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释肥料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及对水稻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74
1
作者 郑圣先 聂军 +3 位作者 熊金英 肖剑 罗尊长 易国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6,共6页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与水稻吸收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高 ,但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逐渐降低。水稻从 70日型控释肥料中吸收的氮遵循三次曲线 ,因此 70日型控释肥料能够满足水稻本...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与水稻吸收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高 ,但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逐渐降低。水稻从 70日型控释肥料中吸收的氮遵循三次曲线 ,因此 70日型控释肥料能够满足水稻本田生长期对氮的需要。施用控释肥料的水层含氮量极低 ,且无可见的水藻生长 ;而施尿素的水层则尿素N和NH+4 N含量高 ,水藻活动繁茂 ,滞留于水层的肥料氮 5~ 6d内迅速地降至无氮对照水平 ,氨的挥发损失和氮的反硝化损失大。控释肥料氮的利用率高达 72 3% ,比尿素高出 36 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料 水层含氮量 氮肥利用率 增产效率 水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制中氮肥效应模型的选择──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100
2
作者 陈新平 周金池 +3 位作者 王兴仁 张福锁 宝德俊 贾晓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6-354,共9页
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对描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中作物产量对氮肥反应的四个施肥模型(二次型,平方根,二次型+平台,线性+平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拟合程度都较高,且拟合程度和计算的最佳产量均无显著差异... 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对描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中作物产量对氮肥反应的四个施肥模型(二次型,平方根,二次型+平台,线性+平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拟合程度都较高,且拟合程度和计算的最佳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线性+平台和二次型+平台模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大大低于二次型模型,因而经济效益较高.研究还表明,与二次型模型相比,采用线性+平台和二次型+平台模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有利于维持土壤无机氮的基本平衡(而不是显著上升!),提高氮肥利用率,并使小麦、玉米茎秆含氮量降低,表现出较佳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型 土壤残留无机氮 氮肥利用率 禾谷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空气开发驱油机理 被引量:69
3
作者 蒋有伟 张义堂 +3 位作者 刘尚奇 关文龙 陈亚平 刘双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1-476,共6页
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注空气开发的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低渗油藏吸气能力远大于吸水能力,注空气比注水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起到... 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注空气开发的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低渗油藏吸气能力远大于吸水能力,注空气比注水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起到有效补充或维持油层压力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消耗掉氧气形成氮气驱,同时产生大量热量和二氧化碳,部分油藏温度升高到200℃左右。氮气驱对空气驱总采收率的贡献为69%,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对采收率的贡献分别为26.7%、4.3%。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氮气驱和水驱的采收率,空气驱30 a的采收率达到了21.5%,较水驱30 a年采收率10.6%提高了1倍,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空气驱是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注空气 氮气驱 驱油机理 低温氧化 采收率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王秀芹 张洪程 +5 位作者 黄银忠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邵世志 徐巡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25-330,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吸氮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均增加;产量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量在9000~10500kg·...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吸氮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均增加;产量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量在9000~10500kg·hm-2的百千克籽粒需氮量集中在1.9~2.2kg。在本试验条件下,镇稻88、武运粳7号、8优161、常优1号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而武育粳3号、8优父、扬稻6号、扬籼4号、两优培九、汕优63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则显著下降;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产量在9000~10500kg·hm-2的氮肥利用率都在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吸氮量 百千克籽粒需氮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7
5
作者 商跃凤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4-266,共3页
在重庆地区 2种代表性中性紫色土上 ,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提高了水稻株高、剑叶面积及穗长 ,降低了空壳率 ,以 40 %发酵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当季... 在重庆地区 2种代表性中性紫色土上 ,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提高了水稻株高、剑叶面积及穗长 ,降低了空壳率 ,以 40 %发酵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当季水稻产量增加 2 .5 %~ 10 .1% ,为各处理最高 ,氮素利用率提高 17.6 5 % ,随有机N的比例增加水稻产量下降。连续两年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土壤速效P和有效K均有明显提高 ,且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增加其增幅亦增加 ,土壤碱解N的变化不明显。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的变化与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氮素利用率 水稻 中性紫色土
下载PDF
稻田土壤上控释氮肥的氮素利用率与硝态氮的淋溶损失 被引量:48
6
作者 纪雄辉 郑圣先 +2 位作者 聂军 戴平安 郑颖俊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7-471,共5页
在稻田土壤上对水稻的高量施用氮肥常常造成硝态氮(NO3--N)淋溶损失和肥料氮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土壤渗漏器、微区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控释氮肥在稻田土壤上的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的淋溶损失。在两年早稻种植期间,一... 在稻田土壤上对水稻的高量施用氮肥常常造成硝态氮(NO3--N)淋溶损失和肥料氮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土壤渗漏器、微区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控释氮肥在稻田土壤上的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的淋溶损失。在两年早稻种植期间,一次性全量作基肥施用控释氮肥与尿素分二次施用的相比,两年的早稻产量分别平均提高7.7%和11.6%。在N90 kg hm-2用量下,由差值法测得的肥料氮利用率,按平均计,控释氮肥的N利用率(平均76.3%)比尿素分次施用的(平均37.4%)高出38.9%1。5N同位素法测得的控释氮肥的N利用率(平均67.1%)比尿素分次施用的(平均31.2%)高出35.9%。在早稻种植季节,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的NO3--N淋失量分别为9.19 kg hm-2和6.7 kg hm-2,占施尿素N和控释氮肥氮的10.2%和7.4%。控释氮肥的氮淋失量比尿素分2次施用的降低27.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田土壤上施用控释氮肥能减少氮的淋失量,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氮利用率 硝态氮淋失 水稻产量
原文传递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7
7
作者 史春余 张夫道 +2 位作者 张树清 李辉 付成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4-587,共4页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缓释肥料对番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等NPK无机养分对照比较,施用缓释肥料B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肥料氮在果实和叶片中的分配率;并且有利于后期产量形成,增产17 13%。施用缓释肥料A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缓释肥料对番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等NPK无机养分对照比较,施用缓释肥料B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肥料氮在果实和叶片中的分配率;并且有利于后期产量形成,增产17 13%。施用缓释肥料A2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肥料氮在根系和叶片中的分配率;并且有利于后期产量形成,增产16 33%。施用缓释肥料A2,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增幅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有机-无机缓释肥料 氮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Fate of ^(15)N-Labeled Urea Under a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44
8
作者 JU Xiao-Tang LIU Xue-Jun +1 位作者 PAN Jia-Rong ZHANG Fu-Su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2-61,共10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ate of ^15N-labeled urea and its residual effect under the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rotation system on the North China...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ate of ^15N-labeled urea and its residual effect under the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rotation system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Compared to a conventional application rate of 360 kg N ha^-1 (N360), a reduced rate of 120 kg N ha^-1 (N120)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05) in wheat yield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maize. However, in the 0-100 cm soil profile at harvest, compared with N360, N120 led to significant decreases (P 〈 0.05) of percent residual N and percent unaccounted-for N, which possibly reflected losses from the managed system. Of the residual fertilizer N in the soil profile, 25.6%-44.7% and 20.7%-38.2% for N120 and N360, respectively, were in the organic N pool, whereas 0.3%-3.0% and 11.2%-24.4%, correspondingly, were in the nitrate pool, indicating a higher potential for leaching loss associated with application at the conventional rate. Recovery of residual N in the soil profile by succeeding crops was less than 7.5% of the applied N. For N120, total soil N balance was negative; however, there was still considerable mineral N (NH4^+-N and NO3^--N) in the soil profile after harvest. Therefore, N120 could be considered ngronomically acceptable in the short run, but fo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e N rate should be recommended based on a soil mineral N test and a plant tissue nitrate test to maintain the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labeled urea nitrogen recovery nitrogen residual effect North China Plain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下载PDF
氮气泡沫热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吕广忠 刘显太 +1 位作者 尤启东 栾志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3,共4页
利用现场提供的起泡剂和原油等原料 ,在室内对泡沫剂进行了评价 ,对岩心驱油效果及改善波及体积进行了实验研究 ,分析了氮气泡沫热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并对影响氮气泡沫热水驱油效率的泡沫剂的起泡性、半衰期、最优气液比、起泡剂质... 利用现场提供的起泡剂和原油等原料 ,在室内对泡沫剂进行了评价 ,对岩心驱油效果及改善波及体积进行了实验研究 ,分析了氮气泡沫热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并对影响氮气泡沫热水驱油效率的泡沫剂的起泡性、半衰期、最优气液比、起泡剂质量分数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定起泡剂质量分数范围内 ,随着气泡质量分数的增加 ,起泡能力、半衰期和阻力因子也增加。最优气液比为 1∶2 ,最佳气泡剂质量分数为 0 .3%。在非均质油层(模型 )中泡沫的驱油效果比在均质油层 (模型 )中的更好 ,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了 2 1.1% ,采收率提高了 31.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 泡沫驱油 热水驱油 室内实验 稠油开采 泡沫剂
下载PDF
规模化猪场养殖废水UASB-SFSBR-MAP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王亮 陈重军 +1 位作者 陈英旭 吴伟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9-985,共7页
针对规模化猪场养殖废水常规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工艺及SBR处理工艺脱氮效率低、运行费用高、养分流失大等技术难题,提出了养殖废水"UASB-SFSBR(分步进水序批式反应器)-MAP(磷酸铵镁结晶)"处理工艺,并开展了中试工程研究.结果表... 针对规模化猪场养殖废水常规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工艺及SBR处理工艺脱氮效率低、运行费用高、养分流失大等技术难题,提出了养殖废水"UASB-SFSBR(分步进水序批式反应器)-MAP(磷酸铵镁结晶)"处理工艺,并开展了中试工程研究.结果表明,UASB-SFSBR-MAP处理工艺对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1%、92.7%和88.8%,MAP氮磷回收率达23.9%和83.8%.工艺出水水质COD≤135 mg·L-1、TN<116 mg·L-1、NH4+-N<43 mg·L-1、TP≤7.3 mg·L-1、SS≤50mg·L-1,各项指标优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该处理工艺稳定可靠,生物脱氮过程保持系统碳源碱度自平衡,实现碳氮磷高效处理和回收,处理费用与传统厌氧-好氧处理工艺相当.因此,UASB-SFSBR-MAP组合处理工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合我国规模化猪场养殖废水的达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养殖废水 脱氮 除磷 SFSBR MAP 结晶 回收
原文传递
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进安 岳陆 +2 位作者 袁广钧 周志龙 侯天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9-121,共3页
以中原油田文188块为研究对象,进行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细管实验研究表明,氮气无法与地层原油形成混相,但可获得60%的采收率;在氮气突破时,细管流出物中有明显的甲烷峰出现,是非混相驱的重要的标志;两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先注0.0... 以中原油田文188块为研究对象,进行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细管实验研究表明,氮气无法与地层原油形成混相,但可获得60%的采收率;在氮气突破时,细管流出物中有明显的甲烷峰出现,是非混相驱的重要的标志;两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先注0.04PV的水时采出程度为6.35%,转注氮气后,见气时的采出程度为43.77%;氮气驱的最大注入压差为0.89MPa,是最大注水压差的0.227倍,说明在注水困难地区实施注氮是可能的。在长岩心驱替实验中,氮气突破前,出现采出油体积高于注入气体积的现象;氮气突破后,被萃取的甲烷和中间组分依然发挥一定的作用,此期间仍可获得一定的采收率;氮气突破后采出油量会大幅度下降,如何有效控制氮气的突破是氮气驱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驱 实验室 采收率 实验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群落氮素去向的示踪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潘庆民 白永飞 +1 位作者 韩兴国 杨景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5-671,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样地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羊草 (Leymuschinensis)群落标记氮素的去向。结果表明 :在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 ,植物对标记氮素的回收率为 31.6 1% ,氮素添加显著影响植物对标记...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样地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羊草 (Leymuschinensis)群落标记氮素的去向。结果表明 :在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 ,植物对标记氮素的回收率为 31.6 1% ,氮素添加显著影响植物对标记氮素的回收 ,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 ,地上和地下植物器官对标记氮素的回收量均显著提高。标记氮素被凋落物的回收率为 2 .92 % ,地下凋落物的回收率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标记氮素的土壤存留率为36 .16 % ,主要分布在地表 0~ 4 0cm的土层范围内 ;各土层存留的标记氮素量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标记氮素的当季损失率为 2 1.77%~ 4 3.38%。风险 /收益比分析表明 ,在该试验条件下 ,添加 5 .2 5gN·m-2 与2 8gN·m-2 的处理风险大于收益 ,添加 17.5gN·m-2 的处理风险最低 ,收益最高 ,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可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 生态系统 羊草 群落 氮素 地下凋落物
下载PDF
折光率测定尿素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郑丽行 樊小林 +1 位作者 刘刚 杨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3-98,共6页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尿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参照折光率仪的工作原理,建立测定溶液中尿素含量的折光率法,并将其与2种标准方法(对二甲氨基苯甲醛(PDAB)比色法和H2SO4消化比色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尿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参照折光率仪的工作原理,建立测定溶液中尿素含量的折光率法,并将其与2种标准方法(对二甲氨基苯甲醛(PDAB)比色法和H2SO4消化比色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校验研究,评价25℃恒温条件下折光率法测定溶液中尿素含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折光率与溶液中尿素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999以上。折光率法与PD-AB比色法、H2SO4消化比色法测定结果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值均在0.9999以上,标准误分别为0.2193和0.2487),测定结果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7486和1.3231)。折光率法测定尿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6.68%~101.18%,最小检测限为0.5g/kg,最大检测限为600g/kg,测定的尿素浓度范围远大于PDAB比色法和H2SO4消化比色法。【结论】用折光率法可直接测定溶液中尿素的含量,且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测定效率高、检测尿素浓度范围广、不需任何化学试剂和无污染等优点,可以替代PDAB比色法和H2SO4消化比色法,适用于尿素或包膜尿素企业及教学科研部门批量分析测定溶液中的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尿素态氮 折光率 相关分析 回收率 折光率法
下载PDF
稠油热采氮气泡沫调剖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吕广忠 张建乔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0,2,共3页
氮气泡沫热力驱是一种新的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利用油田现场提供的起泡剂和原油等资料,从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两个方面,研究了氮气泡沫调剖在稠油热采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通过实验对泡沫剂进行优选和评价。驱替实验表明,最终驱... 氮气泡沫热力驱是一种新的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利用油田现场提供的起泡剂和原油等资料,从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两个方面,研究了氮气泡沫调剖在稠油热采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通过实验对泡沫剂进行优选和评价。驱替实验表明,最终驱油效率可达81.44%,比水驱提高了34.3%,残余油饱和度达到11.14%。同时,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的矿场设计和应用效果分析,现场应用表明,氮气泡沫调剖能较大幅度降低油田含水,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调剖 稠油 采收率 机理
下载PDF
液相络合-铁粉还原酸吸收回收法脱除烟气中NO_x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马乐凡 童志权 张俊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7-642,共6页
提出了“Fe2 + 螯合剂吸收 铁粉还原 酸吸收”回收法脱除烟气中NOx 的新工艺.通过对脱氮后气、液相组成的分析,重点研究了脱氮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处理后气体中没有产生N2 O ,脱氮液中也没有NO- 2 和NO- 3形成,脱氮过程中NO全部被铁粉... 提出了“Fe2 + 螯合剂吸收 铁粉还原 酸吸收”回收法脱除烟气中NOx 的新工艺.通过对脱氮后气、液相组成的分析,重点研究了脱氮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处理后气体中没有产生N2 O ,脱氮液中也没有NO- 2 和NO- 3形成,脱氮过程中NO全部被铁粉还原成了氨;在无氧的条件下,脱氮量与铁粉消耗量的比值(摩尔比)为2 1,在有氧的条件下,脱氮量与铁粉消耗量的比值为1 2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脱氮的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络合吸收 还原 回收法
下载PDF
注氮气泡沫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0
16
作者 施德友 杨景利 +2 位作者 严新新 张斌 谷凯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年第2期47-49,62,i005,共5页
注氮气泡沫提高蒸汽热采效果新技术具有气源广泛、价廉经济、无腐蚀等优点,而且工艺简单易行,是目前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阐述了注氮驱技术的主要原理,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胜利油田热采生产中出现的油层垂向吸汽厚度逐渐下降、单井产... 注氮气泡沫提高蒸汽热采效果新技术具有气源广泛、价廉经济、无腐蚀等优点,而且工艺简单易行,是目前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阐述了注氮驱技术的主要原理,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胜利油田热采生产中出现的油层垂向吸汽厚度逐渐下降、单井产量和油汽比递减加快、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利用该技术以及新引进的大型充氮设备在孤岛油田中二北地区进行了5口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效益.作业后(3~5)个月内5口井累计产油5251t,累计增油4080.5t,从而证明:该技术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提高蒸汽热采效果、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提高采收率技术 胜利油田 热采效果 发展方向 油田热采 单井产量 经济效益 现场试验 孤岛油田 推广应用 无腐蚀 油汽比 蒸汽 累计 油层 递减 增油
下载PDF
两种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宁建凤 崔理华 +5 位作者 艾绍英 王荣辉 姚建武 李盟军 曾招兵 王思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4-151,共8页
为比较硝化抑制剂双氰胺、硫代硫酸钾对土壤氮的硝化抑制效果,明确其对土壤氮转化作用效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双氰胺、硫代硫酸钾及其配施对土壤矿质氮动态变化、硝化作用及氮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土壤硝化作用活... 为比较硝化抑制剂双氰胺、硫代硫酸钾对土壤氮的硝化抑制效果,明确其对土壤氮转化作用效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双氰胺、硫代硫酸钾及其配施对土壤矿质氮动态变化、硝化作用及氮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土壤硝化作用活跃,77.7%的化肥氮以铵态氮形式从矿质氮库消失,其中56.6%的氮形成硝态氮。氮肥配施双氰胺、硫代硫酸钾分别显著降低矿质氮库铵态氮消失量74.1%(P〈0.01)和16.6%(P〈0.05),同时配施双氰胺和硫代硫酸钾处理铵态氮出现增加现象。氮肥配施双氰胺及同时配施2种抑制剂均不同程度地抑制氮的硝化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5.5%-98.7%和82.2%-103.5%,硝化作用延滞时间均在20 d以上。氮肥配施硫代硫酸钾的硝化抑制率为1.6%-62.6%,硝化作用延滞时间为10 d。双氰胺硝化抑制效应优于硫代硫酸钾,且2种抑制剂同时配施作用效果优于其单独施用。施用硫代硫酸钾可促进土壤NO2--N积累,双氰胺可抑制NO2--N生成。氮肥配施双氰胺及同时配施两种抑制剂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降低其他去向氮含量同时显著提高土壤矿质氮回收率14.7%(P〈0.05)和12.0%(P〈0.05)。总体上,抑制剂双氰胺在铵态氮转化、硝化作用抑制及提高矿质氮回收率等方面作用效果均优于硫代硫酸钾,硫代硫酸钾与双氰胺配施在硝化抑制作用方面具有协同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为双氰胺、硫代硫酸钾在农田氮素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但对2种抑制剂硝化抑制特性的全面了解,尚需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回收 硝化抑制剂 双氰胺 硫代硫酸盐 氮转化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氮气驱提高厚层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先导试验 被引量:20
18
作者 董平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04-106,141,共3页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大多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开采效果越来越差,急需转变开发方式。在进行室内精细研究基础上,优选大芦湖油田樊29块作为试验区,开展厚层低渗透油藏氮气驱先导试验。氮气具有易获取、密度较低、压缩性较好、腐蚀性小等...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大多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开采效果越来越差,急需转变开发方式。在进行室内精细研究基础上,优选大芦湖油田樊29块作为试验区,开展厚层低渗透油藏氮气驱先导试验。氮气具有易获取、密度较低、压缩性较好、腐蚀性小等优点。经过优化试验方案、矿场施工、深入分析后认为,氮气驱是一项能较好改善厚层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先进技术,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低渗透 氮气驱 采收率 先导试验 大芦湖油田
下载PDF
注氮气采油井筒腐蚀评价与治理对策讨论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月爱 吴涛 潘阳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塔河油田注氮气采油是碳酸盐岩油藏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措施之一,取得了较好的降递减和增油效果。但目前采用的膜分离制氮和碳分子筛分离制氮技术,制氮纯度分别为97%和99%,注入气中含一定量的氧气。随着注气轮次的增加,井筒腐蚀日趋严重。... 塔河油田注氮气采油是碳酸盐岩油藏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措施之一,取得了较好的降递减和增油效果。但目前采用的膜分离制氮和碳分子筛分离制氮技术,制氮纯度分别为97%和99%,注入气中含一定量的氧气。随着注气轮次的增加,井筒腐蚀日趋严重。针对注氮气井井筒腐蚀问题,采用高温高压动态腐蚀模拟装置,开展注氮气井井筒腐蚀机理研究,测定注气氧含量、温度、注气压力和注入速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温度从70℃升至110℃,模拟井下环境管材腐蚀速率增大1.3~2.0倍,达到4.23 mm/a;注气氧含量从0.7%提高至1.5%,模拟井下环境管材腐蚀速率增大0.7~1.0倍,达到2.91 mm/a。分析井筒腐蚀的主控因素为注气氧含量和温度。进行注氮气采油井筒腐蚀对策讨论,提出了提高制氮纯度减少氧含量,配套内衬管和缓蚀剂的思路,可有效治理注氮气采油井筒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氮气 采油 氧腐蚀 腐蚀机理
下载PDF
稻秆与紫云英联合还田提高黄泥田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飞 李清华 +2 位作者 何春梅 刘彩玲 黄毅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4,共9页
【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 【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等氮投入条件下,设置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配比6个处理,稻秆与紫云英二者氮素投入总量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M0,CK)、20%(RM20)、40%(RM40)、60%(RM60)、80%(RM80)与100%(RM100),分析了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结果】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籽粒与秸秆产量均以RM20最高,4年平均分别比CK显著增产了15.4%与23.6%,但产量增幅随有机物料替代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构成中,RM20处理有效穗增加最为明显。与CK相比,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下的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4%~15.4%、2.6%~17.4%、2.0%~22.3%。除RM100处理外,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CK提高2.0~13.5个百分点,以RM20处理最高。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还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RM80处理除外)、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降低了土壤容重。【结论】连续进行稻秆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有效提高了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增产效应、化肥减施与肥力改善因素,在等氮投入下,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替代20%~40%化肥可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紫云英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氮素回收率 化肥替代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