为试材,比较氮肥对两品种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高时,沈农265氮素农学效率、生理效率等指标高于辽粳294,氮肥用量低时则相反,说明高氮肥条件有利于沈农265潜力的发挥;同样肥力水平下,沈农265每100 kg子粒所需氮量少,说明其氮素向子粒转化、运输能力强于辽粳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生理效率 氮素农学效率 相关性
下载PDF
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肥力和双季稻氮素的农学效应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雪凌 姜慧敏 +4 位作者 刘晓 郭康莉 杨俊诚 邓仕槐 张建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1-359,共9页
【目的】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是实现氮肥减施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进行定位试验,通过对土壤肥力与氮素农学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提出适合当地土壤和水稻种植条件的氮肥减施模式。【方法】以南... 【目的】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是实现氮肥减施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进行定位试验,通过对土壤肥力与氮素农学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提出适合当地土壤和水稻种植条件的氮肥减施模式。【方法】以南方典型红壤区双季稻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连续进行了4季大田定位试验,设处理:1)不施氮肥(T1);2)当地农民习惯施氮(T2),早稻、晚稻各施N 165和19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分别为60∶40∶0、40∶30∶30;3)在T2处理基础上减施氮肥20%(T3),即早稻施N 135 kg/hm^2,晚稻施N 16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均为40∶30∶30,并以20%有机氮代替普通化肥氮。分析了成熟期水稻产量和植物样氮素含量,测定了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p 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等理化指标,计算了累计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了土壤肥力效应以及各施肥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1)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值由高到低为T3>T2>T1;与T2处理相比,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的T3处理IFI值提高2.3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4.37%~25.39%,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17.85%~29.24%(P<0.05)。2)与T2处理相比,2014–2015年T3处理累计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了29.66%(P<0.05),累计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8.82%(P<0.05);2014年各处理水稻总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水稻总产量T3处理比T2处理提高了5.26%,两年水稻总产量,T3处理提高了2.38%。3)对土壤养分指标、土壤微生物指标和氮素农学效率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2014~2015年T3处理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9999和1.0000,在土壤肥力和氮肥农学效应综合评价中最优,表明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能够实现氮肥减施以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结论】在当地农民习惯施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氮素农学效率 氮素表观利用率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下载PDF
纳米增效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小燕 马国辉 +2 位作者 狄浩 田小海 王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79-1485,共7页
在2009年水稻生长季,以高产水稻品种皖稻153为试材,研究了纳米增效尿素和普通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施氮量下,纳米增效尿素处理水稻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量在N 0-... 在2009年水稻生长季,以高产水稻品种皖稻153为试材,研究了纳米增效尿素和普通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施氮量下,纳米增效尿素处理水稻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量在N 0-90 kg/hm^2范围内,纳米增效尿素处理子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普通肥料处理无明显差异;随施氮量进一步增加,差异则达显著水平;其中,纳米增效尿素处理水稻产量最大增幅达10.2%,氮肥农学利用率最大增幅达44.5%。根据施氮量与产量拟合方程推算,施氮量在N 90-244.9 kg/hm^2范围内,获得相同产量,纳米增效尿素比普通尿素可节省氮12.4%-41.7%。在本试验条件下,纳米增效尿素施用量为N 244.9 kg/hm^2时,水稻子粒产量达11174.7 kg/hm^2,比普通尿素提高9.2%,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3.7 kg/kg,比普通尿素提高4 kg/kg,是理想的超高产氮肥运筹模式;纳米增效尿素施用量为N 180 kg/hm^2时,水稻子粒产量达10332.9 kg/hm^2,比普通尿素提高6.0%,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8.5 kg/kg,比普通尿素提高4.3 kg/kg,是理想的氮肥运筹安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增效尿素 水稻 产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立才 李艳大 +4 位作者 秦战强 黄俊宝 吴罗发 王康军 周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5期839-844,共6页
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施肥方式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九香粘’品种为材料,在5种不同施肥处理下进行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了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采用侧深施用... 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施肥方式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九香粘’品种为材料,在5种不同施肥处理下进行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了侧深施用控释肥对机插中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采用侧深施用控释肥处理的水稻茎蘖数显著增多,植株器官干物质重和收获指数均较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显著,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侧深施用控释尿素、控释尿素减氮20%和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9.98%、7.53%和8.37%,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4.57%、57.62%和29.02%。处理效果以控释尿素最好,控释复合肥优于常规尿素。机插中稻侧深施用控释肥可改变机插中稻群体质量,促进产量形成,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中稻 侧深施肥 控释肥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灌淤土粮食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段英华 卢昌艾 +3 位作者 杨洪波 马常宝 刘亚男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5-1483,共9页
【目的】灌淤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土壤。了解灌淤土上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以及灌淤土生产力的变化与其氮磷钾含量的关系,为西北地区作物增产和灌淤土培肥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到2... 【目的】灌淤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土壤。了解灌淤土上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以及灌淤土生产力的变化与其氮磷钾含量的关系,为西北地区作物增产和灌淤土培肥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到2004年间,在宁夏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新疆和田市典型灌淤土区域陆续建立了7个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点。2016年,利用时间趋势分析法,探讨了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长期不施肥和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产量变异系数、可持续性指数、增产率及地力贡献指数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增产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灌淤土上小麦产量随时间呈现递增的趋势,在2004年达到最高(7.58 t/hm^2),之后保持稳定,2016年约为初始年产量的3倍;玉米产量随时间一直呈递增趋势,2016年平均产量为9.8 t/hm^2,约为初始年的两倍;水稻产量近年来变化不大。与不施肥相比,常规施肥下小麦、玉米(28年间)和水稻(8年间)分别平均增产3.43倍、3.20倍和1.21倍,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提高了18.8%、148%和13.9%。监测以来,小麦和玉米农田的地力贡献指数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显著。水田的地力贡献指数以每年0.0125的速率增加。28年间,常规施肥使土壤全氮含量从0.4 g/kg提高到1.1 g/kg,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小麦与玉米的增产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平均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8、16.8和27.4 kg/kg。【结论】灌淤土上常规施肥(主要是氮肥)有效提高了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土壤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基本平稳。土壤肥力对玉米和小麦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水稻产量的贡献高且平稳。因此,灌淤土应在合理施用氮肥的同时,注重采取提升地力,实现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土 产量 地力贡献率 产量可持续性 氮肥农学效率
下载PDF
乙烯利和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6
8
作者 叶德练 王玉斌 +4 位作者 周琳 李建民 段留生 张明才 李召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01-1710,共10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乙烯利(0和180 g hm–2)和氮肥水平(0、75、150和225 kg N hm–2)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氮吸收量和吸收效率,但显著...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乙烯利(0和180 g hm–2)和氮肥水平(0、75、150和225 kg N hm–2)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氮吸收量和吸收效率,但显著提高氮利用效率,其中乙烯利处理氮农学效率比对照提高了32.7%~34.6%,而且乙烯利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吸收量显著增加,而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氮偏生产力和氮农学效率随之降低,其中225 kg N hm–2处理氮吸收量比0 kg N hm–2处理提高了68.4%~91.8%,但225 kg N hm–2和150 kg N hm–2处理之间的氮吸收量差异不显著。乙烯利和氮肥对氮吸收量、氮吸收效率和氮农学效率具有互作效应。喷施乙烯利和增施氮肥均能提高灌浆期穗位叶 SPAD 值,但两者之间没有互作效应。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玉米产量与吐丝期氮吸收量、收获期氮吸收量、灌浆期穗位叶SPAD值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乙烯利 氮肥利用 SPAD 产量
下载PDF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s Affected by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Long-Term Rice and Wheat Experiments 被引量:10
9
作者 DUAN Ying-hua SHI Xiao-jun +2 位作者 LI Shuang-lai SUN Xi-fa HE Xin-hu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88-596,共9页
Improv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decreasing N loss are critical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rious fertilization regimes on yield, NUE, N a... Improv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decreasing N loss are critical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rious fertilization regimes on yield, NUE, N agronomic efficiency (NAE) and N loss in long-term (16- or 24-yr)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at three rice-wheat rotation sites (Chongqing, Suining and Wuchang) in subtropical China. Three treatments were examined: sole chemical N, N+phosphorus (NP), and NP+potassium (NPK) fertilizations. Grain yields at three 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9.3-81.6% (rice) and 54.5-93.8% (wheat) under NP compared with N alone, 1.7-9.8% (rice) and 0-17.6% (wheat) with NPK compared with NP. Compared to NP, NU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or wheat at Chongqing (9.3%) and Wuchang (11.8%), but not at Suining, China. No changes in NUE were observed in rice between NP and NPK at all three sites. The rice-wheat rotation's NAE was 3.3 kg kg1 higher under NPK than under NP at Chongqing, while NAE was similar for NP and NPK at Suining and Wuchang. We estimated that an uptake increase of 1.0 kg N hal would increase 40 kg rice and 30 kg wheat ha-1. Nitrogen loss/input ratios were -60, -40 or -30% under N, NP or NPK at three sites, indicating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N loss by P or PK additions. We attribute part of the increase in NUE soil N accumulation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25-55 kg ha-1 yr1 under NPK at three sites, whereas by 35 kg ha-1 yr-1 under NP at Chongqing onl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apply P and K to wheat, and reduce K application to rice is an effective nutrient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both the NUE improvement and N losses reduc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arent nitrogen balance grain yield 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 nitrogen loss soil nitrogen accumulation
下载PDF
减量施氮协同提升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马瑞琦 常旭虹 +6 位作者 刘阿康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王振林 赵广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187,共16页
【目的】通过逐年精准缩小施氮量梯度,研究减量施氮对强筋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探明实现产量品质协同稳定的适宜施氮量。【方法】于2016—2019连续3年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为试验材料,在0~480 kg/hm^(2)范围内,分... 【目的】通过逐年精准缩小施氮量梯度,研究减量施氮对强筋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探明实现产量品质协同稳定的适宜施氮量。【方法】于2016—2019连续3年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为试验材料,在0~480 kg/hm^(2)范围内,分年度设计逐年递减的施氮梯度,分别为120、60和30 kg/hm^(2),研究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及最适施氮量。【结果】在施氮0~24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强筋小麦产量;施氮240~360 kg/hm^(2)范围内,各氮肥处理间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360~480 kg/hm^(2)范围内小麦产量显著降低。3个年度各施氮处理下均以石优20产量最高。施氮肥0~360 kg/hm^(2)有利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不利于千粒重提高,施氮240 kg/hm^(2)可实现产量三因素协调平衡,且氮肥农学效率最高。除容重、硬度外,不同年度间,其他品质指标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其中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受氮肥影响较大,对氮肥更为敏感。品种间结果比较表明,师栾02-1的品质总体上较好,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包体积显著高于藁优2018和石优20;此外,氮肥对3个强筋品种主要品质指标的调控效应相近。【结论】在河北省种植藁优2018施氮270 kg/hm^(2)、师栾02-1和石优20施氮210~240 kg/hm^(2),即能够满足该品种产量和品质协同改善的需求,保证强筋小麦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氮肥梯度 产量 品质 氮肥农学效率
下载PDF
云南水稻氮肥减量后移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从党 龙瑞平 +3 位作者 夏琼梅 邓安凤 朱海平 李贵勇 《中国稻米》 2019年第3期53-56,59,共5页
为了探索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稻作区进行了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和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籼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粳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0%左右;籼稻... 为了探索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稻作区进行了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和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籼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粳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0%左右;籼稻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由7.11kg/kg提高到11.35kg/kg,粳稻由10.10kg/kg提高到19.59kg/kg;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随着氮肥用量和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总之,采用氮肥减量后移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量后移 产量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控释氮肥用量对早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韦正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88-390,共3页
【目的】探讨桂中双季稻区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不同控释氮肥用量对该地区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施氮对桂中... 【目的】探讨桂中双季稻区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不同控释氮肥用量对该地区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施氮对桂中稻区早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地改善水稻的产量结构,与不施氮(N0)相比,两年早稻施氮处理的株高与有效穗数分别平均提高16.07%与28.76%,与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分别平均提高12.54%与1.34%,产量平均提高41.26%,当氮肥施用量〉330kg/ha时,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桂中稻区早稻施氮165~330kg/ha,既能确保水稻高产,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桂中地区早稻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释氮肥 生长性状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下载PDF
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5 位作者 万绪奎 朱永川 熊洪 郭晓艺 周兴兵 刘茂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64,共7页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要求最高苗数(x1)多,株高(x6)较高,倒3叶(x13)较窄,生物产量(x18)和结实率(x21)较高,上述性状与氮肥农学利用率(y)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8901+0.335 9x1+0.449 2x6-15.859 5x13+0.199 9x18+0.345 4x21,决定系数为89.53%。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氮肥农学利用率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不同氮磷水平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银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7-82,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肥施用水平下啤酒大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啤酒大麦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7号"为材料,设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N0P0(对照...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肥施用水平下啤酒大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啤酒大麦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7号"为材料,设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N0P0(对照,CK),N 0kg/hm2+P2O5 0kg/hm2;N45P45,N 45kg/hm2+P2O5 45kg/hm2;N90P90,N 90kg/hm2+P2O590kg/hm2;N135P135,N 135kg/hm2+P2O5135kg/hm2;N180P180,N 180kg/hm2+P2O5180kg/hm2;N225P225,N 225kg/hm2+P2O5225kg/hm2;N270P270,N 270kg/hm2+P2O5270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啤酒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氮肥农学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氮磷施用水平低于135kg/hm2时,啤酒大麦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氮磷肥施用水平超过135kg/hm2时,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施肥处理对成穗数和穗粒数总体有显著影响,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产量与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株高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明成穗数和穗粒数对籽粒产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而籽粒饱满度和氮肥农学效率总体降低。氮磷肥施用水平在90~135kg/hm2时,啤酒大麦各项测定指标综合表现较优,籽粒产量较对照增产37%~47%,氮肥农学效率为23.36~27.91kg/kg,蛋白质含量在12.0%~13.0%,饱满度均在92%以上,符合啤酒大麦酿造要求,而且此时纯经济收入也较高,为14 184.8~14 691.1元/hm2。【结论】综合考虑"甘啤7号"高产、优质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区"甘啤7号"适宜氮磷肥施用量为90~13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大麦 氮磷肥水平 氮肥农学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推荐施肥量下控释肥替代普通尿素提高高粱产量和氮肥生产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泽碧 黄娟 +2 位作者 张亚勤 王秋月 周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2,共14页
【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 【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3号和金糯粱1号。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习惯尿素施肥量(U,N 180 kg/hm^(2));尿素推荐施用量(U1,减N 20%,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20%(C1,N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30%(C2,N 126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40%(C3,N 108 kg/hm^(2))。在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成熟期调查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开花期和成熟期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均以C1和U1处理最高,C1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又显著高于U1。C1处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U。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U1和C2处理显著高于U处理。C1处理晋渝糯3号和金糯粱1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U分别显著提高了11.54%和12.41%。C1处理的高粱产量最高(晋渝糯3号6611 kg/hm^(2),金糯粱1号569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5.40%~18.66%;其次为C2和U1处理,二者的产量均显著高于U和C3处理。各施氮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NPFP)差异显著,其NAE和NPFP均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处理U;控释肥各减氮处理的NPFP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推荐量处理U1。C1处理较U处理大幅提高了NAE、NPFP和氮肥利用率(NUE),晋渝糯3号分别提高了58.54%、39.61%和59.28%,金糯粱1号分别提高了80.97%、48.30%和63.08%;与U1处理相比,晋渝糯3号的NPFP、NUE分别提高了5.38%和22.19%,金糯粱1号分别提高了5.82%和4.42%。【结论】推荐施氮量下,用控释肥替代普通氮肥增加了高粱开花期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控释氮肥 氮肥用量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下载PDF
氮肥对青菜生长及氮素营养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璐璐 金海洋 +3 位作者 王站付 徐春花 丁爱华 林天杰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4期51-56,共6页
以青菜‘五月慢’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青菜生长和氮素营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菜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施氮量为270.0kg/hm2时,青菜产量最高,达到49 535.60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4.08%,... 以青菜‘五月慢’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青菜生长和氮素营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菜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施氮量为270.0kg/hm2时,青菜产量最高,达到49 535.60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4.08%,能较好地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使氮肥当季利用率处在合理的水平.当施氮量达到337.5 kg/hm2时,青菜产量为43081.05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下降明显,为22.06%.青菜叶片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337.5 kg/hm2时,亚硝酸盐含量达到20 mg/kg,处于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菜 氮肥当季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 亚硝酸盐
下载PDF
栽培因子对扬麦22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文静 程顺和 +4 位作者 陈甜甜 刘健 刘大同 梁秀梅 陆成彬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0,共5页
以弱筋小麦扬麦22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11月4日播种和225万苗·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千粒... 以弱筋小麦扬麦22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11月4日播种和225万苗·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千粒重是扬麦22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播期和施氮量影响,11月19日播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11月4日播种、225万苗·hm-2密度、180kg·hm-2施氮量处理,弱筋小麦扬麦22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产量可达7 343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2.37%,氮肥农学利用率达12.43k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播期 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氮素形态配比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中良 高俊杰 +4 位作者 陈震 闫伟强 谷端银 高璐阳 郭新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3-67,共5页
采用槽栽方式,以罗拉为试材,设置10个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配比处理,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叶片酶活性、果实品质、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5处理外,各氮素形态配比处理的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NR)... 采用槽栽方式,以罗拉为试材,设置10个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配比处理,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叶片酶活性、果实品质、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5处理外,各氮素形态配比处理的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高于对照,T1处理NR活性最高为53.26μg·h^(-1)·g^(-1),比对照提高了23.48%。适宜氮素形态配比可以改善番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其中产量以T5处理最高,达197151.90 kg·hm^(-2),比对照增产25.23%。综合考虑各指标,本试验条件下T5处理,即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为1∶3∶5表现较佳,番茄产量最高,果实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氮素 产量 品质 氮素农学效率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矿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付佩 李佳笑 吴得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目的]以华阴市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春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矿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对照组(CK)、单施化肥处理(NPK)、70%化肥+30%有机肥(7F+3M)、50%化肥+50%有机肥(5F+5M)、30%化肥+70... [目的]以华阴市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春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矿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对照组(CK)、单施化肥处理(NPK)、70%化肥+30%有机肥(7F+3M)、50%化肥+50%有机肥(5F+5M)、30%化肥+70%有机肥(3F+7M)、优化施肥+硝化抑制剂(Opt+DMPP)6种施肥模式,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分别对不同施肥模式的试验区域表层及剖面土壤进行取样,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表层硝态氮、铵态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施肥式下2年春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2年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春玉米产量(14.02 t/hm^(2)),增幅为6.05%,Opt+DMPP处理产量为13.38 t/hm^(2),产量增幅不显著(P>0.05);Opt+DMPP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42.18 kg/kg;与NPK(35.03 kg/kg)相比,3F+7M显著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至39.06 kg/kg, 3F+7M增加氮肥偏生产力至70.11 kg/kg, Opt+DMPP显著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增幅为19.13%。不同施氮模式之间表层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NP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硝态氮峰值显著降低;在优化施氮基础上,添加DMPP可进一步降低硝态氮峰值31.4%。不同施氮模式下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0~200 cm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量表现为NPK>7F+3M>5F+5M>Opt+DMPP>3F+7M。[结论]7F+3M施肥模式能有效增加春玉米产量,Opt+DMPP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降低土壤表层和剖面硝态氮含量,为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土壤质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硝化抑制剂 氮肥农学利用率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密度与施氮及其互作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国春 李华伟 +5 位作者 罗文彬 纪荣昌 林赵淼 李国良 许泳清 汤浩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6-413,共8页
【目的】探讨密度与施氮及其互作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AEN)的协同调控效应,为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冬作马铃薯主栽品种闽薯1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密度(4.76万、6... 【目的】探讨密度与施氮及其互作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AEN)的协同调控效应,为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冬作马铃薯主栽品种闽薯1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密度(4.76万、6.67万和10.96万株·hm^−2,分别以D4.76、D6.67和D10.96表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0、75、150和300 kg·hm^−2,分别以N0、N75、N150和N300表示),研究密度与施氮对冬作马铃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密度和施氮及其互作对马铃薯总产量和AEN均有显著影响,适当增密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总产和AEN,其中D6.67处理产量最高,AEN则以D10.96处理最高。在N300水平下,D6.67和D10.96处理总产比D4.76处理分别提高21.3%和21.2%,AEN分别提高20.5%和49.2%,增幅比在其他施氮水平下明显,表明高氮水平下增密效果更显著。施氮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且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D4.76和D6.67条件下,N75和N150处理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在D10.96条件下N75处理产量显著降低。AEN随施氮量增加明显下降,相比N75处理,N150和N300处理的AEN分别下降41.2%和75.2%。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而高密种植不利于叶片光合效率的提高,D10.96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低于D6.67处理。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光合特性与马铃薯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6.67万株·hm^−2和150 kg·hm^−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32.2 t·hm^−2),10.96万株·hm^−2和75 kg·hm^−2的处理组合AEN最高(156.5 kg·kg−1);高氮水平配合增密、中低密度配合减氮可作为协同提高冬作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参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密度 氮肥 产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