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印度洋东经90°海岭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成因探讨
- 1
-
-
作者
朱佳豪
裴彦良
支鹏遥
刘晨光
刘焱光
刘洋
-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崂山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31,共17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808300)。
-
文摘
东经90°海岭发育于东印度洋,自孟加拉沉积扇向南穿越赤道直至印度洋南部布罗肯脊,是世界上最长的线性构造。海岭的形成机制与东印度洋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多阶段演化有关,由于其跨越赤道、长度大于5 000 km,南北不同区域的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其不同分段的地球物理特征也各具特色。通过分析海岭不同分段的形貌、浅层结构、重磁、地壳厚度及洋底年龄等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东印度洋海底扩张演化史,探讨了海岭的不同分段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90°E海岭的形成与板内热点活动、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板块扩张与扩张中心跃迁,以及转换断层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N以北的海岭可能形成于远离扩张中心的印度板块内部,与板内火山作用有关联;18°S以南的部分形成于印度板块与南极洲板块边界转换断层附近;而2°N~18°S之间的中部区域则最为复杂,推测中段的形成受到了凯尔盖朗热点与沃顿扩张脊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岭下方的多次洋脊跳跃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海岭中段是深入认识海岭成因机制、解决海岭构造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以及脊-柱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关键区域。未来在海岭中段开展地球物理测量及钻探工作,丰富海岭中段的地球物理综合数据,揭示中段不同位置岩石的物质组成与形成年代,是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的必由之路。
-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东印度洋
热点活动
构造演化
-
Keywords
ninetyeast ridge(ner)
Eastern Indian Ocean
hotspot events
tectonic evolution
-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