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植作品引《诗经》考论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晓庆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通过对曹植作品引用《诗经》典故的统计、归纳,分析曹植对《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继承以及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追踪曹植艺术风格的渊源,探求文学观念的蝉变。
关键词 曹植 《古诗十九首》 继承与创新 文学观念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有景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62-163,166,共3页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文人 生命意识
下载PDF
仿《古诗十九首》译莎翁商籁十九首
3
作者 刘晓艺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45-63,共19页
莎翁商籁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如中国旧诗一般,对格律也有着“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译者从一位格律诗人的创作体验出发,仿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偶取《子夜歌》句意,在语风、韵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诗元素,以归... 莎翁商籁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如中国旧诗一般,对格律也有着“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译者从一位格律诗人的创作体验出发,仿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偶取《子夜歌》句意,在语风、韵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诗元素,以归化审美为鹄的,试验性翻译了19首莎士比亚商籁。本组商籁中,新译的有10首(第28、29、30、44、57、60、64、71、81、109首),余则取自译者的中英双语旧体诗文译文集《昔在集》,略有改动;英文原文以新剑桥版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翁商籁 翻译 《古诗十九首》 五言 古风 归化审美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与中国文学的抒叙传统 被引量:6
4
作者 董乃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0,共8页
诗歌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主要载体。古诗十九首历来被视为纯抒情诗,但实际上它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前人的论述也曾涉及它的叙事特色。把古诗十九首放在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传统共存互动的视角下观察分析,既可使艺术鉴赏更趋细腻,又有... 诗歌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主要载体。古诗十九首历来被视为纯抒情诗,但实际上它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前人的论述也曾涉及它的叙事特色。把古诗十九首放在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传统共存互动的视角下观察分析,既可使艺术鉴赏更趋细腻,又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并非"就是一个抒情传统"独存独尊,而是抒情、叙事两大传统双轨并进、共存共荣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叙事 抒叙传统
原文传递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涛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5-66,共2页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 ,死亡的不可避免 ,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 ,又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意蕴深邃 ,哲理性强。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诗歌评论 文人 汉朝
下载PDF
试论曹丕为部分《古诗十九首》作者之可能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洵若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曹丕是帝王身份的文学家,作品多有流失。《古诗十九首》至今未定时间和作者,然其中有与昔日建安文人在西园聚会相似的描述,且与曹丕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通过将部分“古诗”与曹丕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有属于他的风格烙印... 曹丕是帝王身份的文学家,作品多有流失。《古诗十九首》至今未定时间和作者,然其中有与昔日建安文人在西园聚会相似的描述,且与曹丕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通过将部分“古诗”与曹丕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有属于他的风格烙印。以往学者猜测《古诗十九首》为曹植、王粲等建安诗人所作,而今“建安说”和“感甄说”混淆,根据曹植是部分“古诗”作者的情况推论不存在的“植甄隐情”。通过逻辑分析,可撇清“建安说”和“感甄说”的关系,论证“建安说”的合理之处。结合“古诗”相关“数据”,从词汇和语境上综合分析,其中几首或为曹丕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古诗十九首》 “古诗”作者 曹魏 建安说
下载PDF
从汉末交游士风看“古诗十九首”女子形象知音化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大雷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38,共3页
 “古诗十九首”表现汉末交游士风 ,或直刺朋友交情凉薄 ,或写渴望知音 ,或写思念 。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知音 汉末 女子形象 交游士风
下载PDF
汉末魏晋诗人的时空慨叹 被引量:1
8
作者 田彩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8-152,共5页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稀释了人生短暂带来的痛苦,时空意识逐渐趋向和谐、宁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魏晋诗歌 时空慨叹 《古诗十九首》 阮籍 陶渊明
下载PDF
中古士人的拟诗与《古诗十九首》经典化
9
作者 郭晨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07,共12页
《古诗十九首》经典地位的奠定一般认为始于《文选》。无名氏“古诗”自汉末产生以来,其经典化历程逐渐开始,六朝诗人的拟诗充分反映了后人对其接受的高度热情。在历次模拟过程中,拟作者身份各异,参与度广,以陆机为代表的士族拟诗对其... 《古诗十九首》经典地位的奠定一般认为始于《文选》。无名氏“古诗”自汉末产生以来,其经典化历程逐渐开始,六朝诗人的拟诗充分反映了后人对其接受的高度热情。在历次模拟过程中,拟作者身份各异,参与度广,以陆机为代表的士族拟诗对其经典地位进行了初步“建构”,陶渊明、鲍照等寒庶阶层的拟诗对士族推崇的经典进行解构、推衍,齐梁时期士庶之间的融合导致对其进行重构并产生类群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经典之旅是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复杂循环,经典的地位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是士人阶层分化、调整以及诸多社会文化力量博弈的产物。因此从中古士人的拟诗来探索《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化应当具有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拟诗 经典化 《诗品》:《文选》
下载PDF
论《古诗十九首》的悲怨情调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之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并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悲怨情调 文化意蕴 五言诗 儒家文化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春海 夏玉玲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1-59,共9页
取象思维方式产生于《易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借助取象思维方式,或传达男女之间的相思,或抒写行客望归之感,或诉说面对现实所产生的种种失意感伤和愤懑不平,或在慨叹无常人生的同时思考生死忧患。另外,《古诗... 取象思维方式产生于《易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借助取象思维方式,或传达男女之间的相思,或抒写行客望归之感,或诉说面对现实所产生的种种失意感伤和愤懑不平,或在慨叹无常人生的同时思考生死忧患。另外,《古诗十九首》中这种取象比附的思维方式对后世五言诗,尤其是对魏晋五言诗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取象比附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百年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十九首》的选编与传播
12
作者 李鹏飞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5-35,124,共12页
1907年至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十九首》的选编经历了萌芽、繁荣、缺失、复兴等阶段。消极的思想倾向、贵族文学的定性、鉴赏的难度、文学经典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养成,分别是阻碍和推动《古诗十九首》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力量... 1907年至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十九首》的选编经历了萌芽、繁荣、缺失、复兴等阶段。消极的思想倾向、贵族文学的定性、鉴赏的难度、文学经典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养成,分别是阻碍和推动《古诗十九首》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力量。中学语文教科书从中所选篇目以男女爱情与夫妇离别的主题为主,《迢迢牵牛星》的选录频率最高;教科书助读系统中主要包括《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及作者的考证、文学史地位的介绍、文学欣赏的指引等内容。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选编与传播过程中,《古诗十九首》所蕴含地对人类普遍情感的书写、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庭的珍视、对生死的思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仍有进一步开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科书 《古诗十九首》 选编 传播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晓芳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110-112,共3页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古诗十九首》作为拟女性写作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为日后文人拟女性写作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思妇诗 生命意识 游子心态 拟女性写作
下载PDF
《青青陵上柏》的作者与作年辨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明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1,共4页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掀起文学界的波澜,推进了汉魏古诗研究的进程。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提出其作者为东汉无名氏,这也是20世纪以来最为流行的主流观点。从《青青陵上柏》描写的内容来看,其作者也应当是东汉末年无名氏,在没有新材料的情况下否定《青青陵上柏》为东汉之作恐非易事。其作者应是一位出身社会中层的士人而不是曹植,其诗作生动记录了东汉末年社会危局及士人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青陵上柏》 《古诗十九首》 汉魏文学 《后汉书》 曹植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与中国古代文人用情态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蕴华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4-67,共4页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抒情诗史上第一次对孔子“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完整实践。《十九首》用情既不言政治教化 ,又不歌功颂德 ,而是言一己之情 ,表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用情态度。其“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抒情方式也直接影...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抒情诗史上第一次对孔子“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完整实践。《十九首》用情既不言政治教化 ,又不歌功颂德 ,而是言一己之情 ,表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用情态度。其“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抒情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中下层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温柔敦厚 小我私情 生命悲情
下载PDF
充满张力的情思——《古诗十九首》情感思想论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斯怀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4-106,共3页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思想显得酣畅、深远,充满内在的张力。诗歌的张力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忧惧与狂欢,挚情与阴影,客游与愁绪。这些内容蕴涵着既亲密又紧张的情思,它们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发性,为《古诗十九首》带来了恒久的召唤力...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思想显得酣畅、深远,充满内在的张力。诗歌的张力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忧惧与狂欢,挚情与阴影,客游与愁绪。这些内容蕴涵着既亲密又紧张的情思,它们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发性,为《古诗十九首》带来了恒久的召唤力。《古诗十九首》的典范意义之一,或许正在于它对充满张力的情思的抒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张力 情感 思想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戴红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5-28,共4页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孤独意识 游子 思妇
下载PDF
由民间性到文人性——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斯怀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1-94,共4页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民间性 文人性 过渡
下载PDF
论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青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东汉中晚期,中下层文士开始出现人生价值和主体意识的重要转轨。他们以一种反传统、反主流的文化品格和姿态来表现对自我个体生命意识的追求、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忧患中的进取精神和对生与死的深沉的思考。贫贱生活的坎坷、知音难逢... 东汉中晚期,中下层文士开始出现人生价值和主体意识的重要转轨。他们以一种反传统、反主流的文化品格和姿态来表现对自我个体生命意识的追求、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忧患中的进取精神和对生与死的深沉的思考。贫贱生活的坎坷、知音难逢的悲哀、功业未建的惆怅和思乡怀亲的执著情感,使《古诗十九首》弥漫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动人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文人心态 生命意识 抉择
下载PDF
白居易《续古诗》中的自我兴寄
20
作者 谢思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7-32,共6页
在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中,《续古诗》十首是其自我兴寄意味最为深刻的代表。该组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仿拟对象,同时参照了其他诗作。集中的主题与严密的结构,是诗人在拟古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诗人对游子思妇之典型形象的... 在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中,《续古诗》十首是其自我兴寄意味最为深刻的代表。该组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仿拟对象,同时参照了其他诗作。集中的主题与严密的结构,是诗人在拟古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诗人对游子思妇之典型形象的个人凝视,使组诗在不同的抒情视角中呈现出相同的道德立场,实现了对《古诗十九首》的价值重塑。《续古诗》的独特意义在于生动刻画了诗人的理想自我,这也是白居易其他讽谕诗所不具备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讽谕诗 古诗十九首 拟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