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旧之间:卫西琴在民初思想界的浮沉
1
作者
邱念洪
《近代史学刊》
2023年第2期247-263,310,共18页
1914年德国人卫西琴因《中国教育议》在中国发表,借助译者严复的名声,一时瞩目于中国思想界。他的“新教育”理念既包含了欧洲最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又包含了各种尊孔的言论。数年间,卫西琴受邀到各处演讲,受到了思想界持续的关注...
1914年德国人卫西琴因《中国教育议》在中国发表,借助译者严复的名声,一时瞩目于中国思想界。他的“新教育”理念既包含了欧洲最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又包含了各种尊孔的言论。数年间,卫西琴受邀到各处演讲,受到了思想界持续的关注。事实上,卫西琴的“新教育”自成一派,并不能回应时人所热衷的“教育救国”理想,他的尊孔言论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儒学也不一致。随着新文化的崛起,卫西琴的尊孔言论又被当作守旧余孽受到了新派的批判。民初思想界中无论是主张恢复传统以挽救人心的人士,抑或是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教育改革的人士都能在卫西琴的言论中找到可资利用的内容,原因在于时人对于何谓新文化、何谓旧文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谓的新旧之争有时并不取决于观点的不同,而是取决于立场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西琴
新教育
严复
尊孔
新旧之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礼拜六》到“礼拜六派”——兼析二十年代初“新/旧”文学之争
被引量:
1
2
作者
罗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8,共9页
本文着重考察了1921至1923年间,"五四"新文化阵营与通俗文人之间发生的激烈论争和对峙。文中的重要关键词"礼拜六派"由著名通俗期刊《礼拜六》引申扩展而来,而"礼拜六派"的命名机制背后,汹涌着一股以&qu...
本文着重考察了1921至1923年间,"五四"新文化阵营与通俗文人之间发生的激烈论争和对峙。文中的重要关键词"礼拜六派"由著名通俗期刊《礼拜六》引申扩展而来,而"礼拜六派"的命名机制背后,汹涌着一股以"新/旧"论争为中心的文学史漩涡。所谓"新"与"旧"的对峙,落实到"五四"知识分子和通俗作家之间,更像是围绕"新"这一极富吸引力的时代性"象征资本"展开的诠释、竞争和占领。另一方面,二十年代初的论争经验促动了通俗文人去审视、定位和表述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之争
通俗文学
新文化
《礼拜六》
“礼拜六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旧之间:卫西琴在民初思想界的浮沉
1
作者
邱念洪
机构
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
出处
《近代史学刊》
2023年第2期247-263,310,共18页
文摘
1914年德国人卫西琴因《中国教育议》在中国发表,借助译者严复的名声,一时瞩目于中国思想界。他的“新教育”理念既包含了欧洲最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又包含了各种尊孔的言论。数年间,卫西琴受邀到各处演讲,受到了思想界持续的关注。事实上,卫西琴的“新教育”自成一派,并不能回应时人所热衷的“教育救国”理想,他的尊孔言论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儒学也不一致。随着新文化的崛起,卫西琴的尊孔言论又被当作守旧余孽受到了新派的批判。民初思想界中无论是主张恢复传统以挽救人心的人士,抑或是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教育改革的人士都能在卫西琴的言论中找到可资利用的内容,原因在于时人对于何谓新文化、何谓旧文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谓的新旧之争有时并不取决于观点的不同,而是取决于立场的不同。
关键词
卫西琴
新教育
严复
尊孔
新旧之争
Keywords
Wei
Xiqin
new
Education
Yan
Fu
Respect
Confucius
new
old
debate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礼拜六》到“礼拜六派”——兼析二十年代初“新/旧”文学之争
被引量:
1
2
作者
罗萌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8,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周瘦鹃全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BZW132]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着重考察了1921至1923年间,"五四"新文化阵营与通俗文人之间发生的激烈论争和对峙。文中的重要关键词"礼拜六派"由著名通俗期刊《礼拜六》引申扩展而来,而"礼拜六派"的命名机制背后,汹涌着一股以"新/旧"论争为中心的文学史漩涡。所谓"新"与"旧"的对峙,落实到"五四"知识分子和通俗作家之间,更像是围绕"新"这一极富吸引力的时代性"象征资本"展开的诠释、竞争和占领。另一方面,二十年代初的论争经验促动了通俗文人去审视、定位和表述自身。
关键词
“新/旧”之争
通俗文学
新文化
《礼拜六》
“礼拜六派”
Keywords
"
new
-
old
"
debate
popular
literature
new
Culture
Saturday
"Saturday
School"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旧之间:卫西琴在民初思想界的浮沉
邱念洪
《近代史学刊》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礼拜六》到“礼拜六派”——兼析二十年代初“新/旧”文学之争
罗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